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中“空明”境界一詞,具體詞語意思是指什麼

時間 2021-09-01 06:30:33

1樓:fly藍蜻蜓

應該與第一條更接近。但“空”與“明”應當是兩個概念,都是覺悟後心的認識。

【空】梵文 śūnya(形容詞),śūnyatā(名詞),音譯舜若或舜若多。佛教各時期、各派別對空的解釋不一。在原始佛教中,空只是整個佛教理論體系中的一個普通概念。

部派佛教時期,這一概念成為當時爭論的重點之一。大乘佛教時期,尤其是般若經系統的大乘思想則進而以空為其理論基礎。

從所否定的物件來說,空可分“我空”、“法空”兩種。我空,即認為一切有情都是由各個組成元素聚合而成,不斷流轉生滅,因此不存在常一主宰的主體——我,這是小乘佛教的觀點;法空,則認為一切事物都依賴於一定的因緣或條件才能存在,本身沒有任何質的規定性,但法空並非虛無,它是一種不可描述的實在,稱為“妙有”,這主要是大乘中觀派闡明的觀點。

從論證的方式來說,空可分“分析空”、“當體空”兩種。分析空即從統一之可分解為若干部分或因素上,從事物的生滅變化上,說明事物的不實在和不自在,這主要是小乘所採用的方法;當體空則認為一切事物無須分解,只要用空的理法去觀察,就可以明白它本身就是空的,這主要是大乘所採用的方法。

從是否終極真理來說,大乘又把空分成“但空”、“不但空”兩種。把空當作絕對的虛無,認識不到它實際是有的一種存在形式,即一種妙有,就是但空,也叫“惡取空”;反之,如能認識到事物不但有空的一面,還有不空的一面,認識到空不遣有,有不離空,空中攝有,有記憶體空,這就是不但空,也叫中道。

從上述幾種對空的基本解釋出發,佛教各派還推衍出三空、四空、六空、七空、十空、十一空、十二空、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十九空、二十空等。其中以《大品般若》、《大智度論》所說的十八空影響較大。(方廣錩)

【明】 從字面意義上講是清楚,清晰,通透的意思。在這裡是針對昏暗,沉迷,無明而言的。佛教修行的人因證得“緣起性空”而破“無明”得悟。

可見所謂“空明”之境是隻可意會 是言語無法道明的。呵呵 一點淺見,不知所以。

2樓:匿名使用者

空明並非佛法中專有名詞,“空明”一詞散見於古代其它文學作品中。

1.空曠澄澈。 唐·韓愈 《祭郴州李使君文》:“航北湖之空明,覷鱗介之驚透。” 宋·蘇軾 《記承天寺夜遊》:“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特指月光下的清波。 宋·蘇軾 《前赤壁賦》:“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

3.指空曠澄淨的天空。 宋·蘇軾 《海市》詩:“東方雲海空復空,群仙出沒空明中。”

4.指洞澈而靈明的心性。 宋·蘇轍 《讀舊詩》詩:“老人不用多言語,一點空明萬法師。”

5.形容心性洞澈而靈明。 清·鄭燮 《範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三書》:

“誠知書中有書,書外有書,則心空明而理圓湛,豈復為古人所束縛,而略無張主乎!” 謝覺哉 《不惑集·再談“想”》:“旦則是心裡空明,不雜成見,不自以為是。

”6.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蘇軾記承天寺夜遊

其境界就是常寂光,寂而長照,照而恆寂,常寂光既不是物質現象,也不是精神現象,但是它有見聞覺知,沒有受想行識,猶如明鏡一般,是我們無法感受和想象的境界,唯有親證,方能體會,所以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證得此境界的就是究竟圓滿佛。

3樓:潛川如斯

——我所理解:所謂空明,不是並列的結構,而是遞進的結構,因“空”而“明”。空,即明瞭世界一切物質的規律;明,即因為前面“空”的獲得結果,也就是得到了洞徹一切的心性。

——看看古人的理解也很相似:宋·蘇轍 《讀舊詩》詩:“老人不用多言語,一點空明萬法師。

”,清·鄭燮 《範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三書》:“誠知書中有書,書外有書,則心空明而理圓湛,豈復為古人所束縛,而略無張主乎!”謝覺哉 《不惑集·再談“想”》:

“旦則是心裡空明,不雜成見,不自以為是。”

——別以為這些是文人,其實他們也是學識很高的居士呢。

4樓:匿名使用者

皆可。吾想空明境界乃指心有所屬,無雜,無塵,無念,無怨。

佛教中,空是什麼意思?

