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總結歷史上的中蘇關係

時間 2021-08-11 17:09:40

1樓:hao小森

中蘇關係在歷史上一直是不平坦發展的,從2023年新中國成立到2023年蘇聯解體,中蘇關係經歷了三個階段。

一、2023年到2023年,是中蘇關係的「親熱」期。

二、2023年到2023年,是中蘇關係的「破裂、惡化」時期 。

三、2023年到2023年,是中蘇關係的「回暖」期 。

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啟示:

制定外交政策時,應始終把堅持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回顧進半個世紀以來中蘇關係發展變化的歷史,特別是中蘇衝突的歷史,有許多經驗教訓值得總結和汲取,

當時雙方所提出的許多觀點和採取的許多做法值得重新審視和反思。這對今後中俄關系的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2樓:道歉的話就先拔出來啊

簡單概括就是,建國初期雙方都很高興啊,老大哥你能幫我的就儘量幫,我在國際上和你站隊。但是到了後來,美蘇冷戰愈演愈烈,老大哥覺得跟美國對抗有點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就想讓我們當它的狗,我們肯定不願意啊,再加上雙方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理論有自己的想法……種種原因讓我們覺得和老大哥混得不到好處,於是就單飛和華沙條約國家劃清界限了。(這期間還有中美建交,中蘇珍寶島之爭等大事,即使在中蘇最交惡的時候我們回聯合國人家照樣帶小弟投同意票)再到後來,冷戰的局勢也沒有那麼緊張了,然後我們國家又改革開放了,所以為了賺錢也為了面子等等,中蘇關係就逐漸回暖了,直到91年蘇聯解體

中蘇關係歷史

中蘇關係發展

3樓:匿名使用者

對於中蘇關係的發展歷史,可以大致作這樣一個小結:

——50年代,中蘇結盟時期。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對新中國的確立和生存具有關鍵的意義。蘇聯誠心幫助了我們。

結盟本身表明中國處於被保護的地位,中蘇關係是不平等的,2023年的中蘇條約也是不平等的;

——60年代,從分歧到**。分歧從何開始,一般認為是思想意識上的分歧,其實深層次的原因是國家利益的矛盾。從國際關係的角度看,中國首先跳出了兩極格局,這是一個創舉;

——70年代,反帝反修,到反修統一戰線。表面上的思想意識分歧,實際上是我國****利益同蘇聯大國沙文主義之間的對撞;

——80年代,關係正常化的十年談判。中國堅持提出的「三大障礙」問題,是為國家建設創造外部環境的戰略考慮。

通過上述回顧,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同蘇聯的關係,無疑是世界上最為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其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中蘇關係的廣度、深度和複雜程度要超過很多其他大國關係。中蘇關係集兩國關係、兩黨關係和兩國以及兩黨領導人之間的高層交往於一體,它同時包含了大國關係、社會主義國家間關係、不同文明國家間關係、新型民族國家和歐洲傳統大國間的關係等廣泛內容,並且摻雜了在國際關係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國家利益、意識形態等諸多因素。一部中蘇關係史的演變經歷了一個曲折發展的過程:

從50年代的「蜜」,到60年代的「爭」,再到70年代的「鬥」,最後過渡到80年代的「緩」,直至平穩過渡到中俄關系並形成了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穩定」新格局。這段過程中,高開低走再回歸正常的中蘇關係幾乎經歷了當今世界各種國家關係形態的全部變體:從一般的國家關係到親如兄弟的戰略同盟,進而搖身一變為勢不兩立的戰略對手,然後又經歷了艱難的正常化過程迴歸到友好國家關係,最終在蘇聯解體後建立起可作為大國關係典範的新型戰略協作關係。

中蘇之間這種從過於親密到過於敵視,從一個極端滑向另一個極端的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國家關係在當代國際關係上可謂罕見。從這個意義上說,中蘇關係在現代國際關係研究中是一個很有重要研究價值的樣本。

第二,中蘇關係的程序對中蘇兩國的內政和外交曾有著巨大的影響。對中國而言,中蘇關係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對中國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影響是非同小可的。自中國建立現代國家至上個世紀70年代前,中國內政外交的許多重大事件都直接或間接地與中蘇關係的走向聯絡在一起。

正是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中國的執政黨——中國共產黨的建立、發展到最後取得政權,更和蘇聯和蘇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蘇兩國結成同盟,中國又奉蘇聯為樣板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50年代後期開始,蘇聯又成為中國反對的主要物件,兩國關係由同盟發展到對立、對抗乃至兵戎相見。正是在蘇聯強大的壓力之下,中國從70年代開始調整與美國等西方國家關係,並進行改革開放,走上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可以說,不瞭解跌宕起伏的中蘇關係就無法很好地認識中國革命史和中國發展史。

而對於蘇聯而言,儘管中蘇關係在蘇聯人心目中始終沒有佔據主導地位,但中蘇關係的陰晴圓缺無疑也同其國內事務的演變具有相當密切的關聯,對其國內政治經濟形勢的發展發揮著相當重要的影響力。這正是中俄(蘇)關係所具有的與眾不同之處,而雙邊關係的研究也因此擁有了更為特殊的意義。

