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託班的優點

時間 2021-08-30 09:13:04

1樓:答題解疑

我之前在輔導班工作過,上輔導班的孩子基本上是父母都是做生意,或者上班忙的。沒有時間輔導孩子寫作業家裡基本都是老人帶孩子,老人覺得孩子上了一天學夠辛苦了,回家不怎麼管孩子寫作業,在託管班全部完成才接回家。還有一種就是孩子比較調皮或者拖沓,在家寫作業會氣死人的那種也會送到託管班讓託管老師看著寫作業。

但是小孩子也有很多性格,有的很自覺,到了餐桌還寫作業時寫作業,寫作業也很有條理性,都有抄作業的本子,寫完一項拿去給老師檢查,不會的再問老師,但是有的小孩就比較懶,會的也不寫,就等老師說答案才好,這種情況都是跟家長反應的,讓家長去對孩子說教,比老師說話管用。我去的託管挺正規的,不止要求孩子寫完作業就可以了,還會有意識的培養孩子學習生活習慣。小孩有什麼問題或者犯了錯都會跟家長彙報的,但是有些家庭餐桌是一年級到六年級都在一起的,沒有單獨的教室。

環境比較雜亂,這點不大好。所以改變不了自身的工作必須讓孩子上小餐桌的話還是選擇正規點的餐桌比較好

2樓:啊一古

上晚託班對學生來說是非常有用,特別是對學習沒有自覺性的孩子,在老師的輔導下,可以消化當天學的知識,還可以提前預習功課。

3樓:本山槐

好處一對學校課程進行查漏補缺

學生來到託管班之後,老師通過學生的作業情況就會發現學生的不足之處,老師會及時有效進行一對一的輔導,把學生的不足彌補上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好處二功課可以得到溫習

有些學生回到家裡之後,學習習慣不是很好,自主性不強,邊玩邊做作業,或看電視,注意力不集中,導致寫作業馬虎出錯,寫完作業就得九十點鐘,有的時候老師留的作業多,就得寫到十一多鍾,導致學生沒有時間複習和預習。

好處三提高了學習效率,改變學習習慣

現在大部分學校都在4:30放學,學生放學回家第一件就是吃飯和看動畫片,然後在做作業,再加之學生的寫字速度慢,導致很晚很晚才寫完,家長和學生一起累,第二天6點多就起床上學,學生的睡眠時間較少,直接導致第二上課打盹和不認真聽講。造成惡性迴圈。

來到託管班之後,大部分學生7點多就都做完了,節省了大部分時間,老師會利用剩餘時間進行思維拓展和英語互動教學。

好處四提高學習成績快

有些同學在沒來託管班之前,各門成績都不理想,家長不能對學生做出合理的輔導,家長說話孩子也不聽,到了託管班之後,學習習慣也改變了,成績也提高了,自信心也增強了,各門功課考試都是優秀。

好處五家長們免去了接孩子之苦

現在有許多家長都是雙職工家庭,每天為接孩子犯愁,每天還要跟領導請假,很不方便。有了託管班,那裡有專人負責接孩子,家長就不用愁了。

好處六培養時間觀念

在託管班中,完成作業都會有時間時間限制,能夠讓孩子在平時就有時間觀念,不會出現考試時做不完的現象,做事具有條理性。

好處七培養責任感、學會自己做計劃

每天孩子到託管班後,老師都會對孩子進行課程檢測。不理想的話,老師會對學生給予指導,並讓孩子自己做出一個合理計劃給老師看。

生活教育包括哪些?

「什麼是教育 教育是為了以後的生活所進行的訓練

4樓:匿名使用者

按照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

理念的觀點:「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造」。以下分別對這三個概念進行一下個人化的闡述。

首先,教育即生活。主要指的是教育不應該僅僅只講書本里的那點知識,也不應該僅僅是在課堂和老師那裡學到的才叫知識。教育更多地應該在生活中進行,從生活中汲取教育的素材和內容,為更好地生活而教,而非僅僅為了考試、升學等這些功利的目的來接受教育。

所以教育即生活的另外一層含義是「學校即社會」。讓學校成為一個小型的社會,讓學生在學校裡不僅僅能學到系統的知識,而且能夠瞭解到長久以來人類祖先和社會積累下的各種寶貴經驗,還有歷史和文明。

第二,教育即生長。主要指教育必須符合和滿足孩子不斷向上生長的需要和可能,必須順應每個孩子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秩序,進行因材施教。因為每個孩子都具有極強的可塑性,而且他們的成長又依賴於**的養育和跟環境持續不斷的作用,因而合格的教育需要遵循兒童發展的這些心理特點和特長,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活動,促進孩子心理和各項能力向前向上的生長。

