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在古代都叫什麼冬,冬天古人是怎樣過冬的?

時間 2021-05-24 10:04:46

1樓:

冬天在古代的別稱如下:

三冬:古人以農曆十月為孟冬,十一月為仲冬,十二月為季冬,並將三個月份合稱「三冬」,用以代指冬季。

九冬:冬季三個月共九十天,於是冬季又別稱「九冬」。

嚴冬:「嚴」有「程度深」之義,故「嚴冬」也就成了極其寒冷的冬天的又一代稱。

清冬:冬季萬物蕭條,天地間一片清寒,故冬天又有「清冬」之別稱。

玄冬:「玄」為黑色,古代以四方為四季之位,北方冬位,其色黑,故冬天又別稱「玄冬」。

窮冬:「窮」,盡也。冬季為一年之中最後一個季節,故有「窮冬」之別稱。

擴充套件資料:

立冬:

立冬時值公曆的11月7日前後。民間習慣把這一天當作冬季的開始。冬,作為終了之意,指一年的田間操作結束,作物收割後要收藏起來的意思。

小雪:

小雪時值公曆的11月22日前後。此時因氣溫急劇下降而開始降雪,但還不到大雪紛飛的時節,所以就叫小雪。小雪前後,黃河流域開始降雪(南方降雪還要晚兩個節氣);而北方,已進入封凍季節。

大雪:

大雪時值公曆的12月7日前後。「大雪」從字面上理解,就是表示降雪開始大起來。

我國北方在農業上,有「瑞雪兆豐年」的說法,這主要是說雪鋪蓋在地上,因溫度低,能殺死越冬的蟲子,給農業帶來好處。

小寒:

小寒時值公曆的1月5日前後。小寒以後,開始進入寒冷季節。冷氣積久而寒,此時天氣寒冷但還沒有到達極點,所以稱為小寒。

大寒:

大寒時值公曆的1月20日前後。此時天氣寒冷至極,所以稱為大寒。我國長江流域一帶平均氣溫零下2-4℃,最低氣溫一般零下14~17℃,極端最低氣溫可降至零下20℃。

最大凍土深度30~40釐米,為全年凍土最深的節氣。有些年份,全年最低氣溫會出現在本節氣中。

2樓:匿名使用者

最常見的是把冬天稱作「冬」,此乃簡單明瞭之稱。從有文字記載開始,至今一直沿用。唐代詩人杜甫一生寫了一千五百多首詩歌,其中有不少是描寫冬天的。

如《兵車行》中有這麼一句:「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詩人飽受戰亂之苦,寫出了許多憂國憂民的詩篇,他筆下的冬天是蕭條零落的。

古人提到「冬」的詩句數不勝數,「冬來三度雪,農者歡歲稔」(元結《雪中懷孟武昌》);「秋月揚明惲,冬嶺秀寒鬆」(陶淵明《四時》);「南鄰更可念,布破冬未贖」(陸游《十月二十八日風雨大作》);「冬盡今宵促,年開明日長」(董思恭《守歲》);「鳴笙起秋風,置酒飛冬雪。」(王微《四氣詩》)由此可見,「冬」字的文化內涵何其豐富!

古人很多時候叫冬天為「三冬」。農曆十月古人稱孟冬,十一月稱仲冬,十二月稱季冬,這三個月合稱「三冬」,故以「三冬」指冬天。唐代詩人杜甫《遣興五首之二》詩云「蟄龍三冬臥,老鶴萬里心。

」唐代薛逢《九日郡齋有感》:「白日貪長夜更長,百般無意更思量。三冬不見秦中雪,九日惟添鬢畔霜……」薛逢被貶為蓬、綿二州刺史,離開京都很久了,可無雪的冬天,他的心仍然是寒涼的;南宋吳潛在《望江南》中歌詠冬天:

「家山好,好處是三冬。梨慄甘鮮輸地客,魴鯿肥美獻溪翁。醉滴小槽紅。

」吳潛眼裡冬天是美的,有朋自遠方來,純樸的家鄉人備一桌佳餚,用小槽紅酒款待客人。與朋友暢飲,互相噓寒問暖,借酒懷舊,其樂無窮……

冬天一片清涼,故它又有「清冬」之稱。唐代詩人皇甫冉的《冬夜集賦得寒漏》:「清冬洛陽客,寒漏建章臺。」唐代詩人王維《贈從弟司庫員外絿》詩云:「清冬見遠山,積雪凝蒼翠。」

冬天三個月共九十天,於是冬天又稱「九冬」。《初學記》卷三引《梁元帝纂要》:「冬曰玄英,亦曰安寧,亦曰玄冬、三冬、九冬。

」南朝沈約《夕行聞夜鶴》詩云:「九冬負霜雪,六翮飛不任。」唐代尚顏在《除夜》詩中寫道:

「九冬三十夜,寒與暖分開。坐到四更後,身添一歲來。魚燈延臘火,獸炭化春灰。

青帝今應老,迎新見幾回。」明初文學家、軍事家劉伯溫說過:「若問瘟疫何時現,但看九冬十月間。

行善之人得一見,作惡之人不得觀,世上有人行大善。」

古人把冬天稱為「北陸」,乃最有趣的稱謂。《隋書志七曜》記載:「日循黃道東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

行東陸謂之春……行北陸謂之冬。」北陸原指太陽冬天之方位,後來被文人用來代稱冬天。如西晉張載《七哀詩二首》中有一句「朱光馳北陸,浮景忽西沉」。

唐代王季則在《魚上冰》中寫道:「北陸收寒盡,東風解凍初。」

此外,古人還把冬天稱作「嚴節」、「玄冬」、「窮冬」、「窮玄」、「英玄」、「歲餘」等等。

3樓:匿名使用者

農曆十月古人稱孟冬,十一月稱仲冬,十二月稱季冬,這三個月合稱「三冬」,故以「三冬」指冬天。冬天三個月共九十天,於是冬天又稱「九冬」。冬天一片清涼,故它又有「清冬」之稱。

「北陸」、嚴節」、「玄冬」、「窮冬」、「窮玄」、「英玄」、「歲餘」等等。

4樓:魔殿祖師

窮陰:古代以春夏為陽,秋冬為陰,冬季又是一年中最後一個季節,故稱「窮陰」。如白居易在《歲晚旅望》詩中雲「向晚蒼蒼南北望,窮陰旅思兩無邊」。

北陸:北陸本指太陽冬季所在的方位,後來被人們用來代稱冬天。如西晉張載《七哀詩二首》其二中雲「朱光馳北陸,浮景忽西沉」。

此外,冬天的別稱還有「歲餘」,如唐孟雲卿《田園觀雨兼晴後作》詩中雲「秋成不廉儉,歲餘多餒飢」。

冬天古人是怎樣過冬的?

5樓:七彩論世

很多人好奇,在沒有暖氣的古代,古人是怎麼度過冬天呢?

我國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先生,將中國過去 5000 年的氣候變化大致劃分為四個溫暖期和四個寒冷期:

第一個寒冷期:西周寒冷期是中國5000來的第一個寒冷期,持續了200年之久

《孟子·滕文公下》提到武王伐紂時「驅武、豹、犀、象而遠之」,其實是這些動物不是被人趕跑的,而是由於天氣緣故成群地退出了黃河流域。

第二個寒冷期:魏晉南北朝寒冷期(公元初~公元600年)

魏晉南北朝寒冷期的年平均氣溫可能比現在低1℃~2℃左右

第三個寒冷期:南宋寒冷期

在這一時期寒冷的新高度:北方九月份普降大雪,華北的梅樹不能生長,公元2023年太湖結冰,洞庭湖庭山柑橘全部凍死,京杭大運河蘇州段經常性的結冰.

