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詩詞的平仄音有什麼要求

時間 2021-10-14 20:58:19

1樓:wms蝴蝶飛

首先,古語中的音調分為平上去入四聲,對應到現代漢語的話:平聲就是第一聲(陰平)和第二聲(陽平),上(shǎng)聲對應今天的第三聲,去聲對應第四聲,而所謂入聲現代漢語的普通話裡是沒有的,但是許多方言中都有保留,就是發音和短急促而止的,比如南京話裡的「白」。入聲現在相對來說難以區分,因為在普通話裡變成了「入歸四聲」,每個聲調裡都有入聲字。

分清了四聲以後才可以談平仄。平聲是指平上去三聲,仄聲單指入聲,並不是說今天的第一第二聲就是平聲,第三第四聲就是仄聲。如剛剛舉例的」白「,在現漢中是平聲,但在詩詞中是按古時的聲調來的,其實是仄聲。

之後才會說到古詩的平仄。七言古詩有一個基本的平仄形式(五言就是相對的把前兩字去掉,同樣適用下面說的東西):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但往往我們見到的有很多古詩不是這種形式的,對於七言來說,有一句話叫做「一三**論,二四六分明」,就是說每句第

一、三、五個字都是可平可仄的,而二四六則必須按照一定的格式,該用仄的必須用仄,該用平的必須用平。這是因為第

二、四、六字是節奏點所在,平仄必須清楚,不能混用。

對於二四六字,還有一個「粘對」的規則。就是一聯中的兩句話二四六字的平仄是相對的,這就叫「對」。比如舉例的第一聯格式為「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他們每句的第二四六字就是平仄相對的(第二字和第二字對,第四字和第四字對,第六字和第六字對);而「粘」就是指相鄰的不同聯的兩句二四六字是一樣的,如例句的第一聯第二句和第二聯的第一句分別為:「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二字和第二字相同,第四字和第四字相同,第六字和第六字相同。

這就是「粘對」的主要規則。

其他還要注意有時候會「犯孤平」,就是一句中除了尾字是平聲之前只有一個平聲,這個就要將前面改動一個仄聲字;而「三平調」同時也是不允許的。但是,「一三**論」也不是真的就什麼都不管就可以隨便用,比如: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這個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論,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個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論,否則就要犯孤平(所謂孤平,就是在「仄平」腳(就是最後兩字以仄平調結尾)的句子中,即五言「平平仄仄平」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兩個句型中,該用平聲的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用了仄聲,如此除了韻腳尾字之外便只有一個平聲字了。如此就稱它是孤平。孤平可是近體詩的大忌。

在五言「平平仄平仄」這個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不論(古人作品中偶爾能見到不論的);同理,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這個特定格式中,第三字也不能不論。以上講的是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在一定情況下不能不論。    再如,對於「平平」腳的句子即「仄仄仄平平」和「平平仄仄仄平平」來說,前者第三字,後者第五字也不能不論,否則會出現「三平調」,即句子的結尾是連續的三個平聲字,這同孤平一樣,也是近體詩之大忌,必須避免。

總之,七言仄腳的句子可以有三個字不論,平腳的句子只能有兩個字不論。五言仄腳的句子可以有兩個字不論,平腳的句子只能有一個字不論。「一三**論」的話不是完全對的。

再說「二四六分明」這句話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對的,七言第二四兩字「分明」是對的,至於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依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來看,第六字並不一定「分明」。

又如「仄仄平平仄」這個格式也可以換成「仄仄平仄仄」,只須在對句第三字補償一個平聲就是了(這種方法叫做「拗救」)。七言由此類推,「二四六分明」的話也不是完全正確的。

上面提到了「三平調」和「孤平」是詩家近體詩之大忌,應該避免。那麼出現了「三平調」和「孤平」怎麼辦呢?假若寫詩時出現「三平調」,沒有別的辦法,只能把該用仄聲卻用了平聲的那個字改回仄聲,否則就是出律,犯了近體詩避忌。

還有一個「三仄尾」,即五言的「平平平仄仄」第三字、七言的「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五字用了仄聲,則句子的尾巴就連續三個仄聲字「仄仄仄」,成為「三連仄」,這叫「三仄尾」。「三仄尾」在近體詩中也是避忌的,但因為仄聲字發音比較短,對音律的諧和影響小些,且在近體詩中都是出現在一聯的上句,所以避忌的程度沒有「三平調」高,偶爾在近體詩**現是允許的,但不宜多的使用,能避開時還是應該儘量去避開。

