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力不輸秦國的齊國,為什麼沒能統一六國呢

時間 2021-10-30 13:26:54

1樓:讀書小士

軍事實力不輸秦國的齊國,為什麼沒能統一六國呢?

2樓:何處流光照月明

秦漢魏晉時期仍把齊國稱作東秦,普遍認為齊地是和關中對等的形勢便利之地,至於經濟,在先秦西漢時期,關中不能和齊相提並論。齊國的國力強大,是物質基礎的牢固造成的,跟晉楚的立場沒有關係。諸子百家基本都是戰國中後期秦齊對峙的見證者,荀子說齊之強「南勝楚、西勝秦」,韓非子認為「穰侯相秦而齊強,因請立齊為東帝」。

和後世學者的自作聰明、照本宣科不同,戰國諸子都認為齊國的強大至少是和秦國相當的,至於東帝的名號是齊國實力的體現。

齊秦不是沒有單練過,戰國時期雙方的第一次交手就是以齊國的勝利而告終。至於三晉的干涉,主要還是指韓魏。這是必然的,因為齊秦本不接壤,秦國也想靠自己的力量把齊國拿下,但是結果卻灰頭土臉地逃回去。

雖然韓魏可以在秦國的壓力下給秦軍讓路,但是這樣做後患很大,所以後來無論秦攻齊還是齊攻秦,都要拉上韓魏,因為確保自己後路安全的唯一方法就是把韓魏和自己捆在一起。同時,能否拉攏韓魏,也是齊秦國際地位的表現。韓非子就毫不客氣地說齊閔王「中使韓魏」,把七雄中的其他國家打敗不難,但要讓他們依附自己,成為僕從國,則很難做到。

楚、趙一度強盛,但天下諸侯很少承認他們是具有領導地位的國家,而曾經將其他王者如僕役般役使的國家只有齊秦。

強秦打敗弱趙的確算不上什麼轉折點,齊國最強的時候的秦國還強,只是後來齊長期對鄰國訴諸武力,而且軍事手段往往用過頭,比如,五十天滅燕,吞併戰國第八雄的五千乘宋國,就連秦國當時都很難做到,可見齊國的軍力很強,所謂的齊國經濟強軍事弱本來就是誤傳,齊國最強的時候的確能號令天下,而秦國毫無顧忌地大規模東進就是在齊國險些滅亡之後,顯然是五國伐齊後秦國才一家獨大。

3樓:

齊國自桓公以後,在名相管仲、鮑叔牙、鄒忌等名臣的輔佐下,國家日益興旺。

齊國東有鹽海之利,西通六國,商業及其發達,「齊市」人潮湧動,車水馬龍,號稱「揮汗如雨」。

有錢是一方面,齊國周邊無大國威脅,北面是老派且無進取心的「燕國」,南面的魯國、吳國一個迂腐不前,一個偏居一隅。無力爭霸中原。西面的三晉和衛國、鄭國、蔡國等等被秦國和楚國壓迫,積貧積弱。

所以齊國的外部威脅幾乎為零。可以任意的發展。

齊國的君主自桓公始就非常重視人才和吏治的培養,政治一直比較清明、思想活躍。

齊國的劍士劍技更是冠絕天下,號稱「技擊之士」.

綜上所述,齊國在人才、財富、國力等等方面一直都是戰國翹楚。就連強秦在稱王稱霸之時,也一直注意拉攏「齊國」,尊稱齊王為「東帝」

齊國最後被滅的原因還是因為秦國實力太強,且國策有效,遠交近攻將其他六國滅掉的速度太快,尤其是「楚國」也能迅速的被滅完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齊楚是「世仇」救援不及也是可以理解的。

另外齊國當時的領導者在齊威王之後就無一「名君」,體制上變法又沒有徹底,政治的落後造成國力的衰弱,國力與強秦不成比例,再加上自身無強大的政體支援,也只有滅亡一途。

4樓:海平面下的深淵

齊國先前在齊桓公統治下,成為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但等齊桓公死後,齊國開始發生內亂,導致國力衰落,已無力再稱霸。公元前391年,田氏正式登入歷史舞臺,開始統治齊國。直到公元前314年,齊國國力又再次強大。

戰國時期的齊國,最為強盛的是齊威王和齊宣王執政時期。

公元前353年和公元前341年,齊威王任命田忌為將,以孫臏為軍師,分別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兩次打敗魏國,於是齊國重新躋身強國行列,成為東方霸主。齊威王之後,田闢強即位,是為齊宣王。

齊宣王繼續重視人才,努力發展文化建設,創辦稷下學館,使天下文化中心由魏國移到了齊國。孟子、鄒衍、慎到等當時的牛人大能,都曾在稷下學館呆過。公元前314年,齊宣王趁燕國內亂(子之之亂)之際,攻打燕國,幾乎把整個燕國吞併了。

