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周和東周時期,諸侯國中的公爵國 侯爵國 伯爵國都有哪些

時間 2021-08-30 09:03:09

1樓:匿名使用者

宋(子姓)虢(姬姓)州(姜姓)虞(姬姓)

以上為公爵國

魯(姬姓)申(姜姓)紀(姜姓)衛(姬姓)齊(姜姓)

杞(姒姓)陳(媯姓)蔡(姬姓)滕(姬姓)薛(任姓)息(姬姓)邢(姬姓)

邢為周公之後。二十四年《傳》:「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

鄧(曼姓)荀(姬姓)隨(姬姓)南唐不見於《經》。黎

不見於《經》。

以上為侯爵國

鄭(姬姓)郕(姬姓)芮(姬姓)曹(姬姓)谷,不知何姓。賈(姬姓) 不見於《經》。南燕(姞姓)滑(姬姓)

曲沃(姬姓)曲沃不見於《經》。秦(嬴姓)

秦為嬴姓,《傳》屢稱秦女「×。嬴」不贅

樑(嬴姓)北燕(姬姓)

以上為伯爵國

邾(曹姓)莒(己姓)楚(荊)(羋姓)巴(姬姓)小邾(郳)(曹姓)譚不知何姓。遂不知何姓。溫(蘇氏)徐(嬴姓)舒不知何姓 弦不知何姓 陸渾(允姓)鄫(姒姓) 須句(風姓)頓不知何姓 夔(羋姓)姜戎 姜戎自是姜姓。

白狄 狄有白狄、赤狄,楊伯峻以為皆隗姓。沈 麇 郯(己姓)萊 不知何姓。伊雒之戎(雒戎)鍾吾 不見於《經》。

吳(姬姓) 越「姒」姓。潞 蠻戎(戎蠻)

無終無終為狄之一支。逼陽(妘姓) 舒鳩 舒之一支(參見「舒」)。胡(歸姓)賴 肥 鼓 鄅

以上為子爵國

許(姜姓)宿(風姓)驪戎(姬)

向(姜姓)極 戴 魏(姬姓)黃 貳 軫 鄖 絞 州 蓼 牟 葛(嬴姓)蕭(子姓) 霍(姬姓)耿 陽 冀 江(嬴姓)劉 首封者王季子(劉康公)。甘 惠王子、襄王母弟王子帶之後。蘇(溫)毛 毛為文王之後 詹 原 為文王之後。

羅(妘姓)絞

以上為男爵國及爵位不明者。道 柏 歷 介

召(姬姓)為召公之後。鍾離 巢 六(偃姓)蓼 逼陽(妘姓)

以上為見與 《經 > 《傳 >者,一百二十多個不見與 《經 > 《傳 >者估計還要有幾百個

這裡的國不一定是周王所封,即有少數民族國(如白狄、赤狄)也有諸侯國所封的。如曲沃是晉侯封的。蕭是宋公封的。夔是楚子封的。

很多人認為魯是公爵,理由是他是周公的封國。實際上魯應該是周公長子伯禽的封國,是侯爵。伯禽的幾個弟弟都有封地。

分別是周、凡、蔣、邢、茅、胙、祭。只有周是公爵,在祁山之陽,周太王的故城,繼承了周公。

到戰國時只剩下約20多個國家。但又多了韓國(姬姓) ,趙國(贏姓) ,魏國(姬姓) 和中山國(姬姓)。小國多在淮河流域。唯一想不通的是中山國是夏朝有易部落的後代,怎麼會是姬姓?

國名太多,一些小諸侯及周之卿族可能未列上。

西周是共有71個諸侯國,絕大部分是同姓(姬姓)諸侯國,一小部分是異姓諸侯國。分封列國的目的是加強對各地的統治,並作為周王室的屏藩。異姓諸侯國主要是功臣封地(如齊國是姜尚的封地)或者是古帝后裔的封國(如夏朝的後人封於杞,黃帝的後人封於薊,商朝後人微子封於宋等)。

比較有名的諸侯國有:

秦:陝西中部和甘肅東部

楚:湖北和湖南一帶,後來擴充套件到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四川和山東一帶

齊:山東北部一帶

燕:河北北部和遼寧南部

晉:山西、河北南部和陝西中部,前403年分為韓趙魏三國

陳:河南淮陰縣

鄭:河南新鄭

魯:山東南部

宋:河南商丘

衛: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

中山:河北靈壽、唐縣

曹:山東定陶縣

吳:長江下游一帶

越:浙江一帶

蔡:河南上蔡縣和新蔡縣一帶

邾(皺):山東皺縣一帶

郜:山東成武縣東南

萊:山東黃縣東南

蓼:河南唐河

皖:安徽潛山縣北

郇:山西臨綺縣一帶

藤:山東藤縣西南

許:河南許昌縣東

杞:河南杞縣

邶(bèi):河南湯陰南

庸:河南新鄉市南

還有虢、滑、豳、莒、鞏、邠、褒、申、繒、焦、霍、薊、祝、管、虞、芮、成、徐、荊、巴、蜀 等等很多

這也只是西周初分封的一些諸侯國,到了東周時期,即春秋戰國時代,諸侯國之間經常不斷爆發兼併戰爭,一些國家消失了,還有的一些國家**了,如韓趙魏三家分晉(韓:河南東部和山西東南部 趙:山西北部、河北西部和南部一帶 魏:

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 )。

春秋五霸:齊桓公 晉文公 楚莊王 吳王闔閭 越王勾踐

(一說為:齊桓公 晉文公 宋襄公 秦穆公 楚莊王)

戰國七雄:齊 楚 燕 韓 趙 魏 秦

2樓:匿名使用者

你問這個幹嘛,其實這些諸侯國都跟其它功臣的諸侯國呀各類諸侯國一樣。只是這些諸侯國的諸侯有爵位。東周時期的諸侯國就是諸侯霸主說了算撒。

東周時期的**已失去權威,無法命令其它諸侯國了。

公爵、侯爵和伯爵怎麼排位?爵位怎麼分高低?

3樓:匿名使用者

公爵、侯爵和伯爵按爵位從高到低排序為公爵、侯爵、伯爵。

爵位高低排序:

1、中國周代爵位從高到低排序為公、侯、伯、子、男五爵,後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不盡相同。

2、西方爵位中英國爵位與中國爵位類似,按從高到低排序為公爵(duke)、侯爵(marquis或marquess)、伯爵(earl)、子爵(viscount)和男爵(baron)5個等級。

3、法國爵位分為王族、法蘭西貴族和一般貴族。其中王族由國王的親戚組成,法蘭西貴族則是授予法國最高貴和強大的諸侯,而一般貴族則是指各類下級的貴族。

擴充套件資料:

中國各爵位詳細介紹:

一、公爵:

自中國先秦時代開始,已有君主賜封公爵,是周朝封建五等爵的第一等。

周朝的公爵只封給前朝的後裔,而周公之國魯國只是侯爵國(魯周公本人由於是三公之一也可稱「公」,但僅限其本人,而不世襲。)之所以是這樣是因為按照周朝的禮法,前朝後裔宋公、虢公、虞公等像周天子行賓禮,而齊侯、徐侯、黃侯等行臣禮。

在實際上週朝與宋國等仍是君臣關係。按照周朝的封地制度「公侯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從封地來說其實周朝是延續夏商的三等爵位,不過將第一級在封給宋國、虢國等時予以了特殊的「賓禮」地位明顯優於其它侯國。

所以在本質上週朝公爵和侯爵可以視為一級,只不過公爵的地位和待遇優越一些,正如在現代社會中相同等級的**中有排名前後的劃分。

二、侯爵:

自中國先秦時代開始,已有君主賜封侯爵,是周朝封建五等爵的第二等。侯爵為「超品」,即為超過一品之意。只授與皇親國戚與極少數功臣。

周朝諸侯國中侯爵國有魯國、齊國、陳國、蔡國、衛國、邢國、晉國、燕國、管國、滕國、楊國、箕子朝鮮、薛國、焦國、賴國、紀國等。

三、伯爵:

中國自先秦時代開始,已有君主賜封伯爵的制度,伯爵是中國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的第三等。周朝諸侯國中伯爵國有吳國、秦國、曹國、鄭國、樑國、杞國、畢國、霍國、郕國、燕國等。

秦、漢朝使用的二十等爵制度內沒有伯爵。唐朝設縣伯爵,宋朝、明朝有伯爵。清朝有伯爵,分三等。

四、子爵:

自中國先秦時代開始,已有君主賜封子爵,是中國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的第四等。《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西周的子爵國有楚國、巴國、耿國、越國、邾國、莒國等。

