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推行變法的直接原因是什麼

時間 2021-09-18 18:11:00

1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推行變法的直接原因:為了增強國力、稱霸天下的慾望。

戰國時期由於生產力的發展,開始產生了土地私有制,貧富差距加大,掌握政權的地主階級要求獲得更多有利於他們發展的條件,各階層的思想家門開始提出自己的構想,其中比較成功的有秦國的商鞅,魏國的李悝(kui),一方面變法壯大了地主階級的力量,這符合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所以變法的國家開始強大起來,其他國家就效仿了。

一、魏文侯變法:

戰國時期最早進行改革的是魏國,公元400年前後,魏文侯先後任用一批有識之士進行改革:李悝和吳起是其中代表人物。 在政治上李悝提出「選賢任能、賞罰分明」的基本國策。

主張改變舊的世卿世祿制,重要的官職由有才能的人來擔任,有功勞的人才能享受優厚的俸祿。由此改善了吏治,同時大大削弱了舊貴族的特權。

在經濟上李悝又提出「盡地力」的農業政策,強調充分開發利用土地資源,號召大家「廢溝洫」剷除井田的疆界,以便建設農田水利事實上破壞了井田制。

在法制上李悝強調法治作用,制定中國第一部比較系統完整的法典—–《法經》,目的為了維護統治階級利益,但在維護社會秩序穩定政局方面確實起了重要作用。

軍事上魏文侯任用吳起進行軍事改革,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軍隊—–「武卒」,使得「秦兵不敢東向」魏文侯變法開啟了戰國大變法運動的序幕,這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歷時最長,成效最顯著的一場變法運動。

二、齊威王時候的鄒忌變法,叫《鄒忌諷齊王納諫》,齊國任用鄒忌進行改革和韓國任用申不害進行改革、秦國任用商鞅變法,幾乎是同時的。

三、改革戶籍制度實行連坐法 。

秦國的都、鄉、邑、聚原來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地點處。商鞅為了加強封建**的統治,管理廣大居民,規定居民要登記各人戶籍。輕罪用重刑。

將魏國李悝的《法經》頒佈實行,還增加了連坐法。主要內容是:居民以五家為「伍」、十家為「什」,將什、伍作為基層行政單位。

按照編制,登記並編入戶籍,責令互相監督。一家有罪,九家必須連舉告發,若不告發,則十家同罪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發「奸人」的與斬敵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

這與後代的保甲制度相同。商鞅同時規定:旅店不能收留沒有官府憑證者住宿,否則店主也要連坐。

推行縣制

商鞅在政治方面的重大改革是「集小都鄉邑聚為縣」,以縣為地方行政單位,廢除分封制「凡三十一縣」 ,也有史書認為是41縣或36個縣。縣設縣令以主縣政,設縣丞以輔佐縣令,設縣尉以掌管軍事。縣下轄若干都、鄉、邑、聚。

商鞅通過縣的設定,把領主對領邑內的政治特權收歸**。該措施有力地配合了「廢井田、開阡陌」政策,用政治手段保證了土地私有。鞏固了**集權的封建統治,削弱了豪門貴族在地方的權力。

後來秦在新佔地區設郡郡的範圍較大,又有邊防軍管性質,因之郡的長官稱郡守。後來郡內形勢穩定,轉向以民政管理為主,於是郡下設若干縣,形成秦的郡縣制。

定秦律、燔詩書而明法令

商鞅的該措施是為了排除復古思想的干擾,符合法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秦國的統治。然而商鞅開創的「燔詩書」的高壓政策,不僅極端壓制了人民的思想,對於中國文化典籍也是一種摧殘。

四、吳起變法

變法的內容歸納如下:

(1) 均爵平祿。楚國爵祿是世襲的,即先輩如有功受爵祿,後代子孫雖無功,亦可承襲享有爵祿,而後來一些在戰爭中立大功者卻無爵祿,極大地傷害了將士的積極性。吳起乃「均楚國之爵,而平其祿,損其有餘,而繼其不足,厲甲兵以時爭於天下。

」另外「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絕滅百吏之祿秩,損不急之枝官,以奉選練之士。」 吳起要取消世

襲的封君、世襲的爵祿,用從封君那裡得到的爵祿去奉養經過挑選的有功將士。

(2) 廢除無用、無能的官職,剝奪王室貴族的威權,使他們不能徇私情,因私廢公。「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鬥之士」 。

「禁遊客之民、精耕戰之士。」 削減無用的開支,以獎勵真正為國出力報效的戰鬥之士。

(3) 春秋至戰國時期,楚國用武力滅掉許多國家,開濮地、伐楊粵等,得到了廣大領土,但都未及開發。吳起責令楚國一些與王室關係疏遠的貴族到僻遠的地方去開發。吳起對楚悼王說,「荊所有餘者,地也,所不足者,民也。

今君以所不足,益所有餘。」 這是一種新的拓土殖民形式。 「吳起相悼王,南並蠻越,遂有洞庭、蒼梧」 。

江南歸入楚國勢力範圍。

2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推行變法的直接原因是戰爭頻發,各諸侯國的生存危機加重。為了求存圖強,各國爭相變法。

3樓:芳華

春秋戰國時期是大國爭霸的時期,為了不被其他國家攻破,或為了稱霸,都紛紛變法以求改革。

4樓:阿柒文件

直接原因:增強國力,稱霸天下的慾望.

