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各國發展經濟的措施,簡要說明三國鼎立時期各國社會經濟發展狀況

時間 2021-05-09 02:35:43

1樓:匿名使用者

魏國經濟

曹操迎獻帝於許昌後,以「夫定國之術,在於強兵足食」為方針,在許昌附近實行屯田。結果「募民屯田許下,得谷百萬斛」。因此,操設定田官於各州郡內,招募流民屯田,把屯田制加以推廣,以改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所做成的「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境況。

正因屯田制之成功,地方變成「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正因採取屯田措施,使北方的社會轉向穩定,終達至「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遂兼滅群賊,克平天下」。

蜀國經濟

蜀自古以來已有天府之國的美名,漢高祖能得天下亦靠此地物質豐厚為根本。 東漢末年,劉焉父子先後擔任益州牧,用以寬制寬之政策以治蜀,逐引致豪強壟斷土地及山澤資源,因而減低稅收。 自劉備佔領益州後,諸葛亮及法正一改以往弊政,打擊豪強,並曾採用閉關息民,務農殖穀。

又在都江堰設堰官,管理農田水利工程,並推行屯田,以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 此外。亮及法正對冶鐵、煮鹽、織綿等重要手工業,實行公營,並設立專職**加強管理。

以上一連串措施,使國家稅收大大增加,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條件。 後來關羽失荊州,備討伐吳敗亡,使蜀面臨崩潰邊沿,故亮在經濟方面擴大手工業官營範圍,提高蜀綿生產量,以助加快恢復國力之步伐。

吳國經濟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中原地方連年征戰,地方殘破,北方人民攜家渡江以避難。 北方難民不乏富商大賈,他們由北方走難到江南同時,帶備了生產技術與文化,為當時貧困的江南帶來新血。 原本吳農耕技術十分落後,尚未懂得牛耕。

及後生產技術注入,農業生產技術逐漸提高,人口亦因此漸漸增加,一改以往地廣人稀的境況。孫氏三代:孫堅、孫策、孫權之統治領地漸大,軍隊亦因此變得龐大,故此糧草軍需耗費成為國家支出中的一大部分,為減輕負擔,逐實行屯田制,並設定典農校尉和典農都尉。

屯田制有分兵屯及民屯。兵屯下之耕者為佃兵,民屯下之耕者為屯田客。吳位於長江流域以下,故亦注意興修水利,以利用水力資源和作軍事防備。

[編輯本段]東漢十三部州(三國行政區域)

司隸校尉部:治所 河南(今洛陽市東) 轄區 今陝中部,秦西南部及豫西部。稱為“司州”。

豫州:治所 譙(皖亳縣) 轄區 今豫南部、東部、皖北部、蘇西北角及山東西南角。

兗州:治所 昌邑(今魯金鄉縣西北) 轄區 今山東西南部,豫東部和蘇西北角。

徐州:治所 郯(魯郯城縣西南) 轄區 今魯東南部,蘇北部及皖東北角。

2樓:匿名使用者

魏國重視農耕,蜀國開發繅絲養蠶業。吳國注意興修水利,發展牛耕

3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時期,蜀漢實行減輕賦稅、獎勵農耕

簡要說明三國鼎立時期各國社會經濟發展狀況

4樓:繼潤

曹魏的田租戶調製乃繼承了兩漢的賦稅制度而有所改革。從田租看,漢代是十五稅一或三十稅一的分成田租制,曹魏改為畝收四升的定額田租制。兩漢統治者向農民按分成制收田租,系多產可以多收,曹魏按定額田租向農民徵稅,則增產亦不能增收,故更能刺激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之願意精耕細作,多產歸已。

曹魏、蜀漢、孫吳三國當中,以曹魏人口最多,墾荒的面積最廣,這正是當時三國中以曹魏實力最強的原因。曹魏推行屯田制,組織流民耕種官田,屯田地域,西北起河西,東南達淮南;東北自幽燕,西南至荊襄。史言“州郡例置田官”, 這使得社會秩序恢復,增強曹魏實力。

曹魏重視農業的另一實證是其大興水利,其工程的規模和數量在三國中首屈一指。如青龍元年關中一帶闢建渠道,興修水庫,一舉改造了三千多頃鹽鹼地,所獲使國庫大為充實。再如曹魏在河南的水利工程,其成果使糧食產量倍增。

