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北魏孝帝要遷都到洛陽,北魏孝文帝為什麼要把都城遷到洛陽

時間 2021-08-30 10:17:37

1樓:藍瑾璃誔

原因有下: 第一,與傾慕漢族文化有關。孝文帝拓跋巨集受過良好的漢文化教育,對漢民族的文化極其崇拜。

他從小由其祖母馮太后撫養,馮太后是漢族人,知書達理,聰明果斷,曾執掌北魏大權二十多年,她參照漢族的文化制度,頒佈了許多重要的改革措施。孝文帝在她的薰陶下,成長為漢文化忠實的推行者。孝文帝說過:

“此間(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甚難。”(《魏書·任城王傳》),這段話清晰表明:為了向先進的漢文化學習,改變本民族的落後面貌,就必須遷都到漢族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去,而洛陽是中國文化比較集中的地方。

遷都以後,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政策,可見孝文帝遷都與其傾慕漢族文化有關。第二,統治中原的需要。孝文帝是一個有作為的政治家,他不願僅僅做“夷狄”君王,還要做中國人的君王。

要想做中國人的君王,自然要把國都放在中國正統的國都所在地更名正言順。孝文帝曾說:“國家興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崤函帝宅,河洛王裡,因茲大舉,光宅中原。

”(《魏書·任城王傳》)這表明孝文帝遷都洛陽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北魏都城平城位置偏北,不利於對廣大中原地區的統治。他關於“帝宅”、“王裡”的說法,說明他要通過遷都洛陽以獲得漢族地主認可的正統地位。另外,孝文帝在遷都洛陽以後,連年對南齊用兵,直到卒於南征的軍事行動中,可見孝文帝還希望通過遷都洛陽達到統一全國的目的。

第三,解決糧食供給問題。平城偏北地寒,糧食產量非常有限。當時有人作《悲平城》詩:

“悲平城,驅馬入方中,陰山常晦雪,荒鬆無罷風。”後來,作為京城的平城人口日益增多,官吏隊伍逐漸龐大,糧食供給問題凸顯出來。當時平城沒有水陸漕運,交通極不發達,從關內運糧到平城,不僅費時費力消耗多,成本也極其昂貴。

而洛陽處於北方的中心地帶,平原地區,交通便利,遷都洛陽就解決了最根本的糧食問題。第四,地理環境的影響。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地處偏北,地形多山,氣候乾旱,氣溫偏低,不利於農作物的生長,自然條件制約著北魏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洛陽地處黃河中下游西岸,臥居中原,山川縱橫,素有“九州暖地”之稱,四季分明,氣候宜人,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也自然成了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場所。曾是東周、東漢、曹魏等朝代的都城。孝文帝遷都洛陽真乃明智之舉,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孝文帝遷都洛陽的舉措,不僅展現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其結果使洛陽在曹魏、西晉之後再度繁華、輝煌。客觀上,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促進了民族融合,方便了對中原地區的管理,也有利於鮮卑族的封建化程序.當然也促進了歷史的前進

2樓:卻皓

簡單點說洛陽地處中原地帶,他遷都時為了進一步學習漢文化以謀取江山。

北魏孝文帝為什麼要把都城遷到洛陽

3樓:新蘭

洛陽地處中原地區,緊鄰洛水,都城遷到洛陽是因為洛陽漢文化濃厚,地處中原,物產富庶,便於吸收漢文化,同時控制北魏全境,便於調兵來進攻南朝完成統一。

4樓:手機使用者

孝文帝把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是想借洛陽的發展,因為古代有兩個王把洛陽作為都城。

5樓:匿名使用者

最主要的目的還是在於鞏固帝位,原都城守舊勢力太強大,而北魏文帝急需一場變更來證明自己,在平城肯定是不行的,只有去洛陽,那裡沒有太多的制約,而且各方面條件都非常合適。

6樓:咖啡調味

為了變法做準備,舊都的頑固實力強,舊國都的地理位置也不夠安全,洛陽的文化經濟都發展的比較好

為什麼北魏孝文帝要遷都到洛陽

7樓:匿名使用者

1:定都洛陽可以更好的吸收學習漢文化.2:洛陽是中原古都,定都洛陽,也更好的兼併中原! 3.政治上,平城保守勢力大,改革會受阻。

4.經濟上,平城經濟落後,糧食**困難。

5,軍事上,受北方強敵柔然的侵擾,很不安全。

6.洛陽是歷代帝王建功立業的場所,漢文化積澱深。

8樓:廠長別開槍是我

原因是:

1)政治上,平城保守勢力大,改革會受阻。

2).經濟上,平城經濟落後,糧食**困難。

3)軍事上,受北方強敵柔然的侵擾,很不安全。

4)地理上,平城地理位置遙遠,經略南方有困難。

5)洛陽是歷代帝王建功立業的場所,漢文化積澱深。

魏孝文帝拓跋巨集(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是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北魏王朝的第七位皇帝,原名拓跋巨集,後改為元巨集。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即位時僅5歲,公元490年親政。

親政後,進一步推行改革:公元495年(太和十九年)孝文帝從平城遷都洛陽;496年2月2日 (農曆正月初三),北魏改拓跋姓為元氏。此外,鼓勵鮮卑和漢族通婚;評定士族門第,加強鮮卑貴族和漢人士族的聯合統治;參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儀。

孝文帝的改革,對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本文複製)

9樓:勝寒

①北魏都城氣候乾旱,出產的糧食不能滿足都城眾多人口的需要。

②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於北魏對中原廣大地區的統治。也不利於鮮卑政權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

10樓:匿名使用者

1.政治上,平城保守勢力大,改革會受阻。

2.經濟上,平城經濟落後,糧食**困難。

3,軍事上,受北方強敵柔然的侵擾,很不安全。

4.地理上,平城地理位置遙遠,經略南方有困難。

5.洛陽是歷代帝王建功立業的場所,漢文化積澱深。

11樓:匿名使用者

為了接受漢族先進文化,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決定遷都洛陽。……”這裡提到孝文帝遷都洛陽的兩個目的“接受漢族先進文化”和“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其實這兩個目的是遞進關係的。也就是說,只有在“接受漢族先進文化”的情況下,才能“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最終鞏固鮮卑貴族的統治

西漢為什麼要遷都洛陽,成為東漢?

12樓:匿名使用者

劉邦定都開始時,本來是在洛陽,因為咸陽遭到項羽毀壞,早已廢棄,後來蕭何等人反覆陳述在關中定都的好處,最終改在長安定都。

後來,西漢皇位傳到孺子嬰,被王莽篡權,改立新朝。也就是新莽政權。王莽亂改革,天下百姓生靈塗炭,民不聊生,出現了綠林軍、赤眉軍。

最終劉漢皇族遠方後裔——劉秀統一中原,也就是東漢。也是因為原來的原因,長安遭到戰火侵襲,十分破敗,很多年沒有經過很好的打理維護,雜草叢生。而洛陽自周朝起就是陪都,第二都城,在新莽之亂時沒有遭到太大的破壞,所以決定遷都。

因為前漢(劉邦創立,孺子嬰滅亡)都城在長安,後漢(不是五代十國那個,是劉秀中興,匡復中原,到漢獻帝時滅亡)在洛陽,一西一東,簡稱西漢東漢。

孝文帝遷都的原因

13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與傾慕漢族文化有關。孝文帝拓跋巨集受過良好的漢文化教育,對漢民族的文化極其崇拜。他從小由其祖母馮太后撫養,馮太后是漢族人,知書達理,聰明果斷,曾執掌北魏大權二十多年,她參照漢族的文化制度,頒佈了許多重要的改革措施。

孝文帝在她的薰陶下,成長為漢文化忠實的推行者。

孝文帝說過:“此間(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甚難。”(《魏書·任城王傳》),這段話清晰表明:

為了向先進的漢文化學習,改變本民族的落後面貌,就必須遷都到漢族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去,而洛陽是中國文化比較集中的地方。遷都以後,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政策,可見孝文帝遷都與其傾慕漢族文化有關。

第二,統治中原的需要。孝文帝是一個有作為的政治家,他不願僅僅做“夷狄”君王,還要做中國人的君王。要想做中國人的君王,自然要把國都放在中國正統的國都所在地更名正言順。

孝文帝曾說:“國家興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崤函帝宅,河洛王裡,因茲大舉,光宅中原。”(《魏書·任城王傳》)這表明孝文帝遷都洛陽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北魏都城平城位置偏北,不利於對廣大中原地區的統治。

他關於“帝宅”、“王裡”的說法,說明他要通過遷都洛陽以獲得漢族地主認可的正統地位。另外,孝文帝在遷都洛陽以後,連年對南齊用兵,直到卒於南征的軍事行動中,可見孝文帝還希望通過遷都洛陽達到統一全國的目的。

