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致良知,陽明心學中的致良知是什麼意思?

時間 2021-09-12 02:01:01

1樓:輕靈觸動

致良知是中國明代王守仁的心學主旨。

出處:《孟子·盡心上》 :“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 ,其良能也 , 所不慮而知者 ,其良知也。”

白話譯文:孟子說:“人不用學習就能的,是良能;不用思考就知道的, 是良知。”

解釋:“良知是虛的,功夫是實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將知識與實踐、功夫與本體融為一體。

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地點出了要害。這個“一了百了”的功夫又正是活一天有一天新問題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

把握住良知這個根本,然後加以所向無敵的推導,便是他(王陽明)教學生的簡易直接的方法。如有人用“知之匪艱,行之惟艱”這句聖訓來懷疑知行合一的命題,陽明說,“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

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艱,行之惟艱’。”還是看你心誠志堅否,人是可以成聖的,就看想不想成了。要真想成就很鬥私心一閃念,時時刻刻致良知,用陽明的話說叫“隨物而格”。”

現代的“致良知”

人之良知是天賦本性,是作為萬物之靈特有的品質。

有個故事,說王陽明的一個門生在某夜抓到一個賊。講了一大通良知的道理,卻遭到賊的恥笑,說:“那你告訴我,我的良知在**”。

陽明門生一時語塞,憋得面紅耳赤。天氣悶熱,大汗淋漓之時,靈機一動,建議賊脫去外衣。賊還算順從,一件件地脫,直至脫的只剩**,再也不肯脫了。

門生問賊為何不再脫,賊面露害羞之色,門生大喊一聲:“這,就是你的良知!”

再壞的人也不可能良知完全泯滅,也有良知發現的時候,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陽明曰:“大抵學問功夫只要主意頭腦是當,若主意頭腦專以“致良知”為事,則凡多聞多見,莫非“致良知”之功。蓋日用之間,見聞酬酢,雖千頭萬緒,莫非良知之發用流行,除卻見聞酬酢,亦無良知可致矣。

(《傳習錄》答歐陽崇一)”

致良知的現實意義在於,在日常事務中不斷地踐行良知。拋開日常事務,良知就沒有著力處,也就沒有什麼良知可致了。

2樓:周**個人號

致良知:心學第一顆心是什麼?

3樓:解開心結不再迷茫

致良知就是告訴自己的良知,隨時警醒自己,做人要無愧於天地,要有底線。

4樓:

良知是指:自己對自己的所做所以反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5樓:匿名使用者

什麼是良知?又如何致良知呢?

「良知」其實就是《中庸》開篇“天命之謂性”中的“天性”,「致良知」也就是“致中和”,迴歸“天性”的過程。作家楊大俠說道,不忘初心乃是良知。

6樓:匿名使用者

“致良知”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良知,知行合一。

致知”就是致吾心內在的良知。這裡所說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識,也指最高本體。他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

“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過程,因而也就是自覺之知與推致之行合一的過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鍊,見諸客觀實際“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學的本體論與修養論直接統一的表現.

陽明心學中的致良知是什麼意思?

7樓:匿名使用者

王陽明的致良知說是對“心即理”、“心外無物”和“知行合一”等的邏輯發展和融合;“四句教”是對致良知說所及的本體工夫論的表述;“天泉證道”和“嚴灘問答”圍繞“四句教”而,因此,致良知說是王陽明對其整個心學理論的融合和概括,是王陽明心學的完成。

王陽明的致良知說包括良知和致良知兩部分。王陽明說:“良知者,心之本體”(同上,第61頁),良知具有和心體同樣的特徵。

王陽明認為心具有道德知覺的功能:“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同上,第6頁);同樣,他也說良知知善知惡:

“吾心之良知無有不自知者。其善歟,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其不善歟,亦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同上,第971頁)王陽明明言心是萬物的存在根據,同樣他也說“天地萬物,俱在我良知的發用流行中,何嘗又有一物超於良知之外,能作得障礙?