曹魏建置大型官營手工業作坊,發展手工業生產。鄴、洛陽等**城市,商業經濟發達,和海外有**往來。此外造船業、陶瓷業、絲織業、製鹽業等等也都十分發達。

蜀漢的收入有田租,但暫未有例項;鹽鐵對蜀漢有不錯的利潤;而南中金、銀、丹、漆、耕牛、戰馬、蜀錦等貢品,令蜀漢軍費有所供給,國家富裕,為諸葛亮北伐提供物資;另有其他收入沒有記錄。另一方面,支出包官俸、軍糧、賞賜等,至蜀漢亡時,官府仍有金、銀各二千斤。

偏居西南一隅的蜀漢版圖最小,主要地區僅巴蜀漢中等地,直到蜀亡時,只有戶28萬,人口94萬,軍隊約10萬, 可見國力之弱。諸葛亮也承認,他是在“益州疲弊”的情況下率師北伐的。而當時魏國,有人口440萬,軍隊約60萬,力量對比差距明顯。

蜀漢地方,易守難攻,若能真正聯合吳國,協調一致地對付強魏,則蜀漢偏安西南還是有可能的。而四川地區優越的經濟環境也可以為蜀國穩固防守提供條件。如果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的資源能夠真正被開發,蜀漢的經濟實力必將大增,逐鹿中原的機會自然大了不少。

過早的北伐讓蜀漢耗盡了財力,影響了蜀漢的經濟發展,使其相對弱小的軍事經濟實力更加弱小。由於蜀漢經濟基礎薄弱,經不起連年戰爭,浩大的軍事開支,加上幣材緊缺,使蜀漢不得不實行通貨膨脹政策,所鑄行的多是大面值錢幣。沒有相應的社會物質基礎作為後盾而鑄行大面值減重錢幣,必然會引起物價飛漲。

同時蜀漢國民對長期的戰爭也極為厭惡,千方百計逃避兵役。有資料表明,由於諸葛亮連年出兵北伐,兵員不足,遂調各郡兵補充北伐部隊,然而各郡大約是以各種藉口為由而拒不發兵,形成了“多不相救”的局面。諸葛亮死後,軍隊中大量的士兵和職業兵戶更是紛紛逃亡,做為地方長官的呂乂,數年中僅在一個蜀郡就查出了萬餘名逃避兵役者。

至蜀漢後期姜維北伐期間,蜀漢已經出現了“經其野民皆菜色”的景象,可見連年北伐對蜀漢經濟造成的傷害之大。

孫權很重視農業的生產。大約在漢建安七年至建安八年間,孫權開始推行屯田。孫吳的屯田分為軍屯、民屯兩種,採用軍中編制,設定典農校尉、典民都尉、屯田都尉等官職管理屯田事務。

屯田兵且耕且戰,屯田戶只種田,免除服役。226年(黃武五年),孫權還採納陸遜的建議,擴大屯田面積,並將自己駕車的牛由八頭減為四頭,用於耕地。他還身為士卒先,親自耕田,“與眾均等其勞”,這些作為大大鼓勵了士農的情緒。

在今浙江境內開闢有海昌、上虞、新安等屯田區;在湖灘大規模開墾土地,建立了毗陵、湖熟、溧陽、江乘、於湖、赭圻等屯田區;用南遷人口建造了金寶圩;在長江中游建立了潯陽、陽新、武昌、陸口、江陵、長沙漚口等10餘處屯田區。這些措施促進了江南地區農業生產的發展。 皖城的屯田基地有屯兵數千家,而毗陵的屯田民則有男女數萬口。

孫吳屯田的規模可觀,且多用牛耕,耕作技術也較先進。

簡要說明三國鼎立時期各國社會經濟發展狀況

5樓:完美假知己

曹魏、蜀漢、孫吳三國當中,以曹魏人口最多,墾荒的面積最廣,這正是當時三國中以曹魏實力最強的原因。曹魏推行屯田制,組織流民耕種官田。這使得恢復社會秩序,增強曹魏實力。

