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果真是「扶不起的阿斗」嗎

時間 2021-07-20 15:58:41

1樓:

易中天又有新說:「扶不起的阿斗」其實很聰明

諸葛亮去世以後,劉禪立馬廢除了丞相制度,命蔣琬主管行政,命費褘主管軍事,將原本集權於諸葛亮的權力一分為二,讓兩人相互制衡。易中天認為這一點都不「弱智」。

《品三國》第四部近日開始在《百家講壇》開講,這也是《品三國》的最後一部,其中易中天新解諸葛亮,指出他的擅權與曹操一樣。兩人的政策都是「虛君實相」,以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而被民間廣為知曉的「扶不起的阿斗」劉禪其實一點不弱智。

中天解惑

諸葛亮成正派源於想象

在易中天看來,同樣擅權的諸葛亮和曹操的民間形象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區別,都是文學創作所賜。「在文學創作中,社會不但需要正面典型,也需要反面典型。」易中天說,曹操擋了士族地主階級的路,只能等著被畫成一張大白臉。

與此同時,諸葛亮也就演變成了「天使」。

「易」家之言

不扶劉禪是為專權於身

「通常的說法很簡單,劉禪扶不起來,智商低、能力差。事實上,劉禪並不弱智。」易中天認為。

易中天舉出一個明顯的例子:諸葛亮去世以後,劉禪立馬廢除了丞相制度,命蔣琬主管行政,命費褘主管軍事,將原本集權於諸葛亮的權力一分為二,讓兩人相互制衡。蔣琬去世後,劉禪乾脆自攝國政。

在易中天看來,這都不是弱智的行為。

易中天推測,諸葛亮之所以不還政給劉禪,是想實現自己「虛君實相」的政治理想。

堅持北伐源於「野心」

北伐是劉備死後諸葛亮最重要的事業,易中天認為,諸葛亮的北伐註定失敗原因有三:曹魏非速亡之國,益州非進取之地,諸葛亮非將略之才。

在易中天看來,諸葛亮其實很清楚這些原因,他之所以堅持北伐,其中重要的一點,是諸葛亮出山時,曾在《隆中對》中設計將來要北定中原,「儘管荊州丟了,形勢變了。作為一個理想主義者,只要他有一丁點機會,都會去實現自己的理想」。

揮淚斬馬謖為平內亂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是三國中著名的段子,但在易中天看來,其中疑點重重。

「如果說一個將軍打了敗仗你就要殺他,你有多少將軍殺?蜀國人才本來就少,這不是讓親者痛、仇者快嗎?」易中天說。

易中天表示,蜀國內部政權很不穩定,荊州集團、東州集團、益州集團三股力量相互抵制。為了平息內亂,諸葛亮實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絕不徇情枉法。對於馬謖的處理只能是四個字:從重從快。

2樓:真穎偉無雙

三國時期蜀漢的政權的建立者劉備死後,他的兒子、十六歲的劉禪被扶上了皇位。這位蜀漢後主的為人懦弱愚笨,不思治國理政,諸葛亮等輔佐他的老臣只好乾著急。眼看著蜀國朝政腐敗,江河日下,最終兵敗國亡,落得寄人籬下,苟且偷生的下場。

劉禪在人們的心目中便成了庸主的典型,「扶不起的阿斗」成了對庸人的戲稱。事實果真如此嗎?徵之史乘,許多人認為並非如此。

劉禪從公元223後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稱帝在位共41年,是在三國時期所有國君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在那種群雄割據、兵連禍結的動亂年頭,能執政這麼久,沒有相當的才智是不行的。有人把劉禪安穩地做皇帝歸因於諸葛亮的輔佐。

其實,排一排時間表,諸葛亮死於公元234年,他死後,劉禪還做了29年的皇帝,似難說成是全憑諸葛亮的輔佐之功的。諸葛亮在時五出祁山,他死之後姜維又屢伐中原,這樣一次又一次勞師動眾地伐魏,都是經過劉禪首肯的。這說明劉禪並不滿足於偏安巴蜀,而有統一天下之志,並非希求苟安的庸懦之君。

