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的詞語並翻譯《》,戰爭的詞語 並翻譯《10個》

時間 2021-08-30 11:12:04

1樓:匿名使用者

兵荒馬亂】:荒、亂:指社會秩序不安定。形容戰爭期間社會混亂不安的景象。元·無名氏《梧桐葉》第四折:“那兵荒馬亂,定然遭驅被擄。”

【兵連禍結】:兵:戰爭;連:接連;結:相聯。戰爭接連不斷,帶來了無窮的災禍。《漢書·匈奴傳》:“雖有克獲之功,胡輒報之,兵連禍結,三十餘年。”

【倒載干戈】:倒:把鋒刃向裡倒插著。

載:陳設,放置。干戈:

古代的兩種兵器,泛指**。把**倒著放起來,比喻沒有戰爭,天下太平。《禮記·樂記》:

“倒載干戈,包之以虎皮……然後天下知武王之不得用兵也。”

【放牛歸馬】:把作戰用的牛馬牧放。比喻戰爭結束,不再用兵。《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烽火連年】: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比喻戰火或戰爭。指戰火連年不斷。元·戴良《九靈山房集·二四·登大牢山》:“那堪回首東南地,烽火連年警報聞。”

【禍結兵連】:結:相聯;兵:戰爭;連:接連。戰爭接連不斷,帶來了無窮的災禍。《漢書·匈奴傳》:“雖有克獲之功,胡輒報之,兵連禍結,三十餘年。”

【風塵之變】:風塵:比喻戰亂。指戰爭的災亂。《晉書·陶璜傳》:“夫風塵之變,出於非常。”

【龍血玄黃】:比喻戰爭激烈,血流成河。《易·坤》:“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窮兵黷武】:窮:竭盡;黷:

隨便,任意。隨意使用武力,不斷髮動侵略戰爭。形容極其好戰。

《三國志·吳書·陸抗傳》:“而聽諸將徇名,窮兵黷武,動費萬計,士卒雕瘁,寇不為衰,見我已大病矣。”

【以戰去戰】:用戰爭消滅戰爭。《商君書·畫策》:“故以戰去戰,雖戰可也。”

【枕戈寢甲】:枕著戈、穿著鎧甲睡。形容經常生活在戰爭之中.《晉書·赫連勃勃載記》:“朕無拔亂之才,不能弘濟兆庶,自枕戈寢甲,十有二年,而四海未同。遺寇尚熾。”

【背城借一】:背:背向;借:憑藉;一:一戰。在自己城下和敵人決一死戰。多指決定存亡的最後一戰。《左傳·成公二年》:“請收合餘燼,背城借一。”

【必不撓北】:撓北:敗北,作戰失敗。必定不會失敗。《呂氏春秋·忠廉》:“若此人也,有勢則必不自私矣;處官則必不為汙矣;將眾則必不撓北矣。”

【必爭之地】:敵對雙方非爭奪不可的戰略要地。《周書·王悅傳》:“白馬要衝,是必爭之地。今城守寡弱,易可圖也。”

【兵不厭詐】:厭:嫌惡;詐:欺騙。作戰時儘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敵人以取得勝利。《韓非子·難一》:“臣聞之,繁禮君子,不厭忠信;戰陣之間,不厭詐偽。

【赤壁鏖兵】:鏖:激戰。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大軍伐吳,孫權聯合劉備軍隊聯合抗曹,聯軍於赤壁用火攻大破曹兵的一次激戰。泛指激烈的戰鬥。元·無名氏《兩軍師隔江鬥智》第一折:

“叵耐劉備那廝,暗地奪取荊州,想他赤壁鏖戰,全仗我東吳力氣。

【衝鋒陷陣】:不顧一切,攻入敵人陳地。形容作戰勇猛。《北齊書·崔暹傳》:“衝鋒陷陣,大有其人。”

【蟲沙猿鶴】:舊時比喻戰死的將士。也指死於戰亂的人。《太平御覽》卷九一六引《抱朴子》:“周穆王南征,一軍盡化,君子為猿為鶴,小從為蟲為沙。

【出奇制勝】:出奇兵戰勝敵人。比喻用對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勝利。《孫子·勢篇》:“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彈盡糧絕】:作戰中彈藥用完了,糧食也斷絕了。指無法繼續作戰的危險處境。

宋·楊萬里《鈐轄趙公墓誌銘》:“公挺身與兵,屢捷。七年,糧盡援絕,勢不能復支,遂率所部數千人南歸。

”【烽鼓不息】:烽鼓:烽火與戰鼓;息:停止。比喻戰亂不止。南朝梁·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晉宋迄今,有切民患;烽鼓相望,歲時不息。”

