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道德是修身之本,為什麼說誠信是做人之本?

時間 2021-09-04 23:09:38

1樓:匿名使用者

人們常說,欲立身,先立品,人無品不立。縱觀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人們推崇讚頌的、難以忘懷的是那些道德高尚、操守潔淨的人。如堯、如舜、如屈原、如包拯、如**穆、如文天祥……人之與品德,猶如土地與水。

土地失去了水,就變成一片焦土;人沒有了品德,就變成行屍走肉。地勢低窪之處水最充盈,品德高潔之士人最敬仰。優良的品德是人的立身之本。

人要有智慧與才能,更要有良好的修養與品德。考核國家公務員,“德、能、勤、績”四個方面,德是第一位的,能是第二位的。因為德是一個人的靈魂。

司馬光曾這樣評價人的德與才:德才兼備,稱之為聖人;無德無才,稱之為愚人;德勝過才,稱之為君子;才勝過德,稱之為小人。我們都知道蕭何、張良、韓信稱作“漢初三傑”,為什麼沒有陳平呢?

是人們吝惜這一個“職稱”名額?顯然不是,因為“漢初三傑”稱號是後人追加的,此時陳平早已作古,不會再和時人爭待遇。是功勳不夠卓著?

更不是。有一個成語“六出奇謀”,就是指的陳平曾為高祖劉邦六出奇計,其中用的反間計,離間了項羽與范增的關係,為西漢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究其原因,主要是“德”上欠缺,盜嫂、受金的“腐敗行為”與“傑”的稱號實在是不相匹配。

與陳平相比,四歲讓梨的孔融、7歲破甕救友的司馬光,顯得微不足道,而他們的故事卻代代相傳,就在於他們的故事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傳萬世而鑄人品,蕩正氣而震四海,已成為我們偉大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再拿李真與郭秀明相比較:李真,28歲當上省領導祕書,在7年間躍升至正廳級的省國稅局局長;少年得志,前程似錦,其才華自然是翹楚不凡,這一點我們肯定不會懷疑。為什麼不可一世的李真會因福得禍,38歲就被“雙軌”,二審被判死刑?

原因就在於“德”出了問題。私慾膨脹,作風敗壞,飛揚跋扈,仗勢壓人,招搖撞騙,有些所作所為不僅一點道德都不講,甚至沒有人性。等待他的只能是正義的槍聲。

而郭秀明,只不過是一名村黨支部書記,我們黨的一名十分普通的基層幹部,可他去世後,村民們自發連夜在村口為郭秀明樹起了"功德碑"。原因就是人們從他身上看到了共產黨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品質,為了改變惠家溝村惡劣的生態環境和貧窮落後面貌,讓群眾早日過上富裕日子,他毅然捨棄自家富裕的小日子,毛遂自薦當村黨支部書記,八年的時間裡,他忍受著病痛的折磨,全身心撲在集體的事業上,帶領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兩次建校,四次修路,綠化荒山,平整土地,使昔日封閉、貧窮的小山村逐步走上了文明富裕之路。他以自己的羸弱之軀,廢寢忘食,不畏艱辛,任勞任怨,苦幹實幹,忠誠地履行著自己的職責,忘我地實踐著共產黨人的宗旨,用生命譜寫一曲當代共產黨人可歌可泣的創業之歌、奉獻之歌。

這樣的人人民永遠不會忘記,正所謂“大德如生”。

我們中華民族歷來是一個重信尚德的民族,在我們的生活中,“美德是我們行路的手杖。”(英國詩人布萊克《老牧人之歌》)在社會,遵守社會公德,你會贏得朋友;在工作崗位,恪守職業道德,你會贏得信任;在家庭,良好的家庭美德,你會享受幸福。在社會經濟不斷繁榮的今天,人們的社交範圍越來越廣,社交活動越來越多,種種向道德防線所發動的“進攻戰”時有發生。

只有心地高潔、行為清白,才能一身正氣走四方。冰心還曾說過,“坦坦蕩蕩的胸懷和良好的情緒是一門超級養生術”。的確如此,心地無私,光明磊落,精神上沒有負擔,自然活得沉穩,睡得踏實,也不失為一條養生之道。