曹魏重視農業的另一實證是其大興水利,其工程的規模和數量在三國中首屈一指。如233年關中一帶闢建渠道,興修水庫,一舉改造了三千多頃鹽鹼地,所獲使國庫大為充實。再如曹魏在河南的水利工程,其成果使糧食產量倍增,但三國食貨志也指出這些水利工程許多缺乏規劃,僅能收短期效果。

曹魏建置大型官營手工業作坊,發展手工業生產。鄴、洛陽等**城市,商業經濟發達,和海外有**往來。此外造船業、陶瓷業、絲織業、製鹽業等等也都十分發達。

值得注意的是曹魏一直無法擺脫實物交易的經濟模式,少數幾次的貨幣改革嘗試都以失敗收場,這可能與其國土內缺乏大規模的銅礦礦山作為基礎有關。

蜀漢土地肥沃,物產豐饒,東漢末年遭受的戰亂也較中原為輕。214年,劉備入蜀後,巴蜀地區財政混亂,劉巴提出鑄直百錢,平衡物價,解決問題。當中五銖錢與直百錢並用,為犍為郡所鑄,從中知道蜀鑄錢不只在一地,而蜀錢終三國一代也一直是蜀國重要的輸出品,甚至連魏國都大量流入跟通行。

諸葛亮又派人整修和護理都江堰,保障農業灌溉。蜀漢的手工業以鹽、鐵和織錦業等最為發達。左思《蜀都賦》中提到“技巧之家,百室離房,機杼相和”,所以蜀錦能遠銷吳、魏二國,諸葛亮亦認為蜀錦為支援國家的重要物資。

而南中金、銀、丹、漆、耕牛、戰馬等貢品,令蜀漢軍費有所供給,國家富裕。至蜀漢亡時,官府仍有金、銀各二千斤。首都成都也是當時的商業都市之一。

孫吳所處的江南,社會經濟起步較晚,在三國時還是人口稀薄之地。然而由於這裡戰亂較少,使得北方人民大量遷居,帶來先進生產技術和勞動力。孫權登位後設定農官,實行屯田制,江南地區的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得到發展。

紡織業方面,江南以產麻布出名,豫章郡(治所在江西省南昌市)的雞鳴布名傳千里。三吳出產“八蠶之綿”,諸暨、永安一帶所產絲的質量很高。冶鑄業以武昌(湖北省鄂州市)為最發達,孫權曾在開採銅礦,打造兵器。

由於地處江南及海邊,吳國在造船和鹽業都相當發達,在海鹽(今浙江嘉興海鹽)、沙中(今江蘇蘇州常熟)設**,來管理這兩地的鹽業生產。孫吳在建安郡(治所在今福建省福州市)設典船校尉,海船南抵南海、北達遼東。海上**亦有所興起,孫吳的商業都市以建業(江蘇省南京市)、吳郡(江蘇省蘇州市)、番禺(廣東省廣州市附近)為主,其中番禺以國外**為主。

6樓:匿名使用者

東漢末期,因為天災戰亂,社會受到破壞,使得經濟衰退,大量農地荒廢。部份豪強世族紛紛率領族人,建立塢堡以自衛。在其周圍從事生產活動後,漸漸成為自給自足的莊園制度。

塢堡和莊園制度都影響後來魏晉南北朝的經濟模式。由於東漢朝廷的崩潰,無人重鑄磨損不堪的銅錢,加上大量私錢出現。到三國鼎立後,新發行的銅錢未能廣泛通行,只好正式以布帛谷慄等實物為主要貨幣。

曹魏曹魏、蜀漢、孫吳三國當中,以曹魏人口最多,墾荒的面積最廣,這正是當時三國中以曹魏實力最強的原因。曹魏推行屯田制,組織流民耕種官田。這使得恢復社會秩序,增強曹魏實力。

曹魏重視農業的另一實證是其大興水利,其工程的規模和數量在三國中首屈一指。如233年關中一帶闢建渠道,興修水庫,一舉改造了三千多頃鹽鹼地,所獲使國庫大為充實。再如曹魏在河南的水利工程,其成果使糧食產量倍增,但三國食貨志也指出這些水利工程許多缺乏規劃,僅能收短期效果。

