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是什麼地方,真的有桃花源嗎

時間 2021-07-19 06:24:50

1樓:匿名使用者

桃花源是真實存在的,在今湖南常德市。

陶淵明的一首《桃花源記》給我們開了一扇新的大門,一扇通往理想世界的大門,可是很多人疑問世界上真的有桃花源這個地方嗎?如果真的有桃花源這個地方的話,現在位於**呢?現在不妨讓我們慢慢來分析一下桃花源究竟在**。

從歷史角度來分析一下,當時社會背景是東晉末年,面臨改朝換代的時候總是民不聊生的時候,陶淵明先生就給大家記述了一個世俗的漁人偶然進入與世隔絕之地的奇遇記。在文章中,陶淵明塑造了一個沒有階級紛爭,沒有壓迫和剝削,安居樂業,自給自足,人人自得其樂,平等發展的社會,這跟當時的社會現狀是完全相反的,同時這也是陶淵明內心對於理想世界的反應和嚮往。所以現在有很大大部分學者認為,桃花源記是陶淵明對當時的社會的無奈,為追求一個平靜安樂的社會所寫。

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從文中的地名來分析一下,「武陵人以捕魚為業」,這裡出現了武陵,武陵位於今天的湖南省常德市境內,常德市內現有4a級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桃花源風景區,桃花源景區內風景秀麗,裡面的歷史遺蹟眾多,也很是像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所以我們也可以認定湖南常德內的桃花源是最接近陶淵明文中所描繪的地方。

但是,後文中可以知道,後人去再尋找的時候已經尋不見了,所以我們不妨就認為這是陶淵明對理想世界的一種嚮往罷了。

2樓:巴比龍鴨2號

桃花源記只是一個相對理想化的地方而已,表現了陶淵明對社會現實對不滿之情。

3樓:國王車站

從文章的描寫來看,桃花源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夢境般的村落。具體在**,由於時間過長已經無法判別。我們不妨把它當做陶淵明對於美好生活的一種嚮往和想象。

4樓:谷珟

沒有桃花源 桃花源只是陶淵明幻想出來的,是他對社會抱有的美好期望

5樓:薇薇呀嗨

是一個夜不閉戶,鄰里和諧的地方,在那裡人人都過著安詳平和的生活,歷史考證桃花源存在於湖南常德市。

6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應該只是陶淵明自己想象的一個地方,但是我認為現實生活中還是有的。

7樓:愛吃西瓜的南絮

桃花源可能是不存在的。它更像是陶淵明自己內心的一種嚮往,一種對無憂無慮,自由隨性的嚮往,不是真實存在的地方。

8樓:

陶淵明說:再尋,不見其蹤跡。可見桃花源是陶淵明自己描繪的世外桃園是陶淵明心裡的烏托邦罷了。

9樓:昕昕

這個只是陶淵明幻想出來的地方,並不是真實的,陶淵明對當時的社會的無奈。

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究竟在**?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武陵」人是現在的**人?

10樓:衝浪吃瓜第一名

桃花源具體在哪如今仍有爭論,武陵是今天的湖南。中國桃花源的地名有很多,重慶酉陽、湖南常德、湖北**、江蘇連雲港、安徽黃山、臺灣基隆、河南南陽、重慶永川等地都有桃花源,《桃花源記》中的到底是哪有好幾種說法。

陶淵明家鄉廬山:地處廬山大漢陽峰下,總面積約一萬多畝,"桃花源"又稱康王谷,是廬山第一長峽谷,全長約15華里,素有"世外桃源"的美稱,景觀特色以幽谷風光取勝,歷來被認為是陶淵明名篇《桃花源記》創作原型所在地。

安徽古徽州的黟縣:位於安徽省黃山市世界文化遺產地—黟縣,是指黟縣漳河流域石山至漁亭10公里段。

臺灣桃花源:位於基隆河支流新寮溪溪谷中,由從前的「野人穀風景遊樂區」、「天雲洞風景區」、「大華壺穴區」組合而成。 景區園內有翠谷瀑布、觀音瀑布、迷魂洞瀑布、新寮瀑布、茵夢瀑布等,雖然這些瀑布不如十分瀑布壯觀,但四周環境幽雅秀麗 。

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一般都認為,桃花源的原型在湖南省桃源縣:這裡和桃花源記所描寫的境況最符合。

