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從小到大都要學哪些書,古人從小都要學習那些書?

時間 2021-09-10 03:45:47

1樓:梅博軒

(1)《大戴禮記》保傅第四十八 :「及太子少長,知妃色,則入於小學,小者所學之宮也。」

(2)•許慎《說文解字序》: 「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周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

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 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

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偽。 『武』『信』是也;五曰轉註。轉註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 是也;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今』『長』是也。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至孔子書《六經》,左丘明述《春秋傳》,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說。

其後諸侯力政,不統於王,惡禮樂之害己,而 皆去其典籍。分為七國,田疇異畝,車途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始皇初始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作者。

斯作《倉 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是時秦燒滅經書,滌除舊典,大發隸卒,興役戍,官 獄職務日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自爾秦書的八體:

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

可見,先秦時期兒童的啟蒙教育是識字教育,古代著名的識字課本有太史籀著《大篆》,秦時又有《倉頡篇》、《爰歷篇》、《博學篇》等。總之,先識字,然後才談得上讀其他的書。這就是後代稱文字訓詁的學問為「小學」的由來。

宋元以後,兒童一般也是先讀識字課本,然後才讀四書五經。這時最著名的啟蒙讀物便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合稱「三百千」。

至於讀四書的順序,朱熹早就規定好了,那就是朱熹《四書集註》一書的順序:1、《大學》,2、《中庸》,3、《論語》,4、《孟子》。《五經》的順序按傳統的說法乃是:

1、易,2、尚書,3、詩、4、禮,5、春秋。這是班固《白虎通》一書中對「五經」的順序排列,一直為後代所沿用。當然,後代儒生們學習起來順序是可以根據自己認為的難易程度而加以變化的。

2樓:

古代讀書從小時候5、6歲起就讀書,《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幼學瓊林》《四書五經》等等都要讀,要理解,記憶,能做到信手拈來。因為要寫策論,而且真考到最後要在殿試答辯的,皇上親自考,被選中後就是天子門人,皇帝的學生,何等榮耀。然後參加縣裡的考試,按照比例,前些名再到地區參加考試,各地區再取前些名,到省裡考試,按照國家的比例,省裡考上的叫秀才

對於做官來說這都不算正式的考試。秀才可以在縣裡當師爺。**時期人物吳佩孚就是秀才。

考上秀才後,可以參加省裡的學習,等國家的統考,省裡是三年考一次。叫鄉試。統考在省裡有考點,考上的叫"舉人"。

范進就是舉人,非常難考,又是三年一次,所以范進激動的瘋了。舉人可以做幕僚了。

舉人再到吏部考試,一般是第二年在禮部考,叫會試。考中後稱為貢生。貢生可以當小官了。

貢生再參加殿試,皇帝在太和殿親自考試,考中後是進士,可以直接做官了。

3樓:泡沫vs神話

每個朝代不太一樣,從小要背三字經,《四書》《五經》,《春秋》《戰國》,

古人從小都要學習那些書?

4樓:

(1)《大戴禮記》保傅第四十八 :「及太子少長,知妃色,則入於小學,小者所學之宮也。」

(2)•許慎《說文解字序》: 「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周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

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 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

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偽。 『武』『信』是也;五曰轉註。轉註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 是也;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今』『長』是也。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至孔子書《六經》,左丘明述《春秋傳》,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說。

其後諸侯力政,不統於王,惡禮樂之害己,而 皆去其典籍。分為七國,田疇異畝,車途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始皇初始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作者。

斯作《倉 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是時秦燒滅經書,滌除舊典,大發隸卒,興役戍,官 獄職務日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自爾秦書的八體:

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

可見,先秦時期兒童的啟蒙教育是識字教育,古代著名的識字課本有太史籀著《大篆》,秦時又有《倉頡篇》、《爰歷篇》、《博學篇》等。總之,先識字,然後才談得上讀其他的書。這就是後代稱文字訓詁的學問為「小學」的由來。

宋元以後,兒童一般也是先讀識字課本,然後才讀四書五經。這時最著名的啟蒙讀物便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合稱「三百千」。

至於讀四書的順序,朱熹早就規定好了,那就是朱熹《四書集註》一書的順序:1、《大學》,2、《中庸》,3、《論語》,4、《孟子》。《五經》的順序按傳統的說法乃是:

1、易,2、尚書,3、詩、4、禮,5、春秋。這是班固《白虎通》一書中對「五經」的順序排列,一直為後代所沿用。當然,後代儒生們學習起來順序是可以根據自己認為的難易程度而加以變化的。

