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中什麼是詩的押韻,詩歌中什麼叫壓韻

時間 2021-09-01 18:53:19

1樓:心紫荷

押韻是詩歌的基本要素之一,我國的民歌、詩、詞、曲無不押韻,所以詩歌又叫韻文。押韻是把同韻母或韻母相近的字,放在詩篇某些句子的末尾,使詩歌讀起來順口,聽起來悅耳,容易記得住、傳得開。押韻的方式,古體詩比較自由,可以隔句押韻,也可以句句押韻;可以用平聲押韻,也可以用仄聲押韻;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換韻;換韻的形式又有多種。

近體詩即格律詩的押韻方式,則有定規。

一、一律以平聲押韻(也有少數以仄聲押韻的,其中五言詩居多,但格律詩以平聲押韻為正格;因古體詩容許仄聲押韻,所以仄聲押韻的絕句和律詩也稱"古絕"、"古律");

二、不論五絕、五律、五排,七絕、七律、七排,都必須一韻到底,,不得半途換韻;

三、不論五言、七言,都是雙句入韻,單句不入韻。但首句可以入韻,也可以不入韻。七言詩首句入韻的較多,五言的較少;

四、押韻句的尾字用平聲,不押韻的必須用仄聲(古絕、古律押韻句的尾字用仄聲,不押韻的用平聲)。

2樓:匿名使用者

所謂押韻(也叫壓韻、叶韻),就是把相同韻部的字放在規定的位置上。

所謂韻部,就是將相同韻母的字歸納到一類,這種類別即為韻部。

同一韻部內的字都為同韻字。任何詩歌都要求押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對於押韻的限制多與少、嚴與寬的不同而已。這也是詩歌同其它文學體裁的最大分別。

比較常用的是【108部平水韻】②。

押韻是增強詩歌**性的重要手段,近體詩為了使聲調和諧、容易記憶,對於押韻十分講究。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頒佈的專門指導押韻的書,如《唐韻》、《廣韻》、《禮部韻略》、《佩文詩韻》、《詩韻整合》、《詩韻合壁》等,以南宋王文鬱撰的《新刊韻略》最為流行,即世人所謂之【108部平水韻】。

但是需要明白,並不值得為遷就押韻而破壞詩句的自然,除非是參加科舉,否則即使偶爾一兩句出韻,古人也是允許的。

【規則】

近體詩押韻有較嚴格的規定,總結如下:【首句可押可不押,下句必押平聲韻】③

1、【偶句押韻】:

律詩是二四六八句押韻,絕句是二四句押韻,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首句均可以押韻或不押韻。

首句並不入韻,二四句押韻。一般來說,五言詩首句不入韻為常見,七言詩首句入韻為常見。關於首句押韻與否的平仄規律請參照【平仄簡表】

2、【只押平聲韻】:

近體詩規定,只能押平聲韻,這幾乎是一條死規矩,事實上以近體詩的體例假如押仄聲字會感到非常拗口,所以古人都能自覺遵守這一規則。記憶中也沒有任何可供借鑑的反例,所以這裡就不另舉例。

3、【一韻到底】,中間不能換韻。古詩(古風)允許中途換韻,但近體詩不允許這樣。

【首句押韻可借鄰韻】

古體詩的押韻,可以把鄰近韻部的韻,比如一東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

一起通用,稱為通韻。但是近體詩的押韻,必須嚴格地只用同一韻部的字,即使

這個韻部的字數很少(稱為窄韻),也不能參雜了其他韻部的字,否則叫做出韻,是近體詩的大忌。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韻,可以借用鄰韻。因為首句本來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避忌】

1、忌重韻

即同一個韻字在一首詩的韻腳裡重複出現,此乃大忌。

2、避免同義字相押

如一首詩中同時使用「花」、「葩」,「芳」、「香」等。

3、避免出韻

古人寫詩多依官韻,而許多我們認為是同韻的字在官韻中被分別列入不同的韻部之中,如「冬」與「東」之類,如果在同一首詩中相押,即為出韻。這主要是因為古今語音變化的原因,今天已沒有必要再強調這一點了。

【唱和】

唱和就是依照別人詩中所使用的韻字來押韻做詩,叫做「和韻」或「步韻」,主要有三種方式:

1、次韻:又稱步韻,即用原詩相同的韻字,且前後次序都必須相同,這是最常見的一種方式。

2、用韻:即使用原詩中的韻字,但不必依照其次序。

3、依韻:即用與原詩同一韻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①十八韻、十三轍跟普通話韻母對照表

十八韻:

一麻,新華字典裡的韻母 a、ua、ia 同屬一個韻部。

二波,韻母 o、uo。

三歌,韻母 e。

四皆,韻母 ie、ue。

五支,韻母 i (屬 zh、ch、sh、z、c、s 聲母,與七齊有別)。

六兒,韻母 er。

七齊,韻母 i (屬聲母 b、p、m、f、d、t、n、l、j、q、x、y,有別於五支)。

八微,韻母 ei、ui。

九開,韻母 ai、uai。

十姑,韻母 u。

十一魚,韻母 v。

十二侯,韻母 ou、iu。

十三豪,韻母 ao。

十四寒,韻母 an、ian、uan。

十五痕,韻母 en、in、un、vn。

十六唐,韻母 ang、uang、iang。

十七庚,韻母 eng、ing。

十八東,韻母 ong、iong。

十三轍即十三個通押韻部,分別是:

一發花,十八韻的一麻。

二梭波,十八韻的二波三歌。

三乜斜,十八韻的四皆。

四衣欺,十八韻的五支、六兒、七齊。

五灰堆,十八韻的八微。

六懷來,十八韻的九開。

七姑蘇,十八韻的十姑。

八衣欺,十八韻的十一魚。

九由求,十八韻的十二侯。

十遙條,十八韻的十三豪。

十一言前,十八韻的十四寒。

十二人臣,十八韻的十五痕。

十三汪洋,十八韻的十六唐。

十四中東,十八韻的十七庚和十八東。

因為十三轍的七姑蘇和八衣欺對應十八韻的十姑十一魚通韻,合併就是十三轍。

3樓:何月照花陰

詩歌辭賦押韻使音調和諧優美,在詩句結尾採用尾音相同的字,通常第三句不押韻。如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押ang韻。

4樓:匿名使用者

比如鋤禾日當午wu汗滴禾下土tu;這個u就是壓的韻

詩歌中什麼叫壓韻

5樓:才玉花霜乙

押韻詞語解釋:

也作「壓韻」。作詩詞曲賦等韻文時在句末或聯末用同韻的字相押,稱為押韻。詩歌押韻,使作品聲韻和諧,便於吟誦和記憶,具有節奏和聲調美。

舊時押韻,要求韻部相同或相通,也有少數變格。現代新詩押韻,不受古代韻書限制。

6樓:秋連枝從辛

詩詞歌賦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韻和諧優美的形式叫壓韻。也叫押韻。

壓韻也是構成一首詩歌的主要因素,不論是古體詩(遠代少數詩例外)或近體詩,都要求壓韻,沒有韻就不能成詩。所謂壓韻,就是在詩詞中一部分句子的末一字用同一個韻的字,使詩歌具備**感,讀起來既順口,又悅耳動聽,藉以增加詩的藝術感染力。同韻的字在一首詩中用於一部分句子的末尾,就叫做「韻腳」。

又因壓韻的字都在句子的末尾,所以又稱「韻角」。

古詩的押韻是什麼

7樓:夏末汀芷

1、押韻,又作壓韻,是指在韻文的創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後一個字,都使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誦或詠唱時,產生鏗鏘和諧感。這些使用了同一韻母字的地方,稱為韻腳。

2、舉例說明:

黃鶴樓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lou。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you。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zhou。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chou。

這首詩押「ou」韻,韻腳為:樓、悠、洲、愁。

8樓:落謹兒

古體詩押韻:古體詩押韻較寬。可轉韻,或鄰韻通押;可押平聲韻,也可押仄聲韻。仄聲韻中,要區別上、去、入聲,不同聲調一般不相押,只有上聲韻和去聲韻偶然可以相押。

傷 宅[唐]白居易

誰家起甲第,朱門大道邊?豐屋中櫛比,高牆外迴環。

累累 六七堂,棟宇相連延。一堂費百萬,鬱郁有青煙。

洞房溫且清, 寒暑不能幹。高堂虛且迥,坐臥見南山。

繞廊紫藤架,夾砌紅藥欄。攀枝摘櫻桃,帶花移牡丹。

主人此中坐,十載為大官。廚有腐敗肉,庫有朽貫線。

誰能將我語,問爾骨肉間:豈無窮賤者?忍不救飢寒?

如何奉一身,直欲保千年?不見馬家宅,今作奉誠 園?

(「邊」、「延」、「煙」、「錢」、「年」,先韻;   「園」,"幹」、「欄」、「丹」、「官」、   「寒」,"環」、「山」、「間」,押an。)

在我們漢語拼音中有四種音調,分別為第一聲、第二聲、第三聲、第四聲,其中第

一、第二聲為平聲,第

三、第四聲為仄聲,在古詩中的押韻病不是很講究平仄,在對聯中才比較講究平仄。你可以看一下這首詩,都是仄起平收的。

春望杜甫

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

渾欲不勝簪。

9樓:匿名使用者

亦作「 押韻 」。詩詞歌賦句末(偶亦在句中)用同一韻母的字,以使聲韻和諧。一般用於偶句句尾。也稱韻腳。

詩歌中什麼是押韻?

10樓:匿名使用者

押韻指每句話的最後一字尾音相同,使其讀出朗朗上口的感覺,而古詩中分有平仄。

平仄指的是詩句裡每一個字拼音韻母上的音調格式。

平仄(拼音:píngzèlevel and oblique tones 平聲和仄聲,泛指詩文的韻律。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

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 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在古代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剩下了的是平聲。自元朝周德清後,平分陽陰,仄歸上去,逐步形成陰平,陽平歸平,上聲,去聲歸仄,入聲取消的格局。自古平仄失調,平仄和不拘平仄之爭是永恆的話題。

在普通話四聲中,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   古代「平聲」這個聲調在普通話中分化為陰平及陽平,即所謂第一聲、第二聲。   古代「上聲」這個聲調在普通話中一部分變為去聲,一部分仍是上聲。

上聲是現代漢語拼音的第三聲。   古代「去聲」這個聲調在普通話中仍是去聲,即第四聲。   古代「入聲」這個聲調在普通話中已經不存在;變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裡去了。

  普通話四聲聲調錶為: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   例如:

  媽 麻 馬 罵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簡單說,在普通話四聲中,第一聲、第二聲是平聲;第三聲、第四聲是仄聲。

11樓:阿路

ya la gua sa zhua fa ta

明白了麼???

詩歌中怎樣押韻?

12樓:匿名使用者

詩歌都是押韻的。有的是句句押韻,有的是隔句押韻。 近體詩除有的句首入韻外,都是隔句押韻。

古體詩一般也是隔句押韻。在這一點上,兩者沒有什麼本質區別。說近體詩押韻嚴格,主要是指:

⑴近體詩一般只用平聲韻,古體詩則既可押平聲韻,也可押仄聲韻。

⑵近體詩不能」出韻「,也就是說,韻腳(即押韻的字)必須只用同一個韻中的字,不許用鄰韻的字。

詩人用韻一般根據當時的語音,同韻(即主要母音、韻尾相同)相押。上古三十個韻部基本上適用於先秦兩漢的詩歌韻文。魏晉以後,語音的變化越來越大,詩人用韻也有不同。

南北朝出現了許多供詩人選字押韻而編寫的韻書。隋代陸法言的《切韻》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分為一百九十三韻(聲調不同屬於不同的韻)。北宋陳彭年編篆的《廣韻》,在《切韻》的基礎上細分為二百零六韻。

但是《切韻》、《廣韻》的分韻都過於瑣細,不完全符合當時的口語,詩人們都苦其苛細。事實上唐朝人做詩也不完全按照一百九十三韻或二百零六韻。當時就有」同用「的規定,允許人們把某些臨近的韻合起來用。

到南宋江北平水劉淵著《壬子新刊禮部韻略》就把同用的韻合併起來,成一百零七韻。與此同時金人王文鬱著《平水新刊韻略》又併為一百零六韻。這一百零六韻就是常說的」平水韻「。

」平水韻「包括平生三十韻,上聲二十九韻,去聲三十韻,入聲十七韻。

。。。。。。。

儘管」平水韻「是南宋時才出現的,但反映了唐朝人做詩用韻的部類。例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用真韻,李白《渡荊門送別》、杜甫《旅夜書懷》用尤韻,杜甫《登高》用灰韻,等等。唐以後直到近代,儘管實際語音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人們做近體詩時,還都依照」平水韻「。

每一首詩的韻腳都必須是」平水韻「中同一韻裡的字,否則就叫」出韻「。」出韻「的詩,就不能算標準的近體詩。所以,近體詩的用韻是很嚴格的。

古體詩就不然,它用韻較寬,可以用鄰韻的字。例如杜甫《北征》的第一段,韻腳」吉、室、日、篳、出、失「是質韻,」勿「是物韻,」切「是屑韻,」惚「是月韻。古體詩還可以換韻。

例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前十幾句,基本是平仄相間:」客、瑟「是陌、質和韻(仄),」船、弦「是先韻(平),」別、月、發「是屑、月和韻(仄),」誰、遲「是支韻(平),而」見、宴、面「是霰韻(仄)。

至於樓上說的」平仄「。到齊樑時代,詩體又逐漸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主要隨著四聲的發現而在詩歌創作中講究平仄。

當時有所謂」永明體「,它的特點就是講究聲律,沈約和謝脁為其代表作家。到唐代,就正式形成了一種講究平仄和對仗為特點的格律詩。這就是所謂」近體詩「(包括律師和絕句)。

但唐以後也仍然有按照古詩的作法寫詩的。既不講究平仄和對仗,這種詩稱為」古體詩「,也叫」古風「。

【省略掉的是平水韻,你可以到網上搜搜。】

中國文學第一部詩歌是什麼?

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 詩經 詩經 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先秦時代稱為 詩 或 詩三百 後來孔子加以整理。漢武帝董仲舒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的建議,尊 詩 為經典,定名為 詩經 並沿用至今。詩經 的影響。詩經 之美,在於簡單而有意蘊,包含最樸實的美和最真摯...

詩經中描寫師生的句子,《詩經》對中國文學的影響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詩經 國風 衛風 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詩經 對中國文學的影響 我想學習一些文學常識。哪一方...

中國文學中宋詞的派別重要分枝有哪些,及各派別的代表詞作

鏡心忘情 婉約派 代表詩人有柳永,晏殊,周邦彥 李清照柳永 雨霖鈴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 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