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失之不易得之既易,則失之亦然啥意思

時間 2021-09-08 18:33:45

1樓:畫堂晨起

天下事,得之艱難,則失之不易;得之既易,則失之亦然。——蘇軾

本意是說,謀取天下非常艱難的,也不會易地失去,很輕易就謀取了天下的,天下也會很容易失去。

這句話是告訴我們有些東西得到的容易,就不會去珍惜,失去也很容易,得到的不容易,就會格外地珍惜,從而也就不會輕易地放棄。

詩作蘇軾對社會的看法和對人生的思考都毫無掩飾地表現在其文學作品中,其中又以詩歌最為淋漓酣暢。在二千七百多首蘇詩中,干預社會現實和思考人生的題材十分突出。

蘇軾對社會現實中種種不合理的現象抱著「一肚皮不入時宜」的態度,始終把批判現實作為詩歌的重要主題。更可貴的是,蘇軾對社會的批判並未侷限於新政,也未侷限於眼前,他對封建社會中由來已久的弊政、陋習進行抨擊,體現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識。

2樓:

你這話不完整。前面還有,得之不易,則失之不易,得之即易,則失之亦然。

來的不容易,自然不容易失去,得來的容易,失去也同樣容易。

意思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付出和回報成正比的。、求採納

3樓:匿名使用者

得之不易的東西,必定珍而重之,時時呵護,當然不會容易失去。

而很容易就得到的東西,就不會太重視它,心裡也不會覺得它有如何珍貴,反而容易在不經意間失去它。

4樓:水中月鳥鳴

前面應該還有一句未寫出,總體大意講:"通過努力得到的東西,不容易失去。輕易得到的東西,容易失去。"

5樓:淡煙霧繚

容易得到就容易失去,不容易得到就不容易失去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是什麼意思

6樓:愛看小

1、「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意思是:道,宇宙的本源,形而上的本體,超越一切世間存在,包括時空能量因果這些存在。器,有形的存在,大器者,名也,即文字文理真理公理,是道之載體。

2、此內容出自《易經·繫辭》,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範疇、儒家哲學中指無形的或未成形體的東西,與表示有形的或已成形的東西的「形而下」 對稱。用來說明「道」 (形而上)與 「器」(形而下) 的關係,即本源、本體和器物、現象的關係。

7樓:夢裡心落

【意思】未成形的抽象的叫做「道」,已成形的具體的叫做「器」。

【出自】《文心雕龍》的第三十七篇《誇飾》。

【節選】

夫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神道難摹,精言不能追其極;形器易寫,壯辭可得喻其真;才非短長,理自難易耳。故自天地以降,豫入聲貌,文辭所被,誇飾恆存。

【翻譯】

未成形的抽象的叫做「道」,已成形的具體的叫做「器」。微妙的道理不易說明,即使用精確的語言也不能完全表達出來;具體事物雖容易描寫,用有力的文辭更能體現出它的真象。這並不是由於作者的才能有大有小,而是事理本身在描述上有難有易。

所以從開天闢地以來,凡是涉及聲音狀貌的,只要通過文辭表達出來,就有誇張和修飾的方法存在。

【作者】

劉勰(約465年—約520年),字彥和,生活於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梁代,中國歷史上的文學理論家、文學批評家。漢族,生於京口(今鎮江),祖籍山東莒縣(今山東省莒縣)東莞鎮大沈莊(大沈劉莊)。他曾官縣令、步兵校尉、宮中通事舍人,頗有清名。

劉勰是中國歷史上的文學理論家、文學批評家,漢族,他曾官縣令、步兵校尉、東宮通事舍人,頗有清名。晚年在山東省日照市莒縣浮來山創辦(北)定林寺。劉勰雖任多種官職,但其名不以官顯,卻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龍》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地位。

8樓:天人咊易

絕大部分中國學者對「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都沒有搞清楚,索性就是乾脆不搞清楚,j就是囫圇吞棗的照搬原文「形而上」「形而下」。實際上,古代華文是一音一字一詞一意對應的表達法則,單字詞語是神洲華語的語文根基,現代華語是在單字詞語基礎上逐漸發展成為雙字詞與單字詞為主,以多字詞語為補充的表達規則。不搞清楚這個語言問題,上面的現**解就無法轉換為現代語言。