5樓: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是啟蒙教材吧

然後應該是四書五經

6樓:匿名使用者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俗稱"三百千",是影響大而流行廣的啟蒙讀物。明代思想家呂坤曾說:"初入社學,八歲以下者,先讀《三字經》以習見聞,讀《百家姓》以便日用,讀《千字文》以明義理。""

7樓:

有錢才可以讀書。。。學的就是四書五經阿。。。

8樓:匿名使用者

四書:(史記)(禮記)(論語)(五代)五經;(道德經)(詩經)(易經)(月經)

9樓:亨不開

《三字經》上有具體做法

中國古代學生需要學習哪些課本?

10樓:

最早的復

是周朝的《史籀篇》、秦朝的《制倉頡篇》、bai漢朝的《急就du篇》,漢以後歷朝zhi歷代都產生了許多的蒙學讀本,dao一般有:綜合類《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各類的《雜字》、倫理類的朱熹**程端蒙的《性理字訓》,康熙年間李毓秀的《**規》,太平天國時的《御製千字詔》,歷史類的朱熹的《小學》,王令的《十七史蒙求》,胡寅的《敘千字文》,呂本中的《呂氏童蒙訓》等,詩歌類有南宋劉克莊編選的《千家詩》,北宋汪洙的《神童詩》等,名物類有宋代方逢辰《名物蒙求》,清代程元生撰,鄒聖脈增補的《幼學瓊林》等,工具書類有清朝龍啟瑞《字學舉隅》,王筠的《文字蒙求》等,作文類清朝蔣義彬的《千金裘》,這些事兒童的啟蒙讀本,是以識字教育為主的課本。

經學讀本則主要還是傳統以來的四書五經了,詩書禮易樂春秋,大學 中庸 論語 孟子

而文選類讀本主要是《昭明文選》《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這三種最為常用,其餘的也有如桐城派姚鼐的《古文辭藻纂》,曾國藩編的《經史百家雜鈔》,謝枋得《文章軌範》等。

其實古代的學生要看要看的書絕對比我們現在多的多,當然他們的課本也是沒有我們豐富的,比較起來,我們還是相對幸福的啊!!

11樓:匿名使用者

必學四書五經,儒家經典的書籍。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和版

《中庸》;而五經指的是《詩權

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

還有一個從南宋開始《三字經》和《百家姓》是小孩子習文的啟蒙書。

12樓:居長河

先讀三字經

接著是四書五經

都屬於啟蒙的範疇了

13樓:欣欣向美

四書五經算術八股文騎馬射箭

從小到大的感情真的很難遺忘,從小到大,都是在外婆家長大的,跟外婆感情好,就是媽媽感情很難溝通那樣的,說不說就吵架的,

一堂的趣聞 一段友情的建立,往往因為偶然的機會而碰到了與自己的興趣相投的人。但關鍵時刻卻能給對方溫暖 鼓勵 安慰和幫助,我們在各自的生活軌跡裡拼殺,但混搭一起,亦是兩相宜。我們的友情世界中,有美好,也有爭吵,但是看到任何一個人難過,另一個人就會自發地去安慰,這種安慰不是假惺惺,也不是幸災樂禍的偷笑,...

媽媽從小到大都偏心弟弟,現在老了弟弟對她不好來依靠我,我應該怎麼辦

簡單聊聊生活 好好照顧你的媽媽吧,雖然比較偏心,可畢竟是你的親生母親,也同樣有生養之恩。 肖說 報答母親的生養之恩,這是你應該做的事情,不需要考慮,也不需要糾結。 畢竟那是自己的媽媽,還是要好好養活的,如果你選擇不養活也是你的權利,沒人好意思說什麼。 東西南北方向 父母把你養大也是不容易的,他們養你...

男,己巳甲戌甲寅甲子,從小到大都很倒黴,黴運連連,感覺被下降頭,也有人說過我是童子命

乾坤大定天下天 命局甲木亢旺,以金火土為用,而土於年幹遭比合去,確實命運如此,又怎奈何,凡事總是別人先你一步,不小心女朋友也給朋友搶走,命中克傷父母,財運不佳,宜去正南方工作,瀉去旺木,自然會順利 印鴻光 生於秋季,日時支現甲寅子,是真童子命。有以下特徵 1 大多數都不能適應人世間的生活,不會待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