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什麼時期開始了世俗化和社會化趨勢,體現在哪些方面

時間 2021-09-11 22:28:07

1樓:匿名使用者

一、南宋中後期

二、孝宗乾道、淳熙間,朱熹、張栻、呂祖謙、陸九淵等各有建樹的理學大家同時湧現,理學思想獲得空前發展,學理上的建構日臻完善。隨著張拭、呂祖謙的去世,「湖湘學派」與「婺州學派」後繼乏人,相繼凋零。此後,「學術之會,總為朱、陸二派」,其中尤以朱學為盛。

朱、陸在世之時,理學便成為社會上的「顯學」,影響在逐步擴大。南宋中期儘管爆發了「慶元黨禁」,理學家在仕途上受到很大排擠,但這並未對理學的傳播產生太大阻力。黨禁中對理學的打擊並未完全奏效。

如慶元三年(1197)二月,朝廷曾下詔清查各科進士和太學優等生是否為「偽學之黨」,並在科舉考試時「策問偽學」。考生張泳有志於濂洛之學,對策「詆排異端,力主朱子正學」。黨禁期間,士人對理學的學習、對理學家的傾慕也未被遏止。

如張渭在《宋元學案》中分別被列入「慈湖學案」和「東萊學案」。根據楊簡《銘張渭叔墓》的記載,張渭接受陸氏心學正是在「黨禁」方炙之時,而且「不遠數百里」來從學。黨禁之後,理學傳播風起雲湧,其勢更加不可阻擋。

嘉定時期,寧宗在理學家的一再請求下,先後賜予理學宗師諡號,加以追認旌揚。理宗更是公開嘉獎理學,在淳佑元年(1241)的詔書中,對程朱之學作了公開認可,最終促成了理學對朝野思想之流貫。

但理學的廣佈並沒有帶來學術繁榮,相反理學的學理建構已趨於停滯。朱熹**眾多,南宋中後期影響較著者有黃榦、陳淳、魏了翁、真德秀、「金華四先生」及黃震等。但這些朱門後人在學術上光大之功有餘,開拓之力不足。

王夫之指出:「朱子沒,而嗣其傳者無一人,是可為長太息者也!」陸學曾興盛一時,成為南宋中後期唯一能夠與朱學相抗衡的學派。

由陳淳《與陳寺丞師復》、陳宓《有宋北溪先生主簿陳公墓誌銘》可知,興起於江右的象山之學,嘉定時期已經在江左十分興盛。陸學的繼承者,無論是「槐堂諸儒」,還是「甬上四先生」,同樣沒有在心性之學上有所創穫。而且陸學在取得短暫「輝煌」之後,很快便被朱學「消解」,故黃震說:

「今未百年,其說(陸學)已泯然無聞。」南宋中後期理學家雖未能在學理建構上有所建樹,但他們卻全面了「躬行」,將理學向現實政治和日常生活推進。對此明人薛瑄說:

「自考亭以還,斯道已大明,無煩著作,直須躬行耳。」

三、南宋中後期理學家多有強烈的政治意識。如李燔因史彌遠廢皇子竑事罷歸。此後,「自惟居閒無以報國,乃薦崔與之、魏了翁、真德秀、陳宓、鄭寅、楊長孺、丁黼、葉宰、龔維藩、徐僑、劉宰、洪諮夔於朝」。

他所薦舉的這些人,除葉宰的情況不明外,其他十一人的理學淵源均很清晰。此期眾多理學家官居高位,這為理學向政治輻射提供了保障。如真德秀曾為戶部尚書、參知政事等職,其在朝之日積極參與各項事務,將理學思想貫穿於政事管理之中。

又如曾任左諫議大夫、同籤書樞密院事等職的鄭寀,他對義理的體認「每於諫書、講捲髮之」,皇帝對他的講解也甚為滿意,認為他「議論忠實切至」。又,此時不少理學家能將政治理想融貫到學術著述之中。如理宗「端平更化」之時,將真德秀召入朝,希望他能扭轉國家的衰退之勢。

而真德秀入朝之後,做的第一件事是進《大學衍義》。這看似迂腐的作為,恰如四庫館臣所指出的,《大學衍義》乃有為而發,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這一旨趣在真氏《西山讀書記》、《政經》等書中也有體現。

此時理學家的「躬行」還表現為,將學術思想向日常生活和道德人生推進。歐陽守道說:「某杜門窮居,常深有感於當世之故。

夫天地必有所依以立,人類必有所依以生。天地所依以立者人,人類所依以生者聖賢。而聖賢所以生人類、立天地,依於人心之理義。

」既然理義是立天地、生人類的依據,則躬行理義就可以通古今、知來者。如此,士人可以通過研習理義來獲得社會的認可,並實現自我精神境界的提升。因而,理義和科舉相比,前者的意義更為遠大。

南宋中期以後,出現了大量專心於理學而放棄科舉的士人,如南康府的周謨、餘宗傑、李輝、劉賁,「四人同學於文公門,並有時名,不慕仕進」。又如詹廷堅:「從諸老遊,根源伊洛……每曰:

『正心誠意,吾性所當盡也。修身齊家,吾身所當踐也。科舉可為吾累乎?