曹魏建置大型官營手工業作坊,發展手工業生產。鄴、洛陽等**城市,商業經濟發達,和海外有**往來。此外造船業、陶瓷業、絲織業、製鹽業等等也都十分發達。

值得注意的是曹魏一直無法擺脫實物交易的經濟模式,少數幾次的貨幣改革嘗試都以失敗收場,這可能與其國土內缺乏大規模的銅礦礦山作為基礎有關。

蜀漢蜀漢土地肥沃,物產豐饒,東漢末年遭受的戰亂也較中原為輕。214年,劉備入蜀後,巴蜀地區財政混亂,劉巴提出鑄直百錢,平衡物價,解決問題。當中五銖錢與直百錢並用,為犍為郡所鑄,從中知道蜀鑄錢不只在一地,而蜀錢終三國一代也一直是蜀國重要的輸出品,甚至連魏國都大量流入跟通行。

諸葛亮又派人整修和護理都江堰,保障農業灌溉。蜀漢的手工業以鹽、鐵和織錦業等最為發達。左思《蜀都賦》中提到“技巧之家,百室離房,機杼相和”,所以蜀錦能遠銷吳、魏二國,諸葛亮亦認為蜀錦為支援國家的重要物資。

而南中金、銀、丹、漆、耕牛、戰馬等貢品,令蜀漢軍費有所供給,國家富裕。至蜀漢亡時,官府仍有金、銀各二千斤。首都成都也是當時的商業都市之一。

[80]

東吳孫吳所處的江南,社會經濟起步較晚,在三國時還是人口稀薄之地。然而由於這裡戰亂較少,使得北方人民大量遷居,帶來先進生產技術和勞動力。孫權登位後設定農官,實行屯田制,江南地區的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得到發展。

紡織業方面,江南以產麻布出名,豫章郡(治所在江西省南昌市)的雞鳴布名傳千里。三吳出產“八蠶之綿”,諸暨、永安一帶所產絲的質量很高。冶鑄業以武昌(湖北省鄂州市)為最發達,孫權曾在開採銅礦,打造兵器。

由於地處江南及海邊,吳國在造船和鹽業都相當發達,在海鹽(今浙江嘉興海鹽)、沙中(今江蘇蘇州常熟)設**,來管理這兩地的鹽業生產。孫吳在建安郡(治所在今福建省福州市)設典船校尉,海船南抵南海、北達遼東。海上**亦有所興起,孫吳的商業都市以建業(江蘇省南京市)、吳郡(江蘇省蘇州市)、番禺(廣東省廣州市附近)為主,其中番禺以國外**為主。

三國時代各國將領,三國時期各國將領名單

很多哦,我就舉幾個例子吧 曹魏 張遼 徐晃 張合 于禁 樂進 李典 夏侯敦 夏侯淵 曹仁 曹洪 許褚 典韋 張燕 曹休 曹真 曹純 文聘 毛玠 呂虔 郭嘉 荀攸 荀彧 程昱 賈詡 司馬懿 韓浩 朱靈 陳群 鍾繇 王朗 孔融 楊彪 崔琰 辛評 蔣濟 滿寵 劉曄 韓浩 鍾會 鄧艾 羊祜 王浚 王渾 郝昭...

三國時期軍隊職位怎麼排列,三國時期,文官 武官和侯爵的各個職級是怎麼排列的?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軍隊的基本編制情況相當混亂,史籍的記載也不明確。總的趨勢是部 曲的地位日益下降,成為將領的隨從親兵,其中大多數都是將領的奴僕,沒有人身自由,最後部 曲聯稱,成為法律限定的一種賤民。而將軍越封越濫,所領的 軍 的員額不斷縮小 三國武將官職 大將軍 戰國置,漢因之,金印紫綬,地位因人而...

三國時期將軍佩戴的寶劍有哪些,三國時期真實的戰爭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兩把.青罡 倚天 三國時期真實的戰爭應該是什麼樣子的?中國的史書一般只會記載戰爭的起因準備結果等等,卻不會記載戰爭過程,相應的兵書上也沒有戰陣的記載,單挑嘛,大概將領頭腦發熱的時候會,不過,不大可能,如果兩軍開戰之後,將軍帶頭衝鋒,有可能會發生單挑,不過也一般限於低階軍官。在古代,得到敵將的首級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