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春秋戰國的戰亂與紛爭的作文,關於春秋戰國的戰亂與紛爭的作文 300字 300字

時間 2021-08-30 10:33:32

1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介紹一下歷史情況,然後解釋一下,再寫出感受,最後扣題,寫出一句概括全文的話

春秋戰國時期紛爭戰亂有何不同

2樓:丹羅綺

春秋時,周禮是主體,周天子還有約束力,各國之間攻伐的戰爭規模較小,主要是稱霸會盟;戰國時,禮崩樂壞,攻伐加劇,戰爭目的就是兼併滅國。

春秋時,由於生產力低下,土地制度只要是井田制,經濟低下,人口也很少,沒有足夠的兵員支援戰爭;戰國時,鐵器的飛速發展,極大的促進了生產力,郡縣制慢慢產生,經濟快速發展,人口自然也是急劇膨脹,兵源充足,足以支援兼併戰爭。

3樓:朗月孤光

春秋未嘗有不義戰。

戰國則是赤裸裸的吞併戰爭。

春秋時期的戰爭主要是使對方屈服,使之重回禮的正道上。戰勝而不殺死對方,更少有直接吞併的。

而戰國時期有利益就可以打,能吞併則吞併,毫不掩飾。

春秋戰國時期的紛爭戰亂有何不同

4樓:中國一級上將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時期。東周在戰國後期(前256年)被秦國所滅,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裡面。西周時期,周天子保持著天下共主的威權。

平王東遷以後,東周開始,周室開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各國的兼併與爭霸促成了各個地區的統一。因此,東周時期的社會大動盪,為全國性的統一準備了條件。

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其分水嶺是在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誌。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一說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戰國時期簡稱戰國,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東周後期至秦統一中原前,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春秋紛爭

參見:春秋

魯國孔子的編年史《春秋》一書而聞名天下。《春秋》從公元前722年開始,至公元前481年結束。歷史上通常將周平王東遷至公元前476年之間的歷史時期稱之為「春秋」時代,這段時間基本上和《春秋》一書記事所跨時間相同。

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以後,西土為秦國所有。它吞併了周圍的一些戎族部落或國家,成了西方強國。在今山西的晉國,山東的齊、魯,湖北的楚國,北京與河北北部的燕國,以及稍後於長江下游崛起的吳、越等國,都在吞併了周圍一些小國之後,強大起來,成了大國。

於是,在歷史上了一幕幕大國爭霸的激烈場面。

首先建立霸業的是齊桓公。他任用管仲,改革內政,使國力強盛。又用管仲的謀略,以「尊王攘夷」為號召,聯合燕國打敗了北戎;聯合其它國家制止了狄人的侵擾,「存邢救衛」;公元前656年,齊國與魯、宋、鄭、陳、衛、許、曹諸國聯軍侵蔡伐楚,觀兵召陵,責問楚為何不向周王納貢。

楚的國力也很強盛,連年攻鄭。但見齊桓公來勢凶猛,為儲存實力,許和而罷。以後,齊桓公又多次大會諸侯,周王也派人蔘加會盟,加以犒勞。

齊桓公成為了春秋五霸之首。

齊國稱霸中原時,楚國向東擴充勢力。齊桓公死後,齊國內部發生爭權鬥爭,國力稍衰。楚又向北發展。

宋襄公想繼承齊桓公霸業,與楚較量,結果把性命都丟了。齊國稱霸時的盟國魯、宋、鄭、陳、蔡、許、曹、衛等國家,這時都轉而成了楚的盟國。

正當楚國想稱霸中原之時,晉國勃興起來。晉文公回國後整頓內政,增強軍隊,也想爭當霸主。這時周襄王被王子帶勾結狄人趕跑,流落在外。

晉文公以為是「取威定霸」的好機會,便約會諸侯,打垮王子帶,把襄公送回王都,抓到了「尊王」的旗幟。公元前632年晉楚兩軍在城濮大戰,晉軍打敗了楚軍。戰後,晉文公在踐土會盟諸侯,周王也來參加,冊命晉文公為「侯伯」(霸主)。