前蘇聯教育學家凱洛夫在他的理論專著《教育學》中指出:“人並不是生來就具有道德上的信念、情感和行為習慣,這一切都是在生活和教育的過程中獲得的。”我們要培養自己優良的品德,就必須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以道德作準繩,規範我們的思想與言行,從教育中汲取道德營養,在生活中修正自己行為,不斷錘鍊自己的品德,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道德純淨聖潔的人。

誠然,時時、處處、事事都用道德規範來約束自己,的確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需要付出理智和胸懷,付出勇氣和意志,甚至要飽受痛苦和磨難。但這就像買衣服,如果購買的是一件便宜的服裝,付錢的時候是高興的,但每次穿起它時會感到不舒服。

而如果購買的是高質量的服裝,在付錢時會覺得心痛,可每次穿起它時會感到順心、體面。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就像高質量的服裝,品位高、受人敬,不僅享受人生的愉悅,而且充分感受生活的美好。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做人,就必須把“德”放在第一位,儘管不一定能使自己偉大,但一定可以通過道德的完善使自己的人格變得高尚起來。

2樓:小棋子動漫社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孔子說:“人能夠存活得好是因為有合於生生不息之道的正直的本性,如果偏離了、亡失了正直的本性,那隻能是暫時地僥倖避免劫難,苟且活著而已。”

人和樹木一樣頂天立地,都得正直立於地面活著,稍有偏斜或彎曲,如不扶正,久了就難成材了。人有正直的本性,也是合乎中庸之道的,其實是人能夠存活以至於繁榮的根本,天地、生命、萬物何嘗不也是要合乎宇宙執行的規律、生生不息之道的呢?如果人忘了自己的性命是來自於天道,捨本逐末,一味地追求世間的物質享樂,那就背道而馳了,就要自作自受了。

因為“人之生也直”,這也有護守著秉賦於天道的性命,不可偏離的意思。沉溺、安逸於物質享樂,就已經是偏離太遠了。物質享樂看似現實恰是虛幻,其實就是“罔”生,就是“幸而免”。

生命真正的快樂不假外求,應該就是先天已具足的正直的本性,在道中自得其樂。

孔子曾經和魯哀公的一段對話,也說明了人之生也直,要以德修身。

孔子說:“現在的人可以分為四類:庸人、士、君子、賢人。”

魯哀公問孔子說:“請問怎麼樣的人可以叫做庸人呢?”孔子說:

“所謂的庸人,是說嘴裡不能說好話,心裡不知道憂慮,不知道選擇賢人善士寄託自身並藉以除去憂難,行動不知道該做什麼,七情六慾支配著自己,這樣的人就可以叫做庸人了。”

魯哀公說:“很好,那麼什麼樣的人可以叫做士呢?”

孔子說:“所謂的士,是指他雖然不能全部知道做事的方法,但是還能夠有所遵循;雖然不能把事情做的十全十美,但是肯定有所處置。所以他不追求知識的淵博,而追求知識的正確;不追求語言的冗雜,而追求所說的話正確;不追求行為的雜多,而追求所做的正確。

”魯哀公又問:“那麼怎樣才算是君子呢?”

孔子回答說:“說話忠誠守信,但是內心不以為這是什麼了不起的品德;做事講究仁義,但是並不以此為驕傲;思慮明通,但是言辭上並不爭強好勝,所以他舒舒緩緩的不怕別人可以趕得上,這就是君子。”

魯哀公說:“說得對極了!您能告訴我怎樣就可以算是賢人嗎?”

