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以人為鏡》的翻譯是什麼

時間 2021-06-11 17:32:48

1樓:

以人為鏡

典出《墨子·非攻中·十八》:“古者有語曰:‘君子不鏡於水,而鏡於人。鏡於水,見面之容;鏡於人,則知吉與凶。’”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一一零·列傳第二十二 魏徵》 :“以銅為鑑,可正衣寇;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鑑,內防己過。今魏徵逝,一鑑亡矣。”

唐太宗李世民喜聽與善取各種獻議,深諳“兼聽則明,偏信則闇”之理。其直諫大臣魏徵曾上疏數十,直陳其過,勸太宗宜內自省,居安思危,察納雅言,擇善而從。後魏徵逝死,太宗親臨弔唁,痛哭失聲,嘆曰:

“以銅為鏡,可使穿戴之時,端莊齊整;以史為鏡,可知歷朝以來,存亡興替;‘以人為鏡’,可觀人之舉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鏡矣。”

“以人為鏡”。乃指以人為借鑑。即將其成敗得失,引以為鑑,以免重蹈覆轍。

2樓:匿名使用者

人以銅鏡為鏡子,可以調整衣冠,以歷史為鏡子,可以看到興衰交替;把人作為鏡子,可以知道得到與失去。魏徵去世了,我丟失了一面鏡子啊!

o(∩_∩)o...大概是這樣吧!

3樓:手背上的淚

[原文]鄭文貞公魏徵寢疾,上遣使者問訊,賜以藥餌,相望於道。又遣中郎將李安儼宿其第,動靜以聞。上覆與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

戊辰,徵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喪,給羽葆鼓吹,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徵平生儉素,今葬以一品羽儀,非亡者之志。

”悉辭不受,以布車載柩而葬。上登苑西樓,望哭盡哀。上自制碑文,併為書石。

上思徵不已,謂侍臣曰:“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譯文]鄭文貞公魏徵臥病不起,太宗派人前去問訊,賜給他藥餌,送藥的人往來不絕。又派中郎將李安儼在魏徵的宅院裡留宿,一有動靜便立即報告。太宗又和太子一同到其住處,指著衡山公主,想要將她嫁給魏徵的兒子魏叔玉。

戊辰(十七日),魏徵去世,太宗命九品以上文武百官均去奔喪,賜給手持羽葆的儀仗隊和吹鼓手,陪葬在昭陵。魏徵的妻子說:“魏徵平時生活檢樸,如今用鳥羽裝飾旌旗,用一品官的禮儀安葬,這並不是死者的願望。

”全都推辭不受,僅用布罩上車子載著棺材安葬。太宗登上禁苑西樓,望著魏徵靈車痛哭,非常悲哀。太宗親自撰寫碑文,並且書寫墓碑。

太宗不停地思念魏徵,對身邊的大臣說:“人們用銅做成鏡子,可以用來整齊衣帽,將歷史做為鏡子,可以觀察到歷朝的興衰隆替,將人比做一面鏡子,可以確知自己行為的得失。魏徵死去了,朕失去了一面絕好的鏡子。”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中的鏡子是誰?它重用的人才還有哪些

問題本身就有錯誤 這句話中的鏡子不是指某個人 從字面意思就可以解釋出 以歷史為鏡 可以知道朝代的盛興更替 以人為鏡 可以知道自己的得與失 這就是個參照物的一種說法 能反應出自己的得與失 魏徵。這句話是唐太宗李世民在魏徵病逝的時候所作的感嘆。鏡子 魏老頭 話說,就算是現在的zf,估計魏老頭也早會被xx...

我要寫以「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為話題的作文,具體該怎樣

滷味豆豆 議 嗎?議 的話,先樹立作者觀點,引出論點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然後可以分層次論證論點,最後總結論點,發出倡議,差不多這個格式。建議先講一個自身的例子引出論點,然後舉例論證論點,正面的例子比如這句話的出處,唐太宗願以人為鏡以治國的例子,反面例子比如清朝閉關鎖國導致發展滯後,間接導致中國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