為什麼中國去印度?去印度取經呢,玄奘為何要去印度取經?

時間 2021-06-29 23:37:13

1樓:

佛教的發源地是在尼泊爾境內,當時的尼泊爾就是在印度國的範圍內,佛祖一路從尼泊爾經過印度國境宣揚佛教,傳到中國(好像在前往中國的傳法路途中年老了,涅槃了)傳到中國的佛法大部分都不夠全面不夠多,中國佛教人士就去印度取經,也有從印度那邊的高僧來中國傳法。

2樓:疼痛

應該說當年唐僧時代。書籍不是很全。才有湊齊的想法吧。

如果現在全是完整版估計也不會去了。。。結果回來發現經書還是不全。。。也只能認命。。。

天地有殘缺。人不可能完美。才有最高境界提升。

要知道古代很多人修行的方法很多。當必須經歷一些事情。和現在一樣。

外出走走看看。沒這些也不能讓自己成長起來吧。

3樓:匿名使用者

古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對於佛教,他們是始祖。

4樓:湯姆生

中國人民是虛心好學的,只要是先進文化科技我們都會去取經!

5樓:王電金

古印度是佛教聖地,佛教發源印度,現在在中國發揚光大。

6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印度是佛教的誕生地。

7樓:鷹王

古印度是佛教發源地,當初中國傳播的是小乘佛教,印度是大乘佛教。唐僧去取經就是為了把大乘佛教引入中國,並且完善中國的佛法。

古時候是不是印度比中國發達?為什麼中國要去印度取經學習呢

8樓:匿名使用者

發達到不見得,所說的取經指的是求取佛經,應為佛教的發源地是古印度,所以後世的許多僧人認為只有到達印度才能學習到比較純正的佛法,所以去印度取經。

9樓:玉立

電視劇中,取經,是佛經。和發達不發達沒關係。而且我們中國是很多文化,發明的發源地。其他國家學習我們居多。求採納

10樓:匿名使用者

當時綜合國力唐朝第一,就和現在的美國一樣,國力基本能代表是否發達,取經學習我覺得您應該指的是佛教**,這和佛教起源有關係,中國佛教是由印度傳入的,宗教和國家是否發達沒關係的。

11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不是印度發達,是印度佛教起源比較早!

12樓:手機使用者

另外,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

13樓:低調四炮手

佛教是從印度傳過來的

14樓:東方神劍

這隻能說明佛教比較發達

15樓:匿名使用者

潘金蓮不是有武大郎嗎 為什麼還…

16樓:♛♛♛彼岸☞花

古代中國比較發達,印度只是比較精通佛法

17樓:匿名使用者

互通有無嘛,絲綢之路

18樓:匿名使用者

那是佛教的發源地。阿三有一項很前衛,左手擦屁股,右手吃飯。

玄奘為何要去印度取經?

19樓:薩摩耶好醜

原因:鑑於法相學形成北方地論學、南方攝論學的差異,如何融合二者,成為玄獎思考解決的問題。武德九年(626年),此時適逢天竺僧波頗抵長安,玄奘得聞印度戒賢於那爛陀寺講授《瑜加論》總攝三乘之說,於是發願西行求法,直探原典,重新翻譯,以求統一中國佛學思想的分歧。

貞觀元年(627年)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長途跋涉五萬餘里。

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二十九歲的玄奘,玄獎為究竟瑜伽唯識學,始道途西行。

20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在南北朝時期就興盛起來。興盛的一個表現是翻譯佛經。南北朝時人們在佛經的翻譯中就已經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只能根據當時對梵文的理解,運用梵文的知識來翻譯經典,而梵文字身是雅語,所以翻譯的難度很大。

因此有人就想到印度去看看,到底佛教是怎麼回事,真正的佛典是怎麼樣的。

於是南北朝就已經有人開始了去西天取經的行動。因為語言的變化,魏晉南北朝時期所翻譯的佛經到隋唐時期就難以閱讀了,更別說梵文的佛經了。這就使隋唐時期一些從事佛經翻譯的人很困惑。

其實這個問題到現在也還是如此,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正文共5119字個字,但是大家能講得很清楚嗎?都講不太清楚。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史,也就是中國對佛經的翻譯、理解的歷史。

因為不懂,就產生了歧義,有了歧義,就產生了爭論,有了爭論就產生了派別,所以到隋唐時期佛教裡產生了很多派別。

宗教,宗是宗,教是教。佛教中有很多的宗,就是因為對經典理解上的歧義而慢慢發展起來的。歧義這麼多,怎麼辦?

