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的讀書方法,古人讀書的方法

時間 2021-08-11 16:21:07

1樓:搞笑困難戶

古代人讀書方法有:誦、錄、校、疑、入味、「大其心」而「使自得」。

一、誦「誦」字的原意即大聲背誦。宋朝著名的文學家和書法家黃庭堅五歲時,已經能夠背誦五經。有一天,他問老師說:

「從來都稱六經,為什麼只讀五種?」老師回答:「《春秋》不足讀也。

」這在當時人中是很流行的一種看法,最典型地反映在王安石把《春秋》稱作「斷爛朝報」的評語中。可是黃庭堅說:「是何言也。

既曰經矣,何得不讀?」據說他於是「十日成誦,無一字或遺」。

二、錄「錄」就是抄書。書籍難得,靠抄書儲存文字,這與記誦類似。

明朝的「開國文臣第一人」宋濂,寫過一篇很有名的文章,題為《送東陽馬生序》。在那篇文章裡,他回憶自己幼年的經歷說:「餘幼時即嗜書。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

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群書。」

為什麼說「不敢稍逾約」?當時人有「三痴」的說法,其中之一便是「借書與人曰痴」。意思是借書不還的事太多,所以書不可以輕易借予人。正因為如此,宋濂不敢逾約,否則再借就難了。

三、校「校」即校勘。在印刷術投入使用前,古書都曾經歷過以記誦文字和抄本形式流傳的階段,記誦或抄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有差錯,致使同一典籍的文字在輾轉流傳之中變得差異極大。

這種情況即使在印刷書籍出現之後仍大量存在。一是印刷本所依據的底本原有差異,二是刻板印刷過程中又可能出現新的錯誤。所以古人讀書,在誦、錄之前,第一步是先作文字上的校對,以便儘可能地保持文字的準確性。

四、疑「疑」是指一種積極追問的精神。元朝的大教育家許衡,就最喜歡善於「疑」的學生。他的傳記有曰:

「諸生或有疑問,則為之喜見顏面。因語之曰:『書中無疑,能以為有疑;有疑,能使之無疑。

學斯有得矣』。」不過,這個意思並非他自己的發明,比他早一點的朱熹已經說過類似的話了。

五、入味

所謂「入味」,是我從古人的以下這些話中間概括出來的一個說法:「讀書須到不忍舍處,方是見得真味」(朱熹);「弄書冊而遊息時,書味猶在胸中」(黃庭堅);「睡餘書味在胸中」(陸游)。

六、「大其心」而「使自得」

「大其心」而「使自得」,是說讀書「當玩味大意,就自己分上實著體驗……學問之道無它,求其放心而已」(朱熹)。或者如程頤所說:「讀書當平其心,易其氣,闕其疑,則聖人之意見矣。」

參考資料

人民網-古代人讀書方法有哪些?總有一款適合你

2樓:牛牛vs驢驢

有頭懸梁錐刺股的,有鑿壁偷光的。總之就是勤奮。

3樓:無雙丶梧桐

陶淵明,不求甚解

魯迅,嚼辣椒驅寒

王亞南,睡三腳床

麥考萊曾給一個小女孩寫信說,是當國王還是讀書?

傑克·倫敦的「餓狼式」讀書法

毛姆的「樂趣」讀書法

餘秋雨的「畏友」讀書法

華羅庚的「厚薄」法

老舍的「印象」法

愛因斯坦的「總、分、合」三步讀書法

4樓:充震

蘇東坡——八面受敵

韓愈——提要鉤玄

諸葛亮——觀其大略

朱熙——格物致知

孔子——好學樂學

孟子——自求自得

古人讀書的方法

5樓:浙江張小飛

1、董遇:「三餘」讀書法

漢代的著名學者董遇提倡利用「三餘」時間讀書。他說:「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雨者晴之餘。

」意思是說,冬天,沒有什麼農活,這是一年之中的空餘時間;夜間,天黑不能出去活動,這是一天之中的空餘時間;雨天,不能下地勞作,這也是可利用的空餘時間。

2、蘇軾:「八面受敵」讀書法

北宋文學家蘇軾的「八面受敵」讀書法,是很著名的一種讀書方法。這裡的「八面」,是指書的各個方面的內容,將研究物件分為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八方,然後各個擊破。