這個東西說起來還是很複雜的,建議還是要多研究下古人的詩詞,將之平仄劃分出來,見得多了自然也就會用了。

2樓:

一,詩的概論

1,詩的簡介

詩,分古體詩與近體詩。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古體詩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新體詩、格律詩。

近體詩詩篇中句數、字數、平仄、押韻都有嚴格的限制。因為古體詩與近體詩的這些區別,所以如今大凡不遵循格律的詩都可以看作古體詩。個別字詞出律的格律詩既看作古體詩,也可以說是出律的格律詩。

近體詩是由古體詩發展而慢慢形成的,是古體詩慢慢走向成熟的一種新的「產物」(詩體),所以近體詩在中國詩歌史上是有著非常重要地位的。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其中又各有五言、六言、七言之別(六言較少見)。

律詩分是七律,五律,排律(少見),小律(少見);絕句分五絕,六絕(少見),七絕。七律首句起有四個基本句式:1,平平仄仄平平仄,末了兩字是平仄,稱之為平仄腳;2,仄仄平平仄仄平,末了兩字是仄平,稱之為仄平腳;3,仄仄平平平仄仄,末了兩字是仄仄,稱之為仄仄腳;4,平平仄仄仄平平,末了兩字是平平,稱之為平平腳。

這四種基本格式可以演化成很多中不同的格式(因為有的位置是可平可仄的),看上去很複雜,其實很簡單,我給大家一個記憶的方法

先來說說左右平仄的規律,一首律詩的左右平仄一般都是相對的,但是我們來看此格律首句後三位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五字確實相粘的(都是仄),我們在類比推理起句後三位平仄「仄仄平」(2,仄仄平平仄仄平)那麼它的對句後三位就是「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五位置也是粘的。總結一下就是,半句中律詩的2,4,6位置平仄是相互交替的。除了首句的起句後三位平仄為「仄平平」或「仄仄平」的對句第五字確實相粘的外,律詩的其它左右位置都是平仄相對的。

再來說說上下平仄的規律,首先最簡單的規律就是押韻的韻腳都是平聲。其次,第2,3,4句出句都是以仄聲結尾,第一句出句可平可仄。最後,因為律詩中禁忌「三平尾」「三仄尾」,上下位置的平仄1,3位置是相對的;2,4,6字的平仄是相對的,而且半句中2,4,6位置的平仄要相互交替,所以我們可以推出其他位置的平仄。

比如:上面位置為:仄仄平平仄仄平,那麼它的下面位置可以確定的有:

平平仄仄@平@(@代表不確定平仄);分兩種情況:一,如果上面位置是押韻句,那麼它的下面位置的第七位就要押平韻,則為(平平仄仄@平平),而又不能讓他三平尾所以第五位可以確定為仄即:平平仄仄仄平平(上面的例子就是)。

二,如果上面位置不是押韻句(那麼就是首句出句),那麼下面位置必然是第二句(頷聯)的出句,而第二句的出句末尾字是仄則為:平平仄仄@平仄。又因為要符合四種種基本格式,那麼就可以確定為:

平平仄仄平平仄。

那麼就是這種基本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我們在來尋找下平可仄位置的規律。平可仄位置可以告訴大家七律基本格式中都在一三字,第五字固定平仄,而且凡是@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子(@代表不確定平仄),不管它是在出句還是對句,它本句的第三字都固定為平音。其它的句子一三字都是可平可仄的。

七律還有另一種豎排形式以上為例子: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可以看出這種形式平仄都是上下模式。這種形式其實是與上面的一樣的,關鍵就是要注意相粘的問題。口訣:

一句之內,2,4,6平仄相對;兩句相接,2,4,6平仄相粘。解釋一下,一句之內是以句號為準(先逗號,後句號)可以看出一句之內的平仄就是前面的左右模式,平仄是相對的。那麼我解釋下「兩句相接,2,4,6平仄相粘」。

就是先句號,後逗號。如第一句(首聯)的句末與第二句(頷聯)的開頭:

平平仄仄仄平平。(首聯的句末)

平平仄仄平平仄,(頷聯的開頭)