【風塵之變】:風塵:比喻戰亂。指戰爭的災亂。《晉書·陶璜傳》:“夫風塵之變,出於非常。”

【風檣陣馬】:風中的檣帆,陣上的戰馬。比喻氣勢雄壯,行動迅速。唐·杜牧《李賀詩序》:“風檣陣馬,不足為其勇也。”

【攻城野戰】:城:城池。攻打城池,野外作戰。《墨子·節用上》:“攻城野地死者,不可勝數。”

【攻守同盟】:原指國與國之間訂立盟約,戰時彼此聯合進攻或防衛。現多指壞人互相訂約,為掩蓋罪惡而一致行動。

清·曾樸《孽海花》第十八回:“可惜後來伊藤博文到津,何太真受了北洋之命,與彼立了攻守同盟的條約,我恐朝鮮將來有事,中、日兩國,必然難免爭端吧。”

【孤軍奮戰】:奮戰:盡全力地戰鬥。

孤立無助的軍隊單獨對敵作戰。也比喻一個人或一個集體無人支援、幫助的情況下努力從事某項鬥爭。《隋書·虞慶則傳》:

“由是長儒孤軍奮戰,死者十**。”

【鼓角齊鳴】:鼓:戰鼓。

角:古代軍隊中的樂器,即號角。戰鼓響,號角鳴。

形容軍隊出擊時的雄壯陣勢。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九回:“前面鼓角齊鳴,一彪軍出,放過馬謖,攔住張郃。

”【裹糧坐甲】:攜帶乾糧,披甲而坐。形容全副武裝,準備迎戰。

《左傳·文公十二年》:“十二月戊午,秦軍掩晉上軍。趙穿追之,不及。

反,怒曰:‘裹糧坐甲,固敵是求。敵至不擊,將何俟焉?

’”【裹屍馬革】:革:皮革。用馬皮包裹屍體。形容將士戰死沙場的英勇無畏的氣慨。宋·陸游《隴頭水》:“男兒墜地誌四方,裹屍馬革固其常。”

【橫戈躍馬】:橫持戈矛,策馬騰躍。形容將士威風凜凜,準備衝殺作戰的英勇姿態。元·陳以仁《雁門關存孝打虎》:“見一人雄赳赳披袍擐甲,嗔忿忿橫槍躍馬。”

【胡越之禍】:古代中原的胡國和越國之間經常發生戰事,因此用“胡越之禍”來比喻戰禍。《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是胡越起於轂下,而羌夷接軫也,豈不殆哉。”

【擐甲執兵】:擐:穿。兵:**。身披鎧甲,手拿**。指準備戰鬥。《左傳·成公二年》:“擐甲執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濟河焚舟】:渡過了河,把般燒掉。比喻有進無退,決一死戰。《左傳·文公三年》:“秦伯伐晉,濟河楚舟。”

【旌旗蔽日】:旌旗:旗幟的通稱,這裡特指戰旗。戰旗遮住了日光。形容軍隊數量眾多,陣容雄壯整齊。《戰國策·趙策一》:“於是楚王遊於雲夢,結駟千乘,旌旗蔽日。”

【擂鼓鳴金】:金:指鑼。指戰場上擊鼓打鑼,以壯聲勢。元·無名氏《午時牌》第二折:“我今日傳了將令,則要您記的叮嚀:也不許搖旗吶喊,也不許擂鼓鳴金。”

【龍血玄黃】:比喻戰爭激烈,血流成河。《易·坤》:“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掠地攻城】:奪取地盤,攻戰城池。形容向敵方進攻。明·無名氏《精忠記·應詔》:“勤王報國應無憚,掠地攻城也畏難。”

【臨敵易將】:易:改變,變換。臨到作戰之前調換將領。《隋書·李德林傳》:“且臨敵代將,自古所難,樂毅所以辭燕,趙括以之敗趙。”

【靴刀誓死】:指戰死沙場的決心。《舊唐書·李光弼傳》:“及是擊賊,常納短刀於靴中,有決死之志,城上面西拜舞,三軍感動。”

【只輪無反】:連戰車的一隻輪子都未能返回。比喻全軍覆沒。《公羊傳·僖公三十三年》:“然而晉人與姜戎要之餚而擊之,匹馬隻輪無反者。”

【縱橫捭闔】:縱橫:合縱連橫;捭闔:

開合,戰國時策士遊說的一種方法。指在政治或外交上運用手段進行分化或拉攏。漢·劉向《戰國策序》:

“蘇秦為從,張儀為橫,橫則秦帝,從則楚王,所在國重,所去國輕。”《鬼谷子·捭闔》:“捭之者,開也,言也,陽也;闔之者,閉也,默也,陰也。

”【運籌帷幄】:籌:計謀、謀劃;帷幄:古代軍中帳幕。指擬定作戰策略。引申為籌劃、指揮。《史記·高祖本紀》:“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止戈為武】:意思是武字是止戈兩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戰,才是真正的武功。後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對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

《左傳·宣公十二年》:“非爾所知也。夫文,止戈為武。

”【斬將搴旗】:搴:拔取。拔取敵旗,斬殺敵將。形容勇猛善戰。《吳子·料敵》:“然則一軍之中,必有虎賁之士,力輕抗鼎,足輕戎馬,搴旗斬將,必有能者。”

【轉戰千里】:形容連續作戰,經歷了很長的歷程。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轉鬥千里,矢盡道窮。”《後漢書·吳漢傳》:“吾共諸君逾越險阻,轉戰千里,所在斬獲,遂深入敵地,至其城下。

”【背城一戰】: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敵人決一死戰。多指決定存亡的最後一戰。《左傳·成公二年》:“請收合餘燼,背城借一。”

【三戰三北】:北:敗逃。

打三仗,敗三次。形容屢戰屢敗。《國語·吳語》:

“吳師大北。越之左軍右軍,乃遂涉而從之,又大敗天沒。又郊敗之。

三戰三北,乃至於吳。”

【陰疑陽戰】:比喻侵略者氣焰囂張,逼使被侵略者奮起自衛。《易·坤》:“陰疑於陽必戰。”

【鞍馬勞困】:指長途跋涉或戰鬥中備嘗睏乏。元·關漢卿《竇娥冤》第四折:“不覺的一陣昏沉上來,皆因老夫年紀高大,鞍馬勞困之故

鑄甲銷戈---銷熔鐵甲兵器。借指結束戰爭,實現和平。

止戈興仁---止:停止。仁:仁政。停止戰爭,施行仁政。

止戈散馬---停用兵戈,放還戰馬,意謂結束戰爭。

枕戈寢甲---枕著戈、穿著鎧甲睡。形容經常生活在戰爭之中。

有事之秋---指戰爭或多事故的年頭。

以戰養戰---利用戰爭中獲取來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繼續進行戰爭。

以戰去戰---用戰爭消滅戰爭。

以逸待勞---逸:安閒;勞:疲勞。指在戰爭中做好充分準備,養精蓄銳,等疲乏的敵人來犯時給以迎頭痛擊。

偃武息戈---停息武備,不事戰爭。

偃甲息兵---甲:古代作戰時穿的護身服。兵:兵器。停止戰爭。

偃革倒戈---指停息武備,不事戰爭。

休養生息---休養:何處保養;生息:人口繁殖。指在戰爭或社會大動盪之後,減輕人民負擔,安定生活,恢復元氣。

休兵罷戰---〖解釋〗休、罷:停止。停止或結束戰爭。

矢石之難---矢石:箭和礧石,古代作戰的**。難:不幸的遭遇。指戰爭中的危難。

上兵伐謀---上:上等,引申為最好的。兵:指戰爭,引申為用兵。伐:討伐,攻打。伐謀:用計謀粉碎敵人的計策。用兵的上策,是以謀略取勝。

散兵遊勇---勇:清代指戰爭期間臨時招募的士兵。原指沒有統帥的逃散士兵。現有指沒有組織的集體隊伍裡獨自行動的人。

戎馬倥傯---〖解釋〗指在戰爭中軍務緊迫繁忙。

窮兵黷武---窮:竭盡;黷:隨便,任意。隨意使用武力,不斷髮動侵略戰爭。形容極其好戰。

破斧缺斨---《詩·豳風·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斧、斨,泛指兵器。後以“破斧缺斨”形容戰爭中必須付出的代價。

磨盾之暇---暇:閒暇,餘暇。指在戰爭的餘暇。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出處】元·無名氏《爭報恩》第一折:“則願得姐姐長命富貴,若有些兒好歹,我少不得報答姐姐之恩,可不道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解釋】路途遙遠才能知道馬的力氣大小,日子長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壞。

