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手抄報都要有什麼內容,元宵節手抄報內容資料

時間 2022-02-15 23:35:17

1樓:秒殺

版面:先畫一碗小小的元宵(在左拐角畫),再寫元宵節快樂,畫幾個圓可以寫內容,再寫名字,花邊要精緻,最好再添一些龍、湯圓等。

內容:寫元宵節的來歷,寫祝福語,還有各地的習俗,在網上查一些抄上。

**你可以自己畫,愛這麼樣就怎麼樣,不一定與題目有關!

1.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the lantern festival),是中國民俗傳統節日。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

2.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在西漢就存在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

該節日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地區到全國各地的發展過程。

3.傳說,竊國大盜袁世凱篡奪了辛亥革命成果後,一心想復辟登基當皇帝,又怕人民反對,終日提心吊膽。一天,他聽到街上賣元宵的人拉長了嗓子在喊:

「元——宵。」覺得「元宵」兩字諧音「袁消」,有袁世凱被消滅之嫌,聯想到自己的命運,於是在2023年元宵節前,下令禁止稱「元宵」,只能稱「湯圓」或「粉果」。然而,「元宵」兩字並沒有因他的意志而取消,老百姓不買他的帳,照樣在民間流傳。

4.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為老鼠常在夜裡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

於是,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牆角、邊放嘴裡還邊唸唸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

《荊楚歲時記》中說,正月十五的時候,有一個神仙下凡到一個姓陳的人家,對他們說:如果你們能祭祀我,今年就讓你們的桑蠶豐收。後來就形成了風俗。

2樓:找個使用者名稱還難

資料提供:

元宵節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來。

而元宵節俗真正的動力是因為它處在新的時間點上,人們充分利用這一特殊的時間階段來表達自己的生活願望。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髮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

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

歷代人們除遊燈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廁神、過橋摸釘走百病等習俗,有擊太平鼓、秧歌、高蹺、舞龍、舞獅等遊戲。同時,還要吃些應節食物:南北朝時代元宵節吃伴和肉與動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一種叫「面繭」的麵食和焦飠追(即烤餅),到宋代有鹽豉湯和綠豆粉做的科斗羹,並出現了「圓子」,此後元宵節南北方均以吃元宵為習。

元宵燈節期間,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所以元宵節又成了中國的「情人節」。

傳統社會的元宵節是城鄉重視的民俗大節,在城市元宵喧鬧尤為熱烈,它體現了中國民眾特有的狂歡精神。傳統元宵所承載的節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們逐漸失去了共同的精神興趣,複雜的節俗已經簡化為「吃元宵」的食俗。

望採納,謝謝

3樓:匿名使用者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在西漢就存在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日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地區到全國各地的發展過程。

傳說,竊國大盜袁世凱篡奪了辛亥革命成果後,一心想復辟登基當皇帝,又怕人民反對,終日提心吊膽。一天,他聽到街上賣元宵的人拉長了嗓子在喊:「元——宵。

」覺得「元宵」兩字諧音「袁消」,有袁世凱被消滅之嫌,聯想到自己的命運,於是在2023年元宵節前,下令禁止稱「元宵」,只能稱「湯圓」或「粉果」。然而,「元宵」兩字並沒有因他的意志而取消,老百姓不買他的帳,照樣在民間流傳。

4樓:

文字內容起碼要有元宵節的來歷,風俗,演變啊等必要的幾項也可以根據地方習俗,列舉一些不同的過節方式;圖畫方面呢,可以畫一些燈籠,湯圓,舞龍,還可以畫一些花燈,**並茂是最好的,根據我平時的經驗呢,文字可以分3~4塊,大的圖畫2~3個,小的當插圖填補空處就好,另外,圖畫畫在文字下面效果也很好哦~~~

5樓:匿名使用者

可以寫一些關於元宵節的來歷,元宵節的食俗以及一些有意思的燈謎。

畫圖嘛,可以畫一些湯圓,龍,燈籠或花燈,記得花邊要精緻一點哦!

6樓:匿名使用者

關於元宵節的詩詞,來歷,習俗,猜燈謎,元宵節祝福語,對聯。畫一碗元宵,煙火,燈籠。

元宵節手抄報內容資料

7樓:百度文庫精選

內容來自使用者:教育教學文庫

8樓:被刺傷的貓咪

元宵節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來。

而元宵節俗真正的動力是因為它處在新的時間點上,人們充分利用這一特殊的時間階段來表達自己的生活願望。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髮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

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

歷代人們除遊燈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廁神、過橋摸釘走百病等習俗,有擊太平鼓、秧歌、高蹺、舞龍、舞獅等遊戲。同時,還要吃些應節食物:南北朝時代元宵節吃伴和肉與動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一種叫「面繭」的麵食和焦飠追(即烤餅),到宋代有鹽豉湯和綠豆粉做的科斗羹,並出現了「圓子」,此後元宵節南北方均以吃元宵為習。

元宵燈節期間,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所以元宵節又成了中國的「情人節」。

傳統社會的元宵節是城鄉重視的民俗大節,在城市元宵喧鬧尤為熱烈,它體現了中國民眾特有的狂歡精神。傳統元宵所承載的節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們逐漸失去了共同的精神興趣,複雜的節俗已經簡化為「吃元宵」的食俗

9樓:匿名使用者

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來。

而元宵節俗真正的動力是因為它處在新的時間點上,人們充分利用這一特殊的時間階段來表達自己的生活願望。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髮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

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

歷代人們除遊燈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廁神、過橋摸釘走百病等習俗,有擊太平鼓、秧歌、高蹺、舞龍、舞獅等遊戲。同時,還要吃些應節食物:南北朝時代元宵節吃伴和肉與動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一種叫「面繭」的麵食和焦飠追(即烤餅),到宋代有鹽豉湯和綠豆粉做的科斗羹,並出現了「圓子」,此後元宵節南北方均以吃元宵為習。

元宵燈節期間,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所以元宵節又成了中國的「情人節」。

傳統社會的元宵節是城鄉重視的民俗大節,在城市元宵喧鬧尤為熱烈,它體現了中國民眾特有的狂歡

春節元宵節的手抄報,關於春節元宵節習俗的手抄報內容

baby鞋子特大號 1 做豆腐 做豆腐民諺稱 臘月二十五,磨豆腐。一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俗。民間傳說灶王上天彙報後,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樣,於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2 接玉皇 舊俗 新俗都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於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

關於元宵節的手抄報,幫幫忙,要速度

你找這個 看,準好!元宵節手抄報內容 網上自己搜它不香嗎?關於元宵節習俗的手抄報內容.張燈結綵 自從元宵張燈之俗形成以後,歷朝歷代都以正月十五張燈觀燈為一大盛事。梁簡文帝曾寫過一篇 列燈賦 南油俱滿,西漆爭燃。蘇徵安息,蠟出龍川。斜暉交映,倒影澄鮮。描繪了當時宮廷在元宵張燈的盛況。隋煬帝時,每年正月...

元宵節的內容

元宵節的內容如下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 小正月 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後一個重要節令。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 夜 為 宵 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中國古俗中,上元節 天官節 中元節 地官節 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