它們上下2,4,6位置的平仄都是相粘的(平仄一樣),而且相粘的只有2,3句;4,5句;6,7句。因為第2,4,6,8句末位置都是押平聲韻的,所以相粘句的末字是確定的上面為平,下面為仄。其他位置平仄就按照基本格式來。

可平可仄的與上面講的形式一樣。

五律的基本格式其實就是去掉七律前面的兩個「平平」或「仄仄」。凡是「平平⊙仄平」的句子不管是出句還是對句,它本身的第一字固定為平。其他的根據上面所講方法來定。

而且五絕這種是固定的「平平仄仄平」,七絕「⊙仄平平仄仄平」是固定的。

二,詞的概論

詞的內容幾乎都講完了,雖然只有迴文詞沒講到,然而,迴文詞與迴文詩是差不多的。我給大家簡單講下回文詞。迴文詞有的可以遵循格律(比如《菩薩蠻》等就可以單句迴文),然而這樣的詞是很少的,秋風慚愧,目前所瞭解到的遵循格律的迴文詞也只有《菩薩蠻》一首。

寫回文詞主要注意押韻的位置與迴文詞語之間的銜接,因為詞不同於詩,句式不一樣,那麼也就是說押韻位置也在變換,如果開篇不計算好押韻的位置,寫作時出韻經常有。所以在寫回文詞時特別要注意押韻位置的確定。迴文詞難度要比迴文詩大,有興趣大家可以去試下。

秋風寫過幾首迴文詞雖不是好,但是大家可以借鑑下。

《定風波.秋閨怨》

詞/秋風

憐花落閣樓倚頻,

年年望君怨年年。

鏡破緣消花飛霧,

迷夢,歸秋雁鴻客驚心。-

春臨仙水望天吟,

寥寂,孤雲鷺寒宿青天。-

憐花君問我知情?-

戀君,簾窗紗映影顰顰。-

迴文-:

顰顰影映紗窗簾,

君戀情知我問君。-

花憐天青宿寒鷺,

雲孤,寂寥吟天望水仙。-

臨春心驚客鴻雁,

秋歸,夢迷霧飛花消緣。-

破鏡年年怨君望,-

年年,頻倚樓閣落花憐。-

《好事近.憑樓獨奏》

詞/秋風

天空望江臨,

秋清鎖霧寒心。

雁驚南客楚燕,

江天怨女吟。

誰琴虛奏傷心曲?-

悽風冷雨憐!

閒心濁酒明月,

年年復年年。-

迴文:年年復年年,

月明酒濁心閒。

憐雨冷風悽曲,

心傷奏虛琴。-

誰吟女怨天江燕?-

楚客南驚雁!-

心寒霧鎖清秋,

臨江望空天。

關於詞,我在給大家講講寫詞時謀篇佈局。之前,我分長篇、中篇、小令三類給大家講了詞的謀篇佈局。因為欣賞一首詞的主體方向是詞的謀篇佈局,所以今日我給大家講講如何去欣賞一首詞?。

當一首詞眾人都說它好的時候,那我們欣賞這首詞的時候,就應該去思考下它好在那裡?比如我們來看欣賞下這首詞:

詞/柳永

(上片)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

草色煙光殘照裡,無言誰會憑闌意。

(下片)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這是一首分上下兩闕的詞,共四韻,上下片各兩韻,上片主要寫景,下片抒情。上片寫景,兼情景交融。第一句很意思很明瞭,作者倚樓望盡天涯,而無限的愁苦卻在天際生起,說明天際的什麼景物觸動作者的愁思。

「佇」是佇立的意思,說明作者倚欄望了很久。風細細,就是微微的風。「極」不僅僅說明作者望盡了天涯,還說明了作者望盡天涯時「過盡千帆皆不是」的那種感情。

春,點明瞭時間。「黯黯生天際」說明作者觸物傷情卻沒點出是何物。下句「草色煙光殘照裡,無言誰會憑闌意。

」此句前分句寫景,後一句抒情。作者高樓望去,春草在夕陽餘暉的照射下閃爍著一層迷濛的光色,然而「殘照」一次卻為寫景增添了淒涼色彩,也說明作者心境的清涼,為後一句面抒情做鋪墊。我們來看,從承接關係來看,第一句「生愁」卻不知何物,引起下文到第二句說明是看到何景物而愁,把讓作者「觸物傷情」景物寫出。

