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壁是一首題壁詩嗎,題西林壁是一首題壁詩,還是一首什麼詩

時間 2021-09-01 07:07:50

1樓:荒誕不經

《題西林壁》是一首題壁詩。

《題西林壁》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題於江西九江廬山西林寺壁上。蘇軾於神宗元豐七年(2023年)由黃州(治所在今湖北黃岡)貶所改遷汝州(治所在今河南臨汝) 團練副使,赴汝州時經過九江,與友人蔘寥同遊廬山。

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據南宋施宿《東坡先生年譜》記載可知此詩約作於元豐七年五月間。

題壁詩是古代詩歌中的瑰寶,是一種值得研究的文化現象。題壁詩有多種型別。就載體而言,題壁詩雖然都是題在牆壁上,但牆壁又有寺壁、石壁、郵亭壁、殿壁、樓壁之分。

就內容而言,題壁詩皆有感而作,是有所寄託的。大致可分如下型別:第一,政治抱負。

這類詩大多對現實不滿,不平則鳴。第二,生活困難,乞求得到社會贊助,題詩於壁,廣而告之。有的甚至帶有商品性質,題詩者據以牟利。

第三,志趣愛好。有些詩頗富哲理,堪稱警句。

2樓:嶽玥米子辰

是的,是蘇軾遊廬山時寫在西林寺牆壁上的詩。

3樓:皇馬飛俠

是的。寫在西林寺牆上的詩。

題西林壁是一首題壁詩,還是一首什麼詩

4樓:匿名使用者

題西林bai壁

《題西林壁》是宋du代文學家蘇zhi軾的詩作。這是一首詩中有

dao畫的寫景詩內,又是容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變化。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鬱鬱蔥蔥連環不絕;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雲端。

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不相同。後兩句寫出了作者深思後的感悟:之所以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原來是因為「身在此山中」。

也就是說,只有遠離廬山,跳出廬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廬山的真正儀態。全詩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題西林壁》的作者是誰,屬於哪一個朝代,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

5樓:秀蔓有初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 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宋朝的蘇軾。

這是一首哲理詩,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蘇軾(2023年1月8日-2023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漢族,眉州人。北宋詩人、詞人,宋代文學家,是豪放派詞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政治上屬於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其詩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現存詩3900餘首。代表作品有《水調歌頭·中秋》、《赤壁賦》、《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記承天寺夜遊》等。

「題西林壁」是蘇軾在什麼時候寫的一首詩?

6樓:溫文新

1、據南宋施宿《東坡先生年譜》記載可知此詩約作於元豐七年五月間。

2、《題西林壁》的創作背景:蘇軾於神宗元豐七年(2023年)由黃州(治所在今湖北黃岡)

貶所改遷汝州(治所在今河南臨汝) 團練副使,赴汝州時經過九江,與友人蔘寥同遊廬山。瑰

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

題西林壁的作者是什麼朝的什麼這是一首題壁詩也是一首什麼詩它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是什麼他還寫過什麼詩

7樓:

《題西林壁》這首古詩告訴了我們:「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區域性現象所迷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句俗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題西林壁》和《望廬山瀑布》兩詩有什麼不同之處?

8樓:我只告訴

1、從藝術上看之不同

在眾多的歌詠廬山的作品中,蘇軾的西林寺題壁詩與李白《望廬山瀑布》齊名。但兩首詩的藝術構思卻大不一樣:李白通過香爐峰瀑布一處景色的描寫,烘托廬山的磅礴氣勢,激發人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比較巨集大。

蘇軾則沒有描寫具體景特,而是概括抒寫瀏覽廬山的總印象,從中揭發一種生活哲理來啟發讀者的思考和領悟。這首絕句的長處不在於形象或感情,而在於富有理趣。

2、 寫景的角度不同

唐詩重韻致,所以大都情景交融,或情寓景中。又如像李白《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四句均寫景,並無特別深意,然其中灑脫高遠,讀者自能體會;其美全在情辭。而同是寫廬山,蘇軾《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便不盡相同,前兩句還是寫景,但後兩句卻是議論,不過正因有此議論,更能讓人充分領略到廬山的峰迴路轉。

的確,本詩與李白詩相比,意思較為深刻,以氣骨見長;但情辭之豐腴則有所不如了。蘇軾此詩的意義還不僅於此,讀者還可從中領悟到深刻的哲理;而這也是宋詩的特色之一,即富於理趣。

全文:《題西林壁》

蘇軾 (宋)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望廬山瀑布》

李白 (唐)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賞析:《望廬山瀑布》:

這是詩人李白五十歲左右隱居廬山時寫的一首風景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的景色,反映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首句「日照香爐生紫煙」。

「香爐」是指廬山的香爐峰。此峰在廬山西北,形狀尖圓,像座香爐。由於瀑布飛瀉,水氣蒸騰而上,在麗日照耀下,彷彿有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升起了團團紫煙。

一個「生」字把煙雲冉冉上升的景象寫活了。此句為瀑布設定了雄奇的背景,也為下文直接描寫瀑布渲染了氣氛。

《題西林壁》:

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變化。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鬱鬱蔥蔥連環不絕;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雲端。

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不相同。後兩句寫出了作者深思後的感悟:之所以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原來是因為"身在此山中"。

也就是說,只有遠離廬山,跳出廬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廬山的真正儀態。全詩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題西林壁古詩的意思是?

9樓:星幼杉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註釋]

1. 西林:西林寺,在現在江西省的廬山上。這首詩是題在寺裡牆壁上的。

2. 緣:因為。

3. 此山:指的是廬山。

[簡析]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遊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為什麼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侷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區域性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

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10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作者初遊廬山時,在題西林寺壁上的一首詩。

正看廬山,高嶺橫空;側看廬山,峭拔成峰;遠近高低,形象各異。

為什麼總看不清廬山真面目呢?恐怕只是因為自身在這山中的緣故吧!

此詩寓理於情景,巧妙地道出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哲理。

--《題西林壁》

11樓:匿名使用者

橫看是蜿蜒山嶺側看是險峻高峰,遠近高低看過去千姿百態不相同。之所以不能認識廬山的真實面目,只因為身處在這層巒疊嶂深山中。

12樓:匿名使用者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註釋]

1. 西林:西林寺,在現在江西省的廬山上。這首詩是題在寺裡牆壁上的。

2. 緣:因為。

3. 此山:指的是廬山。

[簡析]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遊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為什麼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侷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區域性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

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13樓:青兒魅力公主

[簡析]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遊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為什麼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侷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區域性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

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題西林壁古詩的意思,《題西林壁》全詩的意思是什麼?

告菁依韞素 題西林壁 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註釋 1.西林 西林寺,在現在江西省的廬山上。這首詩是題在寺裡牆壁上的。2.緣 因為。3.此山 指的是廬山。簡析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

題西林壁的意思是什麼?題西林壁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

題西林壁 是北宋文學家蘇軾的作品。全詩的字面意思 從正面 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 山峰聳立,從遠處 近處 高處 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自身處在廬山之中。全詩如下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分析 開頭兩句 橫看成...

題西林壁的詩該文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註釋 1.西林 西林寺,在現在江西省的廬山上。這首詩是題在寺裡牆壁上的。2.緣 因為。3.此山 指的是廬山。簡析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 是遊觀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