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的由來是什麼,三伏天的來歷?

時間 2022-02-24 07:35:21

1樓:腦洞快歷史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立秋之間,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2樓:三號床鋪的四哥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這是按照天干的十數去計算的。所以,劃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後的第三個天干的庚日,為第一伏的開始天。

比如,2023年的夏至,是西曆年的6月21日,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28天之後,就是第三個庚日,所以,2023年的7月20日,就是第一伏的開始;十天之後,又是個庚日,也就是7月30日,就進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後,又是一個庚日,且是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進入了第三伏;

如果是2023年,7月15日是第三個庚日,就是第一伏的開始(初伏);十天之後,又是個庚日,也就是7月25日,就進入了第二伏(中伏);十天之後,又是一個庚日,但是還沒過立秋,再過十天(這年的中伏就有20天了),又是一個庚日,且是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也就是8月14日,就進入了第三伏,。這就是說,每年進入三伏天之後,都是很熱的,特別是中伏的十天(有時是二十天),是最熱的。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中伏」之說。

三伏天是出現在小暑與秋分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謂的「六邪」(指「風、寒、暑、溼、燥、火」)中的暑邪。

三伏天的來歷?

3樓:武君建

三伏是中國農曆中一段特殊的時期,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統稱。三伏約在西曆的6月到9月之間,是中國在農曆年中天氣最熱的時期。一年中初伏、末伏各10天,中伏在不同的年份為10或20天。

以下**介紹三伏

名稱 另稱 介紹

初伏 頭伏 夏至1後第三個庚日2起到第四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日子。第三個庚日為入伏,作為初伏的第一天。

中伏 二伏 夏至後第四個庚日起到立秋3後第一個庚日前的一段時間。第四個庚日定為中伏開始的第一天,農曆七月前立秋者,則中伏為10天;農曆七月後立秋者,則中伏為20天。

末伏 終伏 立秋後第一個庚日起到第二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時間。第二個庚日定為出伏,即伏天結束。

4樓:腦洞快歷史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立秋之間,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5樓:杭祺

在中國人的氣象概念裡,「伏」 是「潛伏」 之意。潛伏著什麼呢?潛伏著 「寒冷」 。

原來,中國人是講 「辯證法」 的,「物極必反」 是辯證法的基本規律之一。一晝夜裡最黑暗的時候就是明亮的開始,那麼黑暗裡 「潛伏」 明亮;冬天最寒冷的 「三九天」 一過,氣溫就漸漸地轉暖;月亮最園的時候,她已經孕育著 「缺」 ;中午太陽光最強烈的時候,就是逐漸變暗的開始。

一年中7月份的平均氣溫最高,當然就潛伏著寒冷了。

三伏一過,天氣就逐漸轉涼了。

三伏天的由來是什麼?

6樓:腦洞快歷史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立秋之間,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7樓: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三伏天是按照我國古代的「干支紀日法」確定的。每年夏至以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合起來稱為三伏。按陽曆計算則出現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

此時我國大部地區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

俗話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7月7日節氣是小暑,古籍《群芳譜》中說:「暑期之此尚未極也。

」因為小暑過後,全年最熱的三伏就到了。伏天是雨水集中,全年最熱的日子,又是陰起陽降的時候。

《漢書?郊祀志注》中說:「伏者,謂陰氣將起,迫於殘陽而未得升。

故為藏伏,因名伏日。」夏至這天白晝長,太陽角度最高,但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並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夏至後日照時間一天比一天少了,氣溫卻一天比一天持續升高,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的時候開始入伏,俗話說:

「小暑大暑緊相連,氣溫升高熱炎炎」。這段時間叫數伏天。

「伏」,乃是藏陰氣於熾熱之中的意思,具有警示作用。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與五行搭配中屬金。金怕火,在數伏天氣中逐日消減,因此古人以庚日來計「伏」。

入伏以後,暴雨易形成洪水,稱為「伏汛」。農諺說:「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福雨淋淋農民喜,小暑防洪別忘記」。

因此,數伏天氣既要防暑,又要防汛。我國用10個天干和12個地支相互搭配,60天為一週期的紀日方法,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了,

伏天的說法據說歷史相當久遠,起源於春秋時期的秦國,《史記?秦紀六》中說:「秦德公二年初伏。

」唐人張守節說:「六月三伏之節,起秦德公為之,故云初伏,伏者,隱伏避盛暑也。」古代伏天時跟其他節令一樣,民間傳承著很多食俗。

頭伏蘿蔔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小暑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慾缺乏,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

8樓:絲巢上公

【三伏天】

三伏天,是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謂的「六邪」中的暑邪。

可以這樣理解:「伏」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稱之為「伏」,是因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內。三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

三、四十天,三伏是按農曆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

三伏天的由來?

