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惹塵埃 ,那首詩的全文是什麼

時間 2021-08-30 10:33:32

1樓: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在南北朝的時候,佛教禪宗傳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師,弘忍大師當時在湖北的黃梅開壇講學,手下有**五百餘人,其中翹楚者當屬大**神秀大師。神秀也是大家公認的禪宗衣缽的繼承人。弘忍漸漸的老去,於是他要在**中尋找一個繼承人,所以他就對徒弟們說,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禪意的詩),看誰做得好就傳衣缽給誰。

這時神秀很想繼承衣缽,但又怕因為出於繼承衣缽的目的而去做這個畿子,違法了佛家的無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來,在院牆上寫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時時刻刻的去照顧自己的心靈和心境,通過不斷的修行來抗拒外面的**,和種種邪魔。是一種入世的心態,強調修行的作用。而這種理解與禪宗大乘教派的頓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當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這個畿子的時候,都說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時候,弘忍看到了以後沒有做任何的評價。

因為他知道神秀還沒有頓悟。

而這時,當廟裡的和尚們都在談論這首畿子的時候,被廚房裡的一個火頭僧—慧能禪師聽到了。慧能當時就叫別人帶他去看這個畿子,這裡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慧能是個文盲,他不識字。他聽別人說了這個畿子,當時就說這個人還沒有領悟到真諦啊。

於是他自己又做了一個畿子,央求別人寫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有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個有大智慧的人(後世有人說他是十世比丘轉世),他這個畿子很契合禪宗的頓悟的理念。是一種出世的態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

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

弘忍看到這個畿子以後,問身邊的人是誰寫的,邊上的人說是慧能寫的,於是他叫來了慧能,當著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說:寫得亂七八糟,胡言亂語,並親自擦掉了這個畿子。然後在慧能的頭上打了三下就走了。

這時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於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時候去了弘忍的禪房,在那裡弘忍向他講解了《金剛經》這部佛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並傳了衣缽給他。然後為了防止神秀的人傷害慧能,讓慧能連夜逃走。於是慧能連夜遠走南方,隱居10年之後在莆田少林寺創立了禪宗的南宗。

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這件事以後,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沒有追到。後來神秀成為樑朝的護國法師,創立了禪宗的北宗。

2樓: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明亮的鏡子也並非是臺,本來就虛無一物,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首先說一下這首詩的出處

在南北朝的時候,佛教禪宗傳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師,弘忍大師當時在湖北的黃梅開壇講學,手下有**五百餘人,其中翹楚者當屬大**神秀大師。神秀也是大家公認的禪宗衣缽的繼承人。弘忍漸漸的老去,於是他要在**中尋找一個繼承人,所以他就對徒弟們說,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禪意的詩),看誰做得好就傳衣缽給誰。

這時神秀很想繼承衣缽,但又怕因為出於繼承衣缽的目的而去做這個畿子,違法了佛家的無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來,在院牆上寫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時時刻刻的去照顧自己的心靈和心境,通過不斷的修行來抗拒外面的**,和種種邪魔。是一種入世的心態,強調修行的作用。而這種理解與禪宗大乘教派的頓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當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這個畿子的時候,都說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時候,弘忍看到了以後沒有做任何的評價。

因為他知道神秀還沒有頓悟。

而這時,當廟裡的和尚們都在談論這首畿子的時候,被廚房裡的一個火頭僧—慧能禪師聽到了。慧能當時就叫別人帶他去看這個畿子,這裡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慧能是個文盲,他不識字。他聽別人說了這個畿子,當時就說這個人還沒有領悟到真諦啊。

於是他自己又做了一個畿子,央求別人寫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有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個有大智慧的人(後世有人說他是十世比丘轉世),他這個畿子很契合禪宗的頓悟的理念。是一種出世的態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

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

弘忍看到這個畿子以後,問身邊的人是誰寫的,邊上的人說是慧能寫的,於是他叫來了慧能,當著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說:寫得亂七八糟,胡言亂語,並親自擦掉了這個畿子。然後在慧能的頭上打了三下就走了。

這時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於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時候去了弘忍的禪房,在那裡弘忍向他講解了《金剛經》這部佛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並傳了衣缽給他。然後為了防止神秀的人傷害慧能,讓慧能連夜逃走。於是慧能連夜遠走南方,隱居10年之後在莆田少林寺創立了禪宗的南宗。

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這件事以後,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沒有追到。後來神秀成為樑朝的護國法師,創立了禪宗的北宗。

3樓:

五祖弘忍想將**衣缽傳給**們繼承,他命**們每人各做一首偈子,然後從偈子中所呈現的境界來判別對方是否見道,見道的人就可以得到衣缽,成為六祖。

最受大家推崇的上座**神秀,作了一首偈子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大家看了都讚歎神秀境界很高,五祖卻批評說:“作得不錯,但是尚未見道。”

這時在舂米房工作的惠能,半夜裡也請人在牆上**了一首偈子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見了,認為他才是見到諸法空性,悟入佛道的人,因此把**衣缽傳給了他,惠能成為禪宗的六祖大師。

沒題目。

4樓:七月桃花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詩出自**是什麼意思?

