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降雨的原理

時間 2021-07-15 19:18:20

1樓:自己都不知道寫的啥

人工降雨原理分為兩種:

1、曖雲降水

要使曖雲(溫度高於0℃的雲)降水或增雨,要在雲中播撒鹽粉、尿素等吸溼性粒子,促使大雲滴生成導致形成或增加降水。

2、冷雲降水

若要冷雲(溫度低於0℃的雲)降水,就要用飛機等播撒乾冰、碘化銀等催化劑,從而產生大量冰晶,使冷雲上部的冰晶密度增大,促成或增加降水。

擴充套件資料

應對大規模乾旱等災害,不是在任何時候都能夠通過人工增雨來解決,要有云和足夠的水汽條件。在人工降雨過程中,氣象衛星、雷達、預報,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氣象衛星可以看雲氣的掩蓋情況,雷達可以看到水滴的情況,根據預報,再通過飛機作業,有針對性地在有可能下雨的地方實施增雨作業,這樣才能起到較好的作用。

人工降雨的效果目前很難進行定量評估,比如說最近黃淮旱區都下了雨,氣象部門也進行了人工降雨作業,那就無法準確判斷多少降雨是源於人工作業,多少降雨是正常的自然降雨。

但是進行人工降雨作業,並沒有什麼壞處,降雨作業中使用的乾冰、碘化銀都不是汙染物質,而且灑的量比較少,不會造成汙染。

2樓:雨說情感

人工降雨運用雲和降水物理學原理,通過向雲中撒播降雨劑(鹽粉、乾冰或碘化銀等)使雲滴或冰晶增大到一定程度,降落到地面,形成降水。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人工干預的方法使水滴凝結成雨,這就是人工降雨的原理了,其本質上是對自然界降雨的必要條件進行補充。

人工降雨的方法一般是採用飛機、火箭、高炮、氣球和在上升氣流區地面燃燒碘化銀等手段,把催化劑送入雲中。飛機一般飛到6000米左右高度穿雲播撒催化劑。

火箭、高炮則直接轟擊雷雨雲適當部位,彈頭裝載碘化銀送入雲中。氣球下掛碘化銀焰彈,升入雲中零度層以上燃燒,把催化劑釋放出來。

擴充套件資料

人工降雨條件:形成降水要有兩個條件,一是雲中要有充足的水汽,二是要有適當多的凝結核。因此,人工降雨的方法就是向雲中引入人工凝結核。

一般是採用飛機、火箭、高炮、氣球和在上升氣流區地面燃燒碘化銀等手段,把催化劑送入雲中。

對溫度在零上的暖雲一般使用吸溼性物質如鹽粉、尿素、氯化鈣等,使雲中水汽變成大水滴下落成雨。對於溫度低於零度的冷雲則播撒人工晶核碘化銀等或者播撒乾冰、液體氮氣等,使冷雲中冰晶數量增加而提高降水效率。

3樓:匿名使用者

我們知道,雲是由水汽凝結而成;而云的厚度以及高度通常由雲中水汽含量的多寡以及凝結核的數量、雲內的溫度所決定。一般來說,雲中的水汽膠性狀態比較穩定,不易產生降水,而人工降雨就是要破壞這種膠性穩定狀態。如何才能破壞這種狀態呢?

一是降低溫度,使水蒸氣達到飽和狀態,只有達到飽和狀態,水蒸氣才能冷凝形成雨滴。二是增加雲中的凝結核數量,有時候即使水蒸氣達到、甚至超過飽和狀態,也不一定能冷凝成雨滴,這種現象叫做過飽和。這時,如果有大量凝結核的存在,過飽和的水蒸氣會迅速聚集在凝結核上,形成雨滴。

既然知道了雨滴形成的條件,那麼人工降雨就不是難事。人們常採用乾冰或是agi來進行人工降雨,而兩種物質的作用機理是不同的:乾冰可以降低雲層的溫度,促進水蒸氣冷凝;agi可以充當水蒸氣的凝結核,因為agi和雲層中天然的冰晶很相似

4樓:匿名使用者

1、如何人工降雨

[編輯本段]

把天上的水實實在在地降到地面上來,不讓它白白跑過去,這就是人工降雨,但更為科學的稱謂是人工增雨,有空中、地面作業兩種方法。

空中作業是用飛機雲中播撒催化劑。地面作業是利用高炮、火箭從地面上發射。炮彈在雲中**,把炮彈中的碘化銀燃成煙劑撒在雲中。

火箭在到達雲中高度以後,碘化銀劑開始點燃,隨著火箭的飛行,沿途拉煙播撒。飛機作業一般選擇穩定性天氣,才能確保安全。一般高炮、火箭作業較為廣泛。

碘化銀在人工降雨中所起的作用在氣象學上稱作冷雲催化。碘化銀只要受熱後就會在空氣中形成極多極細(只有頭髮直徑的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的碘化銀粒子。1g碘化銀可以形成幾十萬億個微粒。

