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兩次孫權 劉備結盟,孫權為什麼為了荊州和劉備翻臉 破壞孫劉同盟?

時間 2022-03-18 16:50:13

1樓:安迪布蘭頓大人

第一次:公元208年,曹操統一北方後準備南下,先招降了荊州的劉琮,又在當陽長阪大敗劉備。劉備前往江夏駐守,並派諸葛亮前去與孫權結盟,孫權在諸葛亮的勸說下,考慮到自己將來的利益,決定與劉備聯合,並命主戰派的周瑜率領水陸兩軍同曹操交戰。

最終,以周瑜為主帥的孫劉聯軍在赤壁擊敗曹操。

第二次:公元223年,劉備死後,其子劉禪即位,此時蜀、吳兩國由於之前的荊州問題和夷陵之戰而成為敵對國,諸葛亮認為應與孫權搞好關係,共同抗擊曹魏,於是派鄧芝出使東吳。鄧芝憑藉自己過人的辯才說動了孫權,使孫權同意與蜀國恢復友好關係,自此兩國再次結盟。

2樓:乒乒乓乓

第一次赤壁戰前,公元208年,劉備派諸葛亮出使東吳促成孫劉聯盟,方成就赤壁之戰,擊敗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第二次公元223年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力主恢復與東吳的聯盟關係,繼續實行其聯吳抗曹的總方針,於是派鄧芝出使東吳,鄧芝不辱使命,說服孫權,孫劉兩家棄前怨,重歸和好,再次建立了聯盟關係。

請大家各抒己見 孫劉聯盟對孫權勢力究竟利害如何 利弊孰重?如題 謝謝了

3樓:地球軍

我個人認為 利大於弊 如若讓曹操南下 拿了江東 那麼孫權就是下一個劉琮了 毫無權威所言 成為傀儡 早晚要被謀害 儘管孫劉聯盟的弊端是讓劉備苟延殘喘 得了荊州 若是能不理劉備動情嚎哭 乘勢拿了荊州 進軍巴蜀··尚能南北對峙

4樓:陡變吧

對外跟孫權結成聯盟,對內改善國家政治;天下形勢就發生了變化, 只有孫劉還是聯盟 曹操最先敗的機率很大 所以:孫權與劉備聯盟,並於赤壁擊敗曹操,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219年孫權自劉備手中奪得荊州,使吳國的領土面積大大增加。

三國裡一些經典情節的概括,急用!!!

孫權為什麼為了荊州和劉備翻臉、破壞孫劉同盟?

5樓:朱昀欣

因為荊州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戰略基地,對劉備來說,從荊州北上可以經襄陽攻打許昌,東下則可以直搗吳國的腹地;對孫權來說,它可以使孫權的勢力從江南向長江上游伸展,同時也可以解除上游對孫權的威脅。這樣一個地盤,大家都是必爭的。

劉備一旦拿下了益州,荊州的壓力會變得空前巨大。因為劉備有南郡,或者有荊南四郡的時候,他的力量還很弱小,孫權還可以不緊張。劉備把蜀郡和漢中都拿下,整個長江上游都是劉備的,孫權肯定緊張。

這一點,劉備集團的人應該預料到,但是沒有預料到。

等到關羽丟失了自己的生命,也丟失了荊州的時候,劉備就感到緊張了。荊州是丟不得的,必須把被孫權奪去的荊州再奪回來,於是才有了「夷陵之戰」。

「東吳的正確戰略應是攻取淮南,所謂守江必守淮,淮南壽春為其首都秣陵門戶,取得壽春,可繼續攻打徐州,總之要以淮南為跳板,再徐圖荊、徐二州。因此雖然呂蒙之計得逞,但可以說從全域性來看,東吳為以後的敗亡埋下了伏筆。」

其實這不無道理,但也並非完全正確。首先我們並不是作為統治者去考慮問題,俗話說的好,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現在如此,古代亦如此。

在當時互相割據、三國鼎立的局面下,敵人、朋友往往只是一念之間。

孫權為了遏制曹魏力量就必須聯合劉備,但是赤壁之戰後,孫權出力最大,曹操敗走之後,卻得不到荊襄之地,確實對於一個統治者來說是無法接受的。而且荊州扼住長江咽喉,不管是曹魏還是劉蜀哪個得到了,都可以順流而下威脅東吳都城建康,作為統治者來說,首要任務是保證本國安全和遏制獨大一家。

對於曹魏,孫權有長江天險可守,而相對於劉備,如果劉備控制荊州,東吳自然就等於無險可守了。所以必須取得荊州的控制權,北抗曹操,西御劉備,這是孫權的戰略。雖然荊襄是四戰之地,但是卻是長江以南政權的必爭必守之地。