秦、漢朝使用的二十等爵制度內沒有子爵。唐朝設縣子爵,宋朝有子爵。明朝不設子爵。清兵入關後,時以滿語稱精奇尼哈番,意思是"正官"。此後清朝設子爵,分為三等。

五、男爵:

男爵是中國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中的一個等級。按出土的甲骨文,至少商朝時已經有了「男」這一爵位。周諸侯中的男爵有「許男」、「驪戎男」等。

秦、漢朝使用的二十等爵制度內沒有男爵。唐朝設縣男爵,宋朝有男爵。明朝不設男爵。

4樓:唐晉故居

公爵要大於侯爵,侯爵大於伯爵。周朝爵位公侯伯子男,伯爵大於子爵,子爵大於男爵。男爵以下是附庸爵

西周分封制下分封了那幾個諸侯國?其中姬姓貴族。功臣。現代貴族各有哪國?

5樓:匿名使用者

西周是共有71個諸侯

國,絕大部分是同姓(姬姓)諸侯國,一小部分是異姓諸侯國。分封列國的回目的是答加強對各地的統治,並作為周王室的屏藩。異姓諸侯國主要是功臣封地(如齊國是姜尚的封地)或者是古帝后裔的封國(如夏朝的後人封於杞,黃帝的後人封於薊,商朝後人微子封於宋等)。

比較有名的諸侯國有: 秦:陝西中部和甘肅東部 楚:

湖北和湖南一帶,後來擴充套件到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四川和山東一帶 齊:山東北部一帶 燕:河北北部和遼寧南部 晉:

山西、河北南部和陝西中部,前403年分為韓趙魏三國 陳:河南淮陰縣 鄭:河南新鄭 魯:

山東南部 宋:河南商丘 衛: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 中山:

河北靈壽、唐縣 曹:山東定陶縣 吳:長江下游一帶 越:

浙江一帶 蔡:河南上蔡縣和新蔡縣一帶 邾(皺):山東皺縣一帶 郜:

山東成武縣東南 萊:山東黃縣東南 蓼:河南唐河 皖:

安徽潛山縣北 郇:山西臨綺縣一帶 藤:山東藤縣西南 許:

河南許昌縣東 杞:河南杞縣 邶(bèi):河南湯陰南 庸:

河南新鄉市南 還有虢、滑、豳、莒、鞏、邠、褒、申、繒、焦、霍、薊、祝、管、虞、芮、成、徐、荊、巴、蜀 等等很多。

6樓:匿名使用者

分封了一大來堆。

姬姓的:虢(公自

爵)bai、du虞(公爵)、魯(侯爵)、衛(zhi侯爵)dao、蔡(侯爵)、滕(侯爵)、息(侯爵)、邢(侯爵)、荀(侯爵)、隨(侯爵)、南唐(侯爵)、鄭(伯爵)、郕(伯爵)、曹(伯爵)、芮(伯爵)、滑(伯爵)、燕(伯爵)、巴(伯爵)、吳(子爵)、鼓(子爵)、驪戎(男爵)、魏(男爵)、貳(男爵)、召(男爵)、霍(男爵)、毛(男爵)、耿(男爵)、甘(男爵)、詹(男爵)、道(男爵)。

功臣:齊(侯爵)

前代貴族:冀(唐堯之後)、絞(皋陶之後)、柏(柏高之後)、軫(皋陶之後)、宋(商代貴族)、州(夏朝貴族)、陳(虞舜之後)、薛(炎帝之後)、鄧(商代貴族)、邾(顓頊之後)、郳(黃帝之後)、溫(夏朝貴族)、鄫(夏朝貴族)、

戰國七雄七個諸侯國的國君都姓什麼?

