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育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教育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

時間 2021-05-08 20:10:39

1樓:向上攀爬的

大學教育應該培養「德才均備、體魄健全」。

而當前,需要培養更多綜合素質突出、又在特定方向鑽研精深的複合型、創新型人才。這背後,是整個社會的知識體系、科技體系和產業體系的更新換代不斷提速,社會分工日益細化。

學生應在大學裡成為學習的主體和中心。要利用資訊科技等手段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權,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和探索心;同時緊盯學術發展前沿和時代變化趨勢,不斷調整學科結構、課程設定和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

2樓:百利讀書會

《翻轉課堂的可汗學院》

3樓:中公教育

毋庸置疑,教育是一項培養人的事業,因此她光榮;又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所以她偉大而艱鉅。

長期以來,國人的思想深處似乎永遠隱藏著「不吃苦中苦,難為人上人」的古訓。可以說,科舉制度的長期存在,使得學而優則仕的觀念深入人心。在古代,學校教育的終極目的就是為國家選拔輸送優秀的治國理政的人才,說白了就是為國家機器培養**。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寒門子弟藉助學校教育獲取功名,躋身士大夫階層,做了官,就成了人上人,也就高人一等,享有了特權,便有了錦衣玉食的可能。「書中自有**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鍾粟」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進入現代社會,民主、自由觀念深入人心,個體生命價值和民主權利越來越被人們重視,社會化程度日益提高,這些都促使對「人」的社會化的認識進一步深入。現代社會中,社會成員之間聯絡日益緊密,社會集約化程度極高,社會分工日益細緻,相互間的合作顯得日益重要,任何人都無法遊離於社會之外單打獨鬥。物質極大豐富,科技日益進步,文明程度越來越高,公民意識越來越強的當今時代,做一名合格的公民應該是社會對人的最基本的要求。

因此,為國家培養合格的公民應該成為教育的基本培養目標,也是重要目標。我們新時代教育不是為了培養「人上人」,而應著力培養「人中人」。

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人應該是也必須是我們社會主義教育的培養目標。國家建設中,需要高精尖的棟樑之才,同時更需要千千萬萬的普通勞動者,更多的人靠著自己的一技之長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貢獻者自己的力量。我們的基礎教育應該在培養合格公民上多下功夫,做足文章,而不應抓了西瓜,丟了芝麻。

抓住了一部分優秀學生,而忽略了大多數普通學生,甚至放棄了一部分「難教的學生」,如此就成了教育之痛。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公民的誕生》一文中也提出了教育應培養合格公民的觀點。所以,教育不能止於知識的傳授,技能的培養,更應該是公民意識的養成。「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倡導的就是一種公民意識。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一切與我相關的思維習慣促成孩子們關注自我與自然、社會的密不可分的聯絡,學會主動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應該是公民意識的起點。

4樓:匿名使用者

便應當有大學生的風度。體魄康強,精神活潑,舉止端莊,人格健全,便是大學生的風度。不倦的尋求真理,熱烈的愛護國家,積極的造福人類,才是大學生的職志。

有學問的人,要有『振衣幹仞崗,濯足萬里流』的心胸,要有『珠藏川自媚,玉蘊山含輝』的儀容,處人接物,才能受人尊敬。

5樓:雷正鬆

一言難盡,簡而言之:「」健全的人格,正確的人生觀。」

教育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

大學該培養什麼樣的人

6樓:天風海雨樓主

大學教育是國民教育重要的一個環節,對很多學生來說,大學教育有可能是他們學生生涯的結束,他們中的少部分學生會選擇選擇繼續接受教育,因此大學教育就面臨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如何教育好這些即將結束學生生活,走向社會的「人」。

社會的建設以及穩定,需要每個人的努力,這是常識。雖然在由什麼樣的人來建設這個問題上,人們看起來不存在什麼分歧,不過,在看起來不存在分歧的問題上,卻存在著嚴重的問題。

一般認為,大學就是傳授知識的地方,這也是一個常識。很多人來大學讀書,基本上是抱著學習知識,以便日後在社會上能夠獲得一些基本生存條件的目的,說白了就是找工作。另一個常識是,大學是文化傳承的地方,常識可以判斷,文化不等於知識,不過一些人卻以為,擁有知識就是擁有文化,一些學生獲得知識,以為可以憑此立足於社會了,「知行合一」了。

事實真是這樣嗎?

