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出師表中諸葛亮是個什麼樣的人,諸葛亮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啊 ???? (詳細一點)

時間 2021-09-04 01:42:54

1樓:山海軒

諸葛亮一向有膽略,有抱負,有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毅力。未出茅廬,他就自比管仲、樂毅,劉備請他出山,正是勢單力孤,處境最困難的時候,他卻在這時為劉備畫出了據荊州、取益州,以成帝業的巨集偉藍圖。就在上《後出師表》的同一年,他上《前出師表》,先主崩殂,益州疲弊,正值危急存亡之秋,但他仍相信,只要後主親賢臣,遠小人,“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而他率軍北伐,也有決心“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但不到一年,在《後出師表》中,這一切全不見了,消沉、沮喪,列舉的六條不解,都是對北伐缺乏信心。

“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亡,孰與伐之?”北伐全然是無可奈何的。“凡事如是,難可逆料”,只有盡力而為,“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看不到勝利的希望,對前途悲觀渺茫。這不是《前出師表》中那個諸葛亮的精神狀態。 不像是諸葛亮寫的,張儼為什麼又收進《默記》呢?

其實,張儼並不是一個嚴肅嚴謹的史學家,他只是一個周於禮儀、搞搞外交的人物,他的身份,他“博聞多識”的特點,使他能接觸到很多別人不易見到的材料,但又不可能嚴格加以甄別。《後出師表》可能就是未加甄別就收入進去的一種。 不過,《後出師表》有一處卻很可取,就是它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兩句話。

這兩句話,準確地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精神品質。《後出師表》的全部價值也就在此。羅貫中把《後出師表》寫入《三國演義》,大約也是看準了這一點,他抓住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塑造了一個光彩奪目,為世代人們景仰的藝術典型。百科。

2樓:匿名使用者

後出師表可能都不是諸葛亮自己寫的,因為在《亮集》中根本沒有這篇文章收錄,它最初的出處是張儼的《默記》。

整個後出師表的語氣都顯得很沉悶,充滿了對蜀漢前途的迷茫和不自信。完全沒有前出師表那樣的朝氣和信心滿滿。而且從文法和文筆上看也不像是出自一人之手,(儘管諸葛亮在一出祁山之後遭受挫折,但是以他的性格也不至於一下子淪落到悲觀絕望的地步)所以真的很難對後出師表做出什麼樣的評價,因為它真的很像是一個後人對諸葛亮一生的評價。

諸葛亮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啊 ???? (詳細一點)

3樓:千千兄弟

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諡曰忠武侯;後來的東晉政權為了推崇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等。

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諸葛亮在後世受到很大的尊崇,成都有武侯祠,大詩人杜甫也有讚揚諸葛亮的《蜀相》名篇傳世。

4樓:深藍歷史

諸葛亮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出師表》中你如何評價諸葛亮對劉備父子的忠誠

諸葛亮寧為雞頭,不為鳳尾,而且對劉禪屬於愚忠,是不值得提倡的。諸葛亮需要的只是一個施展抱負的舞臺,而劉備父子給了他這個機會,這對於他來說足夠了,他並不想自己當皇帝,這也是古代讀書人的道德情操.我同意jayfans1981說的 古代有很多都是空有一身的抱負而卻得不到常識而劉備給了他這個機會 對他有知遇...

《出師表》中哪幾句話表明了諸葛亮不畏艱難 勇挑重擔的耿耿忠心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出師表 中哪一句表現了諸葛亮臨危受命勇挑重擔忠心耿耿的句子?受任於敗軍之際 奉命於危難之間 鞠躬盡力,死而後已 注意 不是鞠躬盡瘁,這是後來演變的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課本後邊的習題答案書上有 浠婂綋榪滅 ...

出師表中諸葛亮回憶了三件往事,回憶這幾件事的目的是

1。追溯21年的殊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說明以上進言純屬忠諫,叫後主聽起來覺得舒徐入耳。2。以自身不負先帝殊遇捨命驅馳,作為後主不忘人之業的榜樣,進一步啟發後主奮發圖強。年的不平凡歷程,說明創業艱難,激勵其不可半途而廢,更不能前功盡棄。4。寫出先帝的榜樣,說明先帝任人唯賢,唯才是舉,叫後主效仿先帝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