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西施揭祕歷史上西施是否真的確有其人

時間 2021-08-13 14:02:35

1樓:我愛在的年菊

西施是春秋末期吳越戰爭中的一個美女,又是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因此頗受後人關注。從有關史料記載看,西施姓施,名夷光,因居苧蘿西村,故被稱為西施。她雖然是個賣柴的小女孩,但貌若天仙,美中不足的是西施有胃病,以致皺著眉頭抗擊病痛。

就是這般病態之美,也是另有一番風韻。村東醜女盲目模仿,從而引出「東施效顰」的故事,使得西施的豔名越傳越遠。那麼,西施長得有多美呢?

運用古今詞彙很難確切形容,不妨看一看以下事實:公元前485年,這位賣薪女孩被選入越國都城,勾踐以厚禮相待,真是越看越愛。而越中士民也想一睹芳容,據說當時誰想看一眼這位美女,須「先輸金錢一文",勾踐為此發了一筆小財。

後來,她又學習了三年舞蹈,更加豔麗照人。大詩人李白對西施之美也曾詩興大發,贊寫的《浣紗記》。劇情以越國大夫范蠡與西施姑娘的愛情為線索,表現了吳越之戰中的一段悽美故事:

解密:美女西施真實存在過嗎

這天,范蠡到諸暨苧蘿山下的若耶溪訪問,遇見了正在浣紗的西施,被她的美貌所傾倒,即以浣紗為表記訂下百年之好。不久,吳王夫差領兵打進越國,越王勾踐夫婦做了俘虜。范蠡作為人質也到吳國為奴,他和西施的婚事就耽擱下來。

轉眼就是三年,吳王夫差放回勾踐夫婦和范蠡。勾踐回國以後,臥薪嚐膽,決心報仇雪恨。為了瓦解吳王夫差鬥志,范蠡定下「美人計",西施為此到了吳國,以其絕色贏得吳王寵愛,使其鬆懈了防範之心。

勾踐經過十年的時間,悄悄壯大了力量,終於把吳國滅掉。功成之日,范蠡激流勇退,接來西施,泛舟於太湖之上,改名隱居去了。

西施作為越國「美人計"的主角,為了國家利益,自甘屈身事吳,在洗雪國恥中做出了特殊貢獻,其勇氣和膽識絲毫不讓鬚眉。有關西施的種種傳說、故事和戲劇情節是美好的,西施姑娘的姿容和德行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人,可是歷史上真有西施這個人嗎?自古以來就都有著很大的爭論。

一種意見認為西施是編造出來的美女,歷史上並無其人。

春秋末期,吳越兩國曾經反覆交戰,這段歷史國人都很清楚。在吳越戰爭中確實有范蠡這個人,但根本沒有他的情人西施。范蠡,是春秋末年的政治家,楚國宛人,字少伯,初與宛令文種友善,其後隨其入越,被越王勾踐任為謀臣。

越國戰敗之後,他隨勾踐入吳為臣僕三年,回國後與文種幫助勾踐刻苦圖強,待機復仇。勾踐十五年(公元前482年),乘吳王夫差率師北上爭霸之機,乘虛攻破吳都。滅吳之後,他知道勾踐可以同苦而不能同樂,他來到了齊國,化名鴟夷子皮。

後再改名為陶朱公,以經商而成鉅富。歷史上的范蠡大名鼎鼎,而西施只是為他杜撰出來的一位美麗女友。

不錯,在吳越爭鬥的過程中,越國確實使用了「美人計」。傳說中,西施是獻給吳王夫差的,奇怪的是,在記載春秋歷史最詳細、最古老的文獻如《國語》和《左傳》等史書中,隻字沒提西施,這就有些不可思議了。

如果說這些史料共同遺忘或忽視了為越國雪恥而做出了巨大貢獻的西施,司馬遷在寫《史記·越世家》時該作一補充,至少給這位可傾國傾城的美人捎帶一筆,可是他也隻字未提西施其人其事。司馬遷記載了范蠡去齊國經商時,居陶時又有妻室兒女,也沒半字說到西施,可見歷史上沒有這位非凡的美女。

吳越戰爭中雖然沒有西施其人,然而那時卻有「西施」之說。不過,此「西施」不是彼「西施」也。早在先秦諸子著作中,就可常常見到「西施」。

如《管子·小仲篇》載:「毛嬙、西施,天下之美人也。」其作者管仲(?

