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風英勇,唐朝軍隊叫什麼名字,唐朝軍隊叫什麼名字

時間 2021-05-04 08:19:16

1樓:樂觀小山

唐軍,分為以下型別:

1、禁軍

除十二衛所領上番府兵(南衙禁軍)保衛京城外,還有單獨組建守衛宮禁的北衙禁軍。北衙禁軍原為元從禁軍,後來改從衛 士簡補或召募。太宗於玄武門置左右屯營,號稱「飛騎」,挑選其中 驍健善射者百人r名為「百騎,武后再擴大為「千騎」,中宗又改名 為「萬騎」。

高宗、玄宗又分別建立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 名稱與諸衛相同。此後,肅宗置左右神武軍。史籍統稱左右羽林、 龍武、神武為六軍。

2、邊防軍

各邊防軍事機構分為軍、守捉、鎮、戍所轄的屯戍部隊。其中鎮、 戍各分上中下三等:500人為上鎮,300人為中鎮,不足300人為下 鎮;50人為上戍,30人為中戍,不足30人為下戍。

每鎮、戍分別置 鎮將、鎮副,戍主、戍副各一人。軍、守捉自高宗起逐漸增多。

各置使和副使,所領兵數比鎮、戍多。隨著邊防線的延長和戰爭的頻繁,遂設節度使為邊境區域性的最高長官。景雲二年(711),首以賀拔延嗣為河西節度使,即軍區的固定長官,至天寶九年,沿邊地區已有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東、范陽、平盧、隴右、劍南、嶺南九節度使、一經略使。

節度使所轄軍、守捉、鎮、戊的邊防體制更加完備。

3、團結兵

又稱團練兵,土團,是由各州刺史統掌的不長期脫離生產的地方武裝。武后萬歲通天元年(696),為防禦契丹的需要,始 于山東近邊諸州置武騎團兵。聖曆元年(698),河南、河北置武騎團防備突厥:

每150戶徵兵15人,馬一匹。代宗大曆十二年(777)規定,團結兵春夏歸農,秋冬追集,服役期間發給身糧醬菜。各地徵召的數量也越來越多。

團結兵不入軍籍,一般在本境內防守或應調配合作戰,軍事任務結束即回鄉耕種。

4、唐後期的軍隊

主要是神策六軍、藩鎮兵。神策軍,原先是隴右洮州的一支邊軍。安史亂起,神策軍千餘人奔赴中原平叛,屯駐陝州,後進入長安禁苑升為天子禁軍。

貞元十二年(796年),分神策軍為左、右兩軍,命宦官竇文場、霍仙鳴為左、右神策護軍中尉,從此開創宦官統領神策軍的固定制度。

宦官還進一步控制了人數不多的左右羽林、左右龍武、左右神武等六軍。神策軍在宦官的統領下,賞賜優厚,其將吏升遷也遠超其餘諸軍,極盛時發展到18萬餘人,分別屯駐於京師及京西北諸鎮,在保衛唐王朝及平定地方動亂中起過重要的作用。至唐末,經過黃巢起義軍的打擊和朱溫的誅殺,被殲滅殆盡,最終被解散。

擴充套件資料

唐朝軍隊制度:

早期唐朝軍隊沿用「府兵制」。以均田制的農戶為基礎,於天下各道、州、縣要衝設軍府六百三十四所,總稱折衝府,依編制規模大小分置上、中、下三等,府長官折衝都尉(正四品),副長官左、右果毅都尉,在府下設有團(又稱營),官校尉,團下有隊,設隊正,隊下為夥,設夥長。每營下轄五隊,每隊下領三夥,每夥領五位什長,各領十丁。

以營為基本單位。

按軍種的功能和配備還可分中壘、屯騎、射生、越騎、步伍、長水等。其部屬官品級依次為:別駕、長史、六曹尉、參軍。

主管各地戍軍及軍戶,府依規模分上、中、下三等,兵役以一年五番輪流執役,約為1000-4000人,最多時全國有六百多府,共計軍卒七十餘萬。常年保持三分之一在役。

於**設十六衛將軍衙門專事天下軍馬,分別為: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金吾衛、左右領軍衛、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除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督京師兵馬外其他各衛還兼領關中三百多府府兵。

最高上將軍基本不設、以大將軍總領諸衛、十六衛每衛長官為賜號將軍、下設中郎、中郎將、左右郎將、以及錄事參軍、倉曹、兵曹、騎曹、胄曹參軍。每衛維持衛軍25000-40000人,所領為常備軍。衛軍基層營編制略高於府兵,習慣統稱為鷹揚衛,營官上多一級旅帥,長官為鷹揚郎將,品級高於府兵果毅都尉。

約常備兵馬二三十萬左右。(前身為長從宿衛又稱彍騎)。

2樓:匿名使用者

府兵、千牛衛、左右威衛、羽林軍等,各道(相當於省)的軍隊都有各自的名稱,如羽林軍就是同州道軍隊的名稱。

3樓:sunny臨沂老鄉

一、 初唐的府兵制度:

1、 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將關中分為12道,即12個行政區域;每道置一軍,共12軍;又設若干驃騎府、車騎府,分別隸屬於12軍。武德三年分別授予此12軍軍號:萬年道參旗軍、長安道鼓旗軍、富平道玄戈軍、酒泉道井鉞軍、同州道羽林軍、華州道騎官軍、寧州道折威軍、岐州道平道軍、邠州道招搖軍、西麟州道苑遊軍、涇州道天紀軍、宜州道天節軍,每軍設將、副將各一人,督率府兵且耕且戰。

2、 貞觀時依隋制,設府兵之最高統帥部門十六衛--其中左右衛、左右武衛、左右候衛、左右領軍衛、左右屯衛、左右驍衛這十二衛各領軍府40至60不等,軍號分別為驍騎、熊渠、豹騎、羽林、射聲、次飛,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不統府兵;以及太子東宮六衛率--太子左右衛率、太子左右司御率、太子左右清道率,諸衛率各領軍府3至5不等,東宮十帥府中的太子左右監門率府、太子左右內率府不統府兵。

太宗又分全國為十道:關內、河南、河北、河東、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嶺南,全**府雖然由12衛和六衛率分領,但同時又按地域隸屬於道,所以府兵有雙重節制。12衛和六衛率領有軍府,但不得自行徵調,調兵須有皇命,地方上不見命令不發兵;十道及下屬各州不直接領兵,其對下屬軍府的職責是進行檢查督促;各軍府長官發兵時須以魚符為憑,州、道長官參與合對;各衛、率所屬軍府不集中在一道、州,一道、州的數個軍府也分屬不同的衛、率,這樣可以有效地防止結黨和割據,雖然缺點是不利於應急,但筆者覺得也沒有什麼其他的好辦法了。

威服四夷,屹然天下,全仗於此!

唐朝軍隊叫什麼名字?

4樓:一諾寶貝

早期唐朝軍隊沿用「府兵制」。以班田制的農戶為基礎,於天下各道、州、縣要衝設軍府六百三十四所,總稱折衝府。實行出為兵,入為民的耕戰一體藏兵於民的制度,士兵是來自建立在班田制上自耕農、富裕農戶,以定期的服役代替賦稅,平時於家藏兵器鎧甲,國家有需要則馬上可以大量批掛上陣。

依編制規模大小分置上、中、下、三等,府長官為折衝都尉(正五品),副長官左、右果毅都尉,在府下設有團(又稱營),官校尉,團下有隊,設隊正,隊下為夥,設夥長。每營下轄五隊,每隊下領三夥,每夥領五位什長,各領十丁。以營為基本單位。

按軍種的功能和配備還可分中壘、屯騎、射生、越騎、步伍、長水等。其部屬官依次為:別駕、長史、六曹尉、參軍。

主管各地戊軍及軍戶,軍府依規模分上、中、下三等,兵役以一年五番輪流執役,約為800-1500人,最多時全國有六百多府,共計軍卒七十餘萬。

1、 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將關中分為12道,即12個行政區域;每道置一軍,共12軍;又設若干驃騎府、車騎府,分別隸屬於12軍。武德三年分別授予此12軍軍號:萬年道參旗軍、長安道鼓旗軍、富平道玄戈軍、酒泉道井鉞軍、同州道羽林軍、華州道騎官軍、寧州道折威軍、岐州道平道軍、邠州道招搖軍、西麟州道苑遊軍、涇州道天紀軍、宜州道天節軍,每軍設將、副將各一人,督率府兵且耕且戰。

2、 貞觀時依隋制,設府兵之最高統帥部門十六衛--其中左右衛、左右武衛、左右候衛、左右領軍衛、左右屯衛、左右驍衛這十二衛各領軍府40至60不等,軍號分別為驍騎、熊渠、豹騎、羽林、射聲、次飛,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不統府兵;以及太子東宮六衛率--太子左右衛率、太子左右司御率、太子左右清道率,諸衛率各領軍府3至5不等,東宮十帥府中的太子左右監門率府、太子左右內率府不統府兵。

太宗又分全國為十道:關內、河南、河北、河東、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嶺南,全**府雖然由12衛和六衛率分領,但同時又按地域隸屬於道,所以府兵有雙重節制。12衛和六衛率領有軍府,但不得自行徵調,調兵須有皇命,地方上不見命令不發兵;十道及下屬各州不直接領兵,其對下屬軍府的職責是進行檢查督促;各軍府長官發兵時須以魚符為憑,州、道長官參與合對;各衛、率所屬軍府不集中在一道、州,一道、州的數個軍府也分屬不同的衛、率,這樣可以有效地防止結黨和割據。

唐朝軍隊叫什麼名字

5樓:樂觀小山

唐軍,分為以下型別:

1、禁軍

除十二衛所領上番府兵(南衙禁軍)保衛京城外,還有單獨組建守衛宮禁的北衙禁軍。北衙禁軍原為元從禁軍,後來改從衛 士簡補或召募。太宗於玄武門置左右屯營,號稱「飛騎」,挑選其中 驍健善射者百人r名為「百騎,武后再擴大為「千騎」,中宗又改名 為「萬騎」。

高宗、玄宗又分別建立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 名稱與諸衛相同。此後,肅宗置左右神武軍。史籍統稱左右羽林、 龍武、神武為六軍。

2、邊防軍

各邊防軍事機構分為軍、守捉、鎮、戍所轄的屯戍部隊。其中鎮、 戍各分上中下三等:500人為上鎮,300人為中鎮,不足300人為下 鎮;50人為上戍,30人為中戍,不足30人為下戍。

每鎮、戍分別置 鎮將、鎮副,戍主、戍副各一人。軍、守捉自高宗起逐漸增多。

各置使和副使,所領兵數比鎮、戍多。隨著邊防線的延長和戰爭的頻繁,遂設節度使為邊境區域性的最高長官。景雲二年(711),首以賀拔延嗣為河西節度使,即軍區的固定長官,至天寶九年,沿邊地區已有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東、范陽、平盧、隴右、劍南、嶺南九節度使、一經略使。

節度使所轄軍、守捉、鎮、戊的邊防體制更加完備。

3、團結兵

又稱團練兵,土團,是由各州刺史統掌的不長期脫離生產的地方武裝。武后萬歲通天元年(696),為防禦契丹的需要,始 于山東近邊諸州置武騎團兵。聖曆元年(698),河南、河北置武騎團防備突厥:

每150戶徵兵15人,馬一匹。代宗大曆十二年(777)規定,團結兵春夏歸農,秋冬追集,服役期間發給身糧醬菜。各地徵召的數量也越來越多。

團結兵不入軍籍,一般在本境內防守或應調配合作戰,軍事任務結束即回鄉耕種。

4、唐後期的軍隊

主要是神策六軍、藩鎮兵。神策軍,原先是隴右洮州的一支邊軍。安史亂起,神策軍千餘人奔赴中原平叛,屯駐陝州,後進入長安禁苑升為天子禁軍。

貞元十二年(796年),分神策軍為左、右兩軍,命宦官竇文場、霍仙鳴為左、右神策護軍中尉,從此開創宦官統領神策軍的固定制度。

宦官還進一步控制了人數不多的左右羽林、左右龍武、左右神武等六軍。神策軍在宦官的統領下,賞賜優厚,其將吏升遷也遠超其餘諸軍,極盛時發展到18萬餘人,分別屯駐於京師及京西北諸鎮,在保衛唐王朝及平定地方動亂中起過重要的作用。至唐末,經過黃巢起義軍的打擊和朱溫的誅殺,被殲滅殆盡,最終被解散。

擴充套件資料

唐朝軍隊制度:

早期唐朝軍隊沿用「府兵制」。以均田制的農戶為基礎,於天下各道、州、縣要衝設軍府六百三十四所,總稱折衝府,依編制規模大小分置上、中、下三等,府長官折衝都尉(正四品),副長官左、右果毅都尉,在府下設有團(又稱營),官校尉,團下有隊,設隊正,隊下為夥,設夥長。每營下轄五隊,每隊下領三夥,每夥領五位什長,各領十丁。

以營為基本單位。

按軍種的功能和配備還可分中壘、屯騎、射生、越騎、步伍、長水等。其部屬官品級依次為:別駕、長史、六曹尉、參軍。

主管各地戍軍及軍戶,府依規模分上、中、下三等,兵役以一年五番輪流執役,約為1000-4000人,最多時全國有六百多府,共計軍卒七十餘萬。常年保持三分之一在役。

於**設十六衛將軍衙門專事天下軍馬,分別為: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金吾衛、左右領軍衛、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除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督京師兵馬外其他各衛還兼領關中三百多府府兵。

最高上將軍基本不設、以大將軍總領諸衛、十六衛每衛長官為賜號將軍、下設中郎、中郎將、左右郎將、以及錄事參軍、倉曹、兵曹、騎曹、胄曹參軍。每衛維持衛軍25000-40000人,所領為常備軍。衛軍基層營編制略高於府兵,習慣統稱為鷹揚衛,營官上多一級旅帥,長官為鷹揚郎將,品級高於府兵果毅都尉。

約常備兵馬二三十萬左右。(前身為長從宿衛又稱彍騎)。

宋朝 唐朝的軍爵大小。

中國古代的軍銜如下 唐朝 驃騎大將軍 輔國大將軍 冠軍大將軍 懷化大將軍 雲麾將軍 歸德將軍 忠武將軍 壯武將軍 宣威將軍 明威將軍 定遠將軍 寧遠將軍 遊騎將軍 遊擊將軍 昭武校尉 昭武副尉 振威校尉 振威副尉 致果校尉 致果副尉 翊麾校尉 翊麾副尉 宣節校尉 宣節副尉 禦侮校尉 禦侮副尉 仁勇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