7樓:各種怪

戰國七雄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

1、齊國,春秋時期,齊桓公首霸中原,姜姓。

2、楚國,先秦羋姓(羋本作幁)周朝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亦稱荊。

3、楚國,姬姓。

4、韓國,韓姓。

5、趙國,趙姓。

6、魏國,畢公,姬姓。

7、秦國,嬴姓。

8樓:君子陶陶

齊: 原本姓姜 戰國時姓 田 ,所謂田氏代齊

秦:贏燕:姬

趙:趙魏:魏

韓:韓羋是楚王族的通姓,凡是楚王族的後裔(例如屈原、白公勝、子蘭等等)皆以羋為姓;熊是楚王的氏,只有在其當了楚王以後,才能以熊為氏。當然,楚王在以熊為氏的同時,還在以羋為姓。

擴充套件資料:

戰國七雄的成都:

臨淄齊國是周代東方第一大國,春秋戰國時為「五霸」之首、「七雄」之一,因此臨淄作為其都城,歷史上極為繁榮。分民眾生活的大城和國君居住的小城,兩城相連,周長21公里,面積15平方公里,共有十三座城門。

城內幹道縱橫交錯,排成「井」字形,並有完善的供水、排水系統。城外還有埋葬齊國六位君主的田齊王陵等多處先秦墓葬。臨淄作為齊國的都城,共延續了八百餘年曆史,直到被秦國所滅。

郢郢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楚國的首都,在湖北省西部,位於荊州市荊州區北面三公里左右紀南城。楚國在建國初期定都丹陽(古丹陽位於河南淅川境內)。後來為了和一些小國家爭奪漢中,遷都郢,後又東遷。

從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始都郢(應該位於紀南城)到公元前278年,楚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帶兵攻進郢都、楚國遷都於陳,郢總共作了411年楚國都城。

薊城公元前2023年周武王滅商後,封宗室召公奭於燕國,都薊城(位於今北京房山區琉璃河),是為北京建都之始。由於商業、手工業的發展,城市也空前繁榮起來。

燕昭王時期,燕國的都城形成了「三都」體制,即薊城、中都(今北京市房山區竇店以西)和下都武陽城。除都城之外,燕國的一般城市也獲得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如襄平(燕遼東郡治所,在今遼寧省遼陽市舊城區)。

新鄭韓國國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

邯鄲邯鄲是戰國時趙國的國都,《後漢書·光武紀》注:「邯,山名。鄲,盡也。

邯山至此而盡。城郭字皆從邑,因以名焉。」有三千年的歷史。

邯鄲早在春秋時代已是列國爭奪的重要城堡。先屬衛,後歸晉。自公元前386年趙國從中牟遷國都於邯鄲,至秦滅趙,達158年之久。

秦滅趙,置邯鄲郡。

大梁大梁城,戰國時期魏國的都城。前365年,魏惠王遷都於此並築城。為區別於少樑(今陝西省韓城市)和南樑(今河南省臨汝縣),命名為「大梁」。

又因城北的人工溝渠浚水(或浚儀渠),稱浚儀。魏王假三年(前225年),秦國將軍王賁領兵攻打魏國。秦軍引河溝水灌大梁城,三月而城壞,魏王假請降,魏國滅亡。秦國在此地置浚儀縣。

城池遺址在河南省開封市的地下,距地表12米多,具體範圍尚未查明。據考證應與現存的開封城部分重合,稍偏西北。

咸陽前350年,秦孝公由櫟陽遷都咸陽,在此營築翼闕及宮殿。秦始皇仿建六國宮殿,使咸陽成為規模恢巨集的帝都。

東周分春秋和戰國的依據是什麼?春秋和戰國時期周王室和其他分封國的關係怎樣

西周滅亡後,王室東遷,開始了東周時期。由於王室的實力極大衰弱,強大諸侯成為歷史主角,這個時期通常劃分為春秋和戰國。春秋的紀年是和孔子修訂的 春秋 這本書有關,這本書是孔子擷取魯國的史書而成,按理應該和這本書的起始終止年份對照,但是考慮到一些其他因素,一般認為,春秋 前770年 前476年 戰國 前4...

in 和 on 在表示位置時的區別

in 在某個地域或者空間範圍之內 on表示和某個物體的表面接觸。on和by在表示時間上的區別 off in to on在表示方位時有什麼不同 in,to,on和off在方位名詞前的區別。1.in表示a地在b地範圍之內。如 taiwan is in the southeast of china.2.t...

你覺得在工作時和非工作時應該注意什麼?

我覺得在工作時間不要閒聊,要認真,細心的工作,不給領導添麻煩。如果是非工作時間,可以和同事聊聊天,同時也不能大聲喧譁,這樣會影響不好,所以說在工作時間一定要遵守單位的規章制度,這樣才能把自己的工作能做的很好。我覺得工作就是工作,娛樂就是娛樂,二者不可同日而語,也不可放在同一位置和同一環境下,你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