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網友
賞析:春的蔥鬱,夏的舒爽,秋的沉靜,冬的悠閒。生活在乙個城市久了,家和單位兩點一線,忙得不知今日是何日,誰還記得去**四季的變換呢!
想必這細微的變換也正是對這座城市、對生活本身無盡的愛吧!人生是短暫的,匆忙的,但是這短暫和匆忙不應成為生活的重負,更不應該泯滅該有的自然之愛、人間之情。
本文描寫細膩真切,深邃優美,充分傳達出北平四季各自奕奕的精神品格,可謂形神兼備。使人領略到北平四季獨特的風韻神致,對祖國的愛以及深徹 肺腑的亡國之痛。
2樓:匿名使用者
郁達夫雖然以**蜚聲文壇,但是他的才情更在舊體詩和散文創作中得此李到展現。一篇讚美詩般的《故都的秋》,成為現代文學史上的經典。兩年之後,他又揮筆寫下這篇《北平的四季》。
文章的敘述方式有點類似於「閒話體」,所以讀起來備感親切。
郁達夫描寫景物的特點,喜歡從細微處入手,似在不經意中描摹山水風物,而且文字平易,但造出的意境卻有古典文學中言簡意遠、樸拙幽深的森改遲情調。他寫北平的四季,描寫細膩真切,深邃優美,充分傳達出北平四季各自奕奕的精神品格,做到了形神兼備。在他的筆下,北平四季猶如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卷,令人神往,令人陶醉。
可是那美景越是醉人,我們內心越感到刺痛,因為作者在提醒我們,這是「我的對這日就淪亡的故國的哀歌」;這美景「卻已完全掌握在乙隻滿長著黑毛的巨魔的手裡了!北望中原,究竟要到那一日才能夠重見得到天日呢!」寥寥數語穿插於盛景之中,不經意間把愛國之深、喪國之痛抒寫而出,顯得揮灑自如。
關於郁達夫的《北平的四季》寫作背景
3樓:
摘要。您好 您的問題是; 關於郁達夫的《北平的四季》寫作背景答案是;寫作背景是1931年9月18日後,由於白色恐怖的威脅,郁達夫避居杭州,寫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鬱悶的散文。1934年7月,郁達夫「不遠千里」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 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並寫下了優美散文《故都的秋》。
關於郁達夫的《北平的四季》寫作背景。
您好 您的問題是; 關於郁達夫的《北平的四季》寫州衡作背景答案是;旦跡蔽寫作背景是1931年9月18日後,由於白色恐怖的威脅,郁達夫模州避居杭州,寫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鬱悶的散文。1934年7月,郁達夫「不遠千里」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 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並寫下了優美散文《故都的秋》。
郁達夫的作品風格清新,抒情濃烈,有感傷情調,有時流露出頹廢色彩。
郁達夫先生把北平的四季用非常細膩的筆法,清清楚楚地描摹一番。尤其對北平的冬季描寫得惟妙惟肖。
郁達夫《故都的秋》與郁達夫《北平的四季》比較。有什麼相同和不同。賞析。 謝謝。
4樓:網友
相同點:都體現作者對自然的深深眷戀,寫出了乙個富有才情、滿懷抱負的知識分子在動亂社會中的苦悶心境。
不同點:《故都的秋》——作者是對北平的春天清、靜、悲涼的特點的描述,將故都的秋與江南的秋作比,將中國人的悲涼與外國人的秋作比,表現出秋天所擁有的深沉悠遠嚴厲蕭索,表達對北平深沉凝重的愛。而本文運用真實自然的筆觸,表達對北平的留戀和深徹肺腑的亡國之恨。
郁達夫的《北平的四季》 的主題 以及中心思想(觀點、情感)是什麼?
5樓:網友
郁達夫。的《北平。
的四季》 的主題 對將要淪亡的故國的哀歌。
中心思想。郁達夫通過追憶了北平的四季提醒我們,這是「我的對這日就淪亡的故國的哀歌」;這美景「卻已完全掌握在乙隻滿長著黑毛的巨魔。
手裡了!北望中原,究竟要到哪一日才能夠重見得到天日呢!」穿插於盛景之中的寥寥數語,就像針一樣坦汪槐刺痛讀者的心!
原來,一切美景都是為了襯托侵略者的暴虐;原來,一切美景都是為陵帶了喚起人們的愛國之情。對祖國的愛,使人領略到北平四季獨特的風神韻致,對祖國的愛,使讓友他又有深徹肺腑的亡國之痛!