武陵在今天的湖南,武陵郡名。漢高祖置,治所在義陵(今湖南漵浦南)。東漢移治臨沅(今湖南常德市)。

**中襲人抽著一支酒籤「卻是一枝桃花,題著『武陵別景』四字,那一面舊詩寫著道是:『桃紅又是一年春』」。

桃花與武陵相聯絡,典出晉陶潛《桃花源記》:「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怱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按:隋改臨沅縣,宋乾德中又析置桃源縣,縣名即源於《桃花源記》。

武陵即武陵源:

桃花源得名自陶潛的《桃花源記》。「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由此可見,桃花源的地理位置應位於「武陵」這個地方。

那麼武陵到底在哪兒呢,《通典》卷一百八十三:「朗州今理武陵縣。春秋、戰國時皆屬楚地。

秦昭王置黔中郡。漢高更名武陵郡,後漢、魏至晉皆因之。晉趙廞問潘京雲:

『貴州何以名武陵』京曰:『鄙郡本名義陵郡,在辰陽縣界,與夷相接,數為所攻,光武時移東出,共議易號。傳曰止戈為武,詩稱高平曰陵。

』《武陵記》桃花源,即此地也。」

那麼上面提到的「郎州」即「武陵」又在哪兒呢?「武陵」這一地名,最早出現在西漢初年。《漢書·地理志》記載:「武陵郡,高帝置,莽曰建平。屬荊州。

(領)縣十三:索(今常德市武陵區、鼎城區、漢壽縣地,故城今鼎城區韓公渡鎮城址村)、孱陵(今湖北公安縣與湖南安鄉、澧縣、津市、南縣、華容等縣地)、臨沅(今常德市武陵區、鼎城區大部和桃源縣地)、沅陵(今沅陵、瀘溪、吉首、麻陽等縣地)、鐔成(今洪江市、靖州、綏寧、會同、通道、中方等縣地,錯入今貴州省境)。

無陽(今芷江、新晃、懷化等縣地,錯入今貴州省境)、遷陵(今保靖縣地,錯入今重慶市境)、辰陽(今辰溪、麻陽、花垣、鳳凰等縣地)、酉陽(今永順、龍山、古丈等縣地,錯入今重慶市境)、義陵(今漵浦縣地)、佷山(今湖北長陽縣地)、零陽(今慈利、石門、臨澧、澧縣等縣地)、充(今永定區、桑植縣地)」。

武陵郡又稱「義陵郡」。其來歷據晉人常林《義陵記》雲:「項羽弒義帝於郴,武陵人縞素哭於招屈亭,高帝聞而義之,故曰義陵。

」郡治義陵縣(一說治索縣)。建置時間,據《後漢書·郡國志》武陵郡下原注:「秦昭王置,名黔中郡。

高帝五年(前202)年更名。」

11樓:森海和你

《桃花源記》中的世外桃源是陶淵明虛構的,實際上並不存在。

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武陵」人是指現在的沅水流域上、中游地區的人,也就是說歷史上的「武陵郡」人。「武陵」是湖南省常德縣。

創作背景

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主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於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

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裡,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同時,東晉王朝承襲舊制,實行門閥制度,保護高門士族貴族官僚的特權,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像陶淵明這樣一個祖輩父輩僅做過一任太守一類官職,家境早已敗落的寒門之士,當然就「壯志難酬」了。

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願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汙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義熙元年(405年),他堅定而堅決地辭去了上任僅81天的彭澤縣令,與統治者最後決裂,長期歸隱田園,躬耕僻野。

陶淵明雖遠在江湖,仍舊關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棉被悶死晉恭帝。

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

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汙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此文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絡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整體賞析

《桃花源記》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陶淵明作詩,擅長白描,文體省淨,語出自然。《桃花源記》也具有這種藝術風格。它雖是虛構的世外仙境,但由於採用寫實手法,虛景實寫,給人以真實感,彷彿實有其人,真有其事。

全文以武陵漁人行蹤為線索,像**一樣描述了溪行捕魚、桃源仙境、重尋迷路三段故事。

第一段以「忘」、「忽逢」、「甚異」、「欲窮」四個相承續的詞語生動揭示出武陵漁人一連串的心理活動。「忘」字寫其一心捕魚,無意於計路程遠近,又暗示所行已遠。其專注於一而忘其餘的精神狀態,與「徐行不記山深淺」的妙境相似。