劉禪降魏後,被遷往洛陽封為安樂公。一次司馬昭與他一起宴飲,為他表演蜀地歌舞,隨從們都觸景生情,無限傷感,劉禪卻依然喜笑自若。後來司馬昭又問他:

「頗思蜀否?」 劉禪竟回答說:「此間樂,不思蜀也。

」對此,絕大多數論者認為,劉禪只圖吃喝玩樂,心甘情願地當「亡國奴」,無恥和昏庸到了令人吃驚的地步。現在有人提出了新的觀點,劉禪的這段精彩表演,正說明他的智量過人。司馬氏之陰險毒辣是路人皆知的。

劉禪降魏後,作為亡國之君,階下之囚,身家性命都操縱在別人手中,欲想保全殊非易事。他之所以用「此間樂,不思蜀也。」來回答司馬昭的「頗思蜀否」的詢問,與其說是出於糊塗與昏庸,不如說是故作痴呆的韜略之計,是一種計謀和策略,企圖以此來故意麻痺司馬氏,讓他掉以輕心,從而保全自身,等待時機東山再起。

在表面庸懦、麻木的背後,潛藏著狡智和機謀。它瞞過古往今來多少人啊!劉禪晚年寵信宦官黃皓無疑是不對的。

但導致這一錯誤的原因卻不是由於平庸,而是由於自以為是。姜維曾向他啟奏黃皓,他說:「皓趨走小臣耳……何足介意。

」有才智的君主比平庸的君主更易犯過於自信的毛病,這是不能作為判定庸主的標準的。

綜上所述,「扶不起的阿斗」只是作為民諺而成,無可厚非,但以之來評價劉禪這個歷史人物似乎是欠妥的。

3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上的劉禪:

陳壽: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昬暗之後,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禮,國君繼體,逾年改元,而章武之三年,則革稱建興,考之古義,體理為違。

又國不置史,註記無官,是以行事多遺,災異靡書。諸葛亮雖達於為政,凡此之類,猶有未周焉。然經載十二而年名不易,軍旅屢興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

自亮沒後,茲制漸虧,優劣著矣。

據《三國志》記載,劉備臨終前囑咐劉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劉禪繼位初期也確實聽從父親的遺命,「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放權給諸葛亮處理軍政大事。

隨著劉禪對軍國治理的深入瞭解,開始對諸葛亮窮兵黷武的進行獨力北伐導致國力衰退的政策看法有分歧,可是基於劉備訂立的北伐統一中國恢復漢朝宗師室的既定政策和諸葛亮在國內的崇高威望,劉禪在諸葛亮主政期間,以團結為重,全力支援諸葛亮的北伐。諸葛亮死後,據《三國志》記載,劉禪廢除了丞相制,設立尚書令、大將軍和大司馬三職互相制衡,軍政事務分開。後來「乃自攝國事」,提出「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修養生息,積蓄力量後從長計議再北伐的政策,親自處理除了對外戰爭領域之外的國內軍政事務。

對於繼承了諸葛亮職務的姜維也諸多制衡,嚴重的拖慢了北伐的進度。可是由於劉禪對軍隊沒有可靠的控制權,不敢對主張急於北伐的軍方將領太過壓迫,導致施政方針混亂。最後於263年亡國。

蜀亡後,劉禪移居魏國都城洛陽。留下了「此間樂,不思蜀」的名句。給司馬昭留下了:

「我無憂矣!」的好印象,成功地保住了性命。據史料記載,劉禪知人善任,頗有其父遺風。

在接到魏延謀反的報告時,反問「魏延乃勇將,足可拒楊儀等眾,何故燒絕棧道?」,在魏延死後,沒有對魏延一概否定,「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作為三國中實力最弱的一國君主,劉禪有自己的一套治國理念,雖說不一定正確,但從史書記載來分析,劉禪絕對不是歷史**《三國演義》中描述的那樣昏庸低能。

南朝史學家裴松之評價「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

大氣的政治家劉禪

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關係之「和諧和美妙」(相對的),為歷代有識之士讚不絕口,被視為封建社會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君臣關係的典範。作為接任者,劉禪能從父親那裡完整地承續到這種「和諧和美妙」的君臣關係,且把這種關係發展成了「**搭檔」,都充分說明了劉禪的「大氣」?