9樓:腦洞快歷史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立秋之間,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10樓:半鬥書齋

每年夏日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是我國獨有的「三伏」節氣。

我國從公元前776年至今,流行「干支紀日法」,即是把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各取一個字結合而得甲子、乙丑、丙寅……等六十組的不同名稱來記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秦漢時盛行「五行生剋」的唯心說法,認為最熱的夏天日子屬火,而庚屬金,火克金(金怕火燒融),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於是就規定從夏至日(陽曆6月21日或22日)後第三庚日為初伏(有十天),第四庚日為中伏(有的年是十天,有的年是二十天),立秋(陽曆8月7日或8日)後第一庚日為三伏,有十天。

這樣,三伏就有固定的日期了。按照這種規定,可以算出伏天在陽曆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

伏天之所以酷熱,從日地關係上看,自春分日開始到夏天,太陽從直射赤道逐漸變為直射北迴歸線。夏至這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這一天北半球地面接受的太陽熱量最多而散熱最少。但一年中最熱的日子並不是夏至,而是夏至後的伏天,特別是中伏和三伏天。

11樓:懂你

這是從陰曆來計算的,數伏.二伏.三伏,日力上都有的

三九天與三伏天的來歷?

三伏的來歷及時間

12樓:西大柚子吖

三伏天是按照我國古代的「干支紀日法」確定的。「伏」,乃是藏陰氣於熾熱之中的意思,具有警示作用。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與五行搭配中屬金。

金怕火,在數伏天氣中逐日消減,因此古人以庚日來計「伏」。

每年夏至以後第三個庚日(指干支紀日中帶有「庚」字的日子)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合起來稱為三伏。按陽曆計算則出現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時我國大部地區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

初伏和末伏固定是10天,中伏是不固定的,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所以,三伏有些年份是30天,有些年份是40天。

13樓:秋風魂

我國舊曆中所規定的夏季常年相對最熱的三個連續時段。即頭伏、二伏和三伏,統稱為伏天或三伏。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頭伏(或初伏)始日,第四個庚日為中伏始日,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或三伏)的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為20天

所謂庚日是指中國的「干支」記日法中帶庚的日子,中國古代以十日為一旬,並分別配上甲,乙,丙,丁等十天支。其中第七日為庚日,因此庚日便是每旬的第七日。

一年最冷的時間不在冬至,最熱的時間也不在夏至,究竟一年中最熱及最冷在什麼時間呢?中國古代人民在長期觀測中總結出「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規律。

「三九」是指什麼時間呢?「三九」其實是指從冬至後的第三個九天,約在陽曆一月中旬,時間與「大寒」相近。而「三伏」又在什麼時間呢?

所謂「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總稱。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入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末伏」是立秋之後的第一個庚日,所以「三伏」大約在六月下旬至八月上旬左右,而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暑」及「大暑」就是在「三伏」中。

為什麼最熱及最冷的時間會在「三伏」和「三九」呢?在冬天,在冬至這一天雖然在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熱量最少,但陸地積累的熱量還未損失至最少,所以在冬至時天氣還不是最冷。在冬至以後,太陽位置雖然北移,但陸地每天吸收的熱量仍少於散失的熱量。

直到「三九」以後,陸地每天吸收的熱量才超過散失的熱量,氣溫才逐漸上升。所以三九前後為一年中最冷的時期。相反,在夏天,在夏至這一天雖然在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熱量最多,但陸地積累的熱量還未至最多,所以在夏至時天氣還不是最熱。