另外,齊宣王還於公元前313年聯合楚國攻打秦國,而後又在公元前303年聯合韓、魏攻打楚國。

5樓:貪玩的晨小北

你好,首先國家缺乏清晰的戰略。第二點要說的是齊國的戰鬥力不行,過於任性。第三點要說的是趙國是統一的最大挑戰。

戰國七雄中,除了秦國和齊國之外,趙國也是有機會統一六國的國家,但是趙國的時機卻把握錯誤了,當趙國慢慢崛起為最強的時候,秦國已經勢不可擋了,後來的秦國有了四川江漢為堅強的後盾後,即使是趙魏韓三國結盟,也沒法與強大的秦國做抵抗。所以在長平之戰後,三晉也沒有辦法抵禦秦國的進攻了。而這個時候齊國卻沒有想著聯合抗秦,而是想趁火打劫,這就導致在趙國戰敗之後,他們的軍隊也一敗塗地了。

6樓:湛藍隕石的隕石

當時齊國最強盛的時候幾乎無敵,與秦國互約為東西二帝。前314年,燕國發生「子之之亂」。在孟軻勸說下,齊宣王命匡章率 「五都之兵」「北地之眾」大敗燕國。

前301年,齊聯合韓、魏國攻楚,大敗楚國。前298年-前296年,齊聯合韓、魏連年攻秦,攻入函谷關,迫秦求和。前288年十月,秦王稱西帝,遣使立湣王為東帝,欲約 與共伐趙。

蘇代勸說湣王后,湣王稱帝二日後而復歸王號。同年十二月,呂禮自齊入秦,秦王亦去帝複稱為王。前286年,湣王滅宋國,南侵楚國,西侵三晉,齊國勢到達巔峰。

湣王意欲吞併二週,成為天子。

7樓:

自從被燕昭王差點滅國之後就一蹶不振——之前是想打誰打誰那種,所以被群毆,打得只剩兩個城

8樓:來自巾子峰熱忱的黃月英

齊國在戰國時期沒有變法圖強

9樓:劉官雲康

齊國之所以沒有統領天下,主要原因還在於其國並沒有秦國的高明遠見,齊國一味的通過戰役來解決問題,而秦國採取遠交和進攻,等等方法來進行統一的。

10樓:小馬哥

樂毅破齊

前284年,燕昭王以樂毅為上將軍,合燕、秦、韓、趙、魏攻齊,攻入臨淄,連下七十三城,齊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湣王逃入莒,被淖齒殺死。王孫賈與莒人殺淖齒,立湣王子法章為齊襄王

齊國實力吊打秦國,但為何沒能滅了六國,一統天下?

11樓:mmm丶小東

我覺得齊國最大的原因就是太保守,沒有危機意識,沒有變革,導致最終被滅國。

齊國是戰國時期的大諸侯國,並在戰國中期一度達到了鼎盛,不僅攻佔了燕國(雖然最後退兵了),還徹底消滅了宋國,但是齊國在鼎盛時期沒有保持實力,重視國家的變革和發展,反而四處征戰,耗費了國力,引起了各國不滿,最終導致了五國(燕國、秦國、魏國、韓國、趙國)伐齊,被攻佔了70餘城,差點被滅國。

雖然秦國在達到強盛的時候也遭到過六國討伐,但是秦國擁有函谷關,地勢險要,且易守難攻,秦國還經過數代秦王的變革,而齊國三面環海,地理位置雖然有利於發展,還擁有比較密集的人口和工商業上的繁榮,但是卻沒有易守難攻的地勢,所以五國伐齊,造成的是滅頂之災,從此齊國變成二流國家。

除此之外,齊國還沒有秦國的外交策略,秦國是憑藉著遠交近攻、分化離間六國的策略,最終逐一消滅六國的。而齊國在強盛的時候,一位的東征西討,沒重視外交和對內變革,這也無可避免了五國征討。

在秦國吞併六國的時候,先滅掉韓國,接著是趙國和魏國,但是齊國絲毫沒有危機意識,只是守著自己的國土,不出兵草增援,加速了其他國家的滅亡,最終導致自己滅國。反觀,齊楚都是大國,但是卻沒能利用自己的優勢,不重視發展,以逸待勞,最終也是導致了國家的衰敗。