』」又有徐子儀,將理學的要義用之於現實,不以「窮達易其志」,能夠「事親孝,為兄友,處族義,與鄉和」,使「鄉里稱善人」。徐氏的這種人生態度,正是理學深入民間、深入人心的表現。這種將理學落實到現實生活,自然迎合了下層社會的需要。

如「鄉先生」周允成在家鄉從事教學活動,極大促進了理學在當地的傳播。其生徒達數百人之多,其中「**者不可勝計」。其授徒講學實為理學思想向生活、向人生落實的重要方式。

除了教學之外,周氏還整理天文地理、陰陽雜技、醫學卜筮、稗官**等書籍,這類書籍雖屬民間日用,但周氏認為它們「有合於道」。理學家在鄉里的學術活動無疑是「文化下移」的重要步驟。其講學、授徒、著述和道德示範,無不使理學思想深入民間,取得了「化俗鄉里」的效果。

眾多理學家以身作則,對民間盛行的佛事加以抵制。如陳淳「順親有道,世俗多用浮屠。先生諭父以理,屏去不用」;周允成臨終之時告誡子孫說:

「吾平生聖經賢傳,心體躬行,自覺超逾釋老。歸盡之日,謹勿信地獄之說而作佛事,喪禮一從古制。」

為了更有效地將理學向現實生活推進,必然要設立特定的形式。其實早在朱熹生前,理學便出現了形式化傾向。朱熹的飲食起居、待人接物都高度程式化。

朱熹之後,理學的形式化越來越嚴重。如王柏「子弟白事,非衣冠不見」;黃灝「幅巾深衣,騎驢匡山間,若素隱者」;李燔「被服布素,雖貴不易」;李方子「危坐竟日,未始傾側」,這些理學家都以特定形式表達自己的思想,來對民間社會施加影響。

2樓:

到南宋中後期,理學的學理建構趨於停滯,理學家全面了"躬行",將學思向現實政治和日常生活推進,從而引發理學世俗化傾向。理學詩人群形成於南宋中後期,就是理學世俗化的直接結果。理學詩人與江湖詩人的互動聯動,構成了南宋中後期詩壇的主體,其背景和動因也是理學世俗化。

理學世俗化還影響著"宋調"之流變,一方面理學詩人的創作彌補了江湖詩歌之不足,承續了"宋調"的某些特徵;另一方面在世俗化大潮中,理學完成了對詩歌的全面滲透,加速了"宋調"的終結。

歷史社會學和社會歷史學一樣嗎

3樓:析綠柳來丙

看起來很相近的學科,都是社會學和歷史學,這二者學科交叉的產物~研究領域也有很多重合,但是還是有區別的。

簡單的說,就是學科立足點不同。

歷史社會學是一門新興的社會學分支,其最終歸屬的一級學科是社會學。其主張者強調對社會現象的研究必須考量歷史因素,社會現象本質上就是歷史過程中社會互動的結果。

而社會歷史學其最終還是歸屬於歷史學的分支。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社會歷史學更多的是指以社會學的方法和思考問題的視角來做歷史研究的一種研究理路。

另外歷史社會學源於美國,而社會歷史學來自法國。

簡述社會學的發展歷史

歷史,社會學,屬於文科嗎?

4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可以肯定,

來歷史學源

專業和社會學專業都是文bai科專業。

歷史的主du幹學科:歷史學主要zhi課程:中國通史

5樓:月靈蓮

應該是屬於文科的範疇之內

試述中國社會學產生的歷史背景?

6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社會學產生的歷史背景:自2023年英帝國主義發動

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後,中國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太平天國和義和團的農民革命鬥爭不斷興起,中國的上中層人物、知識分子中,為了救亡圖存也先後出現了洋務派和維新派,其中如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章太炎等首先介紹和講解群學或社會學,可稱為中國社會學的啟蒙思想家。從此可知中國社會學產生於中國的國家、民族、政治、社會發生了一系列空前動盪不安,產生於中國近代的內憂外患。中國社會學的產生是時代的要求。

如何理解歷史學和社會學的研究視覺的異同之處

7樓:黑傘下的光明

不一樣,但是社會學和歷

史緊密聯絡,彼此密切相關。 不能脫離歷史和歷史社會學,不能從社會學隔離。

葛教授霍華德表示:「歷史是過去的社會學和社會學是目前史」。

約翰說:「沒有社會學沒有歷史沒有根無果,社會學史

西歐的15世紀時期,當時中國處於什麼時期 有什麼時代特點

十四世紀前半葉的中國處於元朝末年,政治腐敗,蒙古統治者爭權奪利,包括漢族在內廣大人民受到空前壓迫,國庫也日漸空虛。1351年,元朝朝廷徵調農民和兵士十幾萬人治理黃河水患,導致紅巾軍起義的爆發。從1351年5月開始,韓山童 劉福通 郭子興 朱元璋等人先後起義,之後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在與元朝以及其它起義...

公元18世紀是中國的什麼時期,公元17世紀到18世紀中葉中國音樂

朝辭白帝彩雲間 1.18世紀末的中國處於清朝的統治之下,清朝在1644年入關以後先後打敗了大順,南明等政權統一全國。而在清軍入關的4年前 1640年,英國國王查理一世重新召開議會,企圖徵收新稅。遭到了議會的堅決反對,議會的召開標誌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開始。2.清朝歷史上最著名的康乾盛世在18世紀中期...

列舉一20世紀世界格局經歷了哪幾個時期

20世紀的世界格局經歷了三次大的演變 第一次 一戰打破了資本主義的一統天下,出現了社會主義的蘇聯,形成資本主義大國聯合包圍蘇聯的格局 第二次 二戰打破了資本主義對蘇聯的包圍,出現了社會主義陣營,形成了以美蘇對抗 以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為標誌的兩極格局 第三次 蘇聯解體,華約解散,兩極格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