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太陽系形成的學說,關於太陽起源都有哪些學說?

時間 2022-05-31 13:40:13

1樓:匿名使用者

目前一般都公認的學說是由康德和拉普拉斯分別提出的星雲假說,該假說認為太陽系是從一個原始星雲中積聚誕生的。

關於太陽起源都有哪些學說?

2樓:中地數媒

太陽起源的災變學說

這個學說的首創者是法國的布封。20世紀前50年,有一些人相繼提出太陽系起源於災變。這個學說認為太陽是先形成的。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一顆恆星或彗星從太陽附近經過或撞到太陽上,它把太陽上的物質吸引出或撞出一部分。這部分物質後來就形成了行星。

根據這個學說,行星物質和太陽物質應源於一體。它們有「血緣」關係,或者說太陽和行星是母子關係。他們都把太陽系起源歸結為一次偶然撞擊事件,而不是從演化的必然規律去進行客觀的**,因為銀河系中行星系是比較普遍的,太陽系絕不應是唯一的行星系。

只有從演化的角度去探求才有普遍意義。

就撞擊來說,小天體如果撞擊到太陽上,它的質量大小,不可能把太陽上的物質撞出來,小天體必被太陽吞噬掉。2023年彗星撞擊木星就是極鮮明的例證。21塊殘骸對木星發起連續的攻擊,在木星表面僅引起一點小小漣漪,被消化掉的是彗星。

如果說恆星與太陽相撞,這種機率就更小了。因此,曾提出災變學說的一些人,後來也自動放棄了原有的觀點。

太陽起源的星雲說

星雲說首先由德國偉大哲學家康德提出來,幾十年以後,法國著名數學家拉普拉斯又獨立提出了這一問題。他們認為,整個太陽系的物質都是由同一個原始星雲形成的,星雲的中心部分形成了太陽,星雲的外圍部分形成了行星。

然而康德和拉普拉斯也有著明顯差別,康德認為太陽系是由冷的塵埃星雲的進化性演變,先形成太陽,後形成行星。拉普拉斯則相反,認為原始星雲是氣態的,且十分灼熱,因其迅速旋轉,先分離成圓環,圓環凝聚後形成行星,太陽的形成要比行星晚些。

儘管他們之間有這樣大的差別,但是他們大前提是一致的,因此人們便把他們捏在一起,稱「康德——拉普拉斯假說」。

太陽起源的俘獲學說

這個學說認為太陽在星際空間運動中,遇到了一團星際物質。太陽靠自己的引力把這團星際物質捕獲了。後來,這些物質在太陽引力作用下加速運動。

類似在雪地裡滾雪球一樣,由小變大,逐漸形成了行星。根據這個學說,太陽也是先形成的。但是,行星物質不是從太陽上分出來的,而是太陽捕獲來的。

它們與太陽物質沒有「血緣」關係,只是「收養」關係。

儘管各種假說都有充分的觀測、計算和理論根據,也都有致命的不足,所以一直也沒有一種被普遍接受的假說。太陽系在等待著新的假說。

什麼是小行星的形成學說?

太陽系是怎麼形成的?

3樓: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大約在50億年前,鄰近地球的太陽星雲(這個星的物質將要形成我們的太陽系)中有一顆質量比我們的太陽要大出許多倍的恆星,將要耗盡它核心部分的氫燃料時,由於缺少足夠的能量來支撐自身,這顆恆星發生了坍縮。奇妙的是,這種坍縮產生了另一種型別的能量——重力勢能,即使一個物體在重力作用下得以運動的那種能量。大量重力勢能的釋放,使恆星變得極其熾熱,引燃了它的氦。

在這個可怕的煉獄裡,產生了從鋰到鐵的一切中等重量的元素。

後來,恆星的氦儲備也耗竭了,其核心猛烈坍縮,傳送出衝擊波,穿過銀河系的這部分空間。衝擊波的能量快速地鑄造出金、鈾等重元素。把輕元素與中重元素轉變為重元素的熱核反應爆發出一顆超新星——猶如銀河系中的原子彈。