晉楚爭霸期間,齊秦兩國雄踞東西。春秋中葉以後,楚聯秦,晉聯齊,仍是旗鼓相當。但爭霸戰爭加劇了各國內部的矛盾,於是出現了結束爭霸的「弭兵」。

公元前579年,宋國約合晉楚訂了盟約:彼此不相加兵,信使往來,互相救難,共同討伐不聽命的第三國。「弭兵」反映了兩個霸主之間的勾結與爭奪,也反映了一些小國想擺脫大國控制的願望。

公元前575年晉楚於鄢陵大戰,楚大敗;公元前557年晉楚於湛阪大戰,楚又敗。這一期間,晉秦、晉齊之間也發生過大戰,晉獲勝。公元前546年,宋國再次約合晉楚(弭兵),參加的還有其它十多個國家。

會上商定:中小國家此後要對晉楚同樣納貢。晉楚兩國平分了霸權。

當晉楚兩國爭霸中原時,長江下游崛起了吳、越這兩個國家。晉為了對付楚國,就聯合吳國。吳、楚之間多次發生戰爭。

公元前506年,吳國大舉伐楚,節節勝利,一直打到楚都。從此,楚的國力大大削弱。在晉國聯吳制楚時,楚國則聯越制吳,吳、越之間戰爭不斷。

吳王闔閭在戰爭中戰死,其子夫差立志報仇,大敗越王勾踐,並率大軍北上,會諸侯於黃池,與晉爭做盟主。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積蓄力量,乘吳王夫差北上爭霸之機,發兵攻入吳都。夫差急忙迴歸,向越求和。

不久,越滅吳,勾踐也北上會諸侯于徐州,一時成了霸主。

所以,春秋實際上有七霸,與戰國的七雄總量相當。

春秋時期各國的兼併與鬥爭,促進各國、各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加速了不同族屬間的接觸與融合。經過這一時期的大變動,幾百個小國逐漸併為七個大國和它們周圍的十幾個小國。

戰國形勢

參見:戰國

戰國時代的形勢是:楚在南,趙在北,燕在東北,齊在東,秦在西,韓、魏在中間。在這七個大國中,沿黃河流域從西到東的三個大國──秦、魏、齊、在前期具有左右局勢的力量。

春秋列國圖

從魏文侯開始至公元前四世紀中葉,是魏國獨霸中原的時期。魏的強大,引起韓、趙、秦的憂慮,它們之間摩擦不斷。公元前354年,趙國攻衛,魏視衛為自己的屬國,於是出兵攻打趙都邯鄲。

趙向齊求援,齊派田忌救趙,用孫臏之計,襲擊魏都大梁。時魏軍雖已攻下邯鄲,不得不撤軍回救本國,在桂陵被齊軍打敗。次年,魏、韓聯合,又打敗齊軍。

公元前342年魏攻韓,韓向齊求救,齊仍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設計將魏軍誘入馬陵埋伏圈,齊軍萬箭齊發,魏國大將龐涓自殺,魏太子申被俘。這就是著名的馬陵之戰。由此造成了齊、魏在東方的均勢。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逐漸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於是向東擴充套件勢力。先是打敗了三晉,割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後又向西、南、北擴充疆土,到公元前四世紀末,其疆土之大與楚國接近。

在秦與三晉爭鬥之時,齊國在東方發展勢力。公元前315年,齊國利用燕王噲將王位「禪讓」給相國子之而引起的內亂,一度攻下燕國。後因燕人強烈反對,齊軍才從燕國撤出。

當時能與秦國抗爭的唯有齊國,鬥爭的焦點則集中在爭取楚國。

楚國的改革不徹底,國力不強,但它幅員廣大,人口眾多。楚結齊抗秦,使秦國的發展大受影響。於是秦派張儀入楚,勸楚絕齊從秦,許以商於之地六百里為代價。

楚懷王貪圖便宜,遂與齊國破裂。當楚國派人去要地時,秦相張儀卻狡辯稱「只有六裡」。楚懷王興兵伐秦,大敗而回。

楚國勢孤力弱,秦便東向進圖中原。先是與韓、魏爭鬥,後與齊國爭鬥。公元前286年,齊滅宋,使各國感到不安。

秦國便約韓、趙、魏、燕國攻齊,大敗齊軍。燕國以樂毅為將,趁勢攻下齊都臨淄,攻佔七十餘城。齊王逃至國外,為楚所殺。

齊國的強國地位從此一去不復返。由此,秦國開始了東向大發展。

秦並六國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後來的秦始皇帝)即位。

秦始皇他任用尉繚、李斯等人,加緊統一的步伐,用金錢收買六國權臣,打亂六國的部署,連年發兵東征。經過多年的爭戰,從公元前230年秦國滅韓至公元前221年滅齊,東方六國先後為秦統一。中國實現了華夏民族的統