郁達夫對北平的秋天是怎樣的情感用原文
6樓:流量的你
《故都的秋》蘊含深沉的故都之戀、故國之愛,喚起人們對美的追求,對祖國的熱愛。中國現代著名**家、散文家、詩人、革命烈士郁達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將悲秋與頌秋結合起來,秋中有情的眷戀,情中有秋的落寞——這情是故鄉情、愛國情;這落寞之秋是作者當時心境的寫照,是對國運衰微的喟嘆。
秋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於秋,總是一樣地特別能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不單是詩人,就是被關閉在牢獄裡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種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於人,何嘗有國別,更何嘗有人種階級的區別呢?不過在中國,文字裡有乙個「秋士」的成語,讀本里又有著很普遍的歐陽子的《秋聲》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等,就覺得中國的文人,與秋和關係特別深了,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乙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故都的秋中郁達夫最欣賞北平什麼樣的景色?
7樓:帳號已登出
故都的秋》1-2段用對比手法寫出作者對北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指出北國之秋具有「清」、「靜」、「悲涼」的特點。指出南國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國之秋。直抒作者對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
3-12段描摹了故都北平的清秋景象。具體分為秋晨靜觀,秋槐落蕊,秋蟬殘鳴,都市閒人,勝日秋景,秋花—色;秋槐—形;秋蟬—聲;秋雨—味;秋果—實,秋晨天空、秋之牽牛花。秋院:
破屋、碧空、鴿子、槐樹、和秋草「清」槐樹落肆虛蕊而知秋 「靜」 鄉國有異,悲秋之感卻同。
13,14段用對比的手法再次總結寫出南國之秋,色味不如北國之秋濃。
故都的秋》是中國現代著名**家、散文家、詩人、革命烈士郁達夫於1934年8月創作的散文。1927年4月12日 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為止的這段時間被稱為白色恐怖時期。
郁達夫為躲避國民黨的恐怖威脅,1933年4月,他由上海遷居到杭州。
1934年7月,郁達夫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並寫下該文。《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運用了42個秋字來潤色北國之秋的「清」 「靜」和「悲涼」,也處處滲透著郁達夫消極與積極情緒在糾結與鬥爭的痕睜寬跡。
擴充套件資料。創作背景:1926年6月,郁達夫之子龍兒在北京病逝,此外故都北平,在19世紀末捲起的歷史風雲中卻越來越顯得衰老頹敗,小家與大國,兩層感情的潮水浸過心靈的堤岸,留下的都是悲傷的印記。
由於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悉雹亮原因,郁達夫從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到杭州。
1934年7月,郁達夫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今北京)。《故都的秋》創作於1934 年8 月17 日。當時,郁達夫到達北京僅僅只有四天的時間。
郁達夫本身是浙江人,在達到北平之後,對於故鄉有著深深的眷戀。在作者的心理,對於秋天悲涼的感受實質上是對人生的感。
北平的冬季(節選)(郁達夫)閱讀答案
8樓:異曲悠然
冬天是寒冷的,而在東北尤其如此。在我的印象裡,每到冬天,大雪總是不停的下,而且積雪總也不融化,北風呼呼的吹,不管你把自己捂得多麼嚴實,也都不想踏出屋門一步。偶爾遇到難得的好天氣,可是空氣似乎還是又冷又硬,在外面匆匆行走的人們也只能可憐的汲取那一點點的溫度。
不過有時也要感謝這樣的天氣,我的學校操場是一片水泥地,沒有綠草坪,所以在平時我們是沒有場地踢足球的,不過下了雪就不同了。每次下完一場大雪,我們就會很興奮的抱著足球急匆匆的跑出去,在柔軟的雪地上盡情的踢足球,在雪地上充滿了我們的歡聲笑語,讓我們感受到了冬天獨有的快樂!
。我就寫這麼多了,你可以參考一下,你還可以寫寫堆雪人,打雪仗,下雪後的銀裝素裹,看雪花的形狀等等。
四季梅花語詩句四季梅的詩句,四季梅的觀察日記
牆角一支梅,凌寒獨自開 四季梅的觀察日記 我最近觀察了一種花叫 四季梅 我一有時間就去看它。四季梅長得非常漂亮,有嫩綠的船形葉子,粉紅色的五瓣小花,如同一個婷婷玉立的小姑娘。四季梅三個字裡邊的 四季 二字,真是花如期名,它一年四季都開花。四季梅春天花開的最大,夏天開的花略小一點,秋天開的最小,冬天只...
描寫四季的詩,四季古詩大全
帥屠蘇 描寫春天的古詩 1.春日 宋 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2.春遊曲 唐 王涯 萬樹江邊杏,新開一夜風。滿園深淺色,照在綠波中 3.春運 唐 杜甫 肅肅花絮晚,菲菲紅素輕。日長雄鳥雀,春遠獨柴荊。4.詠柳 唐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多彩的四季,多彩的四季 600字
我愛四季,她使我變得活潑,變得快樂,變得開朗。春天是一位懶惰的畫家。她懶得用筆去裝點這黑白的世界。但也不能不做,於是她用和煦的春風 明媚的陽光,將顏料直接塗在了世界上,這樣既偷了懶又完成了任務。原本黑白的世界被她這麼一折騰變得五顏六色,生機勃勃。粉紅的桃花 雪白的梨花 綠色的小草 再加上小朋友們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