第三,教育即經驗的改造。基於以上兩點的論述。我們應該知道教育是需要孩子在生活中,通過不斷地實踐和動手操作,在與環境的互動過程中不斷進行的。

因此從結果來看,教育的一大效果必然是伴隨著孩子生活經驗的不斷積累和改造的。通過在「做中學」,孩子掌握了基本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等的生活能力,兒童培養起了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動作操作能力,還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等。

5樓:匿名使用者

什麼是教育?不同的人對此會有不同的答案。我們不妨先來看看一些名家和名著是如何「定義」教育的:

柏拉圖:「什麼是教育?教育是為了以後的生活所進行的訓練,它能使人變善,從而高尚地行動」,「我們可以斷言教育不是像有些人所說的,他們可以把知識裝進空無所有的心靈裡,彷彿他們可以把視覺裝進盲者的眼裡」,教育乃是「心靈的轉向」。

誇美紐斯:「我們已經知道,知識、德行與虔信的種子是天生在我們身上的,但是實際的知識、德行與虔信卻沒有這樣給我們。它是應該從祈禱、從教育、從行動中取得的。

……實際上,只有受過恰當的教育之後,人才能成為一個人。」「教育是生活的預備,能在成年以前完成。」

福祿貝爾:「人的教育就是激發和教導作為一種自我覺醒中的、具有思想和理智的生物的人有意識地和自決地、完美無缺地表現內在的法則,即上帝精神,並指明達到這一目的的途徑和手段。」「教育的目的是表現忠於天職的、純潔的、完美無缺的,因而也是神聖的生活。

」裴斯泰洛齊:「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進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發展的藝術。」「教育意味著完整的人的發展。」

斯賓塞:「從教育的生物學方面來看,可以把教育看作一個使有機體的結構於完善並使它適合生活事物的過程。」「教育即為人的完成生活做準備。」

杜威說:「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重組與改造」,「學校即社會」。

巴格萊:「我們把社會進化定義為積累和提煉人類知識的進步過程,在最廣泛的意義上講,教育則是傳遞這些知識的過程,或者說教育是傳遞人類知識積累中具有永久不朽價值的那部分知識的過程。」

斯普朗格:「教育是一種文化過程。」

梁啟超:「教育是什麼?教育是教人學做人——學做現代的人。」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標準分類》中的定義:「教育是有組織地和持續不斷地傳授知識的工作。」

《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1985):「從廣義上說,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其涵義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場養成為一定社會(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教育這個詞有時還作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義語使用」。

……從上述這些表述可以看出,這些名家名著在對教育下定義的時候,所選擇的角度並不相同。有的將教育看作是一個機構,比如說學校教育;有的將教育看作是一種行動(活動);有的將教育看作是一項內容;有的將教育當成一件產品。

什麼是教育?教育是什麼?教育為什麼?

這是教育的基本問題,或者說是教育的本質問題,這是教育科學研究中尚未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據統計,自英國思想家培根開始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重要文獻《學會生存》,在能蒐集到的文獻範圍內,關於教育這一概念的表述就有65種之多。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一書中說:

「教育的目的在於讓自己清楚當下的教育本質和自己的意志,除此之外,是找不到教育的宗旨的。」要讓自己清楚教育的本質,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啊。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以後,人們對「教育是一種特殊的上層建築」毫無疑義。還由此引申出「教育是階級鬥爭的工具」的論斷,有時甚至把作為「階級鬥爭的工具」的教育同作為「生產鬥爭的工具」的教育,視為互不相容的教育。隨著國家工作重點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後,教育工作重點的相應轉變也成大勢所趨。

客觀上要求重新認識教育的性質問題,「關於教育本質問題」的討論應運而生。

2023年,于光遠在《重視培養人的研究》一文中,率先對於把教育歸結為上層建築的論斷提出質疑。從2023年開始,教育界就所謂「教育本質」問題開展討論。在這場討論中,就行成了以下幾種觀點:

第一,「教育一部分屬於上層建築,一部分不屬於上層建築」說;第二,「教育屬於生產力」說;第三,「教育屬於上層建築」說;第四,「教育屬於特殊社會實踐活動」說……

在具體的實踐中,人們更關心這樣一個問題:什麼樣的教育是好的教育?就是這樣一個問題,也因為人們對教育的理解不同、對教育的理想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答案。

比如說,教育應該滿足社會的需要,還是應該促進人自身的發展?從長遠來看,兩者是統一的,但在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又經常是矛盾的。

事實上,任何關於教育的定義,都不可能是真實客觀的,它無法擺脫敘述者的知識背景和思想感情,無法迴避敘述者的價值追求。對社會、對人性的理解不同,所處的社會地位和生活經歷不同,價值觀和看待問題的方式不同,對教育的定義就會不同。因此,他們關於教育的定義,可能往往是他們希望的教育是什麼樣的。

生活教育心得體會 10

6樓:匿名使用者

如果你是教師,要寫教學總結之類,建議參考書本後,再結合自己的實際(就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等)寫一寫就會是一個很好的體會。

這http://blog.sina.

