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萬夫之勇,范增智謀超群,又兼握有雄兵,然被劉邦所滅何也?感覺項羽敗乃其暴戾,劉邦善用韓信,順人道

時間 2022-11-01 01:25:17

1樓:匿名使用者

劉邦手下,能人很多。第一個就是張良,張良能把控全域性,適時的提出戰略性謀略。而張良這個人比較正直。

陳平則不然,他就是出壞主意的。劉邦利用陳平,離間了項羽手下的大將范增、鍾離昧等人,導致楚漢戰爭打到最後,項羽無人可用。陳平還多次出「奇計」救過劉邦的命。

而韓信主要的任務是打仗。客觀的說,雖然韓信百戰百勝。但是,劉邦在正面戰場牽制住了項羽主力,是一個很關鍵的因素。

還有彭越、英布在後面騷擾項羽。韓信實際上就是撿便宜的。儘管如此,韓信井陘之戰,背水列陣,以3萬民工大敗20萬楚趙聯軍,也可以算的上是絕對經典的戰役。

而蕭何主要是掌管後方,還曾經勸劉邦入川。原話是:「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這句話相當有道理。不要因為這個東西或者工作不好,就不要。任何東西存在都有意義,幹任何事情,對自己都是一種磨練。

還有就是著名的「蕭何月下追韓信」。

除了這6個最關鍵的人物。比如夏侯嬰,史記幾乎沒有提過他的名字,只稱「滕公」,也是對他為人的肯定。由於劉邦五次大敗給項羽,所以很富有逃跑的經驗。

夏侯嬰是給劉邦駕車的,所以功勞也是相當大的。他還曾救過韓信和季布。

再有像酈食其、絳灌、隨陸、婁敬、樊噲、叔孫通等等各式各樣的人才都聚集在劉邦身邊。

劉邦自知打不過項羽,所以答應封韓信、英布和彭越為王。讓英布、彭越騷擾項羽後方,自己正面擋住項羽,而韓信去爭奪實地,進而包抄項羽。這樣四面夾擊,項羽最終滅亡。

項羽失敗的原因有四點:1、項羽對形勢分析不清。在奪得天下以後,沒有稱帝,而僅稱「西楚霸王」,是個很低階的政治錯誤。

如果項羽稱帝,也許包括英布、張耳在內的很多諸侯,就不會再起來反抗項羽。項羽的敵手只剩下新近妥協,實力大減的劉邦。和齊國的田氏三兄弟。

那樣,項羽只要迅速滅掉齊國,再反過來滅劉邦。就像是劉邦殺韓信、彭越、英布一樣。簡直是輕鬆加愉快的事情。

而現在,你項羽是王,人家各個諸侯國也是王,和你是平級的,一旦有了風吹草動,很多人都會搖擺不定。項羽封了18個諸侯王,除了劉項還有16個。楚漢戰爭時期,除了三秦王被劉邦滅掉,剩下13個諸侯,僅有趙國幫助項羽抵擋了一下韓信。

這就能看出,項羽不稱帝,搞分封,顯然是個極為錯誤的決定。

2、項羽這個人太軟弱,缺乏政治魄力。別看他殺秦軍的時候挺來勁,真正面對劉邦的時候,他始終下不去狠手。鴻門宴就是一例。

而項羽俘虜了劉邦的父親太公和媳婦呂后,嚇唬劉邦沒起作用,就應該殺掉,可是項羽同樣沒有殺。反觀劉邦,剛剛同項羽和解,太公和呂后一回來,馬上對項羽採取了進攻。兩者相比,政治水平的高低不言自明。

3、往往自己覺得自己有兩下子的人,就看不太起別人。而自己什麼都不會的人,反正自己也沒主意,別人說什麼都覺得好。項羽自然屬於前者,而劉邦是後者。

結果,項羽剛愎自用,加上陳平的反間,連手下僅存的幾個人才都不信任了。而劉邦,在史記和漢書上,除了漢初三傑那一段,幾乎沒有反駁過任何人。當然,劉邦也聽取了很多錯誤的意見,好在有張良、陳平及時糾正,才使得劉邦轉危為安。

4、項羽沒有一個穩固的後方。劉邦有蕭何鎮守後方,而項羽四面征討,彭城就丟了兩次。這麼打下去,即使劉邦再輸幾次,項羽最終也會失敗。

項羽不肯過烏江的原因,也和自己對江南百姓無恩,去了未必有好結果有關。

2樓:淺醉江月

兵者,鬼道,不知用兵之害則不知用兵之利,項羽雖勇冠三軍卻匹夫之勇,範曾雖善謀,奈羽寡斷,用人不賞其功,勝則自驕,不居關中萬世之地,不順人心,致戰火再起,恃才敖物,致眾叛,敗局已定

項羽的勇武只是匹夫之勇嗎項羽的仁義只是婦人之仁嗎

不是。鉅鹿之戰足見其非匹夫之勇 四面楚歌之時,仍有八百江東子弟跟隨 不是婦人之仁,足見平時體恤部屬 突出了項羽之仁。韓信對劉邦這麼說也只是為了鼓舞劉邦戰勝項羽的信心 並非是對項羽的客觀評價 項羽的武勇在戰場上他一個人的武勇能夠提高整個軍隊的士氣使自己的軍隊氣勢如虹勇往直前 但是項羽的仁義卻只是表現在...

哦說一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意思並說一說你體會到了什麼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一個人守住關口,1萬個人也別想進來,形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舉個例子吧!當年張飛為趙雲斷後的時候,在橋上怒吼了一聲 吾乃燕人張翼德是也。何人可敢與我一戰。就這樣,80萬大軍愣是沒有一個人敢向前衝一步。形容地勢十分險峻,也形容一個人有萬夫莫開之勇。一個人擋上萬個人。詞義 當 把持。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