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鑑賞古詩歌,如何鑑賞古詩詞?

時間 2021-05-13 07:37:43

1樓:

詩歌是各種文學樣式中最早出現的一種,它以豐富的感情和想象使人心潮起伏,以鮮明的節奏和美妙的韻律使人吟詠回味,以高度的凝練和含蓄使人回味無窮。它是人們喜聞樂見的文學形式。可是,由於詩歌的凝練含蓄,以及文化積澱少等原因,詩歌鑑賞也歷來是難題,下面我談幾點古代詩歌賞析的方法,供方家指點。

一、分清詩歌類別

不同的詩歌在表情達意、技巧運用、韻律節奏等方面各有其特點。按表達方式可分為敘事詩和抒情詩;按語言形式可以分為古風、格律詩、詞、元曲。詩歌的類別不同,形式風格也不同,鑑賞詩歌,首先要分清類別。

在常見的詩歌中,抒情詩歌的比例比較大,尤其值得研究。抒情詩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直接抒情,一類是間接抒情。

間接抒情又可以三類:一類是借景抒情,一類是借事抒情,還有一類是託物言志。下面分別說明。

1、直接抒情

"詩言歌詠,見景生情"。直接抒情的詩歌一般是前兩句寫景或者寫事,後兩句抒情。如李白《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作者先言汪倫以歌贈己,後言桃花潭水即使深達千尺,也不及友人之情深,其驚喜之情溢於言表,直接傳達出內心的激動。

2、借景抒情

"一切景語皆情語",借景抒情的詩是把自己要抒發的情感寄予於所描寫的景物之中。例如劉禹錫的《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斜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詩中作者彷彿純客觀地描寫昔日顯赫大族王導、謝安家的燕子,如今也飛入了尋常百姓的家門,不是直接寫朝代更替、人事變遷,而是將懷古之悠情寓於看似瑣碎之小事之上,看似平淡然引人深思。

3、借人、事抒情

此類詩歌多以歷史人物或者重大事件為題材,作者借這些事件和人物表明自己的看法或者抒發滄桑變化的感慨。例如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消,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詩中認為周瑜的成功很僥倖,如果沒有東風,火攻便不能成功,連二喬都將被曹操擄去,委婉地表達了孫劉聯軍會慘遭滅亡的嚴重後果。

4、託物言志

此類詩多借助某種具有特定文化內涵的事物,來表達自己的心跡或某種情感。如虞世南《蟬》:

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蟬垂著長長的觸鬚,飲著清潔的甘露,遠揚的蟬聲從高大挺拔的梧桐樹上傳向遠方。它身居高處,不同反響,並不是借了秋風的威力。作者借蟬表明自己的看法:

人若能身居高潔,同樣能不用藉助任何力量而使聲名遠揚。

二、儘可能瞭解詩歌的歷史背景

一首詩在賞析過程中,不瞭解歷史背景往往容易導致詩歌鑑賞膚淺化,停留在就事論事的層面上。例如李清照《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就詩面來說,作者通過敘寫項羽,寧可自刎烏江也不回去見江東父老的情節,表達了對項羽不屈辱偷生的壯舉的仰慕之情。但再深入思考:李清照是婉約詞派集大成者,何以對豪邁的項羽大加讚歎,其用意何在?

翻開歷史,我們看到李清照所處的時代:金兵南下,汴京失守,宋王朝被迫遷都南京,致使無數人民家破人亡,作者也遭遇喪夫之痛。女詩人孤苦零丁,飄零異鄉,有感而發,寫下此詩。