第三,解決糧食供給問題。平城偏北地寒,糧食產量非常有限。當時有人作《悲平城》詩:

“悲平城,驅馬入方中,陰山常晦雪,荒鬆無罷風。”後來,作為京城的平城人口日益增多,官吏隊伍逐漸龐大,糧食供給問題凸顯出來。當時平城沒有水陸漕運,交通極不發達,從關內運糧到平城,不僅費時費力消耗多,成本也極其昂貴。

而洛陽處於北方的中心地帶,平原地區,交通便利,遷都洛陽就解決了最根本的糧食問題。

第四,地理環境的影響。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地處偏北,地形多山,氣候乾旱,氣溫偏低,不利於農作物的生長,自然條件制約著北魏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洛陽地處黃河中下游西岸,臥居中原,山川縱橫,素有“九州暖地”之稱,四季分明,氣候宜人,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也自然成了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場所。曾是東周、東漢、曹魏等朝代的都城。孝文帝遷都洛陽真乃明智之舉,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孝文帝遷都洛陽的舉措,不僅展現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其結果使洛陽在曹魏、西晉之後再度繁華、輝煌。

客觀上,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促進了民族融合,方便了對中原地區的管理,也有利於鮮卑族的封建化程序.當然也促進了歷史的前進

14樓:正康三年

原因是:

1)政治上,平城保守勢力大,改革會受阻。

2).經濟上,平城經濟落後,糧食**困難。

3)軍事上,受北方強敵柔然的侵擾,很不安全。

4)地理上,平城地理位置遙遠,經略南方有困難。

5)洛陽是歷代帝王建功立業的場所,漢文化積澱深。

魏孝文帝拓跋巨集(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是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北魏王朝的第七位皇帝,原名拓跋巨集,後改為元巨集。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即位時僅5歲,公元490年親政。

親政後,進一步推行改革:公元495年(太和十九年)孝文帝從平城遷都洛陽;496年2月2日 (農曆正月初三),北魏改拓跋姓為元氏。此外,鼓勵鮮卑和漢族通婚;評定士族門第,加強鮮卑貴族和漢人士族的聯合統治;參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儀。

孝文帝的改革,對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15樓:獨舞帥哥

在北方地區農業不發達,也為了更好促進對南方的操作

16樓:愛打個哈哈

參閱華東師大版《歷史》教科書!

北魏孝文帝在遷都洛陽之前的都城在**?

17樓:匿名使用者

北魏孝文帝於493年藉口南伐將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往洛陽

18樓:匿名使用者

從山西大同遷到洛陽的。

19樓:匿名使用者

平城,既現在的山西大同。

為什麼北魏孝文帝要遷都到洛陽

20樓:童真桐趣°薵

為了接受漢族先進copy文化,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決定遷都洛陽。……”這裡提到孝文帝遷都洛陽的兩個目的“接受漢族先進文化”和“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其實這兩個目的是遞進關係的。也就是說,只有在“接受漢族先進文化”的情況下,才能“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最終鞏固鮮卑貴族的統治

北魏孝文帝為何要遷都洛陽,北魏孝文帝為什麼遷都洛陽 有什麼重大影響

勞水仝瀚文 第一,與傾慕漢族文化有關。孝文帝拓跋巨集受過良好的漢文化教育,對漢民族的文化極其崇拜。他從小由其祖母馮太后撫養,馮太后是漢族人,知書達理,聰明果斷,曾執掌北魏大權二十多年,她參照漢族的文化制度,頒佈了許多重要的改革措施。孝文帝在她的薰陶下,成長為漢文化忠實的推行者。孝文帝說過 此間 指平...

北魏有孝文帝,史記裡漢文帝稱孝文帝,為什麼

諡號一樣的很多啊,比如梁武帝 漢武帝 宋神宗 明神宗 古代帝王 諸侯 卿大夫 大臣等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諡或諡號。兌葜蓯?8226 諡法解 諡者,行之跡也 號者,表之功也 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上古諡號多用一個字的,如周...

北魏孝文帝 遼 西夏和元朝為什麼要學習漢制,並以漢法來統治漢人?不這樣會有什麼結果

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有兩點 第一,中原的經濟比周邊,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要先進,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中原的政治體制 文化等等也比少數民族地區先進,人往高處走,落後就要學習。第二,漢民族有她自己的生活習慣,漢法制度既是一種先進統治制度,也是對人們生活方式的提煉,它是社會 歷史發展和選擇的最適合這一國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