第三,中蘇關係的歷史軌跡與當代國際關係史的發展和演變具有很強的關聯性。這種關聯性在冷戰時期首先表現為中蘇美大三角關係的互動及其所產生的廣泛政治影響。新中國成立後的40年中,中國外交的重點始終圍繞著如何處理同蘇聯的關係進行,並把中蘇關係帶進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參與的大博弈。

從50年代的聯蘇抗美,60年代的既反蘇又反美,70年代的聯美抗蘇,直到80年代的不結盟都成為牽動大國關係演變的關鍵因素之一,可以說40餘年間每一次中國外交戰略的調整莫不如是,每一次中蘇關係地位和模式的變化莫不如是。有學者精闢地指出:「由於特別的地緣政治原因,中美俄之間一直存在一種特殊的相互關聯性,此不僅表現在雙邊關係的發展常常以第三國為考慮出發點或歸宿……而且表現在雙邊關係的變化自然而然會對第三國產生影響,也就是說,即使三國之間的雙邊關係並不以第三國為目標或物件,這種關係也會對第三國和它們的相互關係發生作用。

」 從歷史承繼性來看,冷戰結束前,中蘇、中美關係在中國外交戰略調整和外交實踐中都佔有相當重要的核心地位。順延這一軌跡,在現階段以至未來發展中,中俄關系、中美關係依舊是我國外交當中兩對重要的雙邊關係。即使中俄美在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三國之間事實上仍存在某種程度的相互牽動作用,儘管當前這種三邊互動關係明顯不同於冷戰時期中蘇美三角的互動。

在經歷了兩國關係的大喜大悲、大起大落之後,作為蘇聯繼承國的俄羅斯和中國在蘇聯解體後都成熟起來了,雙方都很現實,在普遍使用的國際關係準則基礎上建立起「君子之交」。從2023年相互視為友好國家,經2023年確立為建設性夥伴關係,到2023年提升為戰略協作夥伴關係,2023年簽署《睦鄰友好合作條約》,以及2023年兩國元首北京會晤最終解決邊界問題,兩國關係始終沿著持續、穩定、日臻成熟的軌道不斷向前發展,進入了歷史上雙邊交往的最好時期。由於雙方是夥伴關係,而非盟友,這使兩國關係置於更現實的基礎之上,兩國相互心理要求和預期更為適度,兩國關係的穩定也具有更大的彈性空間。

中蘇關係惡化的具體表現

4樓:哎喲

2023年,蘇聯在新疆附近大量增兵。

2023年,中國的*****開始之後,中蘇沒有斷交,但兩國關係除了中國允許蘇聯經中國給越南戰爭中的北越運輸物資之外徹底凍結。2023年紅衛兵衝擊蘇聯駐北京大使館。2023年,蘇聯在新疆附近大量增兵。

在2023年時,蘇聯在那裡有12個不滿員的師和兩百架飛機,在2023年增至25個師、1200架飛機、和200枚導彈。

2023年8月,蘇軍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鎮壓布拉格之春,中國把蘇聯稱作「社會帝國主義」。中國在越南戰爭期間將大量軍隊從南方轉移到東北、華北、西北地區。2023年,雙方在烏蘇里江的珍寶島和新疆的鐵列克提發生大規模武裝衝突。

很多西方觀察家認為兩國開戰在所難免。

中蘇關係的發展史經歷哪些階段,建國後,中蘇關係經歷了怎樣的歷史演變

50年代,中蘇結盟時期。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對新中國的確立和生存具有關鍵的意義。蘇聯誠心幫助了我們。結盟本身表明中國處於被保護的地位,中蘇關係是不平等的,1950年的中蘇條約也是不平等的。60年代,從分歧到 分歧從何開始,一般認為是思想意識上的分歧,其實深層次的原因是國家利益的矛盾。從國際關係的角...

二戰後中蘇關係,二戰 蘇聯 中國的關係

綦慕度代柔 二戰後,蘇聯為了和美國爭霸,積極拉攏中國,與中國建立同盟條約,借了中國好幾億發展經濟.但後來從爭毛島衝突開始,關係開始惡化,一直持續到蘇聯解體 二戰 蘇聯 中國的關係 是一種互相援助的關係。一方面,蘇聯的遠東外交戰略如果沒有中國的配合與犧牲便實現不了,以致最終難逃陷入東西兩線作戰的困境 ...

如何評價歷史上王安石的成就,如何評價歷史上的林沖?

王安石他是宋朝一個著名的改革家,宋朝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積貧積弱的現象,同時,一些政策對後實驗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王安石是一個有大智慧,強手腕的政治家 改革家 思想家 文學家。極具個人魅力,而且還發動了王安石變法。王安石其實在歷史上真的是褒貶不一的,王安石變法是王安石這一生中做出來的最偉大的貢獻,推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