王陽明講知行合一。從王陽明的角度來看,這個知行合一,恐怕不是今天被很多人經常簡單提及的知識與實踐的統一,這也許誤解了王陽明的意思。我理解的王陽明的「知」,乃是一種帶有倫理意義的「知」,這個「知」,不僅擁有知識的層面,也擁有價值判斷的層面——倫理的道德。

我們都知道道德中最基本的一對範疇是善與惡,而中國儒家也很強調這個問題。如果以上理解不錯,那麼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就應當理解為,在擁有「知」的基礎上去實踐「知」的內容,並且以「知」的倫理要求規範個人的行為。

但是,如果以今日的「知識」一詞來反觀王陽明的「知」,我們發現,今日的「知識」已經不再帶有價值判斷的品質了。據說知識是中立的,就像科技沒有善惡,要看使用者如何使用了,不過問題真是這樣?如果不是這樣,那麼使用者得德行可以培養嗎?

答案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不能。

為什麼不能?因為我們已經將道德從知識當中抽離了,知識變成了純粹工具的東西,也就是說,純粹的工具如法擁有道德感,也就是可以說,一個擁有純粹知識的人,可以知識地不講道德!

這就是我們現在一個很現實的問題:知識(事實)與價值的分離。對於搞新聞的人來說,事實與價值的分離顯得十分必要,一樣的是這個原則,對於大學教師是不是管用呢?

答案是,不管用。

我們曾經給教師一個很崇高的稱呼: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也就是說,教師這個職業關係到人的靈魂。

現在的大學生也許都不談靈魂了,這不全是大學生的責任,也有大學教師的責任。知識無法給靈魂提供棲息的家園,相反,知識很可能導致靈魂的枯竭。大學教師在傳授知識這一點上,可以說相當辛苦的,但是我不得不說,只傳授知識的老師確實不道德的,做一個不恰當的比喻,只傳授知識的老師,就像菜市場上買菜的攤主,各種本地的外地的,常見的罕見的品種擺在攤上,隨便我們去挑,我願意相信攤主是十分負責的,相信他賣給我們的絕對是貨真價實。

但是大學不能簡單地比作市場,不過現在的大學和菜市場卻有個共通的假設:相信人都是有理性的。在大學而言,就是相信大學生可以「明智」,「理性」地作出選擇。

天啊,大學教育的一個前提居然和經濟學的前提相同,這真是諷刺。既然大學是由一群號稱「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人教授知識的地方,他們就應當明白,大學生是最容易受到塑造的一群人,用什麼東西來塑造大學生以及怎樣塑造大學生就很重要。

如果上面這個問題可以得到認可的話,那麼就必須面臨一個更為基礎的問題:大學應當培養什麼樣的人。如同上面說的,一般人認為大學就是傳授知識的地方,在此看法下,我認為大學培養出來的是「知道分子」,知道各種各樣的時髦理論,主義,也明白這些理論和主義自身的不足和他們之間存在的矛盾,然後他們就帶著這些理論,主義,從大學畢業了,也就是說,他們花錢買了知識!

如果非要用錢來說明問題,我相信,花錢涵養德行,培養道德感要遠比花錢買知識高尚得多。

憑什麼這樣講?因為這個「知識」遠不是王陽明意義上的「知」,他是被架空了的沒有靈魂的知識,是對各種經驗的抽象總結,讓接觸到他的人感到內心乾癟,沒有靈氣,因此在「行」的問題上,出錯的可能性更大,知行合一的美好願望,只怕更容易變成對美好願望的破壞。因此,在大學應當培養什麼樣的人的問題上,我寧願相信:

大學應當培養有德行的人。其實,知行合一,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成德行合一。今天很多從大學畢業的人很容易遭遇各種**,如果內心沒有強大的力量,沒有基本的道德感,沒有作為一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應該有的教養,那麼追隨**而讚美撒旦的,就有可能是這些從文明場所出來的人。

