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座部佛教中的止觀禪法是什麼關係

時間 2021-09-12 05:06:18

1樓:清風綠荷不自意

學員:請問在修止禪業處時,必須修四念處,可以嗎?會影響修入出息嗎?

瑪尊者:這個問題問得很不應該,把四念處和止觀分開。什麼叫四念處呢?我想問一問提這個問題的人。

學員:身念處、受念處、法念處、心念處。尊者:

對啊!現在有一種錯誤的理解,認為四念處就是在平時當中怎麼怎麼做,其實這只是四念處的一個部分。如果要修四念處,我想大家都看過《大念處經》吧?

有沒有?修四念處就要依照佛陀教導的《念處經》或《大念處經》,《大念處經》裡面佛陀怎麼教導的?第一種念處,第一種念處是什麼?

學員:身念處。

尊者:身念處其中的第一種業處是什麼?

學員:入出息念。

尊者:是不是修入出息念?如果你是入出息念,難道你不就是在修四念處嗎?

修四念處是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這四種念處一共包括了二十一種業處,其中的身念處包括了十四種業處,第一種業處就是入出息念,第二種業處是四威儀,第三種業處是四種正知,第四種業處是厭惡作意也就是三十二身分,第五種業處是四界分別、四大,接著是九種墟觀,或者叫冢墓觀,是九種墳場的修行方法。入出息念是什麼?

現在大家在修止業培育定力,那不就是在修四念處其中的身念處嗎?為什麼把它分開?修四界分別也是這樣,修三十二身分也是這樣,修九種墓墟觀叫修不淨,這些都是屬於培育定力的方法。

而其中的修四種威儀和四種正知,包括了止與觀,講到了要修受、修心、修法,《清淨道論》很明確講到這些都是修vipassanà(修觀)的範疇,這個是一個次第,好像我們在修出息念,修入出息念可以一直完成四念處的修行。在《相應部

入出息相應》講到,如何把四念處和修入出息念結合起來的修行方法。其中我們現在一般講到的修止業處,也就是佛陀在《大念住經》裡面講到的第一種業處,十四種身念處的第一種業處,當他修到入出息念,這種業處是以達到第四禪為成就的,再修其它的業處,是這樣的,如果我們去看這部經的《義注》就會很清楚。然後接著的兩種業處,四威儀就是在我們行(走)、站立、著、躺臥都修習。

如果是修止就修止,如果是修觀就修觀。然後到了受念處、心念處,完全就是修觀的範圍。再修法念處,法念處其實就是在修心所。

法念處又可分為五種業處:第一種是觀照五蓋的,第二種是觀照五蘊的,第三種是觀照六處的,第四種觀照七覺支的,第五種是觀照四聖諦的;身念處14種,受念處1種,心念處1種,16種,再加上(法念處)5種,一共21種。這21種是修行四念處裡的具體的修法。

四念處是從所緣(觀照物件)上來分為4大類。其實還是離不開五蘊,身念處就是以色蘊為主,如果是要修止業處培育定力,那是以概念為主,受、心、法,其中的心是識蘊,受是受蘊,而想蘊、行蘊是屬於法念處。所以觀照的物件還是五取蘊,不要把四念處與止觀分割開來。

修戒定慧是從次第上來分,修四念處是從所緣上來分,它還是一樣的,不要認為我修四念處,我走路的時候,就知道腳步的“動、動、動”,這不叫修四念處。不要窄化了四念處的修行方法,如要透徹的瞭解的話,我們應當要了解經典裡面,完整的看,不要斷章取義的看。不要抽其中一段,然後就說這個叫四念處,否定其它,這個要注意。

2樓:匿名使用者

1·是即修習四念住,唯此一途,

能引導眾生,至於清淨;

能克服憂悲苦惱,消除痛苦悲傷;

能不待時節,實踐正道,作證滅諦。

2·什麼是四念住?

