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的栽培歷史,水稻的發展史

時間 2025-07-25 00:05:11

水稻的發展史

1樓:星恩文化

水稻歷史資料 *

中國水稻栽培歷史悠久,在《管子》、《陸賈新語》等古籍中,均有約在西元前27世紀的神農時代播種"五穀"的記載,稻被列為五穀之一。

史記·夏本紀》關於"禹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溼"的記載,表明西元前21世紀,中國人民就已經開始和自然作鬥爭,疏治"九河",利用"卑溼"地帶發展水稻。

距今約4200餘年前,水稻栽培已從長江中下游推進到黃河中游。

到了戰國時期,由於鐵製農具和犁的應用,開始走向精耕細作,同時為發展水稻興修了大型水利工程,如河北漳水渠(西元前445~前396年)、四川都江堰(西元前256年)、陝西鄭國渠(西元前246年)等。

西漢時四川首先出現了梯田。

6世紀30年代,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曾專述了水、旱稻栽培技術。

晉《廣志》中並有在稻田發展綠肥,增加有機肥源,培肥地力的記載。

反映了當時的種稻技術已有一定水平。

魏晉南北朝以後,中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唐宋六百多年間,江南成為全國水稻生產中心地區,太湖流域為稻公尺生產基地,京能軍民所需大公尺全靠江南漕運。

當時由於重視水利興建、江湖海塗圍墾造田、農具改進、土壤培肥、稻麥凱纖兩熟和品種更新等,江南稻區已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拼作栽培體系。

中國稻種資源豐富,到明末清初《直省志書》中所錄16個省223個府州縣的水稻品種數達3400多個。

另外在育秧、水肥盯配仿管理等方面也都有了新的進展。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在繼承和發展過去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的基礎上,運用現代農業賣或科學技術,使稻作生產獲得了很大的發展。

至1984年全國水稻栽插面積達3317.8萬公頃,平均每公頃產量為5370.0千克,稻穀總產量達到17825.5萬噸,分別比1949年增加約%和266%。

水稻的種植過程

2樓:休閒娛樂好推薦

水稻的種植過程:

1、育苗。育苗是水稻生長初期的關鍵所在,現在多由專門的育苗中心使用育苗箱來使稻苗成長,好的稻苗是稻作成功的關鍵。在秧苗長高約八公分時,就可以進行插秧了。

插秧主要有機器和人工兩種形式,根據規模和土地的形態進行選擇即可。櫻豎。

2、插秧。將秧苗仔細的插稻田中,間格有序。傳統的插秧法會使用秧繩、秧標或插秧輪,來在稻田中做記號。手工插秧時,會在左手的大拇指上戴分秧器,幫助農人將秧苗分出,並插土裡。

插秧的氣候相當重要,如大雨則會將秧苗打壞。現代多有插秧機插秧,但在土地起伏大,形狀不是方型的稻田中,還是需要人工插秧。秧苗一般會呈南北走向。還有更為便利的拋秧。

3、除草除蟲。

秧苗成長的時候,得時時照顧,並拔除雜草、有時也需用農藥來除掉害蟲(如福壽螺)。

4、施肥。秧苗在抽高,長出第一節稻莖的時候稱為分蘗期,這段期間往往需要施肥,讓稻苗健壯的成長,並促進日後結穗公尺質的飽滿和數量。

5、灌排水。

水稻比較依賴這個程式,旱稻的話是旱田,灌排水的過程較不一樣,但是一般都需在插秧後,幼穗形成時,還有抽穗開花期加強水分灌溉。

6、乾燥、篩選。

收成的稻穀需要乾燥,過去多在三合院的前院曬穀,需時時翻渣者動,讓稻穀乾燥。篩選則是將脊樑大癟谷等雜質刪掉,用電動分谷機、風車或手工抖動分谷,利用風力將飽滿有重量的稻穀自動篩選出來。

崑曲的歷史,崑曲的發展史

崑曲 kun opera 又稱崑劇 崑腔 崑山腔,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珍品。 央視紀錄片 崑曲六百年 很不錯,如果樓主剛剛接觸崑曲,強烈推薦樓主去看看。崑曲的發展史? 崑曲發源於600多年前,由崑山人顧堅草創。到明代嘉靖年間,傑出的崑曲 家 改革家魏良輔對崑山腔進行大膽改...

英國的近代發展史是怎樣的,英國曆史的發展史

貞觀之風 17 世紀中期至20 世紀初英國資本主義制度確立 發展,直至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歷史。我國史學界一般以17 世紀中葉的英國革命作為英國近代史的開端。因為海外的殖民掠奪和圈地運動的發展而不斷擴大,資產階級崛起為一支新興且強大的政治力量,17世紀中後期,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與斯圖亞特王朝的衝突日...

氣功的發展歷史,氣功養生的發展史

生物多樣文 氣功沒有任何特異功能,只是一種調養身體的方法,有些人本來拳頭硬能打破磚頭就說成了氣功,但絕不能歧視氣功,調養身體氣功絕對是最佳選擇,優化營養飲食是氣功的重中之重。氣功養生的發展史 氣功的起源? 氣功究竟起源於何時,至今未見直接的文獻資料,目前是根據幾個間接文獻的互相佐證推測的。據中國最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