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立春和冬至是陽曆時間,冬至為什麼是陽曆為準

時間 2022-04-08 18:35:19

1樓:我去有意思好吧

二十四節氣是以地球公轉週期為準制定的,而立春和冬至都是二十四節氣裡的。

中華文明最早誕生在黃河流域,二十四節氣的制定因此也多是依照黃河流域的農業生產,黃河流域的氣候、物候制定的。

在春秋時期的左傳裡,就有了關於日至的記載。在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裡,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這八個二十四節氣裡最重要的節氣。

在秦漢之交,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西漢初年淮南王劉安編寫的《淮南子》中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和現在已完全一樣。公元前104年,在鄧平等制定《太初曆》時,就把二十四節氣放在了曆法,並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在古時候,是通過北斗七星來確定的。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顆星隨著天體的執行,鬥綱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二十四個節氣的名稱,是隨著鬥綱所指的地方並結合當時的自然氣候與景觀命名而來的。

2樓:cherryfeng無悔

不是啊,立春與冬至都是中國的節氣,都是陰曆的時間。只不過恰巧立春都是在2月4日。冬至在12月22日。這是不是巧合我還真不敢斷定。

3樓:

因為節氣根據的是太陽的高度,所以是陽曆時間。

中國古代官方一直保有陽曆,並且根據陽曆修陰曆,釋出給民間使用,方便老百姓用月相知道日期。

4樓:阿輝帶你遊武夷

中國古代的歷法有農曆和陽曆,農曆就是我們現在用的正月初一,除夕等節日過的歷法。陽曆就是立春、清明這樣的節氣曆法,中國古代陽曆與現在西方的陽曆幾乎一致,頂多相差幾天,那是因為中國的陽曆是在中國地區測定的,不是在歐美地區測定的,所以立春和冬至以及其他節氣是按照中國的陽曆,與西方的陽曆相差一兩天。

冬至為什麼是陽曆為準

5樓:匿名使用者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執行一週又回到春分點,為一迴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節氣的日期在陽曆中是相對固定的。

其實古代的劃分也是基於此,只是中國古代沒有「度」和360度為圓周的概念而已。

節氣反映了地球在軌道上執行時所到達的不同位置。由於運動的相對性,它們也就是太陽在黃道上運動時所到達的不同位置。規定太陽黃經等於零時稱為春分,以後黃經每隔15°設一節氣,共有24個節氣。

從春分開始,依次為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蜇。正因為如此,節氣在陽曆中的日期比較固定。

為什麼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每年的具體時間不同

6樓:嘟嘟寶貝92軒

春夏秋冬由地球在公轉軌道中的位置決定

『二十四節氣』乃是依據地球(繞行太陽而產生)的四季變化而訂定。將春、夏、秋、冬四季之每一季均分為六個時段(亦即將一年均分24個時段),每一時段之始為一個『節氣』,由『立春』始,至『大寒』終,周而復始;每兩個『節氣』間大約相距15天。『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為四季之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分別為四季之中點。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在環繞太陽執行的軌道上所處位置劃定的,屬於陽曆的範疇。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為360度,以春分時為0度,清明時為15度,以後每隔15度為一個節氣,其日期在陽曆中是基本固定的。二十四節氣是中國曆法的獨創,是我國古代科學文化的輝煌成就之一。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

24節氣由來。名稱和順序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個節氣約間隔半個月的時間,分列在十二個月裡面。在月首的叫做節氣,在月中的叫做「中氣」,所謂「氣」就是氣象、氣候的意思。

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所需要的時間,就是地球公轉週期。籠統地說,地球公轉週期是一「年」。因為太陽週年視運動的週期與地球公轉週期是相同的,所以地球公轉的週期可以用太陽週年視運動來測得。

地球上的觀測者,觀測到太陽在黃道上連續經過某一點的時間間隔,就是一「年」。

7樓:愛悅

原因是這些節氣是根據太陽直射點的位置確定的。

『二十四節氣』乃是依據地球(繞行太陽而產生)的四季變化而訂定。將春、夏、秋、冬四季之每一季均分為六個時段(亦即將一年均分為24個時段),每一時段之始為一個『節氣』,由『立春』始,至『大寒』終,周而復始;每兩個『節氣』間大約相距15天。『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為四季之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分別為四季之中點。

『二十四節氣』在『陰曆』裡,每年日期都不同。在『陽曆』裡,每一個月各有兩個節氣,每年日子幾乎固定,例如:立春大多在 2月4日,春分在3月21日,立夏在5月6日,夏至在6月21日,立秋在8月8日,秋分在9月23日,立冬在11月8日,冬至在12月22日,相鄰二年之間相差不超過一天。

8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迴歸年是一年365日5:48:46。

9樓:永伴他樑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節氣的時間每年都是不同的.原因是這些節氣是根據太陽直射點的位置確定的.

春秋分是太陽直射到赤道上的時刻,夏至日是太陽直射到北迴歸線的時刻,冬至日是太陽直射到南迴歸線的時刻.

節氣出現的週期是迴歸年,大約是365日5小時48分46秒,而我們計時系統是按照恆星年(365日6小時9分10秒)整日計算的,所以中間會有時間上的出入.