**使恆星炸開,新生物質被拋射到外面的星雲中去。隨著超新星的**,可怕的衝擊波通過粉碎、壓縮作用,產生了巨大的恆星雲。

在附近的恆星雲中,有一個恆星雲變成了我們的太陽系。衝擊波引起了不可思議的擾動,釋放出各種型別的能量。重力把移動物體朝裡面拉,發出重力勢能。

塵埃與氣體顆粒越來越接近,小粒子形成大顆粒,同時釋放出動能。運動中的物體具有動能,一旦靜止不動時,動能就要釋放出來。在宇宙碰撞事件中,動能是非常重要的角色。

幾種過程互為補充,形成了我們的太陽系。重力繼續不斷地把物質吸引到星雲的核心,進一步增加了它的重力。角動量(自旋物體的旋轉能)使星雲轉得越來越慢。

星雲的大部分質量集中於其中心,剩餘的一部分質量形成一個巨大的碟子,向外作螺旋運動。碟子裡儲存著太陽系的全部化學元素,包括「大**」開始時的氫與氦,加上多次超新星爆發時生成的元素。製造生命的材料——簡單有機分子在星雲裡也有。

太陽星碟不斷分崩離析,一陣陣新釋放的能量爆發使溫度緩慢升高。大約5000萬年以後,星碟核心達到極高溫度,開始了由氫聚變為氦的熱核反應。太陽燃燒起來了。

在燃燒的恆星中,氣體壓力大大增強後,重力坍縮停止了。太陽星碟中的溫差很懸殊,從中心溫度的20000℃以上直到邊緣的-270℃,後者就是我們太陽系外緣目前的溫度。物質在逐漸冷卻的星碟中凝聚,重力把最重的元素集中到中心。

這些金屬與岩石化合物成了內行星的組成成分。與此同時,太陽附近較輕的氣態元素汽化而揮發了。在星碟較冷的外緣,揮發物較為穩定,它們互相化合,產生了水、甲烷、氨等化合物。

在太陽星碟內部,分子碰撞後聚合成顆粒,後者又會產生砂礫、岩石與球石。物體增大以後,它們的撞擊烈度也有所增加。千萬年過去了,卵石成了微星,岩石的直徑也可達到數十公里。

較大的微星,其引力場已經相當強,足以吸引較小的物體。這樣演變的結果,最後留下的只有龐然大物,而它們之間的碰撞逐步形成行星。內行星的生長、增大正是通過星碟內部不斷新增金屬與岩石而成。

外行星則是由太陽系外緣部分的岩石與冰塊的微星聚合而成的。

我們的太陽與行星大體上是在46億年前同時形成的。科學家們認為行星的聚合需要1億年左右,較大的外行星更長些,而較小的內行星則稍短些。

4樓:鄂古史悅愛

我們的太陽系中有八大行星和三百多顆衛星,它們都圍繞太陽有序運轉。但起初並非如此,太陽系經歷過一段漫長而激烈的演變。我們今天看到的太陽系,都是早期混沌狀態的最終倖存者。

太陽系自誕生之日起,就是按照同樣的方式運轉。

在50億年前,銀河系的某個深處。一大片星際雲團在引力的作用下逐漸收縮,慢慢聚整合一團。而位於中心很小區域內的氣體,在重力的擠壓下,形成了具有超高密度和溫度的球體,這就是原始的恆星。

引力作用持續而強烈,氣體和灰塵顆粒被不斷吸入並相互加壓,產生了越來越多的熱量。在未來50萬年的時間裡,年輕的恆星將變得更小,並變得更亮、更熱。核心區域的溫度將逐漸達到1500萬攝氏度。