一公元前645年)系春秋初年人,比勾踐時期要早一百多年。這個善用計謀的越王,怎麼會把一個一百多歲的老嫗獻給吳王夫差呢?顯然沒有這段史實。

這位「西施」也比勾踐復仇時早了一百多年。由此可見,「西施」是古代對於美女的通稱,不是指哪一名美女。如同「姬」是古代對於女子的美稱,「西施」也可通.用於漂亮的女人。

既然如此,西施怎樣跑上吳越戰爭的前線,又是怎樣成為勾踐「美人計」中主角的呢?

首先提到這件事的是東漢袁康的《越絕書》:大概因為書中所描繪的西施事蹟比較感人,這位勇於獻身的美女知名度才漸漸高了起來。袁康的記載可不可信呢?

從《辭海》對《越絕書》的介紹來看,此書記載的多是吳越二國曆史,而且採用的是傳聞和異說。這樣看來,西施事蹟的可信程度自然要大打折扣了。

比較有名的作品有:唐代詩人宋之問的《浣紗》、北宋大文豪蘇軾的《范蠡》、明代文學家楊慎的《歷代詩話》,還有明代戲劇作家梁辰魚的傳統劇《浣紗記》,他們都繪聲繪色地寫了西施這位並不存在的美女。經過這麼多名人一層又一層地渲染,西施變得愈加可敬可愛,儼然是一位以色相救國的「女英雄」了。

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意見認為,歷史上實有西施其人,不容輕易否定。其理由也很充分:

第一,從史料記載看,早有關於西施的記載。如《孟子·離婁下》篇、《淮南子·修務訓》篇、《越絕書》、《吳越春秋》等史料都明確說實有西施其人,不能因為《國語》、《史記》中不載西施其名,就否定其他史料的記載。況且在這些典籍中也有勾踐實施「美人計」的記載,誰敢保證這些美女裡面一定沒有西施呢?

第二,從出土文物看,證明勾踐時代確有美女西施。王士倫先生《浙江出土銅鏡選集》收錄有兩面紹興出土的漢代銅鏡,鏡背均有吳越人物畫像。畫像內容與題款分別是吳王、伍子胥、越王、范蠡和「越王二女」等。

其畫像故事內容與史書所載完全相合。「越王二女」均著寬袖長裙,身材修長,面容清秀,風度瀟灑,應該是西施、鄭旦二女無疑。由此也可說明,至遲在漢代前期西施故事就已十分流行,袁康等人只是作了收集整理工作,不能說自東漢以後才有西施故事。

第三,從歷史遺蹟來看,不宜輕易否定西施其人。據《吳越春秋》卷五記載,當年西施、鄭旦這兩個山村姑娘人選越都後,勾踐恐怕這兩個村姑不懂得禮儀章法,特地在城東北小山上修造了土城和美人宮,為兩名美女搞特殊的培訓。在土城山及唸佛橋一帶屢有春秋時期印紋陶、原始青瓷及青銅器出土,還有水井遺蹟,足以證明史書所載無誤。

又據《吳地誌》、《姑蘇志》等記載,吳王夫差得西施後寵愛之至,特擇虞山北麓築石甕城為其遊樂之所。建姑蘇臺,橫亙五里,高見二百丈。又在靈巖山建館娃宮以消夏,現今山上還遺留有西施洞、館娃閣、梳妝檯、琴臺、玩月池等與西施有關的古蹟。

