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結性考試試題一答案,如何正確認識大自然和人類的辯證關係

時間 2021-08-11 18:04:22

1樓:立港娜娜

相互區別和互不可分,即:「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 從歷史主體與客體角度看。兩者是同一個活動、同一個過程。人是歷史主體,環境是歷史客體。

「人創造環境」和「環境創造人」,是人與環境、歷史主體與歷史客體方向相反而又內在統一的兩種運動,即人向環境、歷史主體向歷史客體的運動,以及環境向人、歷史客體向歷史主體的運動

環境對人的生成,即所謂客體的主體化、非物件化。人一生下來,就受著環境的影響。在環境的影響下,發展著身體,獲得一定的生活知識和經驗,形成各種思想意識和行為習慣。

一個人的身心能否得到發展和發展到什麼程度,都與他所處的社會環境分不開,社會環境是人的身心發展的外部的客觀條件,對人的發展起著一定的制約作用。

關係:人類社會與大自然的關係表現在四個方面:認識自然和利用自然;保護自然和愛護自然;順其自然和統一於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進入工業時代後,大氣汙染、水汙染、土壤汙染等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全球性生態危機成為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各國共識。

2樓:

1、首先,自然界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人是自然界發展的產物,決定了人與自然之間結成了發生學意義上的關係。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並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

恩格斯說:「從最初的動物中,主要由於進一步的分化而發展出無數的綱、目、科、屬、種的動物,最後發展出神經系統獲得最充分發展的那種形態,即脊椎動物的形態,而最後在這些脊椎動物中,又發展出這樣一種脊椎動物,在它身上自然界達到了自我意識,這就是人。」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馬克思說: 「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為自然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而不是存在於自然之外或凌駕於自然之上的。

恩格斯告誡人們:「我們統治自然界、決不像征服者統治異民族一樣,決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樣,——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存在於自然界的;

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依賴於自然界。 恩格斯指出:「人首先依賴於自然。

」馬克思說:「人(和動物一樣 )靠無機界生活,而人比動物越有普遍性,人賴以生活的無機界的範圍就越廣闊。從理論領域說來,植物、動物、石頭、空氣、光等等,一方面作為自然科學的物件,

一方面作為藝術的物件,都是人的意識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無機界 ,是人必須事先進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糧;同樣,從實踐領域說來,這些東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動的三部分。

人在肉體上只有靠這些自然產品才能生活; 不管這些產品是以食物、燃料、衣著的形式還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現出來。在實踐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現在把整個自然界——首先作為人的直接的生活資料,其次作為人的生命活動的材料、物件和工具——變**的先機的身體。」

2、其次,環境創造人,人也創造環境。

馬克思和恩格斯明確提出「人創造環境」的思想。人類要想持續生存和發展,就必須進行勞動。人類正是在改造自然界的生產勞動中,才使人的類本質得到確認。

人類比其他一切動物強,在於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 「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的需要來建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並且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物件上去;因此,人類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 」

馬克思主張依靠積極的、能動的實踐活動採實現「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 。「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環境造成的, 那就必須使環境成為合於人性的環境。」人類的創造必須把改造自然、建設自然、美化自然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才是合乎人性的行為。

人類的創造活動要靠消耗最小的力量, 在最無愧於和最適合於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進行。

3、最後,人要與自然和諧一致。

早在生態危機初露端倪、還未引起人們普遍重視的時候,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關於人與自然和諧一致的思想。

馬克思認為農民的「耕作如果自發地進行,而不是有意識地加以控制 ,, 接踵而來的就是土地荒蕪, 像波斯、美索不達米亞等地以及希臘那樣。」 恩格斯總結了人向自然界索取的教訓後精闢地指出: 「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

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後和再往後卻發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他強調指出,要「認識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體性」 。

3樓:心的距離

自然界具有客觀性,人們應該尊重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去認識自然改造自然。

結合實際談談如何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

4樓:匿名使用者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隨人類生產能力的發展而變化的,二者的關係表現為一個歷史性的發展過程。在原始社會,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十分有限,在人與自然關係上更多表現為人受制於自然。

隨著人類生產水平的提高,人與自然的關係開始發生了轉變,人類逐漸由「敬畏自然」的態度變為「征服自然」,自然成為人類改造的物件。農業社會以後,人類開始大規模改造自然,這樣做雖然擴大了耕地面積,滿足了日益增長的糧食需求,卻破壞了森林、草原、湖面,不僅導致了水土流失、土質下降、沙漠化、鹽鹼化,而且進一步使生態失去平衡。工業文明的出現使得人類和自然的關係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自然界完全不再具有以往的神祕和威力,人類再也無須像中世紀那樣藉助於上帝的權威來維持自己對自然的統治。

但進入20世紀以來,伴隨著環境汙染、能源危機和核**的威脅,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科技的發展並未給社會帶來真正的進步,反而使人類社會陷入了深深的不可擺脫的生態危機之中。正如恩格斯所警告的,「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正式進入了人們的研究視野。

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在當代已不再是一個理想的口號,它是我們基於全球性生態危機而提出來的關係到整個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現實問題。自從布倫特蘭女士提出「可持續發展」觀念以來,強調全球性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已為世界各國所普遍接受,建立起一個新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地球生態圈」成為新世紀人們的共同願望。但這一階段仍處於設想時期,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努力解決,本文認為,其中最關鍵的環節包括如下幾點。

(1)整體性新生態觀念的確立。首先是克服傳統「人類中心主義」的狂妄?薰切實地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起責任?