今天有個詞語叫做高智商犯罪,當知識與犯罪合謀,影響會更加惡劣,雖然肖傳國與***之間的對罵滿城風雨,但是關於肖傳國的指控,恐怕也不是空穴來風。

說到這裡,我想起了我們的寢室樓。每年畢業,都會有大量的學生在寢室內喝個不醉不休,同時伴隨著猜拳的「殺聲「,這還不夠,還要往窗外扔酒瓶子,酒瓶子破碎一地,第二天清晨,習慣了這些的掃地阿姨們,默默掃去這些破碎的渣滓,偶爾聽見一些不滿的聲音。我們睡在寢室裡,就像睡在沙場上,隨時準備「迎接」「偷襲」。

教育到底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

7樓:呂屹

教育要培養學好知識,瞭解實際,能分析處理問題,有自己見解,敢承擔,富有正氣的人,個人能生活好,對國家能做出貢獻。

教育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

8樓:中公教育

毋庸置疑,教育是一項培養人的事業,因此她光榮;又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所以她偉大而艱鉅。

長期以來,國人的思想深處似乎永遠隱藏著「不吃苦中苦,難為人上人」的古訓。可以說,科舉制度的長期存在,使得學而優則仕的觀念深入人心。在古代,學校教育的終極目的就是為國家選拔輸送優秀的治國理政的人才,說白了就是為國家機器培養**。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寒門子弟藉助學校教育獲取功名,躋身士大夫階層,做了官,就成了人上人,也就高人一等,享有了特權,便有了錦衣玉食的可能。「書中自有**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鍾粟」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進入現代社會,民主、自由觀念深入人心,個體生命價值和民主權利越來越被人們重視,社會化程度日益提高,這些都促使對「人」的社會化的認識進一步深入。現代社會中,社會成員之間聯絡日益緊密,社會集約化程度極高,社會分工日益細緻,相互間的合作顯得日益重要,任何人都無法遊離於社會之外單打獨鬥。物質極大豐富,科技日益進步,文明程度越來越高,公民意識越來越強的當今時代,做一名合格的公民應該是社會對人的最基本的要求。

因此,為國家培養合格的公民應該成為教育的基本培養目標,也是重要目標。我們新時代教育不是為了培養「人上人」,而應著力培養「人中人」。

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人應該是也必須是我們社會主義教育的培養目標。國家建設中,需要高精尖的棟樑之才,同時更需要千千萬萬的普通勞動者,更多的人靠著自己的一技之長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貢獻者自己的力量。我們的基礎教育應該在培養合格公民上多下功夫,做足文章,而不應抓了西瓜,丟了芝麻。

抓住了一部分優秀學生,而忽略了大多數普通學生,甚至放棄了一部分「難教的學生」,如此就成了教育之痛。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公民的誕生》一文中也提出了教育應培養合格公民的觀點。所以,教育不能止於知識的傳授,技能的培養,更應該是公民意識的養成。「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倡導的就是一種公民意識。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一切與我相關的思維習慣促成孩子們關注自我與自然、社會的密不可分的聯絡,學會主動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應該是公民意識的起點。

要培養怎樣的學生,教育要培養什麼樣的學生

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性格 1 加強人生觀 世界觀和價值觀教育 2 及時強化學生的積極行為 3 充分利用榜樣示範作用 4 利用集體的教育力量 5 及時進行個別指導 6 提高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7 提供實際鍛鍊的機會。第一點,要培養學生的博學。學習是在增長知識,增加見識。只有通過廣泛的涉獵社會中的各種知識...

父母應該用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呢?

應該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教育孩子。也可以通過國內的方式教育孩子。這兩種方式都非常有效,也非常適合年齡段比較小的孩子。可以通過一些榜樣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就會讓孩子變得特別的自立,也會讓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可以獨立解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看一下孩子的心理作用,如果孩子內心是比較強大的,那麼就應該嚴...

教育孩子應該用什麼樣的方式,父母應該採用什麼樣的暗示方式教育孩子

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在生活中給他鍛鍊的機會,沒有機會創造機會,生活就是一個大學堂,而父母則是學生的老師,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做好學生的榜樣 別老拿著臭架子我是你爸你要怎麼怎麼聽我的換位想想你也不想被別人這樣說吧,和自己的媳婦統一錯就是錯 對就是你要慢慢說你越是說她她可能越叛逆反而去外面找 親情 用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