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辯論風格是什麼,墨子的辯論原理是什麼

時間 2021-10-14 21:18:27

1樓:木熊月

他認為,判斷事物的有與無,不能憑個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聽到的為依據。墨子從這一樸素唯物主義經驗論出發,提出了檢驗認識真偽的標準,即三表:“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廢(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

墨子把“事”、“實”、“利”綜合起來,以間接經驗、直接經驗和社會效果為準繩,努力排除個人的主觀成見。在名實關係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題,主張以實正名,名副其實。

墨子的“辯”雖然統指辯論技術,但卻是建立在知類(事物之類)明故(根據、理由)基礎上的,因而屬於邏輯類推或論證的範疇。墨子所說的“三表”既是言談的思想標準,也包含有推理論證的因素。墨子還善於運用類推的方法揭露論敵的自相矛盾。

由於墨子的倡導和啟蒙,墨家養成了重邏輯的傳統,並由後期墨家建立了第一個中國古代邏輯學的體系。

2樓:董赫赫

墨子勇於接受挑戰,他告訴與之辯論的程繁說應該商討的就商討,應該爭辯的就爭辯,別人用力攻擊你時,你就用力地抵禦,,這便是墨子的辯論風格

3樓:霓殤語風

一樓說的很詳細的,就是在知道前因後果以及厲害關係的基礎上推理論證,很注重從實際出發,據理而例證!

墨子的辯論原理是什麼??

4樓:匿名使用者

墨子的辯論藝術是我國古代辯論科學的精華.他的辯論樸實無華,論證嚴密,說理清晰,講科學,重實踐.文章從"假"、"譬"、"援"、"止"、"推"五個方面來**墨子高超的辯論藝術.

5樓:匿名使用者

墨子,摩頂放踵以利天下

——摘自《中國哲學簡史》

馮友蘭e68a84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166336630

《孟子》和《墨子》在論辯上的區別

6樓:匿名使用者

孟子論辯善於察言觀色,抓住對方的心理,循循善誘,因勢利導。這一點在《莊暴見孟子》中體現得尤為突出。其次層層深入,邏輯嚴密。

如《齊桓晉文之事》關於“保民而王”這一中心論點,層次清晰,層層深入地論述。再次取譬設喻,形象生動。 孟子論辯善於運用比喻,有人作了統計,《孟子》全書共261章,其中有93章用了159個比喻。

最後善於運用對比來揭示矛盾,闡發觀點。例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此外孟子在論辯過程中經常運用排比、反覆等修辭手法,筆鋒犀利,氣勢磅礴,雄辯有力.

而墨子的論辯比較自覺地、大量地運用了邏輯推論的方法,以建立或論證自己的政治、倫理思想。他還在中國邏輯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辯、類、故等邏輯概念。並要求將辯作為一種專門知識來學習。

墨子的“辯”雖然統指辯論技術,但卻是建立在知類(事物之類)明故(根據、理由)基礎上的,因而屬於邏輯類推或論證的範疇。墨子所說的“三表”既是言談的思想標準,也包含有推理論證的因素。墨子還善於運用類推的方法揭露論敵的自相矛盾。

由於墨子的倡導和啟蒙,墨家養成了重邏輯的傳統,並由後期墨家建立了第一個中國古代邏輯學的體系。 僅作參考,希望能幫到樓主~

7樓:匿名使用者

一個是推行“仁政”一個是推行“平實”

孟子與墨家的辯論,《孟子》和《墨子》在論辯上的區別

看這篇文章 孟軻的歷史觀及其對於道家墨家的鬥爭 中間雖然混有一些法家,不過語言很流暢 正文如下 孟軻講了一個他認為是歷史演變的規律,他說 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滕文公下 他認為歷史老是一治一亂地迴圈著進行下去。他又認為,歷史的一治一亂的原因,是 聖人 出現或不出現 有 聖人 出現則治,沒有 聖人 ...

墨子非攻的主旨是什麼,簡述墨子非攻思想的特點

雨說情感 非攻,即反對攻伐兼併戰爭,它是墨子為解決當時諸侯國之間極為突出的兼併戰爭問題而提出的主張。但是墨子並不是無條件地反對一切戰爭,對於那些抵禦侵略的戰爭,他不但不反對,並且竭力支援。例如,他曾經成功制止了楚國欲攻打宋國的企圖。墨子的非攻思想,反映了小生產者希望過上安定生活,反對破壞生產的願望。...

有關墨子的成語,與墨子有關的成語

駟之過隙 用以喻光陰飛逝。染絲之變 比喻本來相同的人或事物因受環境影響而變得不同。黔突暖席 形容忙於世事,各處奔走。孔席墨突 形容忙於世事,各處奔走。發憲布令 發號施令。致遠任重 指擔負重任而行於遠方。常比喻人的才幹卓越,可任大事。亦作 任重致遠 雙足重繭 形容奔走勞苦。絕長繼短 擷取長的,補充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