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認識中的主體尺度和客體尺度?二者關係如何

時間 2021-10-14 22:24:14

1樓:1霧夜

河海的吧~~

質量互換規律:即事物的變化分為質變和量變,其中使事物的性質發生變化的是事物的質變,只是引起事物的數量或空間位置發生變化的是事物的量變。量變引起質變,質量又導致新的量變的發生。

質變和量變是辯證統一的關係。

任何事物內部都包含著肯定和否定兩個方面,它們的矛盾運動促進事物的發展變化。否定是通過事物的內在矛盾運動而實現的事物的自我否定,是“自己運動”、自我發展。辯證的否定通過揚棄實現,是聯絡和發展的環節。

事物的發展不是通過一次辯證否定完成的,而是要經歷肯定階段—否定階段—否定之否定階段的兩次飛躍、三個階段的基本過程。否定之否定階段使事物的發展表現為彷彿是回到出發點的運動,事物發展的前進性通過曲折性表現出來。否定之否定規律表明事物的發展過程不是由一系列否定的機械相加而構成的直線運動,而是一個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進的完整過程,是發展的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堅持這一規律就要求我們反對形而上學的絕對否定觀,反對片面強調否定的直線論和否認發展的迴圈論。

客體尺度和主體尺度在人的活動中表現為真理原則和價值原則。

真理原則與價值原則是辨證統一的(1)真理原則體現客體尺度的要求,它要求人們在認識真理時按世界本來面目及其規律從事實踐活動,而不能考慮人的主體需要和利益;價值原則體現主體尺度的要求,它要求人們的思想和行動要體現主體需要和利益的滿足。(2)真理原則主要表明人的活動的客觀制約性;而價值原則主要表明人的活動的目的性。(3)真理原則是社會活動中的統一性原則,價值原則是社會活動中的多樣化原則。

真理是一元的,真理本身沒有主體的差別,它服從於世界的物質統一性;而價值是多元的,不同的主體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價值要求和價值選擇。(4)真理原則與價值原則存在著矛盾,真理和價值之間的矛盾是人類活動的內在矛盾,它們之間的統一是人類活動的內在要求。二者矛盾的不斷出現與解決促進著實踐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

在實踐基礎上實現真理與價值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內在要求,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條基本原則

2樓:匿名使用者

客觀尺度即物的尺度,主觀尺度即人的尺度。物的尺度,它規定了人們在實踐活動中必然實事求是,即必然得出客觀地反映事物的性質和規律的真理,在認識上使主觀符合客觀,樹立正確的真理觀。人的尺度,它規定了人們在實踐中必須謀求利益,即必須尊重實踐主體———人民的歷史主體地位,為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客體尺度和主體尺度在人的活動中表現為真理原則和價值原則。

真理原則與價值原則是辨證統一的(1)真理原則體現客體尺度的要求,它要求人們在認識真理時按世界本來面目及其規律從事實踐活動,而不能考慮人的主體需要和利益;價值原則體現主體尺度的要求,它要求人們的思想和行動要體現主體需要和利益的滿足。(2)真理原則主要表明人的活動的客觀制約性;而價值原則主要表明人的活動的目的性。(3)真理原則是社會活動中的統一性原則,價值原則是社會活動中的多樣化原則。

真理是一元的,真理本身沒有主體的差別,它服從於世界的物質統一性;而價值是多元的,不同的主體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價值要求和價值選擇。(4)真理原則與價值原則存在著矛盾,真理和價值之間的矛盾是人類活動的內在矛盾,它們之間的統一是人類活動的內在要求。二者矛盾的不斷出現與解決促進著實踐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

在實踐基礎上實現真理與價值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內在要求,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條基本原則

3樓:圓錐曲線

客體尺度和主體尺度在人的活動中表現為真理原則和價值原則。

真理原則與價值原則是辨證統一的(1)真理原則體現客體尺度的要求,它要求人們在認識真理時按世界本來面目及其規律從事實踐活動,而不能考慮人的主體需要和利益;價值原則體現主體尺度的要求,它要求人們的思想和行動要體現主體需要和利益的滿足。(2)真理原則主要表明人的活動的客觀制約性;而價值原則主要表明人的活動的目的性。(3)真理原則是社會活動中的統一性原則,價值原則是社會活動中的多樣化原則。