「忽逢」與「甚異」相照應,寫其意外見到桃花林的驚異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絕美景色。「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兩句,乃寫景妙筆,色彩絢麗,景色優美,彷彿有陣陣清香從筆端溢位,造語工麗而又如信手拈來。

第二段先以數語描述發現仙境經過。「林盡水源,便得一山」,點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暗示定非尋常去處。漁人的搜尋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帶出來。

及至通過小口狹道,寫到「豁然開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韻致。

進入桃源仙境之後,先將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雞鳴犬吠諸景一一寫來,所見所聞,歷歷在目。然後由遠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來種作、衣著裝束和怡然自樂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園生活圖景。最後寫桃源人見到漁人的情景,由「大驚」而「問所從來」,由熱情款待到臨別叮囑,寫得情真意切,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

第三段先寫漁人在沿著來路返回途中「處處志之」,暗示其有意重來。「詣太守,說如此」,寫其違背桃源人「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叮囑。太守遣人隨往的「不復得路」和劉子驥的規往不果,都是著意安排的情節,明寫仙境難尋,暗寫桃源人不願「外人」重來。

對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尋訪無著也不再問津了,而陶淵明自己卻從來沒有停止過追求,在《桃花源詩》的結尾處就剖露了「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的心願。他以桃花源人為志趣相合的契友,熱切期望與之共同生活於桃花源中。

陶淵明成功地運用了虛景實寫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個真實的存在,顯示出高超的敘事寫景的藝術才能。但《桃花源記》的藝術成就和魅力絕不僅限於此,陶淵明也不僅僅是企望人們確認其為真實的存在。所以,在虛景實寫的同時,又實中有虛,有意留下幾處似無非無,似有非有,使人費盡猜想也無從尋求答案的話題。

桃源人的叮囑和故事結尾安排的「不復得路」、「規往未果」等情節,虛虛實實,徜恍迷離,便是這些話題中最堪尋味之筆。它所暗示於世人的是似在人間非在人間,不是人間勝似人間,只可於無意中得之而不可於有意中求之,似乎與「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著某種微妙的內在聯絡。這虛渺靈奧之區始終蒙著一層神祕的面紗,「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世人是難以揭曉的。

它的開而復閉,漁人的得而復失,是陶淵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謎,「惹得詩人說到今」。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詩》中透露了一點訊息,說「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復還幽蔽」,乃是因為「淳薄既異源」!原來桃源民風淳厚,人間世風澆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為爭奪之場」(蘇軾《和桃花源詩序》),玷汙了這塊化外的淨土,即使像劉子驥那樣的人間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機緣。

《桃花源記》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處,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外仙界。不過應當強調的是,陶淵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處:在那裡生活著的其實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難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們的和平、寧靜、幸福,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的。

古代的許多仙話,描繪的是長生和財寶,桃花源裡既沒有長生也沒有財寶,只有一片農耕的景象。陶淵明歸隱之初想到的還只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經不限於個人,而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陶淵明邁出這一步與多年的躬耕和貧困的生活體驗有關。

雖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當中的社會,但是能提出這個空想是難能可貴的。

此文藝術構思精巧,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絡起來。採用虛寫、實寫相結合手法,也是其一個特點。增添了神祕感。

語言生動簡練、雋永,看似輕描淡寫,但其中的描寫使得景物歷歷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詳有略,中心突出。

桃花源記 劇本 50,桃花源記劇本

漁人在林中走著,忽然忘記了回去的方向,繼續尋找,逐漸出現了桃林,出於好奇,有繼續前行,漸漸的,小洞出現,漁人鑽進去,慢慢摸索,終於看到了桃園,眼前美麗不已,桃源人和平種作,就這樣這其中度了幾日,出去時,其中人希望漁人不把桃園告訴外人,但當漁人出去時,處處做標記,家都不渡,直接去見了太守,但當他們回去...

《桃花源記》講的是什麼內容,《桃花源記》大概講的是什麼?

小麗兒愛動漫 桃花源記 國產最現實的動畫,我們都想逃離這個糟糕的世界 一個漁夫打漁時發現桃花源,進入,裡面是一群躲避秦末混亂的村民,招待漁夫,問外面情況,不讓他向外透露,出來,報官,尋找,找不到,無人再尋。 薌小九 是一個打漁的進入一片世外桃源的故事 月滿西樓 雲飛 是陶潛描繪的烏託幫式理想社會 桃...

古詩《桃花源記》的原文是什麼,桃花源記原文是什麼

原文為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