5樓:醉消魂

佛教中的空就是空虛幻覺一切都是自己幻像出來的、無形無相。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

擴充套件資料

空與‘有’相對。音譯為舜若。意譯空無、空虛、空寂、空淨、非有。一切存在之物中,皆無自體、實體、我 等,此一思想即稱空。亦即謂事物之虛幻不實,或理體之空寂明淨。

自佛陀時代開始即有此思想,尤以大乘佛教為然,且空之思想乃般若經系統之根本思想。

空可大別為人空與法空兩者。人空,意謂人類自己無其實體或自我之存在;法空,則謂一切事物之存在皆由因緣而產生,故亦無實體存在。

天台大師智顗與嘉祥大師吉藏皆以小乘佛教所說之空,系觀察分析一切事物而入空,故稱析空觀。相對於此,大乘佛教則針對小乘佛教之析空觀而另立體空觀,即觀一切存在事物的理法之當體即是空之法。

6樓:匿名使用者

一切萬有都是緣起,這就是佛教“空”之本義,“無”之真意。

空,是佛教對世界一切事物本質最簡要的描述,是釋迦世尊洞徹世界萬物緣起的結論。故《心經》開頭就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此。”

佛教所說的“空”,根本不是有人所認為的“沒有”的意思,也與社會上常聽到的“人生到頭一場空”的“空”字意思有別,“一場空”的“空”字,是得不到的意思。

佛教所說的“空”,是對世間事物變化過程的描述,準確地講,是萬事萬物最終要變化、要毀壞的意思,是對緣起法最本質的體證。佛教認為世上任何一種事物,都是由因緣和合而成,都是由各種條件和合而成,或其它事物變化而來,最後又變化為另外的事物。

7樓:韶關東華禪寺

空”檢驗你是

【離道】還是【合道】

前兩堂課我講“覺念”。覺念後才是擇道(法),擇道後才是修道。這裡的“覺念”與“見道”是吻合的。

一個修道人應該念念都能覺察到,而且知道是合道還是離道。有時處於道中,一不留神,念頭跑了,又未合道。

在什麼情況下才算合道呢?並不是只有一心念佛,才算合道。如果一心念佛就算合道,那麼一心切菜也算合道了。

因為都是一心一意在做一件事,唸咒、結印、參話頭,也是一心在做一件事。

事實上,真正的合道根本不用刻意生出一個念頭在念佛、持咒、結印、參話頭……。

有一句話說“當下是道,何來轉?有轉便是頭安頭”。你的心是散亂的,唸佛就散亂,做任何事情都散亂;你有一顆一心不亂的心,做任何事情都能一心不亂。

如果你不能時刻覺察到自己的起心動念,**給你一個法,你也修不進去。

如果你能時刻覺察到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就用不著修任何法了。因為你已經破了我執、法執,但還有一個空執未破。我執是主觀,法執是客觀,都是執著。

什麼叫空執呢?譬如一個對錢財看得很淡的人隨時都在佈施,但佈施後總喜歡別人把他的名字刻在功德碑上。這說明他把錢財放下了,但還沒有把功名放下,也即我執沒有放下。

有的人做了好事,總希望有人知道。即便沒人知道,心裡也高興。這說明他還沒有完全達到空。

一個真正空了的人,無我、無法,乃至連空也不存在,即佛門裡講的“我空,法空,空也空”。

大家經常講:“無我,無法,一切都是空的。”天天講空,執著空。如果不從“空”中走出來,還是“有”。有什麼?有個“空”的境界存在。

一個證道的人做事很努力,求圓滿,但過後無痕。按道理講,如果對一件事要求很高,做完後內心應該還存著這件事,怎麼可能過後無痕呢?

但事實恰恰相反,只有對一件事全然地努力過,才可能全然地放下。力量完整地來,走的時候也是完整地走,故而能過後無痕。

比如學開車,在學的過程中,理論、方法很多,一旦掌握了開車技術,什麼方法、理論都不存在了。車一停,心就走掉了,不可能還停留在車上。

只有在一知半解的時候,內心深處才會留下痕跡。

當我們面對一件事情時,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才能超越。如果沒有一心一意地經營,沒有全身心投入地去經歷、嘗試,就一定會留戀它,回味它。

所以發生在我們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我們都要全身心投入地去做,去體驗。只有全身心投入了,才能得到全部。沒有全身心投入,是得不到全部的。

就像一個人想閉關,可是閉關後又想著外面的事情,這樣就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地去用功,去感受。所以出關後,他就會留戀,會想再閉關。

在紅塵中沒有全身心投入地去做事,去嘗試渴望的事物,一旦修行,對紅塵中的事情肯定還會留戀。所以說悟要真悟,修要實修。

今天就講到這裡。大家問一問自己:現在是處於見道、修道、證道的哪個層次?