12樓:請放開丶

因為齊國當時遭到了那幾個國家的聯合進攻,元氣大傷,最後被多國給牽制住了所以也就無法統一天下。

13樓:趙奶奶有點耳背

齊國沒有像秦國一樣大的野心,而且他們比較嚮往和平,不喜歡打打殺殺的,而且秦國有很多的才能之士,而齊國沒有。所以才會沒能和秦國一樣。

14樓:清楊的春天

齊國實力實力雖強,但非常有仁義,他之所以不滅了六國,是不想看到六國的百姓生靈塗炭罷了。

15樓:天麻將軍

他說比秦國更加的富裕,但是他沒有一個很好的皇帝去帶領他,但是他的武藝就不行

16樓:啊罷哈哈哈

齊閔王在位時的齊國,連秦國都不敢正面和其抗衡,所以才想出了「東西二帝」的手段,希望離間齊國和其他山東六國之間的關係

17樓:小陳閒談文化

因為齊國沒有和親過一樣施行一套標準的法律體系,思想還是比較的保守,沒有危機意識和長遠的發展眼光。

18樓:井妍

因為到後期的時候齊國特別腐敗,輔政的大臣接受秦國的賄賂,給齊國統治者錯誤的方向,最後導致滅國。

19樓:阿米家的小果

齊國初期和六國的關係還是十分友善的,秉持著對百姓生活的安定所以沒有發起戰爭。

20樓:蔣靜陽的水鶴

齊國除了富庶點實力比不上秦國的,齊國春秋時期實力還行,只是後期慢慢沒落了,但是自從秦國商鞅變法之後就是七國中最強的了。

21樓:愛竹子的熊貓

因為當時的齊國沒有那個野心能夠一下子就能統一六國,所以說才沒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秦國實力不是最強的,為什麼卻能統一六國

22樓:巴黎圍牆巍峨

秦國統一六國,是多方面因素綜合的結果。秦國從邊陲小國,一躍成為霸主,從而建立了一個大統一的**集權國家。為什麼會這樣?綜合原因有這麼幾點:

第一,地理優勢。秦國崛起於西部邊陲,擁有強大騎兵的秦人,對於周圍的遊牧民族有絕對的優勢,從而獲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大後方,秦國能毫無顧忌的對東方六國的征戰。

第二,危機意思。猶豫秦國以遊牧起家,又處於中原文明的外緣,從建立起就被東方六國看不起,即使,秦穆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更為重要的是在秦獻公時期,面對魏國的咄咄逼人,國家處於亡國的邊緣。

此時,長期的征戰,秦國國力過度衰落,秦孝公時期面對六國分秦的屈辱,從此,在秦國國君奠定了很強的危機意思,從而決定了必須變法。

第三,商鞅變法。變法圖強是戰國時期每個國家君主的意識,秦國也不例外。秦孝公招賢令,迎來了衛國商鞅。

秦國此時,無論各個方面皆處於主體國家的下層,到了不變不行的地步。猶豫秦國長期的貧弱,加上國君的強大支援,秦國變法得到了徹底的執行,秦國從此變得富強,變法的觀念深入人心。由於變法的實行,人們的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所以得到了廣大親人的極大支援,最重要的一點是,秦人有了一個整體的國家概念。

加上,變法為秦國帶來了繁榮的商業利益,大量的各種人才,加上耕戰得爵,使得秦國擁有統一六國的基本資本。

第四,統一六國的戰略奠定。秦孝公後,秦國經過商鞅變法,秦國打敗了長期霸主地位的魏國,收復了原秦國的河西地區和函谷關,使秦國處於戰略主動地位。統一六國的概念並不是秦國獨有,其他戰國國家也有,比如齊國。

戰略高度決定其收穫大小,強大的魏國也只是在苦苦維持其霸主地位。統一六國的戰略也為秦國的外交方式——遠交進攻。

第五,**革新。秦國擁有合理制度化的兵器製造和創新技術,想想弓弩齊放,萬箭齊發的狀態就不寒而慄。

還有一點就是,秦國長期對六國征戰的征戰的勝利,對東方六國的信心是一個重大的打擊,都在儘量通過割地賠款的方式避免與秦國的直接對抗,以維持其在國內的統治,使得秦國人統一六國的決心和整體實力逐步增強。

長期的**,必然會迎來統一的大勢,秦國就是抓住了這個趨勢。思想決定高度,實力決定起點。

秦朝為什麼獨尊法家,為什麼法家會受到秦國統治者的青睞 對秦朝的統治產生了什麼影響

靈魂巡遊者都藍 1 先秦並沒有獨尊法家的說法,只不過是法家的影響力很大。這與戰國時期的各國征戰及秦國的體制是分不開的,戰國時期各國征戰不休,法家獎勵耕戰,譭棄詩書的特點迎合了時代需要,先秦作為古典軍國主義的代表,它的體制也是與法家非常契合的。所以法家雖然發源於韓趙魏,但是真正的興盛確實在商鞅變法後的...

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和齊國的第一仗為什麼會輸?

因為那個時候,齊國的綜合實力比秦國強大很多,即使是秦國變法了,也不一定是第一強國的對手。商鞅變法之後,社會還處於動盪之中,各個方面都還沒有安穩下來,國內的局勢動盪不定,所以秦國和齊國的第一仗會輸。區域性戰爭就別扯什麼綜合國力,外行非要充當內行來領導內行,像長平之戰前的秦趙對峙,秦滅楚戰爭,那才叫拼綜...

楚國為什麼打齊國,楚國和齊國的情況

楚國打齊國 那不跟喝水吃飯一樣,你是問春秋齊楚爭霸 還是戰國五國滅齊 還是問他們平時過家家 想打就那那樣的原因 齊楚爭霸 總的來說就是類似美蘇爭霸這樣的 齊 楚爭霸中原,主要目標是爭奪對中原諸侯小國的控制權,關鍵是爭奪對鄭 宋兩國的控制權。中原眾多諸侯小國成了南北戰爭的主戰場 犧牲品。目的是為了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