通讀原文可知,「形」是天然變易產生的存態或物態,「器」是人心變易——人心認知天物本原後法道以改易天物產生的物態——人造物態。先不解釋這句話,而是先看道家的思想:沒有施加人力的變易,即天然變易叫天易;天易生成形物的變易有同定性的法則程式,就是老子所說的「天道」。

施加人類力量形成的變易過程叫「人易」,也是文化的本質。而人能夠「易」不是像動物一樣依靠體力與固定模式,而是依靠腦心的變易思惟生理機能——靈思本性——人的第一本性。人利用靈思本性認識天易事物的變易存態本原,再仿照天易的同定性法則——天道,改易天物或設創事物,就是人類的「法道」;人認知天然變易生成形物的本原天道,再效法天道或受到啟發而改易「天易」形物,產生的物態——人造器物,就是人類高於動物之根本所在。

再回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句話。「形而上」與「形而下」的基準是「形」即天易物態。這裡的「上」與「下」不是位置高低,而是「變易」的層次性高低或者順序前後或先後,這裡就是在「天然變易產生的形物」這個過程的前後或先後。

「而」在這裡是「之」,表示偏正關係「的」,不是連詞;「者」是代詞,表示「某某的存在」;「之」是代詞,意識是「它」;「謂」就是「稱」「叫做」的意思。因此,這就話的意思就是:在天然變易形物生存前的存在(即同定性的規則程式),稱它為「道」;在天然變易形物之後(法道改易)形成的存在,就是「器」。

「器」是人類認知天易道法而法道改易思創的物態,即人造物態,引申為人造器具、工具,再引申泛指物態、形物(不分天易人易)。所以,天易變易生成形物的同定性規則程式,就是「道」即老子說的「天道」;引申為同定性規則程式即普遍規律或通貫規則(大道、貫道、通理)、規則、法術,再引申為方法、學術、策謀等。古代人把道看成先天存在,具有主觀主義色彩,但是認識到「道」是天然變易的客觀規律,是遠古認知最偉大、最深弘的認知。

9樓:匿名使用者

《易經·繫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通常的理解是,大道無形,故舊形而上,器用之物為有形,是為形而下。

「形而上」也作「自上而下」,常用來指從抽象到具體的、以思辨方式為主的研究思路.

「形而下」也作「自下而上」,常用來指從具體到抽象的、以實證分析為主的研究思路.

「形」是什麼,實際上他們是在更深的意義上把「形」作動詞便用,「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 意思是說,可見則為象,具形則成器,「在天成象(天象可見),在地成形(形,名詞,同器),」因此「形」的深層意義就是「成」或「化」:即「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中諸動詞的用法,但「形」的這種意義與「易」有區別,「形」不是指事物的自身變易,而是人對事物的觀點、方法和行為,它的主體就是人的理性,因此「形而是學」無論是作為思想、觀點、方法或者是學術,其中的「形」的本義都是中國理性的體現,「形」就是廣義的闡釋,這是中國文化中最精粹最深遂的學術理性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在《易傳》中「道」的意義是多樣的,把它統一到一起就是「三才之道」即天道、地道、人道。《易傳》中所謂「天人合一」就是「三才之道」的合一。

中國古典哲學談「天人合一」是先講統一,後講對立的。「一陰一陽謂之道」(《易傳.繫辭》)

