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中國急於向社會主義轉變的背景國內方面經濟上

時間 2021-05-06 06:18:46

1樓:匿名使用者

50年代中國安全的困境,主要是由中國所無法左右的客觀因素所致,包括:冷戰與傳統地緣政治因素、歷史因素和意識形態因素。

冷戰與傳統地緣政治因素。新中國成立時,冷戰格局已定,客觀國際環境和中國自身諸因素不可避免地將中國捲入其中,使中國很難避免與超級大國對抗的局面。兩個超級大國從各自在歐亞大陸特別是西太平洋和東亞的霸權考慮,都不希望中國強大。

美蘇對中國的威脅,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分別是近代西北邊疆危機和東南海疆危機的繼續,甚至可以視為古代邊患(包括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倭寇對朝鮮和東南沿海的侵略)在不變的地理條件和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續。部分周邊中小國家在如何應對中國崛起的問題上不同程度地均與美蘇有共同利益。其背景有二。

第一,由於中國與美蘇國力的差距,在冷戰時期集團政治盛行的大背景下,許多周邊國家為自身利益計,不得不在兩個超級大國之間選擇一個。第二,周邊中小國家的考慮有其不同於超級大國的特殊性,這就涉及到歷史因素了。

歷史因素。表現為以下幾點:首先,發展中國家、大陸國家和農業民族這些最基本的國情是歷史遺留下來、相當時期內無法改變的事實。

中國安全的許多困境都與這些基本國情息息相關。比如對近海的制海權的缺乏。其次,歷史上曾經存在過以中國為核心的、以朝貢關係為內容、以等級制度為特徵的東亞型的國際關係,而由於種種複雜原因特別是民族主義在近現代亞洲的興起,這種關係較普遍地被周邊國家誤解為中國的霸權,西方和蘇聯又極力鼓勵這一誤解。

第三,如前所述,邊界問題的存在也屬於歷史遺留問題。現代邊界制度是主權國家及其領土製度的結果。作為有著眾多鄰國的大國古國和領土曾橫遭侵蝕的前半殖民地國家,大量的領土爭端的存在及其對****的消極影響是難以避免的。

例如,蘇聯就尤其擔心中國揭歷史舊帳,並進而提出領土要求。

意識形態因素。中國選擇社會主義是歷史的必然,由此決定了意識形態因素的客觀性。中美交惡中意識形態的客觀存在及其作用是眾所周知的。

一些周邊中小國家參與反華包圍圈,原因之一是懼怕中國輸出革命。然而,意識形態也並非純客觀的因素,中國自身主動的但並非總是明智的政策選擇也是這一因素的一部分。中蘇關係的曲折就是明證。

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的時代背景具體是怎麼樣的?國際上,國內?

2樓:抄和美逢好

大事:1、德國bai發生惡du性通貨膨脹,後來還被zhi捲入經濟大危機

dao。

2、2023年,戰勝國內開始對德容實施「道威斯計劃」。

3、2023年,德國與英、法、意、比、捷、波六國代表簽訂《洛迦諾公約》。

4、2023年,德國成為凱洛格——白里安非戰公約的簽約國。

時代背景:私人壟斷資本主義仍在發展;西方各國加緊對殖民地的掠奪;社會主義蘇聯開始加緊恢復生產建設;殖民地反抗運動愈演愈烈。

3樓:匿名使用者

國內: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

國際:一個世界,兩大陣營。具體來講就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敵視、封鎖中國,億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幫助中國

4樓:匿名使用者

國內,解放戰爭剛剛結束,社會的各個方面都需要恢復與重建。人民的生產熱情較高,但是物質資源較匱乏。國際上,一些西方的國家對新生的中國進行各個方面的封鎖。後來還爆發了抗美援朝戰爭。

20世紀20年代中國歷史背景

5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被列強瓜分2023年辛亥革命之前 社會資本主義發展不是很快辛亥革命後 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中國社會上舊的封建習俗與思想也開始變更而且 20年代 帝國主義忙於第一次世界大戰 給中國的發展無形中減少了不小的阻力減輕了對中國的掠奪

中國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時代背景?歷史角度

6樓:奧特之王肯

國內:解放戰爭剛剛結束,新中國剛成立;社會的各個方面都需要恢復與重建,人民的生產熱情較高,但是物質資源較匱乏。

國際:冷戰達到高潮,一些西方的國家對新生的中國進行各個方面的封鎖,後來還爆發了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到幾年,經濟在恢復。

20世紀50年代中國政治領域發生了什麼重大變革

7樓:沐雨蕭蕭

召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頒佈了第一部社會主義型別的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20世紀50年代,中國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條件有哪些?

8樓:冠晴嵐

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選擇了社會主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走社會主義道路,儘快變農業國為工業國,擺脫貧困,消滅剝削制度的強烈願望;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是迅速實現工業化,建設強大國家的需要;對個體農業,手工業改造,以引導廣大農民和手工業者走集體化道路,既是發展生產力整體水平的需要,也是工業化的基礎.同時,又具備了我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社會歷史條件和可能.