5樓:米格戰鬥機

出自——唐代惠能《菩提偈》。

意思是菩提原本就沒有樹,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原文: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譯文:原本就沒有菩提樹,也並不是明亮的鏡臺。只要性空,哪會有什麼塵埃!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明亮的鏡子本來就很乾淨,**會染上什麼塵埃!原本就沒有菩提樹,也並不是明亮的鏡臺。本來就是四大皆空,到**染上塵埃!

菩提只是向著內心尋找,何必勞累向外界求取玄機?以此進行修行自身,極樂世界也就在眼前!

6樓:兩色閒晴

這是神秀偈的對句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出自少林六祖慧能偈語。

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意思 心中無雜念就不會被玷汙

7樓:歌唱平凡

“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是禪宗六祖慧能所作之謁。翻譯如下: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8樓:美國來的中國佬

這意味著,沒有原來的菩提樹,明亮的鏡子也沒有臺灣。沒有一件事一直沒有什麼會在被感染的灰塵,一切都是空的,不要太沉迷於做他們不擁有自己的幸福是喜歡的東西,

9樓:半面桃花半鬢秋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若塵埃。

一日,五祖弘忍(601~674 )要考眾**,看他們證悟證到什麼等級了,就讓大家每人各寫一偈。

然後 大家把自己的作業念出來,當大**神秀(606~706)把自己的偈念出來後,大家都齊聲說好。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若塵埃。”

是說自己身正言明,勤修佛法,處處檢點,遠離世俗。

當時廚房有一火頭,不識一字,又剛進寺不到半年,資質太淺,連進正殿聽**講經的資格也沒有,就是這麼一個南蠻和尚,聽了神秀的偈,自己不會寫,便請人用炭在外面的白牆上也提了一首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若塵埃。”

是說:“菩提”是智慧,哪有什麼“樹”,開悟是明白,哪來什麼“臺”,“佛性”原本就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善不惡,不增不減,哪能若得什麼塵埃?

點評: 神秀還沒有脫離“物質”層面,而慧能(638~731 )的靈性智慧已超越唯物,達到空明 大徹大悟的等級。瞭然“一切為心造”的真諦。

所以慧能六個月“畢業”修成正果,繼承了衣缽,留有《六祖壇經》。

而神秀修了三十年只得到浮世虛華的德高望重、聲譽、名利和地位而已。

古詩“何處惹塵埃”的上面是什麼?整首詩意思是什麼?

10樓:匿名使用者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菩提是個覺道,又有什麼樹呢?若有樹,那菩提就變成物,而有所執著。

菩提本來什麼也沒有,你說你覺悟了,但覺悟是個什麼樣子?是青色?黃色?

紅色?白色?你且說個樣子出來,看看它是無形無相的。

‘明鏡亦非臺’:你說心如明鏡臺,其實根本沒有個臺,若有個臺則又有所執著,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怎麼還要有個臺呢?

‘本來無一物’:本來什麼都沒有,也沒有一個樣子,也沒有一個圖,或一個形相,所以根本什麼也沒有。

‘何處惹塵埃’:既然什麼都沒有,塵埃又從那裡生出呢?根本就無所住了。

這首偈頌主要是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沒有一切執著,也就是佛所說的意思:‘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個地方就教人沒有執著,你執著它做什麼?

你執著它將來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時又執著些什麼?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參悟不透...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會染上什麼塵埃?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我曾經思考過一個問題: 人覺得一個東西好吃,事實上嗅覺比味覺佔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這樣嗅覺靈敏的生物,在飲食上遠比我們快樂。這樣的想法到底對不對……如果錯了……錯在**?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淨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

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

正如慧能所說的:仁者心動

又如道家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

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

佛家講究萬物在心,追求修世

道家講究無牽無掛,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脫今世,道家則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來說都是一種修行.

何處惹塵埃 這首詩前三句是什麼拜託各位大神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希望採納 班氣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首詩的出處 在南北朝的時候,佛教禪宗傳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師,弘忍大師當時在湖北的黃梅開壇講學,手下有 五百餘人,其中翹楚者當屬大 神秀大師。神秀也是大家公認的禪宗衣缽的繼承人。弘忍漸漸的老...

古詩“何處惹塵埃”的上面是什麼?整首詩意思是什麼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 菩提是個覺道,又有什麼樹呢?若有樹,那菩提就變成物,而有所執著。菩提本來什麼也沒有,你說你覺悟了,但覺悟是個什麼樣子?是青色?黃色?紅色?白色?你且說個樣子出來,看看它是無形無相的。明鏡亦非臺 你說心如明鏡臺,其實根本沒有個臺,若有個臺則又...

唐寅的那首詩全文是什麼,唐伯虎的那個桃花詩全文是什麼啊

唐伯虎 桃花庵歌 桃花庵歌 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賣酒錢。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 車塵馬足富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若將富貴比貧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將貧賤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閒。別人笑我忒瘋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