形而上下的意義,先儒解釋甚繁,茲選以下五家,以資參考。

孔氏正義:「道是無體之名,形是有質之稱。凡有從無而生,形由道而立,是先道而後形,是道在形之上,形在道之下。故自形外已上者,謂之道也。自形內而下者,謂之器也。」

李氏集解:「崔憬曰,凡天地萬物皆有形質,就形質之中,有體有用。體者即形質也,用者即形質上之妙用也。

言有妙理之用以扶其體,則是道也。其體比用,若器之於物,則是體為形之下,謂之為器也。」

朱子本義:「卦爻陰陽,皆形而下者,其理則道也。」

來氏易注:「道器不相離,如有天地,就有太極之理在裡面,如有人身,此軀體就有五性之理藏於此軀體之中。所以孔子分形上形下,不離形字也。

陰陽之象皆形也,形而上者,超乎形器之上,無聲無臭,則理也,故謂之道。形而下者,則囿於形器之下,有色有象,止於形而已,故謂之器。」

何氏訂詁:「是故陰陽形見於卦畫,而在形見於卦畫之前者,則為形而上,上天之載,無聲無臭,故曰道。在形見於卦畫之後者,則為形而下,奇偶之陳,有方有體,故曰器。

道器不相離,如有天地,即有太極在其中,有人身,即有吾性藏其中。所以孔子分形上形下,不離形字也。」

看了以上各家的解釋,可以略知形而上下的意義,而道與器不相離,實為要解。道器雖不相離,但亦不相即,二者有同有異,此義可據大衍之數的學理進一步研究。

揲蓍求卦之法,取五十莖蓍草,名為大衍之數五十,其一不用,以象太極,其餘四十九蓍,依筮法程式,分而為二,以象兩儀,以至歸奇於扐以象閏等,每經三變成為一爻,十八變而成一卦。方筮之初,兩儀未分之際,渾然一太極,此即形而上者,亦即是道。兩儀既分,陰陽相待,乃有四象八卦,此即形而下者,亦即是器。

這也就是繫辭上傳另一段文字所說的:「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極是吾人的心性,本有真常,無生無滅,此處生兩儀生四象等生字,是出現的意思,也是分辨的意思。

兩儀四象八卦,皆自太極分辨陰陽,而相繼出現其形相,這些形相出於太極,實與太極不相分離,這是道器不相離之義。道器雖不相離,但道是形而上者,無生無滅者,器是形而下者,生滅無常者,所以不能說,道即是器,器即是道,這是道器不相即之義。喻如海水起浪,水與浪未嘗相離,但是浪相起滅無常,水性持平如故,所以水與浪又未嘗相即。

瞭解形上形下的意義,以及道與器的關係,然後可以入觀卦爻。先觀卦爻皆是形而下者。卦爻變動,出現天地人物萬有之形,亦皆是器。

凡是形器,皆是生滅無常者。次觀卦爻皆由太極生兩儀而來。太極之生兩儀,實由吾人分辨之心而起,只要吾人不起分辨心,便能滅除生滅之相,而入於道。

後觀太極是卦爻的本體,卦爻是太極的別相,體真相假,不迷於相,則能明於本體,明於本體則能合理的運用萬相。如此觀之,久而且熟,可以展放一卦六爻彌於全宇宙,復收全宇宙藏於寂然不動之心,或收或放,無不自如,或出或處,無不自在,觀到這樣的境界,可謂已得聖人傳易之旨。

桀紂之失天下的古文翻譯,孟子曰 “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

揚帆起航 桀和紂失去了天下,是因為失去了人民。 奔赴溫柔 孟子說 桀和紂失去了天下,是因為失去了人民 失去人民,是由於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辦法 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 得人民有辦法,贏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 得民心有辦法 他們想要的,就給他們積聚起來,他們厭惡的,不加給他們,如此罷了。人民向於仁,...

「得之淡然,失之坦然」是什麼意思

假面 得之坦然 獲得東西要正大光明,不愧對他人,不損人利己。失之淡然 物有得必有失,不要為失去東西耿耿於懷。以上兩者又可稱為 不可患得患失 對待得失要有平常心,要減少對外物太過執著的慾望。爭其必然 是指我有必然之理才可以去堅持,也就是說可以使我爭論堅持的唯有真理。不要去強辯,不要無理爭三分。為人應堂...

「得之怡然,失之亦然」是什麼意思

跟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一個意思,就是讓人別把得失看的太重,放寬心的意思 怡當高興講,亦當也講,然可以翻譯成的樣子 爆烈玄武不動 有所得的時候 怡然 安適愉快的樣子。形容高興而滿足的樣子 失去什麼時候 亦然 也是如此 無論得失都要微笑面對,不要太掛懷,大致就是這個意思 得到了當然高興和欣慰,得不到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