原意是要借項羽不苟且偷生的悲壯之舉,抒發對南宋王朝苟且偷安、醉生夢死的譴責之情。可見,要全面地賞析古代詩歌,瞭解其歷史背景是何等的重要。

三、儘量多地熟悉作者的人生經歷

詩人人生經歷的變化,往往致使其詩歌風格、題材、思想內容的變化。其中以李煜、李商隱、李清照等人最為典型。其前期作品與後期詩作幾乎判若兩人。

以李後主為例,25歲便成為富庶的南唐的一國之君,生活豪華奢侈,其詞作範圍,多描寫宮廷生活,如其《玉樓春 晚春初了明肌雪》、《浣溪沙 紅日已高三丈透》;或沿襲傳統題材寫男女之情,如《一斛珠 曉妝初過》、《菩薩蠻 花明月晴籠輕霧》;或寫離愁別恨,如《採桑子 庭前春逐紅英盡》、《清平樂 別來春半》等等。但29歲時南唐為宋所滅,他成了亡國之君,開始了階下囚的生活,對江南故國的思念,伴著孤寂、悲涼的心情,使他的詞轉向了寫思鄉之情、寫亡國之恨。其代表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浪淘沙 簾外雨潺潺》,淒涼悲愴,與其前期詩作迥然不同。

還有,詩人處在不同的時代,詩歌的主題、風格也迥然不同。李白生活在盛唐,物華天寶,國力強盛,詩人終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情謳歌理想的人生,總以滿腔熱情去擁抱世界,其風格浪漫,想象豐富,感情豐沛。而生活在大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時期的杜甫,在飄零的途中,凝視著流血的大地,所詠之作則體現了一種深入社會、關切政治和民生疾苦的現實主義創作風格。

可見,熟悉詩人的人生經歷,是更深地理解詩歌不可或缺的條件。

四、學會進入詩歌的意境

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給意境下過這樣的定義:意境是作家的主觀情意和客觀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讀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我們的學生怎養才能進入詩歌的意境呢?

其一,要靠聯想

詩歌的主題常藉助意境來表達,體味意境的方法是抓住詩歌的畫面和氣氛,藉助想象去理解、感受"此時"、"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麼。詩歌中情與景結合的基本方式,正如前文所說,即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託物言志,作者正是通過這些方式來表現自己心中情懷,托出詩歌的主旨的。例如李白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中,運用浪漫主義手法,創造了一個美妙的仙境,聯絡詩人生活的社會環境對比聯想,我們便清楚地明白了其用意,即表達作者對黑暗社會的不滿,對自由光明的渴望。

其二,要藉助想象

沒有想象便沒有詩歌。想象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思維活動。如果說聯想是靠記憶,那麼想象便是創造。

在鑑賞古代詩歌的過程中,要進入作品意境,我們可以根據作品提供的描述性語句,調動生活積累,通過想象再造形象。例如《過山村》

山村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婦姑相喚浴蠶去,閒著中庭梔子花。

詩的前兩句使我們腦海裡浮現出這樣一幅圖景:細雨綿綿,小溪流過竹林,斜橋小溪之旁,一條小路蜿蜒伸入山村,寧靜的山村偶爾傳出一兩聲雞鳴,多麼幽靜,多麼恬適;後兩句,我們便應有這樣的想象:嫂子與小姑相約相伴,一起浴蠶,多麼和諧,多麼溫馨。

而除了庭中的梔子花外,沒有閒著的,山民又是多麼勤勞啊,繼而對整首詩理解透徹。

五、體會詩中的修辭

古代詩歌中常用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對偶、誇張、對比等等,這裡著重談談比喻和擬人的運用。

1、 使用比喻在古代詩歌中不乏經典之作,例如唐代朱餘慶臨考進士之際,給水部郎中張藉的《近試上張藉水部》: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眉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從詩面看,寫的是新娘在新婚之後的第一個早晨,即將拜見公公婆婆,化妝完畢,問丈夫化妝還可以嗎?而實質是作者以新娘自喻,將主考張藉比喻成丈夫,表達自己對考試的擔心,向張水部討教。張也寫詩作答: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豔更沉吟;齊紈未是人間貴,一曲菱歌值萬金。

