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秤的歷史,秤的發展史是什麼?

時間 2025-07-27 23:46:23

秤的發展史是什麼?

1樓:教育小百科是我

秤的發展史如下:

世界上最原始的秤,其實物證據(石塊砝碼)發現於今巴基斯坦境內的印度河文明遺址(約2400-1800 ,距今已有。

三、四千年的歷史。春秋中晚期,楚國已經制造了小型的衡器— 木衡銅環權,用來稱**貨幣。完整的一套環權共十枚,大體以倍數遞增,分別為一銖、二銖、三銖、六銖、十二銖、一兩、二兩、四兩、八兩、一斤。

春秋中晚期,楚國已經制造了小型的衡器— 木衡銅環權,用來稱**貨幣。完整的一套環權共十枚,大體以倍數遞增,分別為一銖、二銖、三銖、六銖、十二銖、一兩、二兩、四兩、八兩、一斤。

1670年,法國著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和機械設計師吉爾.佩爾索納.德.洛百瓦爾於1670年將他發明的案秤報送巴黎科學院。這是一種等臂雙盤案秤(又名磅秤)。秤盤裝在秤梁兩端,下面裝有剛性導杆,可在稱座上相應的導孔內上下上下移動。

這樣,當秤梁繞軸擺動時,在導杆作用下,秤盤可做上下移動,但其水平狀態保持不變。這種秤是的。洛百瓦爾案秤仍然是世界上使用最為普遍的商業秤。

相傳范蠡在經商中發現,人們在市場買賣東西,都是用眼估堆,很難做到公平交易,便產生了創造一種測定貨物重量的工具的想法。

一天,范蠡在經商回家的路上,偶然看見乙個農夫從井中汲水,方法極巧妙:在井邊豎一高高的木樁,再將一橫木綁在木樁頂端;橫木的一頭吊木桶,另一頭繫上石塊,此上彼下,輕便省力。

范蠡頓受啟發,急忙回家模仿起來:他用一根細而直的木棍,鑽上乙個小孔,並在小孔上繫上麻繩,用手來掂;細木的一頭拴上吊盤,用以裝盛貨物,一頭系一鵝卵石作為砣;鵝卵石搬動得離繩越遠,能吊起的貨物就越多。

於是他想一頭掛多少貨物,另一頭鵝卵石要移動多遠才能保持平衡,必須在細木上刻出標記才行。但用什麼東西做標記好呢,范蠡苦苦思索了幾個月,仍不得要領。

一天夜裡,范蠡外出小解,一抬頭看見了天上的星宿,便突發奇想,決定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標記,一顆星代表一兩重,十三顆星代表一斤。從此,市場上便有了統一計量的工具——秤。

桿秤的發展歷史

2樓:網友

桿秤(讀音gǎnchèng)是秤的一種,是利用槓桿原理來稱質量的簡易衡器,由木製的帶有秤星的秤桿、金屬秤錘、提紐等組成。

手工製作桿秤的工藝在中國流傳歷史悠久。傳說也是有很多,下面介紹其中兩種廣為傳說的。1據民間傳說,木杆秤是魯班發明的,根據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桿秤上刻制13顆星花,定13兩為一斤;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新增"福祿壽"三星,正好十六星,改一斤為16兩,並頒佈統一度量衡的詔書;2另一種說法是范蠡所制,他由乙個魚販的難處那得到啟示先用根竹竿,一邊放水筒,一邊放魚,利用槓桿原理髮明,後來他進行改造根據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桿秤上刻制13顆星花,定13兩為一斤,但因為有些商家缺斤少兩,便新增"福祿壽"三星,表明,缺一兩少福,缺二兩少祿,缺三兩少壽。

直到20世紀50年代,國家才實行度量衡單位改革,把秤制統一改為10 兩一斤。漢中手工桿秤製作工藝,是在70多年前抗日戰爭的特殊背景下,由漢水與長江交匯口工商重鎮武漢傳來的。武漢三鎮在近代中國以工商經濟及交通運輸頗稱發達手工制秤業素有規模。

製作桿秤。

桿秤如何看年代

3樓:巴星淵

桿秤看顏色,磨損,包漿。

杆子稱由稱杆、稱砣、稱盤(稱鉤)組成。一般有二個量程,頭毫稱較的東西,稱杆翻一面是二毫,稱較輕的東西。二毫最大稱重2斤,一顆星是一兩,頭毫最大稱重有10斤、15斤、20斤、30斤不等。