第四個寒冷期:明清寒冷期

明朝時候,北京的年均氣溫比現在可要低3攝氏度左右,清初東南沿海一帶的冬季氣溫可能比現在低7攝氏度左右,

可以看到,寒冷期不同,古人取暖方式也是與時俱進跟隨著不同。中國自春秋時期,就已經開始使用器具燒炭取暖。如在極寒冷的天氣,使用土炕、火牆、竹火籠等方式取暖。

當然,取暖方式也是有著貧富差別。家境富有的,取暖方式就是煤炭取暖。家境窮的,就如《賣炭翁》:「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古代宮廷的建築師們,採取了更多科學的方法為皇宮供暖。如把宮殿的壁砌成空心的「夾牆」,也叫做「火牆」。在火牆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設於宮殿之外的廊道底下。

炭口燒上木炭火,熱力就可順著夾牆一直溫暖到整個皇宮大殿。同時,在火道的盡頭設定有氣孔,煙氣由臺基下出氣口排出,這樣使熱力迴圈與通暢。同時,這一種火道還直通皇上的御床和宮殿內其他人睡覺的炕床下面,這樣形成「暖炕」與「暖閣」,讓整座宮殿都保持溫度。

家境一般的也可以製作古代的「空調房」——椒房!椒房就是用花椒和著泥塗抹牆壁,能夠使宮殿保溫,也夾著芳香的氣息。椒房加火牆,達到保暖的效果。

宋朝開始大規模種植棉花。人們可以用棉花製作的衣服保暖,一般老百姓還用絲麻作為製作被褥、冬服的主要原料。有錢人也可以用羊、兔、狐、獺、貂等動物皮毛製成的皮衣,也叫做裘衣來取暖。

在保暖上,古人在為了禦寒就會選擇在冬季吃一些養生的食物來補充能量,在食物的選擇上,會挑一些性暖的,比如食用生薑、羊肉和狗肉等保暖。除了吃以外,楚人還會飲酒抗寒取暖,如天氣冷的北方一帶,人們都喜歡在冬天喝烈酒取暖。

6樓:陽光的

古代人主要是靠著棉被和火爐過冬的,一群人生火之後聚集在火爐旁,這樣會顯得稍微暖和一些

7樓:萬事屋

古代人冬天一般衣服都是用動物皮毛做的,比較保暖。燒木炭取暖,後來用煤炭取暖。一般都吃土豆,白菜比較好存放的蔬菜。

8樓:祁思妙語

富裕的人家在建房時候就會用銅當頂樑柱,銅中空,待冬天時候加入紅碳取暖。而貧窮老百姓則用土支一個類似於炕的土堡來燒柴火取暖。或者他們都會備一個銅的或鐵的盆,天冷的時候圍著火盆取暖。

夏、冬兩個季節的風在古代叫什麼,例如秋天的風叫金風。

9樓:匿名使用者

春天的風叫和風,

夏天的風叫薰風,

秋天的風叫金風,

冬天的風叫朔風

上海在古代叫什麼

逗比逗無悔 1 春秋戰國時期,上海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故別稱為 申 2 晉朝時期,因漁民創造捕魚工具 扈 江流入海處稱 瀆 因此松江下游一帶被稱為 扈瀆 以後又改 扈 為 滬 故上海簡稱 滬 3 唐朝置華亭縣,宋末置上海鎮,元朝設上海縣 上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江浙吳越文化與西方傳入的工業文化相...

木星在古代叫什麼

木星在古代叫歲星。木星古稱歲星,因為木星的公轉週期是12年,與中國地支紀年法的週期相同,所以叫歲星。木星由於自轉快速,自轉一週為9個地球時 而呈現扁球體 赤道附近有略微但明顯可見的凸起 號稱 靈活的胖子 外大氣層明確依緯度分為多個帶域,各帶域相接的邊際容易出現亂流和風暴,最顯著的例子是大紅斑。環繞著...

茶在古代叫什麼,茶在古代還有什麼別稱

一世明媚 1 荈chu n,指採摘時間較晚的茶。出處 荈 茶葉老者。南朝 顧野王 玉篇 譯文 粗茶是最早的茶葉。2 餘甘氏 y g n sh 茶的雅號。出處 宋朝 李郛在 緯文瑣語 中說 世稱橄欖為餘甘子,亦稱茶為餘甘子。因易一字,改稱茶為餘甘氏,免含混故也。譯文 人們經常成為橄欖的植物其實就是茶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