詩中也以"越女"比喻朱慶餘,"一曲菱歌"比喻朱的出眾才華,表達了自己對朱的讚賞和安慰。;兩詩應和,都採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2、 用擬人的古代詩歌中更不乏千古名句,例如宋祁的"紅杏枝頭春意鬧",清代學者王國維說:"著一鬧字,境界全出。""鬧"字彷彿使讀者聽到滿枝紅杏的喧鬧,烘托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綠"字賦予春風以人之情態,也點染出江南之盎然生機;張先的"雲破月來花弄影","弄"字賦予了花以人之情態,這些擬人手法的運用,讓後人回味無窮。

當然,學生學會了上述的詩歌鑑賞的方法,僅僅是入門,要提高鑑賞的能力,必須有一個熟能生巧的過程,所謂"觀千劍然後識器,操千曲然後曉聲",在這些方法的指導下,多看多練,自然能突破這一難題。

2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幾句話能說清楚的。

簡單說,讀詩、看史、學論、醒思。

如何鑑賞古詩詞?

3樓:い一切都是假

基本概述:

首先,要善於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鑑賞方法。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語文教學中,可以主要從以下五方面著手:

摺疊詩眼題眼:

品味富於表現力的"詩眼"或"題眼",如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

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全詞"詩眼"是"綠肥紅瘦",極富表現力。

其表現力既體現在鮮明貼切,如用"肥"字寫葉,不僅有多,大之意,還可以聯想到潤澤鮮亮之狀,非常準確、凝練;又體現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寫花,不僅有少、小之狀,還可以感受到惋惜憐憫之情,配合全詞情調,表達出感傷哀婉情調。

又如賈島的《題李凝幽居》"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題目中"幽"字就是"題眼",這是理解全詩的鑰匙。全詩每聯緊扣"幽"字,首聯寫居處的"幽":

閒居一隅,闃寂無人,草徑清幽,荒園寥落。頷聯與頸聯寫環境的"幽":頷聯以響襯靜,鳥兒在池邊的樹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潔的月光下輕輕敲門,這一切更顯出環境的清幽;頸聯從黑夜寫到白天,還是從環境上著眼,不過視野闊多了,過小橋,繞巨石,一路走來,處處清幽,滿眼野趣,詩人內心的欣悅之情油然而生。

尾聯透露詩人對隱逸生活的嚮往之情。

可見,要品讀詩詞,抓住"詩眼","題眼"是關鍵。

摺疊典故引用:

**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詩詞常引用典故,化用詩句,以豐富的內涵,引人聯想。鑑賞古詩詞,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詩句的**和含義,發掘典故及詩句在古詩詞中的妙用。如姜夔《揚州慢》中"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

即化用杜牧"春風十里揚州路"的詩句。此處化用,使揚州城昔日繁華與眼前蕭條形成鮮明對比,傷今懷古更深一層。**用典化句的妙用,是準確領悟古詩詞的基礎。

摺疊修辭手法:

體會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古詩詞中,因形象性與抒情性的需要,常藉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興、擬人、誇張、對偶、反覆,襯托等,把握了這些手法的表達效果,就能更好地體會詩詞的形象,領悟作者的感情。如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作者摒棄簡單直觀的描寫方法,打破傳統的詠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為我們塑造出一個別具浪漫色彩的新穎形象。首句以"碧玉"(指樂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麗女郎)喻樹,使詩歌開篇即以嶄新的形象引人入勝。次句,寫柳樹萬千柔弱下垂的枝條,恰似女郎身上條條綠色絲帶在披拂,以絲帶喻柳條,突出輕柔披拂的特徵,活畫出春柳如絲的形象,給人以生機盎然的美感。

末兩句一問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讚美春柳。一"細"一"裁",把新柳嫩葉的細長柔軟、清新可愛加以精心傳神的描繪,透露出作者驚喜讚美之情。"二月春風似剪刀",把春風喻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變虛為實,想象奇特。

賀知章把柳樹比作一個嫋娜多姿的女郎,描繪了一幅生機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對春天生命力的讚美。因此,鑑賞古詩詞,必須弄清修辭手法及其所指的具體形象,才能正確理解和把握詩句的深刻內涵。

