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姓氏和古代姓氏有什麼區別,古代的姓名,字號與現代的姓名,字號有什麼不同

時間 2021-07-20 02:25:13

1樓:空白

(一)、概念不同:

1、古代姓、氏是互有區別的兩個概念:姓是氏族組織的名稱,氏是氏族內部家族組織的名號。

姓產生後,世代相傳,一般不會更改,比較穩定,而氏則隨著封邑、官職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會有一個人的後代有幾個氏或父子兩代不同氏。姓氏與人名一起構成了一個人的姓名。

“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秦漢以來,姓氏合為一體。

2、現代姓氏姓、氏已經是同一個意思。

(二)、意義不同:

古代姓氏曾經是認定一個人社會等級的最重要因素,但自宋代以後,姓氏卻只作為一種血緣標誌符號而存在,迄於今日,姓氏作為血緣標誌符號的意義也在淡化,在作用上正與名趨同。

魏晉實行按門第取士的九品官人法,姓氏是標識門第出身的第一要素,自然備受重視;宋代以後,科舉制經過充分發展已成為選拔人才的基本途徑,個人的社會地位、政治前途主要取決於科考而不再取決於門第,姓氏的重要性亦大為下降。

時至今日,鄉土社會崩解殆盡,人口流動、離家謀生已成為社會常態,無論是人們對血緣組織的依賴還是血緣組織能提供給人們的依賴都接近於無,姓氏的血緣色彩自然也愈來愈淡化,正變為純個人的符號。

(三)、用法不同:

1、古代姓氏是有姓又有氏。

先秦時代的人既有姓又有氏。比如周公,姓“姬”,氏“周”;再如孔子,姓“子”,氏“孔”。女子亦然,著名的蘇妲己,姓“己”,氏“蘇”;周幽王為博其一笑不惜烽火戲諸侯的褒姒,姓“姒”,氏“褒”

戰國時代,隨著社會血緣組織的結構形式由氏族、家族兩級形態向單級的個體家庭形態轉化。

2、現代姓氏合稱“姓氏”

姓與氏合流,原有的姓、氏都無區別地成為新姓氏制度中的新姓,此後無論單稱“姓”、“氏”,還是合稱“姓氏”,其所代表的都是個體家庭的名號。

姓氏在應用規則上不再有男女之分,無論男女,其個人稱謂都以“姓+名”的形式出現,人們所熟知的秦王“嬴政”,刺殺嬴政的“荊軻”,為荊軻擊築送行的“高漸離”,就都是“姓+名”的稱謂形式。

以前同姓即意味著同祖、同血緣,但姓氏合流之後的新姓多數是由從前的氏轉化而來,因而變化後的同姓也不一定具有相同的血緣關係。

2樓:面朝大海路途

現在姓氏和古代姓氏不同造成的。 你貴姓,我姓張,我姓李,這是現代人說的姓。

氏現在出現的很少了,最長見的還是在電視上稱呼女人的,李氏,張氏之類的。在沒有其他了。姓氏基本上是一個意思。

其實古代剛開始的時候不是這樣的,古代是先有姓,後有氏。氏和姓是不同的。如果把姓氏比作一顆大樹的話,姓是樹幹,是主,氏是分支。

春秋戰國時期姓和氏是分開的,不是我們的現在說的你姓是什麼,現在的姓氏是一個意思。古代不是的。比如姜子牙也叫呂尚。姜是他的姓,呂是他的氏,相當於現在的姓的含義。

古代的姓最初是屬於母系族落的,所以古代八姓裡面基本都是女子旁。氏,是姓的分化,一般是由於被封到某個地方,就以那個地方做為自己的氏。這個很多比如齊魯宋陳曹韓趙魏這些都是以封地或者國名為氏的。

像鮑叔牙就是因為他父親的封地在鮑山,所以他就鮑為他的氏,也就是我們後來說的姓,所以他叫鮑叔牙。

還有以居住地為氏的,比如西門,那說明他以前的創始人住在城市的西門處。東方不敗之所以姓東方,說明他的祖先是住在某一個地方的東方,所以以東方為自己的姓氏。 或者為自己的官名為氏,司徒司馬這些都是

比如說嬴,秦始皇叫嬴政,也可以叫趙政。嬴是他的姓,趙是他的氏,看到了麼,是不是有點暈,和現在是相反的。嬴姓**於瞬帝時期,他的後代有一個叫造父因為駕車有功被封在了趙城,從此之後以這一支的後代就是以趙作為自己的氏,所以趙國和秦國是同一祖先的。

趙氏是發源於嬴姓的。

姬姓,那姬姓都去哪了呢,其實和嬴姓一樣慢慢都分化了,比如周和吳其實很多也是源於姬姓的。東周滅亡的時候有部分周王室的後人以周為氏,吳國的君主也是姬姓的,吳國的很多人後來就以吳為自己的氏。 春秋時期氏和姓是分開的。