薰以一種開放的寬容態度處理與他人、與世界的關係。其次是重新肯定人與自然之間天然的和諧關係,它們存在共同的生態利益,應把人類發展與維護生態環境結合起來,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尋求社會發展,在發展的基礎上改善生態環境。事實上,良好的生態環境與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是人類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前提和物質基礎。

最後必須考慮到發展的可持續性,社會發展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構成威脅,要強調代際平等與代內平等,社會的和諧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的一個根本條件是要使全體人民享受到社會進步帶來的成果,創造穩定、健康、幸福的生活環境。

(2)可持續發展中的人與自然的和諧與鬥爭。人與自然是一對矛盾,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事實上是以承認二者之間存在矛盾為前提的,否則和諧也就失去了內容和意義。比如**、海嘯、洪水等,它們都是一種自然現象,也是人類永遠不可能完全消除的,人類的生存就與它們是充滿矛盾的。

人要與自然真正實現和諧發展,人類首先要能理解自然、掌握自然、控制自然,和諧中既有服從又有「鬥爭」,和諧是以人類的科技、文化進步作為核心內容的。

(3)科學技術全球發展的不平衡問題。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科學技術的發展至關重要,它是我們與自然界進行談判的砝碼。只有當我們的技術水平能夠控制、影響自然的時候,才能徹底實現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當代科技的發展,使得我們對大多數自然災害問題都有了一定的瞭解,人類社會初期那樣的大自然災害已經能夠基本避免了,但現在的最大問題是生態系統是一個大的整體,環境生態問題屬於全球問題,而科技發展在全球的不平衡使我們很難真正實現與自然的和諧。以印度洋海嘯為例,由於印度洋沿岸國家沒有海嘯預警機制,即使美國在檢測到大**之後本來試圖通知印度洋沿岸各國做好準備,但竟然無法找到與這些國家溝通的有效途徑,造成了這些國家與其他國家在分享相關資訊時渠道不暢。

(4)科技、人文、生態環境的一體化。要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我們人類實現人文、科技和整個生態圈環境的一體化才是根本的途徑。因為在當代社會,**、江河洪災等所引起的自然災害對人類產生的威脅、破壞力已大大縮小了,全球氣候變化有2/3是人為因素引起的,其他才是自然因素造成的,當代自然災害一般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

比如2023年長江全流域的特大洪水,專家們研究認為,造成這次大洪災的原因是除了雨量過大造成洪水外,更在於生態破壞嚴重、盲目圍湖造田、不合理的水利建設所致。我們所提倡的新自然觀將堅持人與自然的相互限定、相互依賴和相互包容,堅持人與自然的密切關係、不可分割和內在統一,以承認自然價值的多樣性為基礎,對自然資源的消費不僅要支付其傳統意義上的經濟價值,還要支付其生態等其他價值。

5樓:親親綠百合

遂大人發生了理解之後。

如何正確認識大自然和人類的辯證關係?

6樓:清溪看世界

相互區別和互不可分,即:「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 從歷史主體與客體角度看。兩者是同一個活動、同一個過程。

人是歷史主體,環境是歷史客體。「人創造環境」和「環境創造人」,是人與環境、歷史主體與歷史客體方向相反而又內在統一的兩種運動,即人向環境、歷史主體向歷史客體的運動,以及環境向人、歷史客體向歷史主體的運動。

環境對人的生成,即所謂客體的主體化、非物件化。人一生下來,就受著環境的影響。在環境的影響下,發展著身體,獲得一定的生活知識和經驗,形成各種思想意識和行為習慣。

一個人的身心能否得到發展和發展到什麼程度,都與他所處的社會環境分不開,社會環境是人的身心發展的外部的客觀條件,對人的發展起著一定的制約作用。

誰有互換性測量考試試題,誰有互換性測量考試試題

張鐵虎 2005 2006學年第一學期期末 互換性與測量技術 試題 一 填空 20分 1 國標規定矩形花鍵配合的定心方式為 配合尺寸有 2 現代工業對齒輪傳動的使用要求歸納起來有四項,分別為 3 基準制分為 和 4 一零件表面切削加工要求輪廓的算術平均偏差ra為6.3 m,在零件圖上標註為 5 滾動...

計算機考試題,計算機基礎考試試題答案

1 錯 不能。但有許多方法,除了使用收發軟體外 2 對 指標是一個用來指示一個記憶體地址的計算機語言的變數 3 對 gbk 漢字國標擴充套件碼,基本上採用了原來gb2312 80所有的漢字及碼位,並涵蓋了原unicode中所有的漢字20902,總共收錄了883個符號,21003個漢字及提供了1894...

計算機基礎考試試題,求計算機基礎試題及答案大全

bbcbaccccd 運算器,控制器,儲存器,輸入裝置,輸出裝置地址匯流排,資料匯流排,控制匯流排 應用軟體和系統軟體 整合性,互動性,多樣化 資料鏈路層,網路層 計算題太複雜不想動筆 四.儲存程式和程式控制 運算器,控制器,儲存器,輸入裝置,輸出裝置運算器是負責對資料進行邏輯運算和算術運算 控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