10樓:匿名使用者

春夏秋冬由地球在公轉軌道中的位置決定,就以秋分點來說吧,地球運動到某一位置時,太陽處於黃道面和天赤道面的一個交點上,此時太陽直射赤道,此時地球執行到了秋分點,日期上就到了我們所說的立秋。

按理說,地球每次公轉用時是相等的,每次到達秋分點處的日期是相等的,然而由於人類規定一年的時間和地球實際公轉一圈所花費的時間不等,地球兩次經過秋分點相當於公轉一週,我們日曆顯示過了365天,然而地球實際用時是365.256天,為了消除誤差,人類引入了閏年的方法,四年一閏,閏年為366天,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為什麼每年冬至,夏至,春分,秋分都是固定的?分別是陽曆幾號呢?

11樓:万俟凡絲

節氣是表示地球執行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自春分起算,每十五度為一節氣,一迴歸年共二十四個節氣。按四季為序:

春: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夏: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秋:

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所以,節氣表示的是陽曆,與公曆的日期基本符合, 又因1迴歸年=365.

2422太陽日並不是整數,所以不能固定, 冬至,春分,夏至,秋分,一般在12月,3月,6月和9月的21或22日. 一般在1天上下偏差.

12樓:永伴他樑

春分 3月21日

夏至 6月21日

秋分 9月23日

冬至 12月22日

這是由於地球的公轉導致地球上的四季變化的。節氣是表示地球執行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自春分起算,每十五度為一節氣,一迴歸年共二十四個節氣。按四季為序:

春: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夏: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秋: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為什麼有固定的陽曆日期?

13樓:

中國古代的歷法並不是純陰曆,即並非完全是按照月相的變化制定的,而是一種陰陽結合的歷法,根據太陽的運動特別是由此引起的寒暑變化和生物尤其是農作物的生長情況來確定節氣的時間,如驚蟄,與打雷和冬眠的動物復甦有關,二分二至(春分秋分冬至夏至),以晝夜的長短和日影的長短為依據,二分晝夜一樣長,夏至白天最長,冬至夜晚最長,太陽光垂直於北迴歸線的這一天,便是夏至,垂直於南迴歸線的那天便是東至,垂直於赤道便是春分和秋分。所以,節氣與太陽的運動,也就是與陽曆有關,因而便和現在的陽曆的時間有比較固定的對應關係了。

不過,這種對應上半年在6日和21日,下半年在8日和23日,前後不會超過2天。

14樓:匿名使用者

地球圍繞太陽的公轉的軌跡為橢圓,公轉一週為1年

橢圓的長短軸的四個端點位置,地球公轉執行到這四個位置,時間即為春分 , 夏至 , 秋分 ,冬至

15樓:上海膚康白斑病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執行一週又回到春分點,為一迴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節氣的日期在陽曆中是相對固定的。

其實古代的劃分也是基於此,只是中國古代沒有「度」和360度為圓周的概念而已。

節氣反映了地球在軌道上執行時所到達的不同位置。由於運動的相對性,它們也就是太陽在黃道上運動時所到達的不同位置。規定太陽黃經等於零時稱為春分,以後黃經每隔15°設一節氣,共有24個節氣。

從春分開始,依次為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蜇。正因為如此,節氣在陽曆中的日期比較固定。

冬至為什麼是定在陽曆的

16樓:

二十四節氣均在陽曆

一年十二個月

平均每月兩個節氣

冬至在每年12月22日左右 每年的第10個節氣這一天,太陽直射地球南迴歸線,北極圈發生極夜,南極圈極晝。

上邊說的很清楚了,是和太陽有關的,所以要按陽曆算,而非以月亮為參照,故不按農曆

至於什麼時候確定的,老祖先就有的東東啦 可以追溯到秦漢年間

17樓:匿名使用者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執行一週又回到春分點,為一迴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節氣的日期在陽曆中是相對固定的。

其實古代的劃分也是基於此,只是中國古代沒有「度」和360度為圓周的概念而已。

節氣反映了地球在軌道上執行時所到達的不同位置。由於運動的相對性,它們也就是太陽在黃道上運動時所到達的不同位置。規定太陽黃經等於零時稱為春分,以後黃經每隔15°設一節氣,共有24個節氣。

從春分開始,依次為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蜇。正因為如此,節氣在陽曆中的日期比較固定。

冬至以後為什麼越來越冷,冬至過後是會越來冷還是越來越暖?

是滿啊 原因 冬至當天日照時間最短,理應是溫度最低,但是由於地球非常大,海洋的面積又佔了地球表面積的70 海水在地球溫度下降時會釋放出非常大的熱量與之平衡,這就直接導致了地球整體氣溫下降的滯後。所以,一般按照經驗,冬至過後的三九 3 9 27天 才是溫度最低。冬至,又稱冬節 亞歲 長至節等,兼具自然...

冬至的時候為什麼要吃餃子?是誰創立的這個習俗

蝦彈文化 為了紀念名醫張仲景。這個習俗並不是誰建立的,而是人們為了紀念張仲景而自發進行的一項活動,不過也可以說是張仲景創立的,畢竟是因他而起。關於張仲景和餃子,有一個故事 張仲景在東漢年間在地方做官,有一年冬天十分的寒冷,在冬至那天張仲景就想著去下面的農村視察一下,看一下平明百姓是怎麼過冬的。那時候...

冬至為什麼一定要吃餃子?南方又為什麼是吃湯圓

l限量版好孩子 因為南方和北方的習俗不用,各個地方都有各個地方的習俗。習俗就是習慣,風俗 個人或集體的傳統 傳承的風尚 禮節 習性。形成風俗的事件都挺大,挺普遍,而習俗可大可小,可普遍也可特殊細小。前者與風俗同,後者就只能用 習俗 不能用 風俗 像廣東地區端午節划龍舟是風俗,而廣東人把 我先走了 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