孔子回答說:“賢人是說,他做事合乎規矩,但又不違反他的本性;言論足以做天下的表率,但是又不會因此而損害到他自身;富有天下卻並不蓄積財物,財物可以施捨給他人,但並不擔心自己貧苦,這樣的人就可以叫做賢人了。”

也許站在精神,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21世紀,當我們翻開歷史的畫卷,去研讀,去感受幾千年前,祖先們的思維方式和道德準則,一定會有很多人覺得“土”,但是如今的中國迫切需要這樣的一種傳統的禮教加以約束,混亂的價值取向,拜金的社會潮流,貧瘠的文化涵養,道德底線的崩潰,讓人們的誠信體系一次又一次觸控警戒線,處處充滿了質疑的聲音和不信任的眼神,甚至少數不法分子竟在人們賴以生存的食品中大做文章,犧牲他人生命健康,牟取暴利。

中國傳統文化以追求道德作為人的根本,追求人的道德完善,君子和賢人則是儒家設計的理想人格。他們雖然代表了不同的道德境界,但卻都是道德完善的人,而這也是他們與庸人和士的根本不同。因此,儒家提倡要以德修身,通過道德來提升自己、完善自己,達到君子和賢人的境界。

這,也是現代中國急需提倡的,是作為年輕人所應該思考與效仿的。

簡述修身為本的重要性,為什麼說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3樓:吃不了兜著走

修身的意義。孔子主張,在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下,要把追求理想人格,作為人生各種需求中的

專一屬種高層次的需要。他認為,即使在物質生活艱苦的情況下,只要有一種高尚的精神追求,仍然可以生活得樂觀愉快、奮發有為。孔子在稱讚學生顏回時說: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在談到自己時則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孔子提倡“修己”、“克己”和“慎獨”,孟子主張“養身”、“養性”和“養氣”。儒家認為,為了國家的興旺發達與國泰民安,“自天子以至庶人,皆以修身為本”,強調“修身”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礎。

儒家還認為,“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就是說,每一個人的道德修養猶如樹的根,國家的興旺猶如茂盛的枝葉,如果樹根枯萎了,又怎麼能有茂盛的枝葉?強調個人的修身養性關乎國家的繁榮昌盛。

4樓:山有風

身體是你活著的本錢,就這麼簡單。

為什麼說誠信是做人之本?

5樓:賀顯華老師

1、誠信的含義、

誠者,真誠、真實;信者,誠實、不欺。誠信者,誠實而守信也。誠信,作為中國古代的道德規範,歷來為人們所推崇和提倡。

儒家以“誠”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最高道德範疇,認為“誠者,天地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離婁上》),認為“禮所以觀忠、信、仁、義也……信所以守也”(《國語·周語上》)。孔子認為“信”是朋友之間交往的重要準則,把“信”作為“仁”的重要表現之一,要求“敬事而信”,“謹而信”。後來的儒學家們發展和完善了孔孟的“誠”和“信”,他們將“誠”視為“聖人之情”,是至靜至靈寂然不動的“心”(精神)(唐·李翱);將“誠”用以為至高無上的宇宙本體,認為“誠者,聖人之本。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北宋·周敦頤);甚至認為“誠”這一精神實體有化生萬物的作用:“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中庸》),以“誠”為宇宙的一般規律,並以“知”“行”關係去闡述“誠”與“明”的關係(明末清初·王夫之)。

總之,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史中,誠信始終作為一種“善德”為社會各階層所推崇;誠信之光始終普照著人類從矇昧走向文明,從農耕文明走向商業文明。

2、誠信缺失的危害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對個人而言,誠信乃立人之本,是做人處世的基本準則,是每個公民正確的道德取向。

從修身的角度看,誠信是人內心升起的太陽,可以照亮自己,也可以溫暖別人;誠信是一把金鑰匙,可以開啟人的心鎖,也可以開啟知識和財富的大門;誠信綻放著生命之美,生活因它而多姿,人生因它而多彩。對企業而言,誠信是其賴以生存的根本;對城市而言,誠信等同於它發展的機遇;對國家民族而言,誠信是其繁榮昌盛、自強自立的基礎。而一旦誠信缺失,危害甚大。

墨子云:“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言一朝不信,人就會失掉立身之本,企業就會失掉生存之根,城市就會失掉髮展之機,國家民族就會失掉興盛之源。

老子曰:“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誠信是市場經濟持續發展的道德基礎。

一旦誠信缺失,社會上便會欺詐成風,市場混亂,道德淪喪,人心惟危。當今社會,假冒偽劣商品氾濫,假文憑假學歷盛行,假政績假數字屢禁不絕,信用欺詐防不勝防,假新聞假廣告層出不窮,正是誠信缺失的具體體現。據悉,中國每年因為信用缺失而導致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高達5855億元,相當於中國年財政收入的37%,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每年因此至少減少兩個百分點。