在夏至以後,太陽位置南移,雖然太陽輻射熱量逐漸減少,但仍比陸地損失的熱量多。到「三伏」以後,陸地每天吸收的熱量才少於散失的熱量,所以到「三伏」以後,氣溫會逐漸下降。

14樓:匿名使用者

三伏是初(頭)伏、中(二)伏和末(三)伏的總稱。三伏的最早記載見於春秋時代的秦德公二年,即公元前676年。

三伏期間統稱「伏天」或「伏日」。按照我國傳統的推演算法,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兩個庚日之間相隔十天,初伏到中伏固定為十天,但是,由於有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是末伏的規定,所以中伏到末伏就有10天和20天這兩種情況。

自入伏到出伏相當於陽曆7月中旬到8月下旬,正是我國夏季最熱時期。

請告訴我,三伏天是根據什麼確定的,有什麼典故麼?

15樓:銷魂哥_褻

「三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日子。「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每年出現在陽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

按我國陰曆(農曆)氣候規律,前人早有規定:「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為頭伏(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二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為二十天,則共有四十天。

據《通書》、《陰陽曆書》和《萬年曆》查考可知:今年是陽曆公元2023年,陰曆乙酉(雞)年。「三伏」是:

7月15日,陰曆初十庚子日為初伏(又叫頭伏);7月25日陰曆二十庚戌日為中伏(二伏);8月14日,陰曆七月初十日庚午日為末伏(三伏)。 一般年份,每伏十天,三伏共三十天。但今年的「年份」就是「中伏」(二伏)二十天。

因此,「三伏」期共四十天。即從陰曆初十初伏起,至末伏的最後一天(陰曆七月二十日)出伏止,前後正好四十天。 「三伏天」是按照我國古代的「干支紀日法」確定的。

每年夏至以後第三個庚日(指干支紀日中帶有「庚」字的日子)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合起來稱為三伏。俗話說「熱在三伏」,按照我國傳統曆法,今天開始進入夏季常年相對最熱的「三伏天」。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個連續時段。

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始日(今天是今年的初伏始日),第四個庚日為中伏始日,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為20天,比如今年。一般說來,「三伏天」中又以「中伏」的平均氣溫最高。當然,古人的這種推算方法並不十分科學,並不一定與當年的氣象實際緊密結合,各地全年中的極端最高氣溫也不一定出現在「中伏」,甚至不一定在「三伏」。

但不管怎麼說,「三伏天」確實是盛夏酷暑的時候,大家要注意防暑降溫。 初伏 頭伏 夏至1後第三個庚日2起到第四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日子。第三個庚日為入伏,作為初伏的第一天。

中伏 二伏 夏至後第四個庚日起到立秋3後第一個庚日前的一段時間。第四個庚日定為中伏開始的第一天,農曆七月前立秋者,則中伏為10天;農曆七月後立秋 者,則中伏為20天。 末伏 終伏 立秋後第一個庚日起到第二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時間。

第二個庚日定為出伏,即伏天結束。

三伏天怎麼算?三伏天,三伏怎麼算?

三伏天計算從夏至後第3個 庚 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三伏天出現在小暑和處暑之中,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 悶熱的日子。所謂的 伏天兒 就是指農曆 三伏天 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伏天的長短主要在中伏的差別上。因為每年夏至節氣後的第三個庚日 初伏 出現的時間不同,...

三伏天是多少天 三伏天的天數

2022年的三伏天有40天 首伏 首伏 2022年7月16日 2022年7月25日,共10天。v 中壓 2022年7月26日 2022年8月14日,為期20天。三伏 末伏 2022年8月15日 2022年8月24日,共10天。今年2022年的三伏天有40天,從7月16日三伏天的第一天開始,到8月24...

三伏天如何防暑?三伏天如何避暑?

1 從起居細節注意養生。夏季氣候炎熱,酷暑多雨,暑溼之氣容易乘虛而入且暑氣逼人,心氣易於虧耗,尤其老人 兒童 體虛氣弱者往往難以將養,而導致疰夏 中暑等在養生保健中常有 冬病夏治 的說法,故對於那些每逢冬季發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 肺氣腫 支氣管哮喘 腹瀉 風溼痺症等陽虛症,是最佳的 時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