只有進入證道位,智慧,也即實相般若才會開啟。在未進入證道位之前,儘管你的語言般若、文字般若已經開啟了,但還未突破無明。只有實相般若開啟了,才能徹底突破無明。

——摘自《萬行開示:你若知道這幾“道”就在道中》

空掉身心

與整體能量合二為一

當下便具有

無窮的智慧

無畏的膽識

無量的悲心

與無限的力量

·萬行法語

——摘自《萬行開示:身心空無的能量》

問:**,您的著作裡講“撥對密碼”就能入道,我也想找到密碼,怎麼找?

身心清淨就是密碼。身如何清淨?

吃素。心如何清淨?心裡不放事,有事就做事,做完就放下,沒事不要找事。

有些修行方法、打坐技巧,是在大家修不下去的情況下才給的,都是有為法,只能幫助你走一段路程。

當這段路程結束以後,這些方法就用不上了,唯一能用上的方法就是“身心清淨”。

在即將入道的時候,必須把有為法放下。有為法只能對治身心的煩惱,無法幫助我們入道。

所謂的法門,都是為了對治身心的煩惱。當身心的煩惱對治完了,都是通過“空無”的力量進入“道”裡面。

《心經》上已經講了“觀、行、照、度、空、無”,你還需要方法嗎?還用得上方法嗎?

無明突破的當下,即是智慧,即是道!

——摘自《萬行解惑:人天合一的密碼是什麼》

萬行大和尚簡介:

東華禪寺方丈萬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在踐行佛法、體證生命本源的智者。

15歲信佛、18歲出家、29歲證得生命本源,30歲復建東華禪寺、4年佛學專業、7年閉關、19年建寺安僧、1萬多場開示演講、千萬言著述、13部著作出版多國語言……

2023年創立東華家風:信教先愛國,學佛先做人,修道先發心;2023年倡行每月1次升國旗;2023年創立中國首座佛教愛國館;2023年至今,東華禪寺18年間向社會捐款捐物數千萬元,並多次榮獲省市“模範和諧寺觀教堂”稱譽。

從童真入道、閉關證悟,到建寺安僧、講經說法,歷經三十餘年,總結出一條能讓人類證悟本源的解脫之道——《東華禪》

本著普度眾生的使命,萬行大和尚將《東華禪》修行法門無私奉獻,殷切期望天下眾生通過學修《東華禪》融通人生四大關係:我與家庭的關係,我與社會的關係,我與國家的關係,我與自然的關係,從而獲得幸福圓滿的人生。

佛學中難道佛的境界是最高的嗎?不是一山總有一山高嗎?沒有比佛更高的境界嗎

東方不敗 佛的境界打破一切的界限,既然打破一切的界限,你另立一個更高的界限,不是就在無限中自立界限了嗎?你學過數學,知道無限的概念,請問有比無限更大嗎?假如有,無限就不稱為無限,就被稱為有限了。對否?假如你明瞭此理,就明白佛是至高之成就的意義了。 世人看佛,佛境界高 在千萬劫以前,當佛還是眾生的時候...

佛學中的一些問題,關於佛學的一些問題

一方面,回答有字數限制,您提出這麼多問題,而且條條都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明白的,估計一個問題裡面回答不完,所以我只好曲線作答,不便之處,萬望見諒。另一方面,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您以後或者還會有很多問題,或者這樣也可以提供多一個參考途徑,幫助日後可能有用。1.簡述釋迦牟尼的生平 釋迦牟尼佛傳 以下問題...

書畫是一種什麼境界,畫畫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天蠍有你的日子 古詩讀書分成的三個境界是立志 忘我到迴歸,而作為讀書經常出現的伴侶書畫而言,它也有三個境界。古往今來對書畫的三個境界的看法有一些出入,但整體上來講是從形態到意境,再由意境到大道這樣的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 書畫的第一境界是描寫實際狀態 古人明白,無論是寫字還是畫畫,最開始都是看到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