那時候只有貴族才有姓氏的,平民是沒有的,比如我們學過的庖丁解牛,只知道他叫丁不知道他的姓。

姓氏是到了戰國之後才開始普及到平民的,然後秦漢時間姓氏基本才合二為一

古代的姓名,字號與現代的姓名,字號有什麼不同 5

姓與氏在古代有什麼區別

3樓:

姓與氏在古代的區別:

第一:姓族在早期即因存立時間久遠,親屬數目的龐大,分支族氏的增多,其成員間仍以自認的單系共同**為親屬紐帶,但未必已能追溯到一個共同明確的祖先,亦未必都可以找到彼此間明確的譜系關係。

而氏一般皆有明確的、可以追溯到一個人的始祖。

第二:對於所有同姓成員來說,其所屬姓是同定的。氏名**較多樣,如以邑為氏,以諡為氏,以官為氏等,同一家族可因居邑為氏,也可以族長的官職為氏,當時也經常出現命氏、別族等情況。

在這種背景下,父子、兄弟不必同氏,人也可以有幾個氏,如晉卿士會,以士為氏,是承其祖氏,士氏初當是以官為氏,但士會由於食採於隨、範。

第三:姓是統一的,即姓族本身未有層次區別,雖有氏為分支,但沒有更小的姓族。而氏卻可以是多層次的。一個大氏可以包括由其分化出來的若干小氏。

從史料看,這在商代比較明顯,卜文所要論述的商代晚期青銅器銘文中的所謂“複合氏名”即顯示了此種多層次的氏的存在形式。

第四:女子不論出嫁與否,皆有同定的姓。但女子出嫁前與父同氏,出嫁後屬夫氏,所以可以夫氏為稱,但亦可以仍以父氏為稱。

4樓:匿名使用者

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

“姓”在東周文獻中有時是指姓族之名號,如《國語·周語下》言“賜姓曰姜”之“姓”,即應理解為所賜姓族之名號即姜。

司馬遷在《史記》中常言姓某氏,沒能區別古代姓與氏之不同,但他所說的“姓”意思即是指姓族之名號。

“姓氏者,標示家族血緣之符號也”。

《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妊人(女子)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

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後,姓氏合而為一,皆所以別婚姻而以地望明貴賤。

注“貴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絕祀,無國無之。

5樓:風生誰起

(一)姓名

上古有姓有氏。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不少古姓如姜姬姚嬴姒等都加女旁,這暗示先民曾經經歷過母權社會。

後來由於子孫繁衍,一族分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支有一個特殊的稱號作為標誌,這就是氏。例如舊說商人的祖先是子姓,後來分為殷、時、來、宋、空同等氏。這樣,姓就成了舊有的族號,氏就成了後起的族號了。

《通鑑·外紀》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可見姓和氏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絡的。

周代的姓氏制度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有密切聯絡。貴族有姓氏,一般平民沒有姓氏。貴族中女子稱姓,男子稱氏,這是因為氏是用來“明貴賤”的,姓是用來“別婚姻”的,二者的作用不同。

周王室及其同姓封國如魯晉鄭衛虞虢吳燕等國都是姬姓;異姓封國如齊是姜姓,秦是嬴姓,楚是羋(mǐ)姓,宋是子姓,越是姒姓,等等。上古同姓不婚,貴族婦女的姓比名更為重要,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區別,則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例如:

孟姜 伯姬 仲子 叔姬 季羋

出嫁以後如果要加以區別,就採用下列幾種方法:

1.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國名或氏。例如:

齊姜 晉姬 秦嬴 陳媯 國姜(國,氏。)

2.嫁給別國的國君,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國名。例如:

秦姬 芮姜 息媯 江羋

3.嫁給別國的卿大夫,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例如:

趙姬(趙衰妻) 孔姬(孔圉妻)

秦姬(秦遄妻) 棠姜(棠公妻;棠,邑名。)

4.死後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諡號(注:諡號,下文就要講到。)。例如:

武姜(鄭武公妻) 昭姬(齊昭公妻)

共姬(宋共公妻) 敬嬴(魯文公妃)

文姜(魯桓公妻) 齊歸(魯昭公母)

氏的情況比較複雜。諸侯以受封的國名為氏(注:此從舊說。顧炎武《亭林文集》卷一《原姓》篇認為國君無氏,不稱氏,稱國。)。例如:

鄭捷(鄭文公) 蔡甲午(蔡莊公)

齊環(齊靈公) 宋王臣(宋成公)

卿大夫及其後裔則以受封的邑名為氏。例如:

屈完 知罃 羊舌赤 解狐

或以所居的地名為氏。例如:

東門襄仲 北郭佐 南宮敬叔 百里孟明視

或以官名為氏。例如:

卜偃 祝 司馬牛 樂正克

古人還有以祖先的字或諡號為氏的。例如:

孔丘(宋公孫嘉之後,嘉字孔父)