這些建築始於何時已不可考,不能一概說是偽造古蹟。

總之,西施確有其人,確有其事,確有其美,對此不宜輕易持懷疑或虛無態度。

倘若歷史上真有西施其人,她又為越國做出了卓越貢獻,這位大美女的結局自然又成了後人關心的問題。有關西施的下落歷來有三種說法:

一說被越王沉江淹死。最早提出這種說法的是《墨子·親士》篇:意思是西施之所以被沉人江中淹死,就因為她因美貌給他帶來的災禍。

宋代李日方《太平御覽》引《吳越春秋》說:「吳滅亡後,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這裡的「鴟夷」就是皮袋,意思是吳國滅亡之後,越王把西施裝進皮袋,沉入江中。

二說西施隨范蠡隱居外地。唐代詩人李白也持這種看法,他在《西施》詩中寫道:「一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

」另一位詩人杜牧在《杜秋娘詩》中也說:「西子下姑蘇,一舸逐鴟夷。」這裡的「鴟夷」不是皮袋,而是范蠡到齊國後自取的名號。

三說失足落水而死。初唐詩人宋之問有《浣紗》詩:「一朝還舊都,靚妝尋若耶;鳥驚人鬆夢,魚沉畏荷花。

」是說吳亡之後西施回到自己的故鄉若耶溪邊,在一次浣紗時不小心落水淹死。這種說法似乎是西施最理想的結局,讓人覺得可惜,又有懷想的餘地。這些說法只是文藝作品,沒有任何佐證,也很少有人附和此說,恐怕只是詩人的一種美好願望或設想。

其實,西施有也好,無也罷,有關這位美女的傳說已有兩千多年,她在中國民間的存在已是不爭的事實。究竟怎樣評價西施,也有明顯不同意見。

有的對她極其推崇,極力頌揚,說她為了國家利益,毅然割捨與范蠡的愛情,勇敢擔當起「美人計」的重任。有的認為西施的可敬處不僅在於她是「美人計」的主角,更欽佩她的高超鬥爭藝術,不如此,吳國難以很快滅亡,她是挽救越國的第一位大功臣。

2樓:

有的。在越王勾踐(就是臥薪嚐膽的那個)時期被派到吳國的間諜,讓吳王夫差對越國更加信任,在消滅吳國時起到巨大作用。後來下落不明,一說因為「紅顏禍水」被沉入江中,一說認為西施被當時歸隱的越國謀士范蠡所娶。

歷史上的真實西施:范蠡和西施究竟是什麼關係

3樓:匿名使用者

未入吳之前為戀人關係,為了扶越滅吳,大義為先,西施入吳,有史最成功美人計。滅吳復越後,功成名退,雙雙隱居五湖間,最仁義的結局。

歷史上是否有西施其人,歷史上真有西施其人嗎

西施本名施夷光,越國美女,一般稱其為西施。春秋末期出生於浙江蕭山臨浦鎮苧蘿村 即古時下諸暨。按浦陽江上下游分上諸暨和下諸暨,那時蕭山尚未建縣 天生麗質,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 中的 沉魚 講的是西施浣紗的經典傳說,與越國另一美女鄭旦合成浣紗雙姝。西施與王昭君 貂蟬 楊玉環並稱...

歷史上真有西施此人嗎,歷史上真有西施其人嗎

這個真有 西施本名施夷光,春秋末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苧蘿村。天生麗質。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 中的 沉魚 講的是西施浣沙的經典傳說。西施與王昭君 貂蟬 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四大美女享有 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 西施也與南威並稱 威...

西施怎麼死的,歷史上西施是怎麼死的?

關於老子怎麼死的這一問題一直眾說紛紜,有人說老死,也有人說是羽化成仙。沒死 跟范蠡一起住在西湖了 文獻沒看到死。和范蠡在一起。樓下的沉海說是真的 其餘是野史 西施怎麼死的?關於老子怎麼死的這一問題一直眾說紛紜,有人說老死,也有人說是羽化成仙。西施是四大美人結局幸福的,因為她最終還是能和心愛的才子范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