是一編範文,請參考一下:

《讓學生明確生活目標和職業方向是學校教育的重要使命(2010-08-11 08》,並且這位先生blog很多東西可以學習一下。

7樓:易谷

您是教師教育心得體會您應該比我們不是教師的應該要懂得多了。最主要是從內心的角度的寫自己的感受 不一定非得要專業,重要的是真實。

8樓:匿名使用者

每天的所見所聞,感想和人生見底都屬於

怎樣理解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和"教育即生長?

9樓:天線寶寶

一、杜威教育思想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造」,這三個命題構成貫穿杜威整個教育思想的主旋律。

(一)教育與生活經驗緊密相結合

1.「教育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未來生活的準備。」這是一種經過「改造了」的「新生活」,「教育即生活」有兩個反面的含義:一是要求學校與社會相結合,二是要求學校與兒童的生活相結合。

2.「學校即社會」

這個命題並沒有將學校與社會想混同。杜威所要求的學校生活是一種經過選擇的、淨化了的、理想的社會生活。使學校具有簡化社會生活、純化社會生活、平衡社會社會生活的功能,使每人都有機會不收社會團體的限制,接觸更為廣闊的環境。

強調學生在做中學。

(二)「教育即生長」

杜威提出生長論,要求使兒童得到充分的發展,要求建立新興的師生關係,要求尊重兒童,要求教師參與學校的管理。表達了一種新的教育觀和發展觀。教育與生長的目的在於過程自身,生長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沒有終極目標,是機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和結果。

兒童個體的充分生長不僅僅是達到社會目的的一個手段和工具,它本身就是民主主義的要求。生長論要求尊重兒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學合乎兒童心理髮展水平的興趣和需要的要求。

(三)「教育即經驗的改造」

杜威認為「一切真正的教育從經驗中產生」,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切經驗都真正地具有或相同起著教育作用。經驗起作用強調經驗過程中人的主動性,要求教育過程中應尊重兒童的身心發展條件與水平,提高兒童參與教育過程的主動性。

(四)民主與教育

教育是為了民主的,同時教育也應是民主的。民主主義不僅為教育提供了一個奮鬥目標,而且還對教育提出了民主的要求,杜威認為民主主義本身便是一個教育的原則,一個教育方針和政策。杜威認為教師應是兒童生活成長和經驗的啟發者和誘導者。

教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學生的指導者和引路人,而且也是知識的**者和創造者。而不是學生的壓迫者。

該不該讓孩子上晚託班,孩子要不要上晚託班

其實身為一個過來人,我覺得還真沒有必要給孩子報那些什麼晚託班 學習班這些什麼東西。晚託班說白了,大部分也就是輔導班 學習班罷了。別說現在孩子學習壓力大,我們那個時候學習壓力也是大的,即使是學習成績再不好,家裡也沒有那個經濟條件來報這個班那個班的。畢竟現在補習班一次最少需要五十元,一個月就算是隻上十次...

孩子要不要上晚託班,小學生上晚託班有沒有必要?晚託班發展前景怎麼樣?

淦芷藍 你要看你的目的是什麼,如果是照顧孩子的話普通晚託班就足夠,如果想提升,文啟優思是比較好的選擇,能改掉壞的習慣,還有錯題輔導,針對性訓練。 我覺得上晚託班比在家裡自己做的好,年級上去了東西越來越難,有的家長已經沒有辦法負荷了 就交到晚託班去比較好 有老師可以輔導 請問你是哪個區的呢? 不知道你...

孩子放學後上晚託班到底好不好,小學生上晚託班有沒有必要?晚託班發展前景怎麼樣?

我覺得還是要看家長的個人情況而定吧。晚託班我記得在我上小學的時候就有了,不過我們那兒叫助學園,有的小夥伴的家長下午確實沒有時間來接他們,就讓他們去學校旁邊的助學園寫作業,一邊兒寫著作業一邊等他們的父母來接他們。其實我小時候還挺羨慕他們的,寫作業時有不會的可以隨時問助學園的老師,寫完作業也有小夥伴陪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