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

戰國時期各國實行變法的根本原因是?

5樓:匿名使用者

a各國變法運動,歸根結底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也就是生產力的發展所導致的.

6樓:恭永昌

b新興地主階級的出現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實施變法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7樓:風雲聖

政治:宗法分封制遭破壞,新的階級關係產生。

經濟:井田制遭破壞,土地私有制確立.

軍事: 爭霸戰爭需要富國強兵

思想文化:出現百家爭鳴局面, 科技文化也取得了較快發展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8樓:匿名使用者

根本原因:社會勞動關係的轉變,即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

9樓:匿名使用者

生產力迅速發展,社會經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土地私有制的確立,進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關係,引起了階級關係的變化。新興地主和自耕農出現。

新興的地主和自耕農要求打破束縛,進一步解放生產力。而經濟基礎的變化,必然會引起上層建築的改革。因此,改革變法的根本原因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10樓:踏雪孤梟

根本原因在於生產力的發展,原本的井田制逐漸瓦解,經濟基礎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新興地主階級誕生,必然要為本階級謀利。

11樓:空空旋

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土地私有制的確立,進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關係,引起了階級關係的變化。而經濟基礎的變化,必然會引起上層建築的改革。因此,改革變法的根本原因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12樓:一紅塵頑石一

當時奴隸制以不能適應社發展,各國為擺脫困局,必須變法

戰國時期,推動各諸侯國競相變法的直接原因是什麼?

13樓:匿名使用者

1、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社會歷史大變革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奴隸制度崩潰,封建制度確立。這一鮮明的時代特徵反映在以下方面:

(1)經濟上: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標誌著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我國的封建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尤其北方成就更為突出。

生產力的飛躍引起了生產關係的革命。春秋戰國時期, 井田制(公田)逐漸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並最終通過各國變法確立了下來。

(2)政治上: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戰爭破壞了奴隸制的舊秩序,給人民帶來了災難和痛苦。但戰爭的結果加快了統一程序,促進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變革的步伐。

隨著新興地主階級力量的壯大,他們在各諸侯國先後開展了變法運動,新的封建制度終於建立起來。變法最徹底的秦國,成為各諸侯國中實力最強者,後來發展成統一的核心力量。

(3)文化上:文化是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的反映。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的發展,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的變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躍和文學藝術的繁榮。

春秋戰國時期,舊制度、舊統治秩序被破壞,新制度、新統治秩序在確立,新的階級力量在壯大。隱藏在這一過程中並構成這一社會變革的根源則是以鐵器為特徵的生產力的革命。生產力的發展最終導致各國的變革運動和封建制度的確立,也導致思想文化的繁榮。

2、比較春秋時期爭霸戰爭和戰國時期兼併戰爭的異同

(1)相同點:①都有擴大地盤、掠奪人口的目的。②春秋爭霸和戰國兼併在影響上,都是大吞小、強凌弱,減少了諸侯國數目,加速了奴隸制瓦解和促進了封建制形成。

同時不可避免給人民生活、生產造成巨大破壞。

(2)不同點:①戰國兼併具有封建兼併戰爭性質,而春秋爭霸僅是奴隸主大國爭霸戰爭。②春秋爭霸戰爭促進了民族融合,有利於封建因素的成長。

而戰國兼併戰爭在轉化為封建統一戰爭後,導致一個封建大帝國產生。

(3)諸侯間的爭霸和兼併戰爭,使諸侯國數目減少,各民族逐步融合,人民都渴望統一,這樣就形成統一的趨。

3、比較春秋改革和戰國變法的不同,並分析其不同的根本原因

(1)不同:春秋改革的目的是富國強兵,為爭霸奠定基礎;內容為任用賢才,改革內政、生產、軍事;特點是在維護舊制度前提下進行。戰國變法的目的是建立、鞏固地主階級**,完成統一;內容為廢井田,承認土地私有,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實現**集權;特點為封建制度取代奴隸制度。

(2)原因:生產力水平不同。春秋時期,奴隸制僅僅開始瓦解;戰國時,奴隸制的土地國有制,已經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階級力量增強。

4、對諸子百家思想的認識

(1)老子政治思想的實質及影響:

老子在政治上主張無為,面對著變革的社會,他的主張實質上代表了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利益。儘管當時沒有統治者會採納他的政治主張,但他的思想在後世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社會動盪之後(特別是在西漢初,其思想一度成為統治思想),社會需要休養生息,老子的無為思想為經濟的恢復,社會的安定、發展作出了貢獻。

但無為思想不利於加強**集權,有消極的一面。

(2)如何認識孔子的階級實質:

教材有言,孔子主張維護周朝的「禮」,主張貴賤有「序」,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面對著社會的變革,顯然孔子同老子一樣代表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利益,所以孔子周遊列國,沒有一個國君採納他的主張,最後鬱郁回到魯國,安心教書育人。

(3)如何評價墨家思想:

墨家反映的是小生產者的利益,主張兼愛非攻有進步的一面,但不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在階級社會無法實現。

(4)孟子思想的實質及地位:

孟子主張「仁政」「民貴君輕」,其根本目的不是為百姓考慮,是為統治者長治久安計,他的主張代表著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但是面對著你死我活的兼併戰爭,如何在戰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孟子的思想是無能為力的,所以司馬遷評價孟子說「迂遠而闊於事情」。孟子思想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它是後世「民本」思想的重要**。

(5)如何認識荀子的唯物思想:

物質決定意識,戰國時期鐵器和牛耕的使用,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反映在荀子思想中便產生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這種思想也極大地鼓舞了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心,但這也過分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沒有認識到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前提。古代社會人類對環境的破壞當與此有關。

(6)辯證分析法家的思想及地位:

韓非子的思想:歷史向前發展,今必勝古,主張按現實需要變革;治國「以法為本」「法不阿貴」;主張建立君主****集權的封建國家。法家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其思想敢於直面大變革、大動盪的社會現實,順應了統一的趨勢,有利於封建制度的建立和鞏固,適應社會現實的需要,所以在各家中只有法家思想在當時是最有用的,各國的改革變法就是最好的證明。

但「法治」過度易導致**,使階級矛盾激化,應一分為二來評價,以後秦王朝因**短命而亡,說明法家思想不能維護統治的長治久安。

(三)、難點知識剖析

1、運用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的關係來分析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從上面的圖示中我們可以看出,變革的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直接原因:稅收問題(魯國的「初稅畝」、齊國的「相地而衰徵」);變革的社會條件:

經濟基礎——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階級基礎——新興地主階級的推動。

2、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

(1)變法順應了歷史發展趨勢,合乎秦國國情,這是變法成功的根本所在。

(2)變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援,變法措施執行堅決,這也是變法成功的重要原因。

(3)商鞅不顧個人安危,敢於同舊勢力堅決鬥爭。

提醒:商鞅變法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時代發展的表現,因此,商鞅變法體現了「與時俱進」的道理。

3、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文化繁榮的原因

(1)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經濟的發展,為思想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2)階級關係的變革,奴隸制的崩潰,以及封建制度的確立,為思想文化繁榮提供了政治前提。

(3)動盪的社會環境和劇烈的社會變革,使得思想界異常活躍,這迫使人們去思索,眾多思想家從不同角度發表見解,從而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4)各國統治者基於爭霸戰爭和政治上的需要,紛紛網羅人才優待知識分子,養「士」蔚然成風,這種寬鬆的環境和優越地位,也有利於文化的繁榮。

(5)私學興起與講學之風的出現,造就了一大批有知識、有才幹、敢於發表自己政治觀點的思想家。

(6)民族融合不斷加強,使各民族文化交流擴大,豐富了中原文化。

(7)夏商周時代的成果奠定了後來科技文化繁榮的基礎。

思想文化是政治、經濟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反映,因此,其繁榮的原因離不開政治、經濟方面的因素。

春秋戰國所有變法 變革,春秋戰國時期的變法

1 齊國 姜齊 管仲變法,最終擊退戎狄,並使齊稱霸 2 吳國,伍子胥變法,使吳國大破楚,越兩國。3 越國,范蠡改革,使越國成功滅吳。4 李悝魏國變法,使魏國強大.並獲得秦魏河西之戰勝利。5 威王齊國變法,使齊國成為繼魏國之後的頭號強國。6 商鞅秦國變法,為秦國統一天下打下基礎。 勤奮的橙紅年代 春秋...

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

凹凸小田螺 1 簡介 春秋戰國時期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221年 東周在戰國後期 前256年 被秦國所滅,所以春秋戰國時代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裡面。西周時期,周天子保持著天下共主的威權。平王東遷以後,東周開始,周室開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國也因社會經濟條...

有關春秋戰國時期的故事,春秋戰國時期歷史故事有哪些?

凌峰汽貿 1 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 一舍為三十里 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援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2 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 另一說為齊威王 臨政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