一些有大志的僧侶就產生了一個很強烈的願望:去印度看看真正的佛教的情況,看看佛經還有多少,看看中土所沒有的經書又是怎麼講的。唐初的玄奘就是這麼一個人物,他要到印度去取經完全是因為想探索佛教、佛教經典裡的本原的情況。

取經的原因就是為了把佛經裡講的問題搞清楚,看更多的經書。

剛才說了,去西天求法的人從南北朝時就已經有了。根據史料記載,最早到西域求法的是三國時代的一位高僧。三國以後,兩晉南北朝,也就是從3世紀到8世紀這段時間裡,有很多人到西方去求經。

這裡邊最著名的是東晉中葉的一個僧人叫法顯,他的佛學修養非常深,而且梵文的基礎也很好。法顯西行求法,經過大漠雪山,到了北天竺,然後到中天竺。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

法顯在印度三年,看了很多的經書,之後帶了很多經書回國。去的時候走的陸路,回國走的是水路。從印度到了獅子國,就是現在的斯里蘭卡,然後坐船,在海上遇到了風浪,經過輾轉漂流,到了蘇門答臘,再坐船漂到了現在的中國廣州,之後又在海上漂流了很久,才靠岸,上岸一看,已經到了現在的山東青島了。

他一算時間,從斯里蘭卡開始,在海上走了三年。不管他帶回來的東西多少,他的這種精神是非常了不起的。而且,從此,到西天取經成為了對佛教無限忠誠的一個具有象徵性的行為。

據學者統計,從公元3世紀到4世紀,一共有7個和尚從陸路去取經,到了5世紀,有61個人到西天取經,6世紀有14個人,7世紀有56個人,8世紀有32個人。從3世紀到8世紀不斷的有高僧離開中土,不顧個人安危長途跋涉到西域去求經。史書上記載的這170個人,其中平安返回的只有43人,大多數人都犧牲了。

佛教徒的這種精神是非常堅定的,顯示了佛教的感召力,僧侶的追求。

在這樣的情況下,到了唐代初年,出現了玄奘西天取經的壯舉。玄奘取經是了不起的事情,雖然他並不是第一位去天竺取經的僧人,但他的成就特別大,影響特別大,具有的文化意義特別深遠。玄奘取經,一是為了解決佛經中的疑惑,再一個是當時東土的**太少,他要看更多的**。

所以,玄奘取經也是對公元3世紀以來不斷往西天求法這個傳統的繼承。他決定去西天取經,用我們通俗的話來說,這也是真理的追求。宗教不管是否能稱得上真理,但是對於教徒信徒來說,他們所追求的就是真理。

這種追求真理的精神,從3世紀西天取經的事情中就能看出來,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美德。

唐代時佛經更加難讀,玄奘的一個徒弟慧立在一本書裡說,眾人對於佛經是「先賢之所不覺,今者之所共疑」,也就是說,南北朝時的先賢沒有解決的問題,到現在更成了今天學者共有的廣泛的疑難,佛教的發展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時刻。玄奘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開始了去西天取經的歷程,所以意義非常重大。

他深入學習各宗的經論,學得越深,瞭解越廣,懷疑和困惑就越多。到長安後,他就決心到天竺求法。恰好此時長安有個從天竺來的僧人,向他介紹了印度佛教的情況,特別提到了那爛陀寺,這是個了不起的佛教中心。

那爛陀寺是個寺廟,但實際上是佛學最高學府。經過這個印度僧侶的介紹,玄奘更下定決心要去印度,要去那爛陀寺。玄奘求經顯示了他的意志,他完全是有目的有追求的。

21樓:匿名使用者

進一步學習和宣揚佛法,同時擴大宗教在中原的影響力,是統治者的以宗教控制人心的方針

22樓:啊啦啦啦呀呀啊

印度?我上那個公務員的課,玄奘不是去尼泊爾取得經嗎?難道我記錯了?

去印度要注意些什麼,去印度需要注意哪些

注意飲食 當地人吃的喝的包括汽水和街頭冰淇淋都別碰。就在正規的餐廳或者專門給外國人開的酒店裡吃飯。防備的就是熱,還有印度人很熱情,該拒絕的一定要拒絕。多帶點兒解暑 驅蚊 止瀉之類的藥品吧,那邊兒的醫院你是不會願意去的。如果是旅遊的話,兌換當地貨幣要注意各地匯率不同,而且越是正規的地方手續費越高,很不...

去印度旅遊有什麼注意事項,去印度旅遊有哪些事情是需要特別注意的

豬豬看世界 在印度旅遊的時候要注意很多禁忌,比如說不能摸小孩的頭,不能盯著人看,不能用左手打招呼 遞東西 握手,不能吃牛肉 用牛肉製品。如果觸犯了這些禁忌,會惹得當地人的不高興或是不歡迎之類的,所以來印度,你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當地的風俗和習慣。在印度,如果你和別人講著話,或者要回答問題,你是一定不可...

為什麼去印度旅遊,大街上的印度男人喜歡在大街上手牽手

在我們的印象中,男人之間幾乎是不會在公共場合 手牽手 的,因為這樣的行為,往往會被大家懷疑為 同性戀 恐怕只有在少數觀念特別開放的國家才會看見。因此,當很多中國遊客看到印度滿大街男人 手牽手 時,難怪感到有些 辣眼睛 不由想到,難道印度也是一個性取向觀念特別開放的國家嗎?不管在印度的什麼地方,你總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