3、歐陽修:「計字日誦」讀書法

北宋文豪歐陽修的「計字日誦」讀書法,是根據自己的讀書經歷歸納而成的。他曾經精選了《孝經》《論語》《詩經》等十部書,約5萬多字,然後規定每天熟讀300字,用三年半時間全部熟讀完畢。每天背誦150字,只要七年時間就背熟了。

4、陳善:「入書出書」讀書法

南宋人陳善著有一部《捫蝨新話》,他在書中寫道:「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所以入,終當所以出。

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蓋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不能出得書,則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得盡讀書之法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讀書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讀進書中去,讀懂吃透,掌握書中的內容實質;出,就是要從書中跳出來,能夠靈活運用書本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開始讀書時要求入,讀書的最終目的是要求出。

5、張溥:「七焚」讀書法

明代學者張溥的「七焚」讀書法,強調讀寫並用,強調「眼到、手到、心到」。他的讀書法分為三步:第一步,每讀一篇新文章,都工工整整地將它抄在紙上,一邊抄一邊在心裡默讀。

第二步,抄完後高聲朗讀一遍。

第三步,朗讀後將抄寫的文章立即投進火爐裡燒掉。燒完之後,再重新抄寫,再朗讀,再燒掉。這樣反覆地進行七八次,一篇文章要讀十幾遍,直至徹底理解、背熟為止。

6樓:匿名使用者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裡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裡想:

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揹著揹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

原來從壁縫裡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

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7樓:匿名使用者

古人讀書的方法,懸樑刺股,鑿壁偷光等。

8樓:不懂先生

大部分名人的讀書方法,都屬於快速閱讀,具體到個人還有一些具體的小技巧。我自己讀書一般也是用快速閱讀法,快速閱讀不僅體現在閱讀速度的高效上,更是理解的高效:對抓住文章段落的脈絡和重點有非常好的作用,幫助我們對文章做整理、分析和歸納。

我練習快速閱讀用的是《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練習是比較簡單有效的,如果你的閱讀效率低,有必要練習提高一下。

在閱讀過程中必須養成有目的、有重點地進行閱讀的習慣,使我們在閱讀時善於發現重點、新問題、新觀點和新材料。首先,段落:掌握段意最方便的辦法是抓「主句」,也就是抓住說明全段主要意思的句子。

其次,抓住文章的脈絡主旨:有的文章,標題就說明了中心思想,有的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點明中心思想,有的則通過主要事件來表達中心思想,只要根據主要事件,就能很快確定中心思想。其三,對於文章、書籍中的主要人物、事蹟、觀點、中心思想等一些重點,要有意識的進行記憶,形成自己的思維導圖,促成更好的理解。

在讀書的過程中或讀完一本書的時候,要學著做點讀書筆記,記錄一下書本的脈絡主旨、主要人物、事蹟、以及閱讀感悟等,一些優美詞句也可以摘抄一下。

9樓:guo郭紅飛

「三餘」讀書法蘭式英語單詞特訓和聽力

10樓:塞菲琴玟玉

沒啥技巧,就是苦讀,頭懸樑、錐刺股

11樓:酆蓉魯雲淡

唐代顏真卿《勸學》有詩云:「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

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年輕時不知道要好好地勤奮學習,到年老白頭的時候那就太遲了,後悔也來不及了,年輕要早起勤讀,這也是我們的讀書之道。

宋人朱熹讀書有「三到法」:「要口到、眼到、心到。」朱熹說:

「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他還說過:「讀書之法無他,惟是篤志虛心,反覆詳玩,為有功耳。

」這些讀書法,都是非常好的,是我們在讀書學習中經常運用的。宋朝陸九淵讀書有詩曰:「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

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讀書切戒爭匆忙、慌張,要細心體會、琢磨,反覆品讀。讀書的同時,要認真地思索。

這樣的讀書法,會讓我們有所得,有所獲。

「一意求之」讀書法,是蘇軾推出的。蘇軾認為:「人的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故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這種「一意求之」讀書法的最大特點是「求一」,抓住一點。即閱讀經典的著作,每讀一遍,只需要圍繞一箇中心,側重一項內容,抓住一條線索,解決一個問題。讀書做學問,為了避免精力分散,一意求之,這種定向閱讀還是有可取之處的。

古人讀書的條件很差,沒有現在讀書的環境,但古人卻勤奮好學,珍惜每一寸光陰。西漢大學問家匡衡鑿壁偷光,晉代車胤囊螢映雪,在非常艱苦的條件下,他們也不放過任何學習的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值得我們稱道。

