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 和「知行合一」是什麼意思

時間 2021-10-14 21:04:31

1樓:封疆大吏

1、致良知的意思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過程,因而也就是自覺之知與推致知行合一的過程,「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鍊,見諸客觀實際。

語出《孟子·盡心上》是中國明代王守仁的心學主旨。 「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 ,其良能也 , 所不慮而知者 ,其良知也。」

2、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

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的,即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這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

擴充套件資料

這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陽明文化的核心。

王守仁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

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極眾,世稱姚江學派。

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2樓:匿名使用者

"致良知"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良知。

「知行合一」即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一、均出自:明·王守仁《傳習錄》

二、拼音

致良知:zhì liáng zhī

知行合一:zhī háng hé yī

三、闡述

中國明代王守仁的心學主旨。

他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過程,因而也就是自覺之知與推致知行合一的過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良知」是「知是知 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鍊,見諸客觀實際。「致良知」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良知,知行合一。

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陽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後有知行合一。

四、作者簡介

王陽明(2023年10月31日-2023年1月9日),幼名雲,字伯安,漢族,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是我國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

王陽明(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他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著有《王陽明全集》、《傳習錄》、《大學問》流傳。

3樓:打字慢如蝸牛

致良知中國明代王守仁的心學主旨。語出《孟子· 盡心上》 :「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 ,其良能也 , 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大學》有「致知在格物」語。王守仁認為,「致知」就是致吾心內在的良知。這裡所說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識,也指最高本體。

他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 」,「致」是在事上磨鍊,見諸客觀實際。「致良知」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良知,知行合一。

「良知是虛的,功夫是實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將知識與實踐、功夫與本體融為一體。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地點出了要害。

這個「一了百了」的功夫又正是活一天有一天新問題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

把握住良知這個根本,然後加以所向無敵的推導,便是他(王陽明)教學生的簡易直接的方法。如有人用「知之匪艱,行之惟艱」這句聖訓來懷疑知行合一的命題,陽明說,「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艱,行之惟艱』。

」還是看你心誠志堅否--人是可以成聖的,就看想不想成了。要真想成就很鬥私心一閃念,時時刻刻致良知,用陽明的話說叫「隨物而格」。」

---------------------------

知行合一

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實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知行合一:是指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說。所謂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因此,知行關係,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係,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係。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兩層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認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他說:

「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從道德教育上看,他極力反對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脫節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歸之於個體的自覺行動,這是有積極意義的。因為從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識高不開道德行為,道德行為也高不開道德意識。

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認識和道德意識必然表現為道德行為,如果不去行動,不能算是真知。

王守仁認為:良知。無不行,而自覺的行,也就是知。

這無疑是有其深刻之處的。

2、以知為行,知決定行。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他的意思是說,封建道德是人行為的指導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導下產生的意念活動是行為的開始,符合封建道德規範要求的行為是 「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主要針對朱學而發,與朱熹的思想對立。程朱理學包括陸九淵都主張「知先行後」,將知行分為兩截,認為必先了解知然後才能實賤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為了救朱學之偏。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深化了道德意識的自覺性和實踐性的關係,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後行的弊病,但是同時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說中的知識論成分。王守仁的觀點雖然有利於道德修養,但忽略了客觀知識的學習,這就造就了以後的王學**任性廢學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歸於王學的弊端。

4樓:

陽明先生所謂「致良知」,不是遵循傳統道德規範,也不是苦學事物世情的知識。

因為知識沒有窮盡,也未必正確。聖人的規範能成就自我,不見得適合你。

所以要在深度清靜、放鬆的狀態,以置身事外的視角,向內找尋潛意識裡的答案。

而智慧的成就,不需要把唯心和唯物分得那麼清楚,知和行本來就是一碼事。

用心傾聽未受矇蔽的本真智慧,判斷事物決定行為,才能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

"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是什麼意思

5樓:彼岸的暗夜

致良知中國明代王守仁的心學主旨。語出《孟子· 盡心上》 :「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 ,其良能也 , 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大學》有「致知在格物」語。王守仁認為,「致知」就是致吾心內在的良知。這裡所說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識,也指最高本體。

他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 」,「致」是在事上磨鍊,見諸客觀實際。「致良知」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良知,知行合一。「良知是虛的,功夫是實的。

知行合一,就是要將知識與實踐、功夫與本體融為一體。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地點出了要害。這個「一了百了」的功夫又正是活一天有一天新問題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

把握住良知這個根本,然後加以所向無敵的推導,便是他(王陽明)教學生的簡易直接的方法。如有人用「知之匪艱,行之惟艱」這句聖訓來懷疑知行合一的命題,陽明說,「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艱,行之惟艱』。

」還是看你心誠志堅否--人是可以成聖的,就看想不想成了。要真想成就很鬥私心一閃念,時時刻刻致良知,用陽明的話說叫「隨物而格」。」---------------------------知行合一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實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知行合一:是指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

「致良知,行知合一」是什麼意思?

6樓:匿名使用者

用行動去踐行自己所知道的理論,可以得到良好的品行。

7樓:匿名使用者

致是無上,良知是善。知上善必行之。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什麼意思

8樓:熱詞課代表

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陽明提出來的

9樓:叄年伍年不變心

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的。即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這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陽明文化的核心。

10樓:沐星辰曦

指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實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出處:明·王守仁《傳習錄》上卷:「只是個冥行妄作,所以必說個知,方才行得……某今說個知行合一,正是對病的藥。」

舉例:熊召政《張居正》第一卷第19回:「若我倆聯合起來,才叫知行合一。」

常用程度:一般

感**彩:褒義詞

語法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成語結構:主謂式

產生年代:古代

造句:1、做人要內外一如,處事要知行合一;說話要言行一致,行為要表裡如一;做人要前後一致,做事要老少無欺。

2、知行合一是解決這個世界上難題的唯一辦法。

3、道家說變通,佛家說自然,心學說知行合一,其實都是一個意思:應用。牛人之所以很少,空想家之所以很多的原因也在於應用。拿到了鑰匙,想用卻不會使用才是最要命的。

4、展望未來,網中網軟體將秉承知行合

一、合作共贏的精神,在實現企業由軟體服務向教育服務轉型的同時,通過與大財經領域更多優秀企業的合。

5、但是能夠提出知行合一這種觀點,說明聶心並非腐儒。

6、美好的氛圍取決於每個人的嘉言懿行,重在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什麼意思,知行合一是什麼意思呢?

鯨娛文化 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陽明提出來的 快樂權御天下 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 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 他明明白白地表達 知 行是一個功夫,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知行合一是什麼意思,知行合一是什麼意思呢?

不起眼的小過客 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的,即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這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 道...

什麼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什麼意思

要解釋什麼是 知行合一 讓我們先來看看另一個司空見慣的片語 道路 現代辭典對 道路 有二個基本的釋義,一是供人馬車輛通行的路,或兩地之間的通道。二是比喻事物發展或為人處世所遵循的途徑。也就是說,道路 一詞的詞意有實指和虛指二種含義。實指的含義是指從某一地點到達另一地點的路徑,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