史載:劉備生前,諸葛亮曾感嘆劉禪「非常聰明,超過人們的期望」。劉備也謙虛地說「審能如此,吾復何憂!

」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晉書.

李密傳》載,李密認為劉禪作為國君,可與春秋首霸齊桓公相比,齊桓公得管仲而成霸業,劉禪得諸葛亮而與強魏抗衡。對於劉禪不戰而降,王隱在《蜀記》中講:劉禪之所以寧背罵名而不作辯解,乃「全國為上之策」。

劉禪這樣注重國人現實利益的政治家,與「打腫臉衝胖子」的面子政治家所不能同日而語。

劉禪亡國之後,作為亡國之君,不僅自家生命,而且包括對蜀地百姓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裡。自己的待遇,直接影響晉國對蜀地百姓政策的寬鬆。所以,劉禪必須裝憨賣傻,處處隱藏自己才能,才能瞞天過海,養晦自保。

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後,潛藏著過人的狡詐和機智。周壽昌的《三國志集解》評價阿斗說:「恐傳聞失實,不則養晦以自全耳。

」所以說,後主劉禪不失為「通明智達」的一代君主。小時候,我老子教育我時,可我總是一個耳朵聽,一個耳朵冒,聽到不順耳的地方,還想頂上兩句。我的小兒子更是門裡出身,我的每一句話,兒子不僅不聽,而且認為句句多餘。

一次,我說多了,兒子氣憤地說:「等你老熊老了,我再跟你算帳!」我之所以如此羅嗦,就是為了說明:

人和人其實很難長期相處,父子尚且不行,又何況君臣關係呢?

劉備臨終前特意叮囑:「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而事實上,對於事無鉅細,大權獨攬的諸葛亮,劉禪也基本上做到了凡事謙讓,「以父事之」。

按照常規,諸葛亮本應還政與劉禪。北伐前夕,諸葛亮依舊把22歲的劉禪當作孩子,特派心腹「監管」,「後主益嚴憚之」。不僅如此,還在《前出師表》中,透露出對劉禪的種種不滿,象對待孩子一樣提耳面教劉禪的「親閒臣,遠小人」,而青年天子劉禪從大局考慮,委曲求全。

諸葛亮的違背了先主輔政的囑託,進而代政,並長期大軍在外,犯了君臣大忌。儘管劉禪與諸葛亮君臣之間也存在著些許不諧,而劉禪也是為大局著想,剋制自己。諸葛亮用人失誤後很內疚,後主安慰說:

「勝負兵家常事。」諸葛亮自貶**後不久,為了不影響諸葛亮的權威,等諸葛亮打了勝仗後,劉禪及時恢復諸葛亮的職務。諸葛亮死的訊息傳來,劉禪連日傷感,不能上朝,竟哭倒於龍床之上。

當靈柩運回時,劉禪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諸葛專權對後主很有刺激。在諸葛亮死後,劉禪反對為其立廟。

但在眾人的一再要求下,阿斗也沒有固執己見。

儘管如此,劉禪還是沒有丟掉諸葛亮這面旗子。如此行事,既得人心,也順民意,從而保證了政局的長期穩定。劉禪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內變」的道理,只要自己一時不清醒,野蠻的路線鬥爭也就不可避免。!