隨著溫度的逐漸升高,核心開始產生核聚變反應。巨大的能量向四周噴出,形成強大能量風。能量風吹離了那些太陽四周,尚未被來得及吸入的灰塵與氣體。

一顆恆星就是這樣形成的,這顆恆星就是我們的太陽。

在太陽形成之後,大量遠處的星際氣體、岩石和冰封碎片,在太陽引力的作用下圍繞太陽公轉。而這些氣體、塵埃、岩石和冰塊碎片就是未來行星、衛星、小行星和彗星的萌芽。

在太空零重力狀態下,塵埃顆粒不會四散懸浮,而是會在引力的作用下聚成一團。宇宙塵埃就是這樣形成了行星。塵埃顆粒在引力的作用下碰撞並依靠引力和一些靜電粘連在一起,聚集更大的塵埃團。

接著形成巖塊,接著形成巨石--

巨石越大,引力就越強,它開始依靠引力吞噬周圍的一切,從而越長越大。巨石變得更大、更重,吞噬的巖塊也越來越大,這一過程在天文學中被稱為「吸積」。最後,有些巨石變成了行星。

這是我們的太陽系46億年輕發生的那一幕。新生的太陽系,大約有100顆行星圍繞著太陽執行。新生的太陽系「交通擁擠」,碰撞不可避免。

所有的恆星系在誕生之初都處於暴力狀態,我們的太陽系也不例外。太陽系最初有100顆初生的行星,那麼100多顆行星是如何演化成現在的八大行星呢?行星會相互撞擊,有些會彼此融合成更大的行星,有些則可能一起粉身碎骨。

有些行星會變得巨大,碰撞也更為激烈。行星相互撞擊,個頭越大,越容易倖存。其它行星,則難免粉身碎骨。

某個龐然大物撞擊了早期的水星,將水星的地殼剝離,只留下鐵質的核心。早期的地球也未能倖免,一顆火星大小的行星撞擊了早期的地球。雖然是側面的撞擊,但衝擊波彈飛了地球的大部分地殼層。

這些地殼碎片進入繞地軌道中,最終形成了現在的月球。而火星在早期也遭受了劇烈地撞擊,因此它北半球的地殼比南半球的要薄。太陽系的很多行星,都能早到在早期混沌狀態下,歷經劇烈撞擊的證據--

這些撞擊減少了幼年行星的數量,同時它們的殘骸,又能為倖存下來的行星「添磚加瓦」。最終,這100多顆幼年行星曆經了大量的毀滅與碰撞後,有點融合成了現在的八大行星。有的則被更大的行星所俘獲,稱為這顆行星的衛星。

而有的在混沌中倖存了下來,稱為了小行星或者彗星,這就是太陽系誕生的方式。

其實,每一個太陽系(恆星系)的誕生,都要經歷這樣的過程,這就是它們誕生的方式。

5樓:我是機靈姐

太陽系是如何組成排列的呢?首先地球是太陽系的幾大行星之一,離太陽最近的是水星,最遠的是海王星,最亮的是金星。

太陽系中距太陽最遠的行星是什麼,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離太陽最遠的是什麼星

是海王星。以前是冥王星,但是後來冥王星被列入矮行星,所以是海王星了。即使是算上冥王星,最遠的也不一定是冥王星,因為冥王星軌道很扁長,遠日點 即與太陽最遠的點 距離太陽49.19天文單位 天文單位指地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簡稱au,49.19au 73.75億km 近日點距離太陽29.58au 44.2...

太陽系是怎樣誕生的,太陽系是怎麼起源的?

大約46億年前 太陽並非像天文學家原先設想是孤獨誕生,而是在一顆巨大超新星發生的作用結果下出現。正如美國有線新聞網 cnn 報道,這一理論是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以傑夫 赫斯特爾博士為首的科學家小組提出的。科學家小組將在地球上發現的隕石碎片中鎳 60同位素作為證據,鎳 60同位素只能是由於鐵 60放射...

太陽系以外的星球上有生物嗎,太陽系以外的天體存在生命嗎?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適合生物存活的環境必須是能使生物的形狀和活動總保持穩定,還能使生物攝取熱能,排除廢物,並從外部補充新的物質?所以,那種冰凍或火熱的極端惡劣的環境是不適合生物生存的?生物存活還需要能溶解營養?釋放能量的水和氧等?假如能在月球或火星上建造一處可調節環境?儲存氧和食物的房子,就能像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