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石鐘山記》中的「石鐘山」在現在的那個省

時間 2021-10-14 23:25:48

1樓:寶格格

石鐘山,在江西湖口鄱陽湖東岸,有南、北二山,在縣城南邊的叫上鐘山,在縣城北邊的叫下鐘山。明清時有人認為蘇軾關於石鐘山得名由來的說法也是錯誤的,正確的說法是:「蓋全山皆空,如鍾覆地,故得鍾名。

」今人經過考察,認為石鐘山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它具有鍾之「聲」,又具有鍾之「形」。

石鐘山記(蘇軾)

《水經》雲:「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

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於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餘韻徐歇。

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餘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鍾名,何哉?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餘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鍾者。寺僧使小童持斧,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餘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雲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

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

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

古之人不餘欺也!」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餘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餘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2樓:黑啤哈屁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長江與鄱陽湖交匯處。

**等 。。。急 在本單元,我們學習了蘇軾的《石鐘山記》。

蘇軾在《石鐘山記》中就士大夫沒有正確認識「鐘聲」產生的原因時指出:「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於絕壁之

3樓:gen王子

a夜泊於絕壁之下,就是通過實踐獲取對鐘聲的認識,即實踐是認識的**,故a入選。b選項,這裡的認識沒有發展,而是通過實踐獲得,故排除。士大夫的認識是主觀想象,即間接經驗,沒有通過實踐獲得,而不是檢驗士大夫的認識正確與否,故排除c。

d實踐是認識的目的,是指獲得認識之後用於指導實踐,這裡不是指導實踐,而是通過實踐獲取正確的認識,故排除。

【考點定位】本題考查必修四生活與哲學-實踐與認識的關係

《石鐘山記》的讀後感, 石鐘山記 的讀後感

鵝子野心 石鐘山記 是蘇軾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到石鐘山親臨考察,得出酈道元 李渤關於 石鐘山 的描寫與現實不符,自己的懷疑得到證實的一個故事。得出了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凡事不親眼見到,親耳聽到,卻根據主觀猜測去推斷它有或沒有,可以嗎?的結論。的確如東坡先生所言,凡事不能根據主觀猜測去推斷...

蘇軾怎樣描寫記承天寺夜遊中的夜色

霹靂小白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 清澈透明 水中藻荇交橫 h ng 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罷了 這 美 來自語言的 純 筆記如同拉家常,娓娓敘來。雖然沒有奇警之處...

在蘇軾寫的《遊白水書付過》中,作者為什麼會「不復甚寐,書以付過」

幻影00小 譯文 看到自己有些年老的身影,有種蕭索感,再也睡不著了。寫下這些文字交給過兒 小兒子蘇過 東坡記 作者於紹聖元年六月接到惠州安置之命,遣家還陽羨 今江蘇宜興 獨與幼子蘇過同行。十月到惠州。本文是與幼子過遊覽白水後,寫給他的一篇遊記小品。文中記述了溫泉 瀑布 佛跡及百姓燒山的景觀,文末流露...