這些微粒會隨氣流運動進入雲中,在冷雲中產生幾萬億到上百億個冰晶。因此,用碘化銀催化降雨不需飛機,裝置簡單、用 量很少,費用低廉,可以大面積推廣。 除了人工降水(雨、雪)外,碘化銀還可以用於人工消雲霧、消閃電、削弱臺 風、抑制冰雹等。

2、人工降雨的條件

[編輯本段]

人工降雨是要有充分的條件的。一般自然降水的產生,不僅需要一定的巨集觀天氣條件,還需要滿足雲中的微物理條件,比如:0℃以上的暖雲中要有大水滴;0℃以下的冷雲中要有冰晶,沒有這個條件,天氣形勢再好,雲層條件再好,也不會下雨。

然而,在自然的情況下,這種微物理條件有時就不具備;有時雖然具備但又不夠充分。前者根本不會產生降水;後者則降雨很少。此時,如果人工向雲中播撒人工冰核,使雲中產生凝結或凝華的冰水轉化過程,再借助水滴的自然碰並過程,就能使降雨產生或使雨量加大。

催化劑在雲中起的作用,打個不太確切的比方說,就好像是鹽滷點豆腐,使本來不會產生的降水得以產生,已經產生的降水強度增大。

3、人工降雨對人無害

[編輯本段]

人工降雨的原理是讓積雨雲中的水滴體積變大掉落下來,高炮人工降雨就是將含有碘化銀的炮彈打入有大量積雨雲的4000至5000米高空,碘化銀在高空擴散,成為雲中水滴的凝聚核,水滴在其周圍迅速凝聚達到一定體積後降落。碘化銀由炮彈輸送到高空,就會擴散為肉眼都難以分辨的小顆粒。

和巨量的水滴相比,升上高空的碘化銀只是滄海一粟,太多了不僅不會增雨反而會把積雨雲「嚇跑」,所以,在如此懸殊的情況下,人們絕不會感覺到碘化銀的存在。

此外,炮彈彈片在高空**後會化成不足30克,甚至只有兩三克的碎屑降落地面,其所落區域都是在此之前實驗和測算好了的無人區,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同時,人工降雨已有一段歷史,技術較為成熟,所以對人工降雨人們不必心存疑慮。

運用雲和降水物理學原理,通過向雲中撒播催化劑(鹽粉、乾冰或碘化銀等),使雲滴或冰晶增大到一定程度,降落到地面,形成降水。又稱人工增加降水。其原理是通過撒播催化劑,影響雲的微物理過程,使在一定條件下本來不能自然降水的雲,受激發而產生降水;也可使本來能自然降水的雲,提高降水效率,增加降水量。

撒播催化劑的方法有飛機在雲中撒播、高射炮或火箭將碘化銀炮彈射入雲中**和地面燃燒碘化銀焰劑等。

由於自然降水過程和人工催化過程中的很多基本問題仍不很清楚,人工降水的理論和技術方法還處於探索和試驗研究階段。世界上先後約有80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這項試驗 ,其中美國、澳大利亞、前蘇聯和中國等國的試驗規模較大 。中國一些經常發生乾旱的省、區都開展了這項試驗 ,其中有許多成功的例子。

這對於增加降水,緩解乾旱的威脅,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這種觀點已成為過去。

幾千年來人類「布雲行雨」的願望,如今已成為現實。而首次實現人工降雨的科學家,就是傑出的美國物理化學家歐文·朗繆爾。歐文·朗繆爾,1881 年1 月31 日生於美國紐約市布魯克林。

朗繆爾從小對自然科學和應用技術極感興趣。他年輕時就有一個偉大的理想:實現人工降雨,使人類擺脫靠天吃飯的命運。

朗繆爾十分理解乾旱季節時農民盼雨的心情。面對農民求雨的目光,面對茫茫無際的藍天,作為一名科學家他進行了理智而科學的探索。他經過深入地研究,終於搞清了其中的奧祕。

原來,地面上的水蒸氣上升遇冷凝聚成團便是「雲」。雲中的微小冰點直徑只有0.01 毫米左右,能長時間地懸浮在空中,當它們遇到某些雜質粒子(稱冰核)便可形成小冰晶,而一旦出現冰晶,水汽就會在冰晶表面迅速凝結,使小冰晶長成雪花,許多雪花粘在一起成為雪片,當雪片大到足夠重時就從高空滾落下來,這就是降雪。

若雪片在下落過程中碰撞雲滴,雲滴凝結在雪片上,便形成不透明的冰球稱為雹。如果雪片下落到溫度高於0℃的暖區就融化為水滴,下起雨來。但是,有云未必就下雨。

這是因為雲中冰核並不充沛,冰晶的數目太少了。當時,在人們中流行著一種觀點:雨點是以塵埃的微粒為「冰」,若要下雨,空氣中除有水蒸氣外還必須有塵埃微粒。

這種流行觀點嚴重地束縛著人們對人工降雨的實驗與研究。因為要在陰雲密佈的天氣裡揚起滿天灰塵談何容易。朗繆爾是個治學嚴謹、注重實踐的科學家。

他當時是紐約州斯克內克塔迪通用電氣公司研究實驗室的副主任。在他的實驗室裡儲存有人造雲,這就是充滿在電冰箱裡的水蒸氣。朗繆爾想方設法,使冰箱中水蒸氣與下雨前大氣中水蒸氣情況相同。