一、建立起了一個**集權國家。

秦的統一是春秋以來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比起西周,東周時期的生產力又有新的發展,採礦、冶煉、鑄造業中出現了許多新工藝,如豎井中採用垛盤支護,使採掘深處的銅礦成為可能;硫化礦冶練技術的出現,拓寬了銅礦資源的利用;焊接、嵌錯、鎏金和失蠟法鑄造工藝等,使中國的青銅時代進入又一個繁榮期。鐵器的出現,特別是戰國中葉以後鐵工具在農業和手工行業中逐漸普及,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

社會分工更細,各行各業的興盛,促進了商品的生產和流通,使商業活動空前活躍。新興地主階級及相應生產關係的出現,對舊有生產方式是個沉重打擊。這是生產力的一次解放。

可是分封制導致割據與混戰,給社會經濟帶來很大的損失,造**員的大量**。各國之間設關立禁,也不利於社會生產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因此,只有實現統一,才能促使社會更快地發展和進步。

廣大農民、工商業者和新興地主都盼望統一。雖然統一是靠長時間戰爭實現的,人民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它畢竟換來了歷史的進步,使一種新的制度得以確立。

政治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戰爭破壞了奴隸制的舊秩序,給人民帶來了災難和痛苦。但戰爭的結果加快了統一程序,促進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變革的步伐。隨著新興地主階級力量的壯大,他們在各諸侯國先後開展了變法運動,新的制度終於建立起來。

變法最徹底的秦國,成為各諸侯國中實力最強者,後來發展成統一的核心力量。

5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時期諸侯國的戰爭是以尊王攘夷 爭霸為主 如春秋五霸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加強自己的實力 擴大自己的領域 進入兼併戰時代 如戰國七雄

東周時期的戰亂紛爭有什麼影響

6樓:匿名使用者

各諸侯國的統bai治者,為了du

擴大地盤,掠奪人口和財

zhi富,相互爭dao戰,故有「春秋無專義戰屬」之說。爭霸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來深重的苦難,人民怨恨戰爭,渴望統一。爭霸戰爭的客觀後果是大國拓展了疆域,實現了區域性的統一,加強了集權的趨勢,加快了統一的步伐。

同時又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奴隸主集團的勢力,便利了新興地主階級的發展。戰爭又客觀上促使華夏族同其他各族加強接觸,促進了民族融合。應兼顧動機與效果,辯證統一地觀察分析爭霸戰爭。

7樓:匿名使用者

都說東周紛亂不好,其實東周是中國歷史上文化大發展時期,百家爭鳴、百花齊放,試想如果是統一的局面,能產生影響兩千年的儒家文化嗎?

你對春秋戰國的戰亂的看法

從歷史的角度看,當時的政體是屬於摸著石頭過河型別的 分封諸侯並沒有錯誤,允許諸侯自養軍隊成為禍亂的原因 動盪的時局造就了春秋戰國的璀璨多元的思想和文化,最重要的是 為百家思想自由爭鳴提供了機會和平臺。因為戰亂,因為割據,所以很多國家的君主和貴族都是求賢若渴,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特別固化的社會規則。...

春秋戰國時期戰亂頻繁,但人口增長的原因

彼岸的暗夜 1 鐵器牛耕的推廣,生產力得到大幅度提高,能夠供養更多的勞動力。2 戰爭需要大量的人口,因此國家鼓勵人口增長。3 小農經濟的發展,需要家庭具有大量的勞動力,也促進了勞動力的增長。衍生知識點 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221年 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 時期。東周在戰國後期...

春秋戰國歷史的書,有關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經典書籍推薦嗎

拜占庭甲冑 東周列國那鍋粥 春秋戰國故事,剛出第一部,比 明朝那些事兒 還逗。對於歷史的滄海桑田,大都是 讀書人一聲長嘆 的,而孤鴻的 這鍋粥 給我們的啟示卻是 可以笑著看。這份戲謔的心情,自然來自於近年興起的通俗說史的浪潮,而 這鍋粥 卻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在儘量忠於史實的基礎上,捎帶著撩撥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