”(同上,第106頁)要之,王陽明的良知也即心之本體,其特性是:天理充盈且知是知非,是萬物賴以存在的根據。

王陽明的致良知說涵蓋本體論,良知和致良知即是體用不二的關係,良知是萬物賴以存在的依據,致良知是其發用,二者相即不離:“體即良知之體,用即良知之用,寧復有超然於體用之外者乎?”(同上,第63頁)王陽明的致良知說也是認識論:

“孰無是良知乎? 但不能致之耳。《易》謂‘知至,至之。

’知至者,知也;至之者,致知也。此知行之所以一也。”(同上,第189頁)他認為良知即知,致良知即行,致良知即是在良知的範導下做達致和推廣良知的工夫,良知和致良知即是知行合一的關係。

王陽明的致良知說克服了其早年所倡的知行合一之混同知行、以知代行的錯誤,實現了他創知行合一以使道德理念付諸實施的初衷。致良知說還是一種合一本體工夫的修養論。良知本體即良知的本然狀態。

致良知的工夫有二:一是在心體上用功,即在良知導引下做正心誠意省察克治等工夫,使良知本體無所障蔽,自然朗現;一是在事上磨鍊,致良知於事事物物,使事事物物皆合良知的準則。王陽明強調這兩方面的工夫不可或缺,這樣,他的致良知就既包括了他以前主張的默坐澄心、誠意格物、省察克治和存理去欲等工夫,同時也克服了以上諸種工夫的不足~

王陽明的“致良知”學說怎樣理解?其中“致”是什麼意思

8樓:匿名使用者

致良知   中國明代王守仁的心學主旨.語出《孟子·盡心上》 :“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 ,其良能也 ,所不慮而知者 ,其良知也.

”《大學》有“致知在格物”語.王守仁認為,“致知”就是致吾心內在的良知.這裡所說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識,也指最高本體.

他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過程,因而也就是自覺之知與推致之行合一的過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鍊,見諸客觀實際.“致良知”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學的本體論與修養論直接統一的表現   “良知是虛的,功夫是實的.

知行合一,就是要將知識與實踐、功夫與本體融為一體.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地點出了要害.這個“一了百了”的功夫又正是活一天有一天新問題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

  把握住良知這個根本,然後加以所向無敵的推導,便是他(王陽明)教學生的簡易直接的方法.如有人用“知之匪艱,行之惟艱”這句聖訓來懷疑知行合一的命題,陽明說,“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艱,行之惟艱’.

”還是看你心誠志堅否--人是可以成聖的,就看想不想成了.要真想成就很鬥私心一閃念,時時刻刻致良知,用陽明的話說叫“隨物而格”.”

9樓:匿名使用者

致良知:獲得真確的知識;

知行合一:知識和實踐合二為一。

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實事求是。

致良知的致,有達到、獲得的意思;

良有善良,正確的意思;

知就是知識。

王守仁的致良知是什麼意思?

10樓:匿名使用者

王守仁認為復,“致知”

制就是致吾心內在的良bai知。這裡所說的“良知du”,既zhi是道德意識,也指最高本體

dao。他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

“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過程,因而也就是自覺之知與推致知行合一的過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鍊,見諸客觀實際。“致良知”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良知,知行合一。

“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學的本體論與修養論直接統一的表現

如您的問題未能得到妥善解決或有其他問題

王陽明"致良知,心學"的主要內容,核心思想,究竟是什麼?

11樓:耕耘天地山水間

因為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所有知識都要能用。張居正明白了,他就能將心學真正用在改革上,能使**好好幹活,減少**。而海瑞不懂,他就只能靠自己的力量來督促**,最後什麼也沒變。

12樓:匿名使用者

大概就是說,不明白或者對什麼東西有疑惑以後,要弄懂它

王陽明提出致良知的政治背景是什麼

在明朝社會矛盾不斷激化 封建統治出現危機 程朱理學的正統地位開始動搖的情況下,王陽明致力於自己的內心,創立了與程朱理學截然不同的思想體系,給當時的學術界注入了新的活力。良知 沿襲 孟子 而來,取其精華,致知 則是源於 大學 王陽明在結合 良知 和 致知 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思想見解,賦予 致良知 道德...

致良知 和「知行合一」是什麼意思

封疆大吏 1 致良知的意思是 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致 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過程,因而也就是自覺之知與推致知行合一的過程,良知 是 知是知非 的 知 致 是在事上磨鍊,見諸客觀實際。語出 孟子 盡心上 是中國明代王守仁的心學主旨。人之所不學而能者 其良能也 所不慮而知者 其良知也。2 知行合一是指...

國際法上的「反致」是什麼意思,什麼是反致?國際法意義上的。

反致是涉外民事司法實踐中的一種常見現象 反致是指甲國 法院國 在處理涉外民事關係時,依法律指引,適用乙國的法律,而且承認所適用的法律包括乙的衝突規範,而根據乙國的衝突規範的指引,處理該涉外民事關係應適用甲國的法律,於是,甲國最後適用本國的實體法進行判決 如果你還有其它問題,可以與我聯絡.我是一名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