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機械的發展歷史
1樓:星恩文化
人類最初用天然纖維作原料紡紗織布,早於文字的發明(見世界紡織史、中國紡織史)。
中國在春秋戰國時已經使用手搖紡車紡紗,到了宋代已經發明瞭30多個錠子的水力大紡車。
1769年英國人r.阿克賴特)(又譯理察·阿克萊特)製造水力紡紗機。
1779年英國人s.克朗普頓(塞繆爾。克朗普頓)發明走錠紡紗機。
傳入美國後,1828年美國人j.索普發明環錠紡紗機,因採用連續紡紗使生產率提高數倍。
中國戰國時期的織機已經運用槓桿原理,以腳踏連桿帶動綜框完成開口動作。
1733年英國人j.凱(又譯約翰·凱伊)發明飛梭,打擊梭子,使其高速飛行,織機生產率得以成倍提高。
1785年英國人e.卡特賴特(又譯艾德蒙特·卡特萊特)發明動力織機,同年英國建成世界上第乙個用蒸汽機為動力的棉紡織廠,是紡織工業由工場手工業向大工業生產過渡的乙個轉折點。
人類社會的進步和人口的增加,促進了紡織工業的發展,相應地推動了紡織機械的改進。
能源改革(以蒸汽動力代替人力、畜力)則奠定了現代紡織機械的基礎。
19世紀末人造纖維問世,拓寬了紡織機械的領域,增添了化學纖維機械乙個門類。
人們對合成纖維需要的增長,推動合成纖維紡絲裝置向大型化(紡絲螺桿直徑達200公釐,單臺紡絲機的日產量達到100噸)和高速化(紡絲速度達3000~4000公尺/分)方向發展。
世界合成纖維工業發展最快的國家,幾乎在5~6年內裝置纖改更新一次,機臺數量在10年內就增長一倍。
近20年的紡紗織造裝置,為適應化學纖維純紡或與天然纖維混紡返派作了不少區域性改進,如擴大牽伸機構適紡纖維長度的範圍、消除纖維上靜電等。
在染整方面發展了高溫高壓染色裝置、熱定形裝置、樹脂整理裝置以及松式整理裝置等。
人類用傳統方法紡紗織布,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
至今根據傳統原理設計的紡紗織布機器,仍是世界紡織工業的主要裝置。
但是50年代以來,已經創造出一些新的工藝方法,部分地取代了傳統方法,以高得毀世判多的效率生產紡織物,如轉杯紡紗、無紡織布等。
新的工藝方法孕育著新的紡織裝置,新的紡織裝置成熟與推廣,又促使紡織工業進一步向前發展。
紡織業的發展歷程有哪些?
2樓:霓脦那些
一、起源。中國機具紡織起源於五千年前新石器時期的紡輪和腰機。西周時期具有傳統效能的簡單繅車、紡車、織機相繼出現,漢代廣泛使用提花機、斜織機,唐以後中國紡織機日趨完善,大大促進了紡織業的發展。
二、紡織原料多樣化。
古今紡織工藝流程發展都是因應紡織原料而設計的,因此,原料在紡織技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古代世界各國用於紡織的纖維均為天然纖維,一般是毛、麻、棉三種短纖維,如地中海地區以前用於紡織的纖維僅是羊毛和亞麻;印度半島地區以前則用棉花。古代中國除了使用這三種纖維外,還大量利用長纖維——蠶絲。
蠶絲在所有天然纖維中是最優良、最長、最纖細的紡織纖維,可以織制各種複雜的花紋提花織物。絲纖維的廣泛利用,大大地促進了中國古代紡織工藝和紡織機的進步,從而使絲織生產技術成為中國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紡織技術。
產品。中國最著名的紡織品莫過於絲綢,絲綢的交易帶動了東西方的文化的交流與交通的發展,也間接影響了西方的商業與軍事。按生產方式不同分為線類、帶類、繩類、機織物、針織物、無紡布等六個門類。
其中織物按材料分為麻布、紗布、棉布、絲綢等。
古代紡織業的發展歷程
3樓:鮮活且善良丶桃花
一、原始社會:一是發現了一些紡織工具;二是在考古中發現絹片、絲帶、絲線等。二、商周時期:
絲織業在經濟生產中已經相當重要,因而,受到了統治者的重視。如:在商代,有負責指導蠶桑生產的專職**。
而在周代,周禮中記載中的「國有六職」中,包括紡織生產。三、漢代:中國的紡織技術相當發達。
一、原始社會:
一是發現了一些紡織工具。
二是在考古發現中,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了繭殼,浙江吳興錢山漾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中發現絹片、絲帶、絲線等。
說明中國古代的紡織業開始的時間很早,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就已經開數團始了中國的絲織業。
應該說,我國是世界上的最早的養蠶織綢的國家。
二、商周時期,絲織業在經濟生產中已經相當重要,因而,受到了統治者的重視。
如:在商代,有負責指導蠶桑生產的專職**。
而在周代,周禮中記載中的「國有六職」中,包括紡織生產。
三、漢代,中國的紡織技術相當發達。
其表現有二:
一是馬王堆漢墓的考古發現,即所謂的素紗單衣,和起戎棉。這充分說明了在漢代,絲織業所擁有的高超的技術。
素紗襌衣:關於素紗襌衣的特點,可以如下之概括:
一是輕:重量僅為49克,如果除去較厚重的衣領、衣袖、衣襟緣邊的絹,其重量只有20多克。可謂「薄如蟬翼」、「輕若煙霧」。
二是色彩鮮豔,紋飾絢麗。
第二件事,是在漢代,開通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這充分說明了漢代紡織業的影響波及海外。
四、唐代:官營手工業的發展。
五、宋代:棉紡織業的興起。
補充說明:關於中國古代紡織業的發展,從紡織來看,即絲、棉和麻。
六、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古代的絲織業進入其鼎盛時期。這一興盛,主要是面向市場的民營絲織業的興起。出現了蘇州旦盯和杭州兩個絲織業的中心。
其中,薯遲橘在蘇州,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出現了「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僱傭關係,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
漢朝紡織業的,漢朝紡織業的資料。
張為臻老師 漢朝的紡織業亦有國營與民營之分,民間著名紡織業者有陳寶光等。到東漢時期,蠶桑養殖在長江和嶺南等地開始推廣。常識經濟篇。 妙菡孤松香春誘 隋唐之前朝代的紡織原料主要是麻和絲。春秋戰國時期和西漢初年,紡織技術已達到很高的水平,主要原料為麻和絲。絲綢織品技術曾被中國壟斷數百年,由於其編制技術在...
紡和織有什麼區別,紡織業與棉紡業的區別
紡的意思是用毛來紡紗 織就是把紗織成布 象紡織企業分紡部和織部 紡部又分為前紡,筒並倍,後紡 織部就是前織和後織 紡,把絲棉 麻 毛等做成紗 紗。線。織,用絲 麻 棉紗 毛線等編成布或衣物等 布。 紡 由紗變線 織 由線變布。 紡 由紗變線 織 由線變布。如果想知道具體變法給我聯絡哦,吼吼 紡織業與...
棉紡織歷史,紡織業的發展簡史
紡織業的發展簡史 中國古代的紡織與印染技術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早在原始社會時期,紡織業。古人為了適應氣候的變化,已懂得就地取材,利用自然資源作為紡織和印染的原料,以及製造簡單的紡織工具。直至今天,我們日常的衣 某些生活用品和藝術品都是紡織和印染技術的產物。中國機具紡織起源於五千年前新石器時期的紡輪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