[1]彼,以知其(身)為驗,觀照、思維比較(其身),於之集中貫注,勤持不懈,勢成無間,直至具足正知正念正想,直至具足正智;乃得消除樂欲,厭離世間。

[2]彼,以知其(受)為驗,觀照、思維比較(其受),於之集中貫注,勤持不懈,勢成無間,直至具足正知正念正想,直至具足正智;乃得消除樂欲,厭離世間。

[3]彼,以知其(心)為驗,觀照、思維比較(其心),於之集中貫注,勤持不懈,勢成無間,直至具足正知正念正想,直至具足正智;乃得消除樂欲,厭離世間。

[4]彼,以知其(法)為驗,觀照、思維比較(諸法),於之集中貫注,勤持不懈,勢成無間,直至具足正知正念正想,直至具足正智;乃得消除樂欲,厭離世間。

3·《身、受、心、法,之諸念處法·>………

………………

《念處·身·造作及運作,動中禪·>〔觀禪〕

複次,彼,

前進後退:依正智,覺知身造作、運作;

前瞻後視:依正智,覺知身造作、運作;

屈伸俯仰:依正智,覺知身造作、運作;

穿衣持物:依正智,覺知身造作、運作;

吃喝嚼咽:依正智,覺知身造作、運作;

大便小便:依正智,覺知身造作、運作;

行站坐臥:依正智,覺知身造作、運作;

睡醒語默:依正智,覺知身造作、運作;

(入息出息:依正智,覺知身造作、運作;)

(修習正思維:“我知此身行,覺知、學習整個身心之造作、運作”;)《正意行》

(修習正思維:“我知此身行,停止身心集諦苦諦之造作、運作”;)

(修習正思維:“我知此身行,生起身心道諦滅諦之造作、運作”;)

(凡如此身,動作靜止,往來遊行的身觸,依正智,皆這樣於此念處,如實感知、如實覺知、如實觀照。)

(凡如此身,動作靜止,往來遊行的身觸,其時,於此造作、運作,依據四諦,如實思維、如實比較。)

《圓滿四念住·0·正思維引導抉擇·>〔觀禪〕

(彼,這樣,修習正思維,與“自己”的潛意識對話,以達成抉擇意願的行向:

〈1〉彼,觀照、思維比較:造作、運作,之時,對“自己”說:“願”、“我”、“要”,“知”、“觀照”或“思維比較”:“此(身)”的,名色和行向,及其,法和造作、運作的,感知、覺知;

〈#〉“於此,知或思維比較,之時”,

〈2〉彼,觀照、思維比較:諸抉擇法,之時,對“自己”說:“願”、“我”、“要”,這樣,“停止”、“止滅”:

於“此(身)”一切沉淫執著之造作、運作;“停止”、“止滅”:一切境界、世間、世界;

〈3〉彼,觀照、思維比較:諸抉擇法,之時,對“自己”說:“願”、“我”、“要”,這樣,“生起”、“造作”、“運作”:於“此(身)”一切清晰(明)了與解脫之造作、運作。

)(彼,以此正思維引導抉擇,斷其貪憂(造作、運作),能有、善作,觀照、思維比較。)

《圓滿四念住·1·觀、察:念處·>〔觀禪〕

彼,這樣,

以知其內(身)為驗,觀照、思維比較(其身),

以知其外(身)為驗,觀照、思維比較(其身),

以知其內和外(身)為驗,觀照、思維比較(其身)。

《圓滿四念住·2·觀、察:念處諸法·>〔觀禪〕

彼,這樣,

以知其(身)為驗,觀照、思維比較(其身)的“生起”,

以知其(身)為驗,觀照、思維比較(其身)的“止滅”,

以知其(身)為驗,觀照、思維比較(其身)的“生起”和“止滅”。

《圓滿四念住·3·念處修神足·>〔於觀達成定止於其上,為止禪〕

彼,這樣,以知其(身)為驗,觀照、思維比較(其身),於之集中貫注,勤持不懈,勢成無間,

直至於,觀照、思維比較,此二者修成能,清晰(明)了“此(身)”,於諸造作、運作,具足正知正念正想。

直至修成只有於,觀照、思維比較,此二者所成正知正念正想,的境界,於諸造作、運作,具足正智。

(直至於,內心,安立、安定、專一,於這樣定。)〔於觀照之上達成定止之力。**於《念身經》〕

乃能斷執著世間之念,之思維。

得消除樂欲,厭離世間。

於現法中,通達、作證、具足、自在無惑而住。

《圓滿四念住·4·念處、諸法·>〔觀禪〕

彼,應這樣

以知其(身)造作及運作為驗,觀照、思維比較(其身)造作、運作的狀態。

以知其(身)造作及運作為驗,觀照、思維比較(其身)法的狀態。

………………

………4·(

(1)彼,凡修四念住,在動作靜止,往來遊行時,

於之正確建立,於之集中貫注,勤持不懈,勢成無間,於之專修、散修,

應得圓滿七覺支:

彼,這樣,於四念處建立,不忘失,

〈1〉其時,孤寂獨處中,這樣於此念建立,不忘失時,即初入念住覺支;

於所生念住覺支,集中貫注,勤持不懈,修習圓滿,於諸造作、運作,具足正知正念正想,正智,具無量念根《五根五力》。即是念住覺支。

〈2〉其時,於無量念根,以,觀照、思維比較,抉擇、審察,所聞四諦法時,即生擇法覺支《尋》;

於所生擇法覺支,集中貫注,勤持不懈,修習圓滿,能勢無退轉。即是擇法覺支。

〈3〉其時,於擇法覺支,修習圓滿,勢無退轉時,即生精進覺支《伺》;

於所生精進覺支,集中貫注,勤持不懈,修習圓滿,能生根塵喜,具無量勤根《五根五力》。即是精進覺支。

〈4〉其時,於精進覺支,修習圓滿,生根塵喜時,即生喜覺支;

於所生喜覺支,集中貫注,勤持不懈,修習圓滿,能生識喜,於身寂,心寂。即是喜覺支。

〈5〉其時,於喜覺支,修習圓滿,生識喜,身寂,心寂時,即生輕安覺支;

於所生輕安覺支,集中貫注,勤持不懈,修習圓滿,身寂,心寂,能生樂,生樂能生心定。即是輕安覺支。

〈6〉其時,於輕安覺支,修習圓滿,身寂,心寂,能生樂,生樂能生心定時,即生定覺支;

於所生定覺支,集中貫注,勤持不懈,修習圓滿,能生心定,為,善作觀照、思維比較者,具無量定根《五根五力》。即是定覺支。

〈7〉其時,於定覺支,生心定,為,善作觀照、思維比較者時,生舍,即生舍覺支;

於所生舍覺支,集中貫注,勤持不懈,修習圓滿,能生無所有。即是舍覺支。

)(2)彼,凡修四念住,應得作證兩種滅之一:

或於當身,證得甚深微妙的漏盡智。

或於當身,仍有殘餘執惑,證得於此世界,不再返還。

彼,凡修四念住,(只要七年),應得作證兩種滅之一:

或於當身,證得甚深微妙的漏盡智。

或於當身,仍有殘餘執惑,證得於此世界,不再返還。

彼,凡……(且不說七年,只要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二年,一年)……。

彼,凡……(且不說一年,只要七個月,六個月,五個月,四個月,三個月,二個月,一個月,半個月)……。

彼,凡……(且不說半個月,只要七天)……。

5·此即為何說:

是即修習四念住,唯此一途,

能引導眾生,至於清淨;

能克服憂悲苦惱,消除痛苦悲傷;

能不待時節,實踐正道,作證滅諦。

蓮花對佛教意味著什麼,佛教中蓮花的意義是什麼?

心先生活 在翻讀佛經書籍時,人們又常常會見到佛經把佛國稱為 蓮界 把寺廟稱為 蓮舍 把和尚的袈裟稱為 蓮服 把和尚行法手印稱為 蓮華合掌 至於和尚手中使用的 念珠 也是用蓮子串成。佛經說,用蓮子作念珠比用槐木珠要好,同樣掐念一遍,所得之福,可多 千倍。蓮花與佛教的淵源極深,可以說有佛教的地方就會有蓮...

佛教的生命科學觀是什麼,生物學基本觀點是什麼時候提出的

絕對理性,指的就是佛性,指的是萬有的不變本質,而相對性,指的是本質的相對運動。世界的由來,以此為形成,所謂動相。現象,假相。幻相。無常相。生命也不過是偽相,一個暫時的泡沫,這就是佛在金剛經中的世界觀。生命觀。無我觀。一切觀,皆是邪觀,主觀客觀,皆是邪見,外見,痴見,取相之見。是外道行法。真實本質,遠...

物理中的替代法等於換元法嗎,物理替代法是什麼??

武藝夢妮的天下 是的 平面鏡成像 將玻璃板代替平面鏡就是換元法也叫替代法 物理替代法是什麼? 1 替代法 有些物體長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測量的,就可用其他物體代替測量。如 a 怎樣用短刻度尺測量教學樓的高度,請說出兩種方法?b 怎樣測量學校到你家的距離?c 怎樣測地圖上一曲線的長度?請把這三題答案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