摺疊深化理解:

領悟古詩詞的意境,意境是作品達到的藝術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圖景的和諧統一。領悟古詩詞的意境是鑑賞的最高層級,可使鑑賞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薰陶,心靈的淨化,從而主動自覺地去創造、拓寬古詩詞的藝術境界。領悟意境要注重比較、挖掘求新、聯想創新。

如:陸游《卜運算元·詠梅》與范成大《霜天曉角·梅》兩首詠梅都偏重於虛寫,以梅喻人,借梅抒懷,但意境不同。從環境看,陸詞選了一個風雨黃昏,突出環境的悽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範詞為筆下的梅花選擇了一個雪後月夜的環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獨形象。

從作者的感情寄託來看,陸詞寫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後,以"獨自"、"如故"兩層含義深化梅花不邀寵、不取媚、獨自承受風雨打擊,獨自承受狐獨悽苦的主觀精神。"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作者依據梅花開於百花之先的特點,生髮為梅花的精神境界,她並不追求在春天開放,為的是不與百花爭寵鬥豔,任隨百花妒忌,甘願獨受淒寒,賦予梅花不求榮華的高尚情操。"如故"進一步讚美了梅花高潔剛強、永葆節操的可貴的品格。

"零落"、"成泥"、"碾作塵"逐層強化地假設出梅花的慘烈命運,反跌出"只有香如故"的可貴。作者以詠梅言志,花品人格融匯一體。範詞中的梅花沒有陸詞梅花的多層次品格,詩人用"勝絕",愁亦絕"來表現梅花的神韻:

美到極點,而憂愁也到極點,並以獨倚畫樓之人的形象來與梅花互相映襯,渲染了愁思,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動人的。一經比較,兩詞意境深淺盡出。

古詩詞鑑賞是富於創造性的複雜的精神活動,"不僅作家在創作,讀者也在創作,他們是創作中的夥伴,而且往往讀者比詩人更象詩人。"(易卜生語)所以,真正的領悟,必須建立在對古詩詞透徹理解的基礎上。如:

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一般人對這首詩的理解,只停留在成功地描畫了大自然的壯麗景色上,這當然談不上鑑賞。

有的讀者能進一步看到這首詩不限於壯麗景色的描繪,而是注進了詩人昂揚向上的激情。然而,這也還是沒有品出本詩的"詩昧"與意蘊。鑑賞能力強的讀者能透過壯麗的畫面,開闊的意境,看到這首詩由感性到理性的昇華,領悟這首詩所蘊含的耐人尋味的哲理:

登高才能望遠,成功在於追求,事業永無止境。這說明,如果沒有對作品的透徹領悟,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鑑賞。"經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隻眼睛,一隻眼睛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隻眼睛看到紙的背面。

"歌德的名言一語道破了古詩詞鑑賞的真諦。

古詩詞鑑賞

詩中春1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孟浩然 春曉 2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 遊子吟 3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王維 相思 4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甫 春夜喜雨 5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 賦得古原草送別 6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李紳 憫農 7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 ...

高考古詩詞鑑賞李商隱的答案,高考古詩詞鑑賞 日日 李商隱的答案

1 春光鬥日光 應怎樣理解?一 鬥 字用得好在 2 三 四句運用了哪些手法?傳達了作者怎樣的心緒?1 春光,泛指春天明媚妍麗,富於生命力的景象,而春天的麗日豔陽正是這一景象的動力與源泉。著一 鬥 字,將雙方互爭雄長的意態,方興未艾的趨勢,以及天地上下充溢著的熱烈氣氛全部傳出。2 三四句用比喻 反問 ...

古代節日古詩詞及鑑賞

中秋節 漢魏詩1 古詩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玉衡指孟冬,眾星何歷歷。白露沾野草,時節忽復易。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昔我同門友,高舉振六翮。不念攜手好,棄我如遺蹟。南箕北有鬥,牽牛不負軛。良無盤石固,虛名復何益?2 古詩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客行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