青年帝王劉禪對此卻能從長遠著眼,如此得體地處理權臣問題,也可謂亙古未有。如此賢德的領導,在**制度的歷史長河中,也是奇蹟。南朝史學家裴松之評價「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

後主劉禪不僅有肚量,而且很有頭腦。諸葛亮急於北伐,青年帝王劉禪頭腦非常清楚,規勸說:「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

」儘管諸葛亮置自己的規勸與不顧,但北伐決議一旦形成,劉禪還是全力支援諸葛亮的北伐。諸葛亮死後,劉禪馬上停止了空耗國力、勞民傷財的北伐。可惜大將姜維繼續在外長期用兵,討伐曹魏,蜀國的國力財裡繼續被大量被消耗在戰場上。

司馬懿率大軍征伐遼東公孫淵。劉禪唯恐蔣琬犯諸葛亮**病,專門下詔告誡蔣琬不要輕舉妄行,「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魏延造反,卻表奏楊儀造反。

後主聽完魏延表奏,馬上提出疑問,曰:「魏延乃勇將,足可拒楊儀等眾,何故燒絕棧道?」為了防止權臣權力太重問題,劉禪以費禕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主官政務,以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軍事,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但又各有側重。

蔣琬死後,劉禪「乃自攝國事」,大權獨攬,徹底解決了蜀國多年「事無鉅細,鹹決於丞相」的政治體制。

後主劉禪不僅分析問題有頭腦,而且處理問題也很果斷,有人情味。劉琰的妻胡氏入賀太后,太后留胡氏住了一月,引起劉炎的猜疑,導致了惡性事件。劉禪接受教訓,馬上廢除了大臣妻子母親宮廷朝賀的禮節。

對於姜維等人把蜀國衰落責任推給宦官黃皓時,後主並沒有諉過與人,只是說:「區區一個太監,不過是一個聽喝的。」夏侯霸的父親為黃忠所殺,劉禪安撫前來投降的夏侯霸時,說:

「你父親的遇害,非我先人所為。」一語帶過之後,套近乎說:「我的兒子還是你外甥哩!

」魏延叛亂被殺,後主也沒有對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後人認為:

「後主能作此語,亦非非常。」在待人接物等方面,劉禪的胸襟比他父親劉備要大氣的多,不失於第二代領導人的風範和氣質。伏鍥克說過:

「英雄——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在決定性關頭做出為人類社會的利益所需要的做的事。」同時代的領導人吳主孫皓在晉朝大兵壓境時,尚「作昭明宮,工役之費,以億萬計」。善於納諫、明於決斷排程的晉武帝,天下一統後,「怠於政事,頗事遊宴,選吳孫皓宮女五千入宮,掖庭殆將萬人。

嘗乘羊車,恣其所之,至便晏寢,宮人競以竹葉插戶,鹽汁撒地,以引帝車。」

作為三國中最弱的一方,劉禪能領導蜀國41年,既避免了班子內部互相傾軋,也沒有隔幾年發動一次大的運動,而政權穩固。在國家人民去留之際,後主看重的是人民的現實利益,擯棄了面子政治,減少了生命財產的無謂犧牲。

在危難關頭,當斷則斷,使國家人民得以保全。如此決策,與「為了自己一己私利,而不斷地鼓動老百姓為自己賣命」的劉備來比,不知進化了多少代。跟同時代領導人吳王孫皓和晉朝開國皇帝武帝相比,劉禪也不乏仁德名主。

如此大氣國家領導人在中國歷史上並不多見。

以色列不是中國好朋友嗎,以色列果真是中國人民合格的好朋友嗎

恐怕以色列不算中國的好朋友。以色列是美國的盟國。垃圾種族,永遠不能成為中國朋友 以色列果真是中國人民合格的好朋友嗎 以色列人確實感恩,到現在也和利益相關 國際上沒有友誼,只有利益 誇張了,算不上,利益驅使罷了 中國和以色列的關係如何?以色列評價與中國關係 兩國是 天作之合 卻單相思40年 中國在相當...

果真是古代東方沒有土地私有制,只有古希臘和古羅馬才有嗎

不,古代東方有土地私有制。首先這裡有兩個概念,古代東方 和 土地私有制 一 所謂 沒有土地私有制 是指農民百姓個體沒有土地的所有權。我國最早出現的是奴隸主所有制,然後在慢慢的經濟發展中社會形態轉變為了封建制度後,形成了地主所有制和資本所有制。這三種私有制的特點就是一線勞動者並不具有土地的所有權,只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