仲孫閱(魯公子慶父之後,慶父字仲)

叔孫得臣(魯公子牙之後,牙字叔)

季孫肥(魯公子友之後,友字季)

莊辛(楚莊王之後)

此外還有以技為氏的,如巫陶甄等。

關於姓氏,有幾點需要提出來說一說。

第一,上古稱呼婦女可以在姓下加“氏”字。例如武姜被稱為姜氏,敬嬴被稱為嬴氏,驪姬被稱為姬氏,等等。

第二,在某些情況下,族和氏是同義詞。《春秋成公十四年》:“叔孫僑如如齊逆女”,《左傳》說:

“稱族,尊君命也。”《春秋》在下文說:“僑如以夫人婦姜氏至自齊”,《左傳》說:

“舍族,尊夫人也。”這裡所謂稱族,舍族,指的是稱叔孫,不稱叔孫,可見族就是氏。《戰國策·秦策》:

“昔者曾子處費,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這裡的族也就是氏的意思。

第三,戰國以後,人們以氏為姓,姓氏逐漸合而為一,漢代則通謂之姓(注:參看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十三。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十二“姓氏”條則認為“蓋三代以前,姓與氏分;漢魏以後,姓與氏合”。

),並且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就都能有姓了。

第四,後世有非漢族的複姓。例如長孫、万俟、宇文、慕容、賀蘭、獨孤、拓跋、尉遲、呼延、禿髮、乞伏、僕固、哥舒,等等。

古人有名有字。舊說上古嬰兒出生三月後由父親命名。男子二十歲**舉行冠禮(結髮加冠)時取字,女子十五歲許嫁舉行笄禮(結髮加笄)時取字。

名和字有意義上的聯絡。例如屈原,名平,字原。(《爾雅·釋地》:

“廣平曰原。”)又如顏回,字子淵。(《說文》:

“淵,回水也。”回是旋轉的意思。)有的名和字是同義詞,例如宰予,字子我;樊須,字子遲。

(須和遲都有待的意思。)有的名和字是反義詞,例如曾點,字晰。(說文:

“點,小黑也。”引申為汙的意思。又:

“晰,人色白也。”)有時候我們看不出名和字的聯絡,這主要是因為語義變遷的緣故。

周代貴族男子字的前面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後面加“父”或“甫”字表示性別,這樣構成男子字的全稱。例如:

伯禽父 仲山甫 仲尼父 叔興父

有時候省去“父”(甫)字,例如:

伯禽 仲尼 叔向 季路

有時候省去排行,例如:

禽父 尼父 羽父

有時候以排行為字,例如管夷吾字仲,範睢字叔,魯公子友字季,不過這種情況比較少見。

周代貴族女子字的前面加姓,姓的前面加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後面加“母”或“女”字表示性別,這樣構成女子字的全稱。例如孟妊車母(注:見《鑄公簠》。

),中姞義母(注:見《仲姞匜》,中即仲字。),等等。

有時候省去“母”字,例如季姬牙(注:見《魯大宰原父盤》。);有時候省去排行,例如姬原母(注:

見《應侯簋》。);有時候單稱“某母”或“某女”,例如壽母(注:見《魯生鼎》。

),帛女(注

姓氏付和傅有什麼區別,姓氏中傅與付之間的區別

鄙視花開 傅是大姓,付是小姓 傅 姓是大姓,歷史上名人很多,最早的是商代的傅說 yu 付 姓是小姓,歷史上姓 付 的極少,有名的只有明朝監察御史付吉 傅 1 出於殷商名相傅說的後裔,也即商王武丁發現大臣的地方命名的姓氏。相傳自從盤庚將商都遷至殷墟以後,商朝只是興旺了一個很短的時期,等到商高宗武丁即位...

「沈」的姓氏在古代是有什麼身份地位,具有其姓氏的人分佈在得很麼地帶

一 尋根溯祖 主要有六個 1 出自姬姓,以國名為姓。據 新唐書 宰相世系表 元和姓纂 等有關資料所載,沈氏出自姬姓,是黃帝的後裔。2 出自羋姓,是顓頊帝的後裔,以邑名為氏。據 通志 氏族略 二 雲 楚有沈邑。楚莊王之子公子貞封於沈鹿,故為沈氏。春秋時,楚莊王之子公子貞被封在沈邑,其後代子孫有的遂以封...

姓傅和姓付有啥區別了,姓氏的付和傅有區別嗎

一灘新約 一 起源不同 1.付姓 原為罕見姓氏,為春秋時鄭人史付之後,明陝西按察司副使,河北大城人付吉即為見於史料的古代付姓名人,後在二簡字過程中,將傅字簡寫為付,造成大量傅姓人士改姓付姓,後二簡字取消,仍有大量傅姓人士仍使用付姓,造成付姓人 炸式增長,但付 傅二姓在古代實為二姓,並不同源。2.傅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