真理是一元的,真理本身沒有主體的差別,它服從於世界的物質統一性;而價值是多元的,不同的主體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價值要求和價值選擇。(4)真理原則與價值原則存在著矛盾,真理和價值之間的矛盾是人類活動的內在矛盾,它們之間的統一是人類活動的內在要求。二者矛盾的不斷出現與解決促進著實踐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

在實踐基礎上實現真理與價值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內在要求,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條基本原則

4樓:成者為王惠

認識是對物質的瞭解與內心反映,主體尺度是以個人情感與意志為依據對物質進行的判斷,客體尺度是以客觀事實與規律對物質進行的判斷,兩者是兩個對立面,沒有直接的聯絡。

5樓:

我也在尋找答案。。。

傳統西方哲學對認識本質的理解

6樓:

《論馬克思的認識論觀點》

真理性原則和價值性原則是人類進步的歷史活動以追求真理和創造價值為主題。在人們的行動和觀念中,蘊涵著人類活動所特有的作為其實質內容和最高目的的普遍原則,即真理性原則和價值性原則。這是人類活動的兩個基本原則。

所謂真理性原則,就是人類必須按照世界的本來面目去認識和改造世界(包括人自身),追求和服從真理。所謂價值性原則,就是人類必須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認識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適合人的生存和發展。真理性和價值性兩大原則的根基,在於馬克思所說的兩個尺度的存在和作用。

馬克思說:“通過實踐創造物件世界,即改造無機界,證明了人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也就是這樣一種存在物,它把類看作自己的本質,或者說把自身看作類存在物。誠然,動物也生產。

它也為自己營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螞蟻等。但是動物只生產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東西;動物的生產是片面的,而人的生產是全面的;動物只是在直接的肉體需要的支配下生產,而人甚至不受肉體需要的支配也進行生產,並且只有不受這種需要的支配時才進行真正的生產;動物只生產自身,而人再生產整個自然界;動物的產品直接同它的肉體相聯絡,而人則自由地對待自己的產品。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並且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物件上去”(《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96—97頁)。

這裡所說的尺度是“規定性”、“規律”的意思。“任何一個種的尺度”指的是任何物件、客體的規定性和規律;“內在尺度”則是指人、主體的規定性和規律。動物只有一個尺度,即該物種的本能和本性。

而人卻有兩個尺度:一個是客體尺度,即物件的本性和規律;一個是主體尺度,即人自己的本性和規律。人高於其他動物,能夠意識到這兩個尺度,並在行動中自覺地把二者結合起來。

真理性原則和價值性原則就是這兩個尺度在人的活動中的表現。人是實踐的主體,一方面必須承認客體,瞭解客體,掌握和服從客體的本性和規律;另一方面,主體又要改變客體,重建客體,使客體為主體的需要和目的服務。不斷的實踐使客體和主體彼此接近,相互適應,客體主體化,主體客體化。

這兩方面的內容和規律在人的觀念中越來越明確,並貫徹到行為規則中去,就形成了人類活動的真理性原則和價值性原則,成為人類活動必然遵循的普遍的規範和準則。人類活動的兩個基本原則的形成有一個從不自覺到自覺的過程,但價值意識和真理意識的萌芽卻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恩格斯曾這樣描述過遠古時代人類意識的發展過程:

“隨著手的發展,頭腦也一步一步地發展起來,首先產生了對影響某些個別的實際效益的條件的意識,而後來在處境較好的民族中間,則由此產生了對制約著這些條件的自然規律的理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274頁)這裡所說的關於“實際效益”的意識和關於制約效益的規律的意識,就是人類的價值意識和真理意識的最初形態。人的實踐和認識發展的歷史,也就是人類價值性原則和真理性原則發展的歷史。