二斤起頭(最小稱重),一顆星是二兩。

桿秤的使用方法和介紹

桿秤下面有乙個秤砣,杆上面有刻度,還有乙個小提繩,越靠近提繩說明物品重量越重,越遠就越輕。

把物品掛在右手端的鉤子上面,然後選擇秤砣使用,當秤砣差不多的時候就在秤桿上面找平衡的位置。

桿秤有大有小,就拿小秤桿來說吧,上面有6斤,就是有6個大的刻度單位是千克,就像尺子一樣,裡面也有10個小刻度,小刻度的單位就是克。

然後把秤砣的重量加上秤桿上面平衡位置的重量,加起來就是物品的重量。

杆子秤有公斤秤和斤兩秤,斤兩秤一般乙個大星為一斤,中間有十個小星每個表示一兩,第五顆一般又要比小星大一點比大星小一點,表示半斤。

秤的演變歷史

4樓:唐一憨憨

在我國古代,量物輕重的天平和桿秤通稱「權衡」。在西周青銅器銘文裡,有「金十寽(略)」、絲三寽」、金十勻」等記載。「金」即銅,「寽」和「勻」是計量單位,說明當時已有計算重量的手段。

中國古代度量器——秤發展小史。

確切地說,秤的產生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出現了天平。到了三國時代,天平的提紐漸漸從中間移至一端,並在衡杆上刻斤、兩數,形成提系桿秤的雛型。

當今出土的一些北魏、北齊的鐵秤砣表明,魏、晉、南北朝時期,桿秤已經得到廣泛應用。

對於計量衡器,歷代都重視其製造和管理。首先,要求衡器製造準確。早在西周成王時,王室就曾頒佈度量衡標準器。

20世紀末,考古工作者發現了秦始皇二十六年頒發的標準權器,上刻統一度量衡的詔書。唐、宋、元、明、清各代都對度量衡的管理頒佈不準私造的法律。

為保持衡器的準確度,各代還實行一些定期巡檢制度。周代規定,每年仲春和仲秋之月「同度量,平權衡」,湖北雲夢出土的《秦律·工律》上記載,法律規定衡器一年一校,在領取或借用時,當即校準。

唐代規定,衡器經檢驗後加鈐印記,方可使用。類似今天的計量院,儀器送檢合格才能使用。

為加強衡器管理,歷代還專門設定掌管度量衡事務的官吏與機構。史載東漢時的京兆尹平權衡,因而「市無阿枉,百姓悅服」。唐代專設監校官。

明代權衡通由工部寶源局監造,由兵馬司兼領市司,負責校正衡器。

5樓:羊肉果子

在埃及的古蹟和葦紙上,至誇尚儲存有大量等臂天平的形象,這種天平在埃及的陶七文書上也有很多描繪,畫面上的天平為一簡單的兩臂橫粱,帶兩個秤盤.約在西元前1500年,埃及的天、平有了根本性的改進井出現了在與_支柱的懸臂杆固定在一起的慫掛鉛錘,在天平橫樑的中部還裝有一根指標,秤盤為用線繩吊在天平橫粱兩頭的蝶形物.在古希臘,早期的天平與埃及的天平很類似,他們zui早開創了衡器理論.西元前389-322年的阿里斯多德( ari. toes).約西元前300年的歐幾里德(eukjid)和西元前287-312年的阿基公尺德(aichimcdcs)研究丁等臂槓桿的平衡問題、天平的穩定性問題、天'平的靈敏性與槓桿臂長的關係等問題,這是世人所公認的。

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中的實際需要,羅馬發明了比等臂天平更具有優點的遊砣秤,並以c羅馬 快速秤」而著稱推廣到世界其它各國,這種秤具有不尋常的意義,因為它只需乙個遊砣就可跟據槓桿臂比的大小來稱量出此遊陀質量大很多倍的被稱重物,而等臂天平卻需要配備與被稱物等重的砝碼.遊陀秤雖具有稱量快捷的特點,但它只能用於準確度要求不高的場合。

6樓:夔獻

在我國古代,量物輕重的天平和桿秤通稱「權衡」。

數的發展歷史 數的發展史是什麼?

數就在那裡,是客觀存在,不是發展出來的。發展的是人對數的認識。從結繩計數到現在數學嗎?遠在遠古社會,人類以狩獵 捕魚和採集果實為生,食物的有無,自然是他們最為關心的事情。例如,出去狩獵,可能打到野獸,但也可能一無所獲,這就是 有 和 無 這兩個數學概念的實際基礎。因此 有 無 概念的形成,是自然而又...

電腦的歷史?電腦的發展史是什麼?

計算機俗稱電腦,是一種用於高速計算的電子計算機器,可以進行數值計算,又可以進行邏輯計算,還具有儲存記憶功能。電腦的發展史是什麼?1 電腦 小視窗,大世界。2 網際網路 一本百科全書,學習交流平臺。3 版面設計 豐富的內涵,多彩的世界。4 版面升級 程式的簡化,成果的釋放。5 部落格 自我人生的梳理,...

比亞迪的發展史是什麼吖,比亞迪的發展史?

養珈藍穎 比亞迪股份 創立於1995年,是一家香港上市的高新技術民營企業。比亞迪在廣東 北京 上海 長沙 寧波和西安等地區建有九大生產基地,總面積將近1,000萬平方米,並在美國 歐洲 日本 韓國 印度 臺灣 香港等地設有分公司或辦事處,現員工總數已超過14萬人。在最新公佈的2009年中國企業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