第一句「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說明作者的感情才慢慢開始變化到第二句「無言誰會憑闌意」作者已經愁得不堪入目了,從感情基調來看,這是層層遞進的關係。

下片,直抒胸臆,把作者的愁寫到了極點。「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作者愁得不堪入目,作者想忘卻這種愁恨,試圖用酒來麻醉自己,高歌飲酒,強行要忘記愁恨卻適得其反,「借酒消愁愁更愁」。

這有是感情的基調的進一步提升。最後一句「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是全篇的點睛句,也是千古名句。

前面把愁寫到了極點,然而作者卻不曾說明為何而愁?到底是鄉愁還是情愁,讀者不得而知?所以作者在最後點出是「為伊消得人憔悴」是為情而愁。

最後一句也表明了作者對愛情堅貞不渝的執著精神。人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有了這種「堅貞不渝」的執著精神,何愁事不成。所以王國維把它看作「人生三境界」的第二種境界。

再如:《浪淘沙慢》

詞/柳永

夢覺透窗風一線,寒燈吹息。那堪酒醒,又聞空階,夜雨頻滴。嗟因循、久作天涯客。負佳人,幾許盟言,更忍把、從前歡會。陡頓翻成憂戚。

愁極,再三追思,洞房深處,幾度飲散歌闌,香暖鴛鴦被。豈暫時疏散,費伊心力。殢雲尤雨,有萬般千種,相憐相惜。

恰到如今,天長漏永,無端自家疏隔。知何時、卻擁秦雲態,願低幃暱枕,輕輕細說與,江鄉夜夜,數寒更思憶。

這是一首三疊的長篇慢詞,全詞情景交融,脈絡分明。從謀篇佈局上看,第一片1,2,3句寫的是「夢覺」後的景色;4句寫的是作者觸景生情,憶起往事。第二片接著第一片最後來寫過去具體的那些讓作者難以忘懷的「往事」(這個往事當然在寫詞時是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憶起往事,作者當然感情會進一步提升。

從上片的憂戚到二片的愁極,詞的感情基調有了變化。第三片1,2句又從往日的恩愛回到瞭如今的天長漏永,空間上又起了變化。3句由現在設想將來,使情感活動又向前推進一層。

現在我們把作者思路再理清一下:夢醒-觸景—傷情(這前面為現在)—憶起事—寫往事(典型)(中間為過去)—寫景(時間變化後的景)(回到現在)-抒情(設想將來)。這首詞,全詞三片,從不同方位,多層次、多姿態表現作者心裡感情的變化,詞所以就具有了一定的立體層次感。

我們在寫詞時,其實與賞析詞大體都是一樣的,只是在欣賞詞時要更加全面的去分析。寫詞忌諱平鋪直敘,詞的基調與脈絡很重要,脈絡清晰了,那麼你才會在寫作時更好的表達你的感情。

有關唐宋詩詞的集錦,唐詩宋詞集錦

白居易 啄木曲 莫買寶剪刀,虛費千金直。我有心中愁,知君剪不得。莫磨解結錐,徒勞人氣力。我有腸中結,知君解不得。莫染紅絲線,徒誇好顏色。我有雙淚珠,知君穿不得。莫近紅爐火,炎氣徒相逼。我有兩鬢霜,知君銷不得。刀不能剪心愁,錐不能解腸結。線不能穿淚珠,火不能銷鬢雪。不如飲此神聖盃,萬念千憂一時歇。李白...

古詩中的平仄有什麼具體要求,古詩中的平仄 有什麼具體要求

平仄簡表 五律平起 首句第一第二字均為平聲 五律仄起 首句第一第二字均為仄聲 七律平起 首句第二字必用平聲 七律仄起 首句第二字必用仄聲 五絕平起首句押韻 平平仄仄平 韻 仄仄仄平平 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韻 五絕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韻 五絕仄起...

秦 漢 唐 宋 明的丞相權力有什麼變化

不是 吧 我們才學的你們就開始學了 秦朝建立發展於漢唐。加強與宋 鼎盛於明 於清走向衰退 上課做什麼了 於唐三權分立 朱元璋廢的 秦 唐時丞相權力變化不大,漢代丞相權力受到三公的削弱,宋代被樞密院所代替,明代被內閣所代替 總體上丞相權利日趨變大,只是總體,畢竟歷史上出國曹操 諸葛亮這種讓皇帝靠邊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