二、人類活動的最基本原則:主體性原則

認識是人進行能動的創造性思維活動的結果,為了有效地認識,必須充分合理地發揮認識的主體性。為了進行實踐,人們必須要求自己的思維儘量充分而又準確地反映客觀世界,為此必須充分合理地發揮認識的主體性。因此,講認識的真理性原則的同時,必須講認識的主體性原則。

認識世界的目的在於改造世界,而人之所以要改造世界,又是為了滿足人本身的需要。為了充分滿足人本身的需要,又必須充分合理地發揮認識的主體性。這就在價值性原則的基礎上提出了主體性原則。

所謂主體性原則,就是承認並重視主體的能動性及其在實踐和認識活動中的地位的原則。重視主體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主義區別於舊唯物主義的顯著特徵,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則的一個重要方面。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來看,它是以在唯物主義的基礎上發展主體性原則為前提的。

主體性問題是近代西方哲學研究的一個重大課題。哲學家們從不同的本體論前提出發,對主體性問題的理解也迥然不同。17世紀的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首先在唯物主義的基礎上強調了人的主體性和能動作用。

但是這種唯物主義在以後的發展中卻變得片面了,包括費爾巴哈在內的舊唯物主義哲學家,都片面地強調自然界對人的制約性,而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相反地,唯心主義卻發展了主體性的方面。德國古典哲學對主體性問題作了系統的研究,從康德、費希特到黑格爾,都強調和突出主體性原則,但卻抽象地、唯心地發展了這一原則。

馬克思在“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檔案”——《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深刻地總結了歐洲哲學思想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教訓,明確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物件、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54頁)這就為哲學的進一步發展指明瞭方向。可以說,馬克思在哲學上所完成的革命變革,關鍵在於提出了以實踐為基礎的主體性原則,從而既克服了舊唯物主義忽視主體性的缺陷,也克服了唯心主義的否認客觀基礎上的主體性原則。馬克思主義的創立者及後繼者通過概括實踐經驗和科學成果,具體地闡述了主體性的內容、特徵、表現形式。

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體系來看,它是以科學的主體性理論作為重要內容的。以實踐為基礎的主體性原則,貫穿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各個組成部分。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體論,在強調物質決定精神、世界統一於物質的同時,也承認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承認人們在認識客觀規律的基礎上改造世界的能動作用,承認“人化自然”的存在和不斷擴充套件。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認識論,在強調認識是客觀實在的反映的同時,特別重視人的實踐活動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把認識過程描繪為主體通過實踐能動地作用於客體、並且通過抽象思維加工製作反映材料的過程。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觀,在強調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和歷史發展的客觀必然性的同時,特別重視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強調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認為人們可以在既定的生產力狀況下自覺地推動社會前進。

可見,強調以實踐為基礎的主體性原則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特徵,離開了它,就不可能建立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理論體系。由此,我們說人類活動的最基本原則是主體性原則。

簡述主體和客體的關係,什麼是認識主體和客體?它們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關鍵他是我孫子 主體和客體的最基本關係是實踐關係,主要是改造和被改造的關係 在實踐關係的基礎上,建立起主體和客體的認識關係,即反映和被反映的關係,以及價值關係和審美關係。主體和客體是對立統一的關係。主體和客體的對立表現在 在實踐關係中,兩者之間存在著改造和被改造的對立 在認識關係中兩者之間存在著反映...

認識主體和認識客體之間最基本的關係是什麼?

認識主體和認識客體之間最基本的關係是改造與被改造的實踐關係。主體是改造者,客體是被改造者。這是二者之間的最基本關係。認識的主體和客體的實踐關係。這是指認識的主體與客體之間改造和被改造的關係,主體作用於客體,就是對客體的改造,也就是實踐。通過這種改造,主體獲得自身需要的滿足。實踐關係是一切其他關係的前...

誰能簡述認識主體和認識客體的含義及其關係

司馬刀劍 實踐和認識的主體是指具有思維能力 從事社會實踐和認識活動的人 客體則是指實踐和認識活動所指向的物件.主體和客體的關係,從根本上說是認識關係和實踐關係.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主體和客體的關係不僅僅是認識和被認識的關係,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關係 主體反映客體的過程,也是主體改造客體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