經典文字,意味深長,會讓人百讀不厭。宋朝蘇軾對讀書有這樣的理解:「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對書中的文字,只要多讀,熟讀,仔細玩味,才能瞭解和體會。百回讀,越讀越玩味越有意思,百讀不厭的讀書方法,讓我們對書有了更深的學習,有了「百讀」,對書中的學問自然會透徹明白,便會提高自我的思考性和領悟力。

12樓:宿竹范姜芮麗

「讀」「書」兩種。

「讀」深化文字連貫性,**內涵,達到「見此句,便知頭尾。」

「書」以筆成文,進一步增強文章內涵瞭解,「見其文,便知其事。」

13樓:檢言尉遲月明

由於古代需要熟讀四書五經,基本都要記住,所以需要大聲朗讀。

古代人讀書方法有哪些

14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人讀書方法有:誦、錄、校、疑、入味、「大其心」而「使自得」e5a48de588b6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66303665。

一、誦「誦」字的原意即大聲背誦。宋朝著名的文學家和書法家黃庭堅五歲時,已經能夠背誦五經。有一天,他問老師說:

「從來都稱六經,為什麼只讀五種?」老師回答:「《春秋》不足讀也。

」這在當時人中是很流行的一種看法,最典型地反映在王安石把《春秋》稱作「斷爛朝報」的評語中。可是黃庭堅說:「是何言也。

既曰經矣,何得不讀?」據說他於是「十日成誦,無一字或遺」。

二、錄「錄」就是抄書。書籍難得,靠抄書儲存文字,這與記誦類似。

明朝的「開國文臣第一人」宋濂,寫過一篇很有名的文章,題為《送東陽馬生序》。在那篇文章裡,他回憶自己幼年的經歷說:「餘幼時即嗜書。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

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群書。」

為什麼說「不敢稍逾約」?當時人有「三痴」的說法,其中之一便是「借書與人曰痴」。意思是借書不還的事太多,所以書不可以輕易借予人。正因為如此,宋濂不敢逾約,否則再借就難了。

三、校「校」即校勘。在印刷術投入使用前,古書都曾經歷過以記誦文字和抄本形式流傳的階段,記誦或抄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有差錯,致使同一典籍的文字在輾轉流傳之中變得差異極大。

這種情況即使在印刷書籍出現之後仍大量存在。一是印刷本所依據的底本原有差異,二是刻板印刷過程中又可能出現新的錯誤。所以古人讀書,在誦、錄之前,第一步是先作文字上的校對,以便儘可能地保持文字的準確性。

四、疑「疑」是指一種積極追問的精神。元朝的大教育家許衡,就最喜歡善於「疑」的學生。他的傳記有曰:

「諸生或有疑問,則為之喜見顏面。因語之曰:『書中無疑,能以為有疑;有疑,能使之無疑。

學斯有得矣』。」不過,這個意思並非他自己的發明,比他早一點的朱熹已經說過類似的話了。

五、入味

所謂「入味」,是我從古人的以下這些話中間概括出來的一個說法:「讀書須到不忍舍處,方是見得真味」(朱熹);「弄書冊而遊息時,書味猶在胸中」(黃庭堅);「睡餘書味在胸中」(陸游)。

六、「大其心」而「使自得」

「大其心」而「使自得」,是說讀書「當玩味大意,就自己分上實著體驗……學問之道無它,求其放心而已」(朱熹)。或者如程頤所說:「讀書當平其心,易其氣,闕其疑,則聖人之意見矣。」

參考資料

人民網-古代人讀書方法有哪些?總有一款適合你

其他名人的讀書方法有哪些,名人的讀書方法有哪些

且聽風吟陌上花開 魯迅嚼辣椒驅寒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裡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於苦讀書...

名人讀書典故。名人讀書的典故

北宋大學士蘇軾,少時在父親蘇洵的教導下,博覽群書,知識豐富,常常受到父親的詩朋詞友的稱讚。因此有些飄飄然。一日,年少氣盛的蘇軾,驕傲地寫了副對聯貼於自己的書房門口。聯雲 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老父親一日得閒,來到大兒子的書房檢查他的學業,抬頭看見對聯,連連搖頭暗歎。兒子如此不謙虛,他很生氣。於是,...

名人讀書的名言,名人讀書名言

1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孔子。2 業精於勤,荒於嬉 行成於思,毀於隨 韓愈3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4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孔子5 三人行,必有我師也。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6 興於 詩 立於禮,成於樂 孔子。7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8 讀書破萬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