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要探索月球 嫦娥落月與百姓民生有何關係

時間 2021-09-08 08:07:19

1樓:

探月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涉及的科學與技術面非常廣,很多都是前沿性的東西。

因此抓住航天就抓住了科學技術應用的龍頭,美國科學與技術的進步就是這樣發展起來的。

其次,人才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往往比科學技術還要重要。通過包括探月在內的航天科學技術開發與應用,可以為一個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培養一支具備高素質的科學技術及研究方面的團隊,因此是極具戰略意義的專案。

第三,包括探月在內的航天科學技術研究與應用能夠帶來大量的附產品,通過美國的實踐表明,這些產品可以轉為民用,極大地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比如包括快餐面及配料在內的很多速食食品,最先就是為解決宇航員的生活需要而創新出來的。還有計算機、新材料、制動技術、通訊等等等等,它所能帶來的後續效果是前途無量的。

別聽公知亂噴,他們多是文傻思惟,不懂加上為反而反,鼠目寸光,呵呵。^_^

2樓:浙江衛視

球上有豐富的能源。一種是太陽能,月球的一天是一個月,白天是半個月,晚上是半個月,加之沒有任何雲層的遮擋,太陽直射表面,可以無限制地安裝太陽能電池板。按月球的經度每120度建立一個太陽能發電廠,三個發電廠並聯,永遠至少有一個發電廠會被太陽照著發電,這些電可以通過微波發射到地球來。

另外一種能源是人類未來將要實現的可控核聚變發電的原料氦-3。全地球只有15噸左右的氦-3。月球表面的土壤每天接受太陽的輻射,太陽風裡含有一種氣體氦-3,46億年以來不斷地富集在月球土壤裡。

根據現在的估算,月球土壤裡大約含有100~500萬噸氦-3。假如這種發電能夠成為現實的話,中國一年的發電量需要的氦-3約為10噸,全世界用量約為100多噸。如此推算,月球上的氦-3可以供人類上萬年的需求。

幾十年後可控核聚變發電商業化,它將成為人類社會長期、穩定、廉價和安全的能源原料,能支援地球上萬年的能源需求。

月球表面屬於超高真空、沒有大氣活動、沒有聲響;月球沒有磁場,地基穩定,重力場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沒有汙染,是很好的科學觀測基地,是研製新型材料和特殊生物製品的好場所;月球還是人類空間活動的前哨站和轉運站,是登上火星的跳板.。

伴隨著科技的每一個進步,都有著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的緊密結合,「玉兔落月」是「嫦娥工程」「繞、落、回」三步曲的重要環節,它的軟著陸成功、探月工程二期取得的圓滿成功,都必將更加有力地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給百姓帶來看得見的實惠。

北京時間12月14日21時11分,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玉兔」在月球表面成功軟著陸,我國已經成為美國、前蘇聯之後,第三個在月球著陸的國家!15日深夜,嫦娥三號著陸器、巡視器順利完成互拍成像,標誌著我國探月工程二期取得圓滿成功。歡慶之餘有人會說,一個月球探測器落在月球,與我何干?

相關報道顯示,「玉兔」落月不但是我國科技生活中的大事,而且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

會從吃住行等基本生活方面改善百姓生活。以食物為例,火箭發射主發動機上的焊接工藝,可滿足生產木糖醇原料的大型結晶機、反應器對複雜設計焊接的要求。這項技術可廣泛應用於食品領域,生產出木糖醇、山梨醇等,讓百姓的生活更加有滋有味,更加健康;運用特種化工技術,從發動機燃料中提取重要的植物生長調節劑「比久」,可以矮化植株抑制枝葉的瘋長,讓更多的營養用到花、果上,使花生、土豆長得更大;利用發動機研製中的**技術,開發出智慧供水泵站監控技術,能夠監控自來水的流質、流量,及時診斷自來水的**系統,及時發現二次汙染、爆管等故障,防止自來水汙染與浪費。

會給改善環境帶來新技術。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科研人員利用發動機燃燒技術,研製出硫**、脫硝的成套工藝技術及裝備,可以有效地控制硫黃、硝等有害物質向大氣的排放。

另外,粉煤加壓氣化技術,可以讓粉煤灰不但不再汙染土壤和大氣,而且「變廢為寶」,變為氧化鋁等重要的工業原材料。利用渦輪泵技術研製出的森警式消防泵,可有效阻滅森林火災。

科技不但可以改變生活,也會給國家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最終反過來給百姓帶來更多實惠。「科技因子」經過「經濟動脈」的輸送,可以給國家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動力,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展現燦爛的中華文明。國、家、個人之間是相互依存的,想想我們苦難深重的舊中國,看看今天的阿富汗,正應了當前的一句流行語:

「沒有祖國你將什麼都不是」。因為只有祖國強大穩定,才是百姓幸福自由的前提。現在的世界仍然通行「叢林法則」,中華民族只有強大了,才會擁有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綠卡」;我們才能不受歧視,不受欺侮;百姓才能生活得更加安全。