他還不停地調整溫度,加進各種塵埃進行實驗。

1946 年7 月中的一天,驕陽當空,酷熱難熬。朗繆爾正緊張地進行實驗,忽然電冰箱不知因何處裝置故障而停止製冷,冰箱內溫度降不下去。他決定採用乾冰降溫。

固態二氧化碳氣化熱很大,在-60℃時為87.2 卡/克。常壓下能急劇轉化為氣體,吸收環境熱量而製冷,可使周圍溫度降到-78℃左右。

當他剛把一些乾冰放進冰箱的冰室中,一幅奇妙無比的圖景出現了:小冰粒在冰室內飛舞盤旋,霏霏雪花從上落下,整個冰室內寒氣逼人,人工雲變成了冰和雪。朗繆爾分析這一現象認識到:

塵埃對降雨並非絕對必要,乾冰具有獨特的凝聚水蒸氣的作用,即作為「種子」的雲中冰晶或冰核。溫度降低也是使水蒸氣變為雨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不斷調整加入乾冰的量和改變溫度,發現__只要溫度降到零下40℃以下,人工降雨就有成功的可能。朗繆爾發明的乾冰布雲法是人工降雨研究中的一個突破性的發現,它擺脫了舊觀念的束縛。

有趣的是,這個突破性的發明,是於炎熱的夏天中在電冰箱內取得的。朗繆爾決心將乾冰布雲法實施於人工降雨的實踐。1946 年時他雖已是66歲的老人,但他仍像年輕人一樣燃燒著探索自然奧祕的熱情。

1946 年的一天,在朗繆爾的指揮下,一架飛機騰空而起飛行在雲海上空。試驗人員將207千克乾冰撒入雲海,就像農民將種子播下麥田。30 分鐘以後,狂風驟起,傾盆大雨灑向大地。

第一次人工降雨試驗獲得成功。

朗繆爾開創了人工降雨的新時代。根據過冷雲層冰晶成核作用的理論,科學家們又發現可以用碘化銀(agi)等作為「種子」,進行人工降雨。而且從效果看,碘化銀比干冰更好。

碘化銀可以在地上撒播,利用氣流上升的作用,飄浮到空中的雲層裡,比干冰降雨更簡便易行。

「人工降雨」行動在戰爭中作為一種新式的「氣象**」屢見不鮮。美越戰爭時期,由柬埔寨通往越南的「胡志明小道」車水馬龍,國外支援越南人民抗擊美帝侵略者的作戰物資,靠這條唯一的通道源源不斷地送往前線。但那裡常常出現暴雨,特大洪水,沖斷橋樑,毀壞堤壩,大批運輸車輛掙扎在泥濘的山路上,交通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其破壞程度不亞於轟炸。

開始越方對這種突如其來的暴雨茫然無知,後來,經多方偵查才知道,這是由美國**約翰遜親自批准並實施了6 年之久的祕密氣象行動,即美國在那條路上空進行了「人工降雨」行動。

「天有可測風雲」其含義不僅在於「人工降雨」,它還啟發人們能合理地進行人工控制天氣。朗繆爾對此也作了研究,他希望在暴風雨來臨之前,運用人工控制的方法,將它消滅在萌芽狀態。這一設想不僅合理而且可行,現在已得到了廣泛應用。

人工降雨是什麼原理,人工降雨的原理。

如之人兮 利用飛機雲中播撒催化劑。地面作業是利用高炮 火箭從地面上發射。炮彈在雲中 把炮彈中的碘化銀燃成煙劑撒在雲中。火箭在到達雲中高度以後,碘化銀劑開始點燃,隨著火箭的飛行,沿途拉煙播撒。因為飛機作業,對天氣情況有所要求,所以一般還是會選擇高炮降雨等情況。根據不同雲層的物理特性,選擇合適時機,用飛...

人工降雨是如何成功的,人工降雨是怎樣發明的?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這是舊社會我國勞動人民常說的一句古話。在生產力落後,科學不發達的古代,人們把不幸的遭遇比作變幻莫測的天災,這是十分形象的。就是到了近代,天氣的好壞仍在不同的程度上影響著人類的社會實踐。對人類活動影響較大的災害性天氣是很多的,但一般說來,旱災和澇災給農業生產造成的威脅最大,...

人工降雨的壞處是什麼?人工降雨有沒有害處

好處就是能給需要降雨的這帶緩解高溫帶來的田地幹苦 枯 壞處就是破壞了氣體的迴圈。首先我們需要了解是在晴朗 清潔的空氣中,平均每立方厘米含有1000顆懸浮微粒,而在嚴重汙染空氣中的約為100000顆。這些微粒在尺寸上也大小不均,直徑分佈範圍為微米到10微米。一個很大專案的人工降雨計劃將會在很短的時間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