舉一個例子,可以知道荊襄對於南方政權的重要性。南宋時期,宋高宗趙構一直希望和金議和,但是在荊襄被收復之後才與金國談判,原因是佔據了荊襄之地,等於有了個金國議和的底氣,不至於陷入被動的局面。後來南宋末年,蒙古南侵,就是先拿荊襄開刀,打了十幾年,才最終拿下了襄陽,滅亡了南宋。

6樓:匿名使用者

不對,這是有失立場的本位主義觀點。

荊州對東吳同樣很重要,而且南郡夷陵這些郡縣,也都是東吳花力氣打下來的。既然孫權當時出於同盟情意,把荊州借給劉備,之後劉備就該信守諾言有借有還,多次使手段賴著不還是沒道理的。

劉備多吃多佔不講信義,壞了規矩不守道德,又豈能指望別人一直甘當傻子,不和他計較?他佔別人便宜就可以,別人佔他便宜就不可以,這不是強盜邏輯麼?

守江必守淮是沒錯,但前提是長江都歸你所有,否則上游都讓人佔著,隨時順江而下打你沒商量。孫權既然可以背盟偷襲劉備,劉備就不會小人一把,從上游偷襲孫權麼,誰能打這個保票,劉備將來不會背盟攻打東吳?這事沒人敢打包票,恐怕劉備自己都不敢。

站在劉備的立場跨荊益二州,是隆中對的戰略方針,所以荊州對劉備很重要。站在孫權的立場劃江而治二分天下,同樣是榻上對的戰略方針,荊州本來就在計劃之中。相比三分天下的隆中對,二分天下的榻上對,需要獲得的地域空間需求更多。

後來因為劉備的異軍突起,孫權已經更改了原來二分天下的初衷,孫權知道變通,他劉備為什麼就不知道變通?既然是同盟,這也太不知道體諒對方了吧?

然後還有什麼孫權的正確戰略應該如何如何,什麼是正確的戰略,在我看來二分天下,南北分治才是孫權正確的戰略,早知道劉備是這麼個白眼狼,當年就該幫著曹操滅了他,或者乾脆不借荊州,益州孫權不會自己佔了?為什麼非得給劉備做幫手,結果還幫忙落不是,這是什麼道理?

反過來說,隆中對難道就是劉備的正確戰略麼?既然奪取了益州,合不效仿劉邦,他怎麼不也變通變通,乾脆放棄荊州,把全部兵力投入益州,北上奪下關中,然後就和始皇高祖一般成就帝業?

實際上又怎麼樣呢?劉備對孫權到是不手軟,居然還反過來把益州的兵力拉到荊州,在湘江和東吳對峙了,這一舉動反而便宜了曹操,從漢中進逼巴蜀。劉備真是好樣的,再把兵力拉回去守土保境,他倒是去實現隆中對啊,乘著曹軍待著漢中,既然都把益州的兵力拉到荊州了,何不乾脆拉上關羽荊州人馬一起北上宛洛,何必再來回折騰。

是沒膽還是什麼,當年他勸劉表偷襲許昌倒是能說會道,輪到他自己了怎麼也一樣慫了,那次可是曹軍最分散的時候了,怎麼不去實現隆中對指兵宛洛呢?

所以說,什麼才是對誰最正確的戰略,這個不是你我說了算的,還得取決於孫劉自己。以上。

孫權為什麼選擇殺關羽,孫權為什麼要殺關羽

真正讓孫權去圍追堵截關羽的原因孫權瞭解到關羽是蜀漢中主張滅吳的人,那麼這就關係到了國家危亡,而諸葛亮是主張聯吳的人,所以只有除掉關羽,為東吳減除一大威脅孫權想的是儘可能的削弱蜀漢的力量。孫權料定,在面臨曹操威脅的情況下,劉備未必真的來打孫吳。殺了關羽之後,蜀漢損失了頭號大將,就更沒有能力報復孫權了,...

孫權為何勸曹操稱帝,為什麼孫權勸曹操稱帝,曹操卻說如被火上烤

成都小夜 孫權當時奪取了荊州還殺了關羽,他知道劉備不會善罷甘休,早晚要來攻打東吳,奪回荊州。怎麼辦?要是以東吳的實力和劉備硬拼,就是打贏了恐怕也是兩敗俱傷,這隻有曹操高興的。因為蜀吳兩國力量都被削弱了,方便了曹操以後各個擊破。孫權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挑起魏蜀兩國的戰爭。自己坐收漁利的同時,獲得寶貴...

孫權與陸遜本來關係還不錯,但後期孫權為什麼討厭陸遜?

這是由於他們兩個人選擇了不同的發展道路,也做出了不同的選擇,導致他們兩個人成為了對立的人,所以才會非常的討厭對方。主要是因為孫權看透了他的本質。覺得他就是一個貪慕虛榮的人,而且不在乎朋友的感受。主要是因為晚年的孫權變了,而且陸遜轉入到了太子之爭當中,所以他們倆的關係發生了很大轉變。孫權在後期為什麼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