9樓:夢幻天使mr周

第一,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企業經濟力量相對來說比較強大,它是實現國家工業化的主要基礎;第二,資本主義經濟力量弱小,發展困難,不可能成為中國工業起飛的基礎;第三,對個體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保證工業發展,實現國家工業化的一個必要條件;第四,當時的國際環境也促使中國選擇社會主義。

20世紀50年代,中國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條件有哪些?

10樓:小雨殘風

首先,政治原因是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改造的決定因素。生產力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因素,但不是惟一的因素。生產力對生產關係的決定作用在人類歷史的發展只在本質意義上、最終意義上體現,在歷史的某一點上可能其他因素更具決定意義。

20世紀50年代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正處在中國歷史發展的特殊點上。當時社會主義生機勃勃、凱歌高奏,而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還沒有從它的種種危機、諸多社會矛盾以及戰爭的陰影中走出來。歷史上慘遭各個帝國主義侵略的中國人民對資本主義感到失望和憤恨,不會贊成在中國搞資本主義,而對社會主義具有高度的熱情、堅定的信念和必勝的信心。

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突出成就,又極大地增強了廣大人民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既然確立了走社會主義道路,又認定搞資本主義沒有前途,加上西方國家封鎖禁運,社會主義國家大力援助,中國不能騎牆走第三條道路。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既有外在的壓力,也有內在的動力,乃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從現實情況看,新中國的政權基礎很不鞏固,國際上西方國家虎視眈眈,國內在土地改革後的兩極分化已經出現,城鄉資本主義勢力有日益擴大之勢,危及新生共和國政權的基礎。中國共產黨不得不把鞏固新生政權的任務放在突出的位置,必然對危及政權統治基礎的私有制進行限制甚至消滅。因此,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就不能從純經濟的角度考慮,必須從政治的角度思考。

蘇聯實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也不是從經濟角度考慮的,而是戰爭的迫切需要。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對新生的蘇俄政權來說是必要的、合理的,但事實證明它是暫時的、救急的政策。中國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環境與蘇俄相比具有某些相似性,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們可以把它稱為中國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其次,實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是推行計劃經濟的必然要求。要說明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合理的、必然的,則要說明計劃經濟在歷史上的積極作用。計劃經濟的創始人列寧曾主持制定了《全俄電氣化計劃》,並於2023年在全俄蘇維埃第八次代表大會通過,是蘇聯第一個關於發展國民經濟的長期計劃。

斯大林把計劃經濟理論化、系統化,並從2023年開始通過制定國民經濟的五年發展規劃,把整個國家經濟生活納入到計劃經濟的軌道。計劃經濟在蘇聯創造了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蹟,只用兩個五年發展計劃,其經濟實力就躍居世界第二,歐洲第一。國解放初期,由於受國際局勢的影響,經濟建設環境相對封閉,物資嚴重匱乏,形成短缺經濟時代,國家必須大量投資搞建設。

同時,國民經濟生活比較簡單,推行計劃經濟,有利於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統籌規劃,進行大規模的國民經濟建設,從理論上來說,計劃經濟與工業化時代是相適應的。事實上,計劃經濟在國也產生了奇效。50年代國仿效蘇聯模式推行計劃經濟,鞏固了新生的共和國政權,壯大了國營經濟的基礎,這是所有問題的核心。

而推行計劃經濟必然要求把私營經濟納入計劃經濟的軌道。對私營經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當時整體經濟環境的客觀要求。

第三,趕超西方國家的強烈願望是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改造的主觀動因。2023年以後處於全面衰退的中國,又慘遭西方列強的侵略,連年戰爭,賠款割地,國民經濟千瘡百孔,人民生活已窮困不堪。剛剛獲得解放的中國人民,對改變「一窮二白」的面貌、建設強大國家的渴望更加強烈。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詩句,就鮮明地表達了這種強烈的願望。為了迅速地壯大國家的經濟實力,趕超西方發達國家,必然要求確立「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而其制度保障就是計劃經濟,其可行途徑就是對私營企業的改造,使其能迅速地為國家的大規模經濟建設服務。

總之,從鞏固政權的客觀需要,到國家經濟體制的客觀要求,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都具有歷史的必然性。中國人民趕超西方國家、建設強大祖國的主觀意志,必然要做出對私營經濟進行改造的正確選擇。

11樓:歌依依

樓上,這麼多怎麼往卷子上寫啊!。。。

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中國社會發生了怎樣的鉅變 它說明了什麼

為你留一世長髮 我國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和對農業,手工業與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逐步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 汐風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人民民主政權建立。1950 1953年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戰爭勝利 1950?d1952年 在新解放區進行了土地...

20世紀50年代的社會主義改造經驗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50年代的改革,是在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建設需要資金,而且在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開始的一段國有化過程。從沒收官僚資本,公私合營,到後來將分給農民的土地重新收歸國有搞人民公社。50年代改造的成果就是,全國的資源 財富,全部收歸國有。然而經過20多年的國有化之後,發現逐漸的再也不能刺激經濟的發展,於是就...

如何看待20世紀50年代的社會主義改造

50年代的改革,是在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建設需要資金,而且在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開始的一段國有化過程。從沒收官僚資本,公私合營,到後來將分給農民的土地重新收歸國有搞人民公社。50年代改造的成果就是,全國的資源 財富,全部收歸國有。然而經過20多年的國有化之後,發現逐漸的再也不能刺激經濟的發展,於是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