因此,伴隨著科技的每一個進步,都有著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的緊密結合,「玉兔落月」是「嫦娥工程」「繞、落、回」三步曲的重要環節,它的軟著陸成功、探月工程二期取得的圓滿成功,都必將更加有力地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給百姓帶來看得見的實惠。

3樓:匿名使用者

探月是航天必走的一步,看似航天大國已實現探月並公佈了一些成果,實際上對我們打壓是顯而易見的,國際空間站排斥中國說明一切都要我們自己來,沒有

免費的午餐,探月意義非凡。探月和天宮(未完成的空間站)必要性勿庸置疑,但完成後航天要是怎樣的走向,怎樣為民生更好的服務卻值得重新研究,畢竟航天花費不菲,航天更多的是為了未來的發展,路子不對走點彎路,,付出的代價以我國經濟水平是會影響民生的,建一個三峽2000萬億是傾國之力,但是航天又不能停步不前,那是一個有無限潛能的事業,,涉及國計民生毫不為過,,航天每走一步慎之有慎。嫦娥落月與百姓民生的關係就在這些矛盾之中,探月就花錢,不探月航天發展受制,因為月球是航天的樞紐,它的資源、它的位置、它的得天獨厚說也說不完,,它是是實現零成本航天遠大目標的根本,,放棄了探月只放那麼幾棵衛星等於放棄了未來巨大的民生利益。

當然了,我個人認為登月暫時不能做了,還要好好研究降低航天發射成本,,登月絕對不能像美國那樣過分強調政治軍事意義,應多考慮民生意義,,,,,這東西百姓決定不了,印度像我們一樣窮,上火星探火了。。。。。。

4樓:匿名使用者

給你說一個最大的民生,月球上有大量的核資源,可以用於核聚變發電,如果可以開發出來,直接一舉解決自己的能源問題,什麼中東,什麼南海,全都沒的比。

人類為什麼要探測月球?

5樓:你愛我媽呀

1、研究月球的目的,就是要研究月球是如何形成、如何演化的。而地月又是一個系統,研究月球同時也能更加深我們對於地球起源和演化的認識。而地月系統的起源和演化,主要背景就是太陽系的起源和演化,在科學上,這是一個值得永遠探索的基本問題。

2、月球上有極其豐富的礦產資源。比如原子能發電用的鈾礦和釷礦,比地球上多得多;還有極其豐富的稀土、鈦礦,是以鈦鐵礦形式存在的。

3、月球上是超高真空, 沒有磁場。 月球31億年以前有磁場, 後來突然丟失了。 月球上不但是超高真空、 沒有磁場、 溫度變化巨大, 而且沒有火山活動、 沒有強烈的月震, 很穩定, 還沒有汙染。

因此, 可以在月球上所能生產、 製備的一些東西。

6樓:匿名使用者

探測月球是為了瞭解月球在應用上有什麼價值。

月球上有極其豐富的礦產資源。比如原子能發電用的鈾礦和釷礦,比地球上多得多;還有極其豐富的稀土、鈦礦,是以鈦鐵礦形式存在的。

在我國,這種礦石在四川攀枝花地區有一些, 所以建立了攀鋼。 而在月球上,這種礦石的分佈面積大概接近一箇中國的面積,而且品位也非常好。還有很多其他礦產資源。

環境資源,月球上是超高真空, 沒有磁場。 月球31億年以前有磁場, 後來突然丟失了。 月球上不但是超高真空、 沒有磁場、 溫度變化巨大, 而且沒有火山活動、 沒有強烈的月震, 很穩定, 還沒有汙染。

因此, 在月球上所能生產、 製備的一些東西, 地球上是望塵莫及的。 比如一些特殊的材料、 生物製品、 藥品。

擴充套件資料

月球探索程序

從2023年起,美、蘇兩國就開始發射探測器對月球探測,已發射約70個月球探測器和登月載人飛船。

1、阿波羅計劃(apollo program),又稱阿波羅工程,是美國從2023年到2023年組織實施的一系列載人登月飛行任務。

目的是實現載人登月飛行和人對月球的實地考察,為載人行星飛行和探測進行技術準備,它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項成就。阿波羅計劃始於2023年5月,至2023年12月第6次登月成功結束,歷時約11年。

2、嫦娥四號探測器,簡稱「四號星」,是嫦娥三號的備份星。它由著陸器與巡視器組成,巡視器命名為「玉兔二號」。作為世界首個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的航天器,其主要任務是著陸月球表面,繼續更深層次更加全面地科學探測月球地質、資源等方面的資訊,完善月球的檔案資料。

7樓:匿名使用者

「月球是人類未來能源的倉庫」——幾乎所有釋出了登月計劃的國家都這麼對公眾宣傳——通過這麼多年的「科普」 ,大家都知道,哦,月球上有大名鼎鼎的氦-3,是一種新型核聚變燃料,存量夠人類用上近萬年,看起來這是個不錯的理由,聯合國月球條約裡都說了,誰有能力誰先佔有嘛。且慢,這等好事,30年來為啥美國不肯再上月球把這又便宜又清潔的氦 -3帶回來幾百噸用上幾十年,卻大費周章地跑去伊拉克打仗爭石油?很簡單,兩個原因:

一是用不起。人類登上月球的六艘 「阿波羅」共帶回岩石樣品不到半噸,裡頭能不能提煉得出來1克氦-3,誰也不知道,為此卻花了300億美元。第二個是不會用。

迄今為止,人類還沒有將氦-3蘊含的聚變能量轉化為能源的技術。

那這麼折騰跑到那個38萬公里遠的月球到底有什麼用?讓我們看看「阿波羅計劃」:

當年「阿波羅」的多重目標裡,最重要的當然是奔月,順便達到軍事目的。有句中國老話:站得高,看得遠。

月球高於任何太空站,加上它從不以背面示人,如果有誰能在月球背面建立導彈基地,裝備各種**,就可以居高臨下控制地球。再說了,38萬公里外這個沒有大氣層的巨大衛星,可是檢驗航天技術的最好「靶場」呢。

就在不久前,美國宣佈有權打擊被「疑為」從太空發射**的衛星,時任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要求發展用來打擊或保衛軌道衛星的技術——這可是現代軍事的「眼睛」,一個人瞎了,還能跟人打架嗎?看看剛剛捱打的伊拉克,因為失去了衛星導航和電子訊號,軍隊成了無頭蒼蠅,而對手美國則呼叫了100顆衛星「參戰」,織成了名副其實的「天羅地網」。

再看看「阿波羅」還做了什麼?發展「阿波羅」促成了4000項專利的實現,成果擴充套件到當時美國國民經濟各個領域,今天我們人類能看到、用到以及看不見卻又無處不在影響著我們的50年來最重要的科技發展,幾乎都經由「阿波羅」工程得以引發:液體燃料火箭、微波雷達、無線電制導、計算機……後來,這些技術向民用轉移,有人作過統計,每花在「阿波羅」上面的1美元,就能「賺」回來5美元!

紀念登月35週年時,耐克公司專門發表文章,說現在暢銷世界的氣墊運動鞋得益於公司當年為美國宇航局研製登月靴積累的技術。其實像耐克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科技在人類生活的應用常常得益於像登月這樣看似和普通人沒什麼關係的專案。

研究中國空間問題的美國專家瓊。約翰遜。弗里茲也巧妙地將中國的「嫦娥計劃」比喻成中國未來20年內發展的「 技術引擎」:

「無法估算這筆投資會帶來多少回報,高科技航天方面的工作會使大批中國人獲得就業機會,而促進就業對當前中國來說是重中之重的事情。」

加把勁中國就能登月?

既然這麼重要,既然「神五」「神六」都走了一趟回來了,「再加把勁兒不就到月球了嗎?」很多人都這麼想。得加多大勁?

咱們不妨比較一下看看登月之前,我們還有多少「艱難的臺階」要去登——四個臺階,還有「發射場」的問題。

第一個艱難臺階就是火箭運載能力。咱們的火箭送幾噸重的東西到太空沒問題,長征系列火箭現在最大能送20噸( 同期美國宇航局製造中的阿瑞斯一號火箭計劃運載力125噸),目前能到達的距地球最遠距離為7萬公里,而月球距地球3 8萬公里。讓登月飛船能往返將近80萬公里,必須有更多燃料、更大推動力,光抵達月球軌道就需要好幾級火箭,如果要登月,還必須考慮返回……以「長征3號」甲目前的能力,恐怕是不可能之任務。

正在研製的「長征5號」目標是70噸「貨物 」,那個時候,也許才能說我們距離月球更近了一些。

為什麼要探索宇宙閱讀答案,人類為什麼要探索太空

因為科學在進步.人類也在進步 浙江衛視 第一,探索宇宙所帶來的技術 材料 理論等方面的創新相當之多,這些尖端科技很多轉為了民用對於農業 工業生產率的提升起了很大作用。第二,對於國防工業和綜合國力的提升。探索宇宙的技術很大一部分被用在了軍事領域,對於一個國家 一個民族的長期生存發展是非常重要的。第三,...

人類為什麼要建立月球基地,人類為什麼要在月球建立基地?

因為星星都在天 上 沒在地 下 回答者 jediah 進士出身 九級 11 19 16 54 呵呵,我知道你為什麼問這個問題,如果月球小的10分鐘我們就能繞它走一圈你的問題也許是很有意義的。因為你可以在北極點看到赤道。但是實際上無論地球或者月球,你都得仰著頭看為什麼,因為月球和地球大到你決不出它們是...

為什麼中國人在當初沒有探索大海,沒有尋找新大陸?為什麼清朝人反對現代科技

生產力有限的時代侷限性啊。大概未來人會問,地球人怎麼那麼久時間在母星內鬥,還不趕緊去宇宙跑馬圈地,當初簡直是太狹隘落後了。 1.中國不是沒有探索大海,中國明朝七下西洋,卻沒有發現新大陸,為什麼呢?還不是因為太平洋太大了,中國古代有天圓地方之說,自然不會跨越那麼大的太平洋,去找天邊。而歐洲則不然,大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