龍戰魚駭---喻戰爭激烈。

龍血玄黃---比喻戰爭激烈,血流成河。

連天烽火---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比喻戰火或戰爭。形容戰火燒遍各地。

來好息師---招致和好,停止戰爭。

金戈鐵馬---戈閃耀著金光,馬配備了鐵甲。比喻戰爭。也形容戰士持槍馳馬的雄姿。

禍結兵連---結:相聯;兵:戰爭;連:接連。戰爭接連不斷,帶來了無窮的災禍。

化干戈為玉帛---比喻使戰爭轉變為和平。

歸馬放牛---把作戰用的牛馬牧放。比喻戰爭結束,不再用兵。

鼓衰力盡---鼓:戰鼓聲。衰:微弱。戰鼓聲音微弱,力量已經用盡。形容戰爭接近失敗時的慘狀,也形容文章的末尾鬆懈無力。

干戈載戢---干戈:古代的兵器。指**。載:虛詞。戢:聚藏。把**收藏起來。比喻不再進行戰爭動用武力了。

烽火四起---戰爭的火焰從四面八方燃燒起來。形容邊防不安寧,四處有敵人進犯。

烽火連年---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比喻戰火或戰爭。指戰火連年不斷。

風塵之變---風塵:比喻戰亂。指戰爭的災亂。

放牛歸馬---把作戰用的牛馬牧放。比喻戰爭結束,不再用兵。

伐罪弔民---伐:討伐。吊:慰問。討伐有罪,拯救百姓。常用以作為發動戰爭的口號

倒載干戈---倒:把鋒刃向裡倒插著;載:陳設,放置;干戈:古代的兩種兵器,泛指**。把**倒著放起來,比喻沒有戰爭,天下太平。

刀槍入庫---沒有戰爭,不用武備;和平麻痺,解除武裝,不作戒備

大動干戈---大規模地進行戰爭。比喻大張聲勢地行事。

春秋無義戰---春秋時代沒有正義的戰爭。也泛指非正義戰爭。

楚界漢河---楚、漢相爭中雙方控制地區之間的地界與河流。後常比喻戰爭的前線。

赤地千里---赤:空。形容天災或戰爭造成大量土地荒涼的景象。

兵無常勢---兵:戰爭;常:常規、不變;勢:形勢。指用兵作戰沒有一成不變的方式。指根據敵情采取靈活對策

兵戎相見---兵戎:**。以武力相見。指用戰爭解決問題。

兵連禍結---兵:戰爭;連:接連;結:相聯。戰爭接連不斷,帶來了無窮的災禍。

兵慌馬亂---形容戰爭期間社會混亂不安的景象。

兵荒馬亂---荒、亂:指社會秩序不安定。形容戰爭期間社會混亂不安的景象。

兵戈擾攘---兵戈:**,指戰爭;擾攘:紛亂。形容戰爭時期社會動盪混亂

白骨露野---露:暴露;野:野外。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形容戰爭或災難所造成的悲慘景象

形容戰爭的詞語,關於形容一場戰爭的詞語,如鏖戰外還有什麼?

周城市 禍結兵連 結 相聯 兵 戰爭 連 接連。戰爭接連不斷,帶來了無窮的災禍。連天烽火 烽火 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比喻戰火或戰爭。形容戰火燒遍各地。減灶之計 在戰爭中隱瞞自己軍隊的實力來麻痺敵人。金戈鐵馬 戈閃耀著金光,馬配備了鐵甲。比喻戰爭。也形容戰士持槍馳馬的雄姿。白骨露野 露 暴露。死人的白...

和破曉有關的詞語,和戰爭有關詞語

祭雪糜冬 東方將白 指天將破曉。昧旦晨興 指天不亮就起來。多形容勤勞或憂心忡忡難以入睡。昧旦,天將明未明 破曉。出處 晉書 簡文帝紀 何嘗不昧旦晨興,夜分忘寢。明發不寐 明發 破曉,天色發亮 寐 昨。通宵未睡。出處 詩 小雅 小宛 明發不寐,有懷二人。曙後星孤 曙 破曉時光。舊稱僅遺孤女。出處 唐 ...

戰爭的詞語有哪些,形容戰爭的成語有哪些?

形容戰爭的詞語有 枕戈寢甲 枕著戈 穿著鎧甲睡。形容經常生活在戰爭之中。止戈散馬 停用兵戈,放還戰馬,意謂結束戰爭。止戈興仁 止 停止。仁 仁政。停止戰爭,施行仁政。鑄甲銷戈 銷熔鐵甲兵器。借指結束戰爭,實現和平。以戰去戰 用戰爭消滅戰爭。以逸待勞 逸 安閒 勞 疲勞。指在戰爭中做好充分準備,養精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