由此可見,誠信的缺失,將會影響社會的發展,阻礙人類文明的程序。

3、現代誠信是對傳統誠信的傳承與超越

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和其它優秀文化傳統一樣,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特點,每一個時代都會賦予它不同的內涵,都會為它打上政治、經濟和階級的烙印。作為一種道德規範,現代誠信既是對傳統誠信的傳承,又是對傳統誠信的發展和超越。和傳統誠信相比,現代誠信有如下特點:

一是調整社會生活的內容更為廣泛。傳統的農耕社會,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由於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限制,交通落後,資訊閉塞,人的活動範圍很小,人與人之間交冬天的範圍很窄,交往的頻率很低。

除了少數經商的人群外,社會生活的主體人群之間的交流一般是侷限於親戚、朋友和熟人之間。而誠信作為一種道德規範,它調整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交往,如果調整主體缺失,這種規範對社會生活的作用也就降價。曾子曰: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禮樂記》雲:“著誠去偽,禮之經也。

”可見,在古代,儒家所推崇的“信”也多是朋友之“信”,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大義中,“信”在很大程度上侷限於“修身齊家”這一層面上。現代社會,社會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資訊暢通,交通方便,人類社會逐漸由農耕文明走向商業文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範圍擴大,交流的機會增多,交流合作的形式逐漸多樣化,交流的物件也由熟悉的人群擴充套件到陌生的人群。特別是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資訊網路化,經濟全球化,人與人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團體與團體之間,城市與城市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

誠信這一道德規範所調整範圍已擴充套件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熟人朋友的日常生活交往,大到國家政治經濟組織之間的交往與合作。現代誠信已超越了傳統意義的誠信,具有了更深廣的內涵,已從“修身齊家”的層面擴充套件到“治國平天下”的層面。中國共產黨“十六大”提出了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方略,其中“德”的重要內容便是“誠信”。

二是誠信缺的危害更大。由於農耕文明時代人們的交流多限於親戚朋友熟人之間,傳統誠信只是居於“修身齊家”的層面,誠信的缺失往往是傷害親戚朋友熟人的感情,失朋友之“義”,是個人修養的缺失,是道德取向的偏差,是人性的墮落。而現代誠信一旦缺失,不但個人失去立身之本,而且還會影響一個企業、一座城市、一個國家民族的生存和發展。

一言足以興邦,一諾豈止千金。一次金融詐騙,可導致上億的資金流失;一紙合同不履行,會使一個企業破產;一言承諾失信,可使一個國家威信掃地。

為什麼說誠信是做人之本,“誠信,為人之本。”指什麼?

賀顯華老師 1 誠信的含義 誠者,真誠 真實 信者,誠實 不欺。誠信者,誠實而守信也。誠信,作為中國古代的道德規範,歷來為人們所推崇和提倡。儒家以 誠 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最高道德範疇,認為 誠者,天地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孟子 離婁上 認為 禮所以觀忠 信 仁 義也 信所以守也 國語 周語上 ...

為什麼說道德是用來約束自己的,而不是用來要求別人的

帆布鞋滴驕傲 我也認為道德是用來約束自己的,而不是用來要求別人的,但如果別人不遵從道德,違背道德,那麼這個道德就是用來要求他的這就變成了違背道德。但更多的是一個人在做事情的時候,考慮到道德的約束而不去做那件事情,所以常常會被說成是道德是用來約束自己的。 莫殤 道德這個東西說到底其實就是一個人的原則和...

一說道廣州想到什麼,為什麼說吃在廣州

栤孒 什麼.食在中國.我想我雖然再配眼鏡了.中國各地很多東西吃.可是.你見過那裡什麼都有得吃的地方.廣州就有了.什麼川菜.西餐.潮菜.等等.你看看別的地方有沒有除本地的菜式還有什麼別的菜式.為什麼要說廣州.香港呢.香港不是個國際化的都市嗎.不是